详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154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详勘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勘报告.docx

《详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勘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详勘报告.docx

详勘报告

目录

 

报告书文字部分

一、前言2

(一)工程概况2

(二)勘察目的2

(三)执行的规范、规程3

(四)完成工作量3

(五)取土方法和原位测试方法3

(六)勘探点定位及标高测量4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

(一)地形地貌4

(二)地基土的构成及特征4

(三)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4

(四)地下水4

(五)地震效应与场地稳定性适宜性分析5

(六)不良地质现象6

三、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6

(一)地基土分析6

(二)桩基础评价7

(三)天然地基评价8

(四)基坑开挖、管道埋设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8

2、基坑围护9

3、顶管施工9

4、开槽埋管10

5、施工对环境影响10

四、结论与建议10

附图表

1.图例

2.地层特性表

3.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

4.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5.工程地质剖面图

6.钻孔柱状图

7.静力触探分层参数表

8.静力触探测试成果图表

9.土层压缩曲线图表

10.土工试验成果表

11.固结试验成果图表

12.地下水腐蚀性判定报告表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路由部分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我公司受业主委托,对其拟建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路由部分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现已完成大部分工作量,受设计进度要求,提交本次详勘报告,待全部工作量完成后,提交正式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二)

(三)工程概况

拟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路由部分”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杨虹路以南、建虹路以北、嘉闵行架以东区域。

本工程主要由管道工程和能源中心站组成,其中管道工程包括明挖施工(开挖深度约13米)和顶管工程(埋深约14.9米);能源中心站包括南站和北站,现北站方案尚未确定,南站拟建物性质见下表:

建筑物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名称

结构

类型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地上

层数

高度

地基

基础

等级

基础

形式

基础

埋深

基础底面

单位面积

荷载(kN/m2)

容许沉降及

倾斜

能源中心南站主体

框架

1层

7.2m

甲级

桩基础

地下2层

18m

160kN/m2

(抗压工况)

40kN/m2

(抗浮工况)

按规范

能源中心南站水池

框架+混凝土外墙

1层

7.2m

甲级

桩基础

地下1层

18m

300kN/m2

(抗压工况)

20kN/m2

(抗浮工况)

按规范

(四)勘察目的

本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特点及按照规范要求详细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拟建物的基础设计、施工提出地质依据和有关参数,具体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

1)探明拟建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分布规律、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对拟建场地(地基)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

3)提供浅层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特征值;

4)判定场地类别及地基土类型,查明埋深20m以浅是否有可液化土层分布,并判定场地液化等级;

5)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并判定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和钢结构有无腐蚀性;

6)查明场地内是否有暗浜、暗塘、地下障碍物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并提出预防措施建议;

7)提供能源中心站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及提供桩基础变形计算参数,针对拟建建筑物的性质及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基础形式及基础埋深的建议值,并分析沉(成)桩可能性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8)提供能源中心站及附属建筑物地基处理与加固设计、施工必要参数及合理措施建议;

9)提供开槽埋管基坑开挖、围护提供相关土层的设计参数、施工建议以及在施工中所遇到岩土工程问题作出分析评价;

10)提供工作井基坑围护、沉井设计参数,针对设计、施工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和监控措施的建议;

11)提供顶管设计、施工所需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施工中所遇到岩土工程问题,对顶管穿道路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12)分析评价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预防和监控措施的建议。

(五)执行的规范、规程

(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

(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

(3)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

(4)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设计规范》(DGJ08-61-2010)

(5)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GJ08-72-98)

(6)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外业操作规程》(DG/TJ08-1001-2004)

(7)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9)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10)国家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1)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2)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14)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5)国家行业标准《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

88)

(16)国家和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六)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有关条款,结合拟建物的性质及体形确定其工作量,并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布置勘探点。

勘察采用钻探取样、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钻孔注水试验、承压水观测、浅层螺纹孔钻探及室内土工试验,对拟建物场地进行综合性勘察。

外业钻探施工日期2010年08月28日~2010年09月13日,室内土工试验日期2010年08月29日~2010年09月14日(完成常规试验项目)。

本次共完成的野外及室内工作量见下表: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注:

由于能源中心北站设计方案现未完成和场地条件影响,仍有部分工作量尚未完成,待设计方案确定和场地条件成熟后,进行补充勘察,提交补勘报告。

(七)取土方法和原位测试方法

(1)本工程钻孔孔径为φ120mm,用无锡30型钻机。

取土方法采用压入或重锤少击法取土,根据土层性质,采用不同取土器以满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的土样要求。

遇粉性土和砂土层采用泥浆护壁。

(2)静力触探试验采用MJ-II型静力触探机及JC-X3、MC-D310型自动记录仪,单桥触探头截面积为15cm2,试验前对探头进行率定,探头编号分别为583、1135、1038,探头率定系数分别为0.7796、4.4453、0.6090,归零误差小于±0.5~1.0%。

(3)标准贯入试验,采用63.5kg穿心锤,自动落锤落距76cm预打15cm,然后每打10cm记录锤击次数,最后以30cm的锤击数累计。

(4)十字板剪切试验,采用50mm×100mm板头。

(5)钻孔注水试验,采用直径14cm套管下至预定深度,对非试验段进行隔水,按层分段测定土层渗透系数。

(6)小钻孔采用螺纹钻具。

回次进尺控制在50cm以内,并按回次对土层进行描述。

(7)承压水水位观测孔:

对本基坑开挖产生不利影响的承压水含水层进行观测。

(八)勘探点定位及标高测量

本次勘探孔的放线根据设计方提供的设计总平面图、地形图,按坐标定位放线。

各勘探点标高是根据市设水准点3-001引测(该点位于上海市徐泾镇宅东村45号七组陆更浪,其2006年度标高h=3.755m,属吴凇高程系统)。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拟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路由部分”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杨虹路以南、建虹路以北、嘉闵行架以东区域。

属滨海平原地貌。

本次进场勘探时,场地内地势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在4.2~7.3m左右。

(二)地基土的构成及特征

本次勘察,自地表至55m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土层形成于第四纪的全新世(Q4)及上更新世(Q3),主要由软弱的粘性土、中密的粉性土和中密-密实的粉砂组成,具有成层分布的特点。

根据现场对土的鉴别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本基地的土层可分为7层,其中第①、③、⑤、⑦和⑧层又各分若干亚层,各土层的土性特征详见《地层特征表》,地基土的埋藏分布条件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三)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

本勘察报告提供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综合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经分层统计分析提供土层物理力学平均值、子样数、均方差及变异系数汇总于《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并作如下说明:

(1)表中给出的各项指标平均值除静探Ps值外均为算术平均值;

(2)表中各土层直剪固结快剪指标C、φ值为峰值;(3)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为最小平均值;标准贯入击数N为实测值,未经钻杆长度系数修正。

土层的成因及抗剪强度标准值及土的描述等级一览表

注:

1.表中直剪固快标准值是根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

2.承载力特征值的假定条件为,条基宽度3.0m,基础埋深0.5m,地下水位埋深0.5m。

(四)地下水

1、地下水类型及水位埋深

本基地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属浅层的潜水和中部的第⑤2层微承压含水层及下部的第⑦层承压含水层,其中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根据本市经验水位埋深为0.3~1.5m。

钻探期间浅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约为1.5-4.0m,稳定水位埋深约为0.3-3.2m,水位见下表:

2、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有关条款,年平均水位埋深一般为0.5-0.7m,设计使用时建议按不利条件分别采用:

地下水高水位埋深为0.5m,低水位埋深为1.5m。

本次勘察在B15、B17孔深度约水下20cm处各取水样1组,经水简分析判定,在Ⅲ环境类型中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

因基地四周无污染源,故根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有关条款认定,本基地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

由于地下水很浅,由此推定地基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

根据试验结果和地区经验,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4、基坑突涌分析

本场地分布有⑤2层微承压水层和⑦层承压含水层。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及顶管理深分别约为13m、14.9m和18.0m,其微承压含水层分布于第⑤2层,据上海地区已有工程的长期水位观测资料,该层承压水层水位呈年周期性变化,水位埋深的变化幅度一般在3-11m,由于第⑤2层仅局部分布于场地东南角B15和C29附近,层面埋深约为22.5m,由于第⑦层层面埋深最浅层为29.0m,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第,则对本工程基坑开挖有影响;当坑底开挖面以下至承压水层顶板间覆盖土的自重压力Pcz与承压水压力Pwy之比Pcz/Pwy>1.05时,则对本工程基坑开挖有影响。

由于本次布置的承压水观测孔尚未结束,故按上海市最不利承压水头3.0m计算分析见下表:

由于本工程第⑤2层为局部分布,其承压含水层与第⑦层连通考虑。

由于承压水的水头随季节有所变化,因此施工时应监测施工期间的水头,并根据当时的水头来验算承压水对基坑的影响,以决定是否需进行降水和降水方案。

(五)地震效应与场地稳定性适宜性分析

1.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有关条款,结合本次勘察成果:

本基地属Ⅳ类场地,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场地土,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根据上述规范第,当建筑物无法避开本地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桩基等)。

本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本场地在20.0m深度范围内存在③夹层砂质粉土层,因此本次在3只取土孔中判断其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并确定整个拟建场地地基土液化危险性等级。

液化判别成果一览表

根据上表标贯结果,综合分析③夹层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时,为液化土层,其液化深度约在深度为5.0-9.0m,本场地液化等级为轻微,平均液化指数为3.63,液化强度比为0.87。

2.本场地地势平坦,无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是稳定的,对抗震不利地段采取措施后,可进行本项目建设。

(六)不良地质现象

在本次野外钻探过程中,经螺纹孔查明,拟建建筑物局部填土较深,受场影响,能源中心南站小孔无法施工。

填土较深具体位置、埋深和地层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设计时需引起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

(一)地基土分析

本场区地基土属软弱场地土,本次勘察揭露深度范围内主要由一套中压缩和高压缩性土组成。

浅层土局部填土较厚。

1、本场地浅层填土分布较复杂,局部填土较厚。

2、本场地分布有第

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1.5m,层顶埋深约2.0m,为中等压缩性,可塑状态,可作为一般辅助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在填土较深区域,该层缺失。

3、本场地4.0~19.0m分布的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和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为流塑状的高压缩性土层,为天然地基的主要压缩层。

其中局部4.0-9.0m分布有③夹层砂质粉土,在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流砂、水土突涌等现象。

4、本场地19.0~28.0m左右分布第⑤1a层灰色粘土和⑤1b层灰色粉质粘土,为软塑。

5、本场地24.0~29.0m左右局部分布第⑤2层灰色砂质粉土层,中密,中等压缩性。

6、本场地29.0-34.0m左右局部分布溺谷相的第⑤3层灰色粉质粘土和⑤4层暗绿色粉质粘土层。

7、本场地埋深约27.0-30.0m在正常土层分布区分布有第⑥层暗绿色粉质粘土,硬塑,中等压缩性,土质较均匀,土性较好。

8、本场地埋深约30.0-45.0m分布有第⑦层粉、砂性土,可分为⑦1层灰绿-草黄色粘质粉土、第⑦1a层灰色粉质粘土和⑦1层灰色粉砂层

9、本场地埋深约44.0-55.0m分布有第⑧1层灰色粉质粘土夹砂质粉土和⑧2层灰色粉砂层。

(二)桩基础评价

本工程能源中心南站为地上1层地下2层建筑,基础埋深约18m,。

其桩基方案分析如下:

1、桩基持力层的选择

A、本场区埋深约31.0m以上的土层大多为流塑~可塑状的软粘性土组成,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结合拟建物单柱荷重较大的具体情况,上述土层都不宜选作为拟建建筑的桩基持力层。

B.第⑦1层灰绿-草黄色粘质粉土,稍密,土的工程力学性质尚好,且埋深较浅,可选作为拟建建筑的桩基持力层和抗拔桩的桩端埋置层,但注意层面起伏较大,。

C.第⑦1a层灰色粉质粘土,局部分布。

D.第⑦2层灰色粉砂,埋深约为39.0m,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较上部土层有较大提高,该层可作为拟建物的桩基持力层和抗拔桩良好的桩端入土层。

2、沉桩可能性分析及桩的类型选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

A、预制桩

本工程四周为高架桥墩和交通干道,需考虑采取一定的防挤措施。

预制桩在沉桩施工时会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另外大量挤土桩沉入土体,产生挤土作用,易使沉桩区一定范围内地表和浅层第③、④、⑤层粘性土土体发生水平、垂直位移,并可能致已沉入桩偏位、挠曲等,给附近道路、管线等造成影响,因此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沉桩影响:

(a)保护区与建筑物之间设置防挤沟等。

(b)设置垂直排水通道、塑料排水板、砂井等,以加速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

(c)合理安排沉桩顺序,控制沉桩速率。

(d)采用挤土效应小的PHC管桩。

(e)信息化施工,加强监测,随时调整施工进度和方法。

B、灌注桩

由于钻孔灌注桩为非挤土桩,除做好桩基自身桩质量控制、沉渣量控制及泥浆排污工作外基本不受环境约制及影响。

2)沉桩可能性

本工程如采用静压沉桩法,以第⑦1层为桩端入土层时,需穿透厚度约4.5m的第③夹层灰色砂质粉土层和局部厚约为6.0m的⑤2层砂质粉土层,需用压力较大的沉桩设备及穿透力较强的PHC管桩,并建议加厚管壁,应能沉桩;若以第⑧1层、⑦2层作为桩基持力层时,沉桩较困难,宜选用钻孔灌注桩。

3、桩基设计参数

为便于设计选择不同的桩型、桩长和截面尺寸,现综合本次勘察成果,提供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与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如下:

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与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值

注:

桩侧摩阻力特征值qsia与桩端端承力特征值qpa值,可分别取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与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值的1/2。

4、单桩承载力估算

桩基单桩承载力的估算主要采用同类建筑下较不利土层组合的钻孔,设计时桩基持力层的选择应根据单桩承载力的要求和各拟建物范围的土层实际分布情况,按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及特征值一览表

注:

1、单桩竖向承载力未考虑桩身结构强度。

2、抗拔桩,当桩身处于粘性土、粉性土中时,抗拔承载力系数λ取0.60;当桩身处于砂土中时,抗拔承载力系数λ取0.50。

3、设计时应根据上部实际荷载及布桩方式,经技术、经济评估后,合理选择桩长。

5、沉降估算参数

桩基下各土层的压缩模量Es(为有效自重压力至有效自重压力加附加压力段的压缩模量),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成果综合分析桩基沉降计算所需土层的压缩模量Es建议值见下表。

注:

上表中压缩模量的取值是根据土工试验,现场静力触探Ps值综合得出。

(三)天然地基评价

1、天然地基持力层和地基承载力

本工程若有荷重较小的门卫、垃圾收集站等辅助建筑,可采用天然地基。

假设条形基础宽度为1.5m,基础埋深2.0m(标高约2.8m),以第②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地下水位为0.5m,根据规范计算公式结合工程经验估算其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95kPa;各土层的特征值可见前表。

设计时应根据实际基础型式,重新计算地基承载力,并考虑下卧层影响和变形计算,在②1层缺失区域和填土过深处,应当作加固处理。

2、沉降估算参数

天然地基沉降估算各土层的压缩模量Es可取0.1~0.2MPa段的值,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

(四)基坑开挖、管道埋设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1、顶管工作井、开槽埋管基坑围护设计参数、施工参数

有关基坑围护、顶管设计参数见下表。

基坑围护、顶管设计参数

层序

重度

γo

kN/m3

静探Ps值(MPa)

固结快剪

土层渗透系数

C(kPa)

Φ(º)

室内土工试验

推荐值

Kv(cm/s)

KH(cm/s)

K(cm/s)

18.3

0.77

17

19.0

1.14E-07

1.65E-07

2.0E-06

17.4

0.52

11

17.0

2.40E-07

3.21E-07

3.0E-06

③夹

18.8

2.59

5

31.0

1.65E-04

2.69E-04

2.0E-04

16.8

0.47

10

13.5

9.66E-08

1.32E-07

2.0E-07

⑤1a

17.4

0.59

12

13.0

8.76E-08

1.05E-07

4.0E-07

⑤1b

18.0

0.90

15

19.0

2.09E-07

2.89E-07

2.0E-06

⑤2

18.5

3.53

7

29.5

2.06E-04

2.90E-04

2.0E-04

⑤3

17.8

1.36

11

21.0

2.0E-06

⑤4

19.3

38

22.5

8.46E-05

1.88E-04

3.0E-06

19.5

2.26

39

20.5

9.0E-08

⑦1

18.9

5.66

5

33.0

9.11E-08

1.11E-07

1.0E-04

⑦1a

19.6

3.28

40

19.5

9.65E-05

1.34E-04

6.0E-06

⑦2

18.5

10.49

3

35.5

4.0E-04

⑧1

18.3

3.24

12

25.0

5.0E-06

⑧2

18.7

12.26

4

35.0

6.0E-04

注:

1、上表K推荐值为土试结果结合市规范(DGJ08-37-2002)表,设计可使用;

2、设计地下抗浮水位取0.50m,抗突涌承压水位取3.0m;

2、基坑围护

顶管工作井、接收井最大埋深约14.9m;明挖施工管道开挖深度约为13m;能源中心南站开挖深度约为18m,均属于一级基坑。

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和明挖管道设计拟采用钻孔灌注桩或者SMW工法,加强井点降水,基础下采用压密注浆加固地基。

能源中心南站可采用地下连续墙。

表层杂填土厚度较大,对基坑开挖、围护有较大影响,必要时宜进行加固措施,建议采用深层搅拌桩加固。

拟建顶管工作井、接收井以及泵站场地分布有第⑤2层微承压水和第⑦层承压水含水层,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08-37-2002)中,本次按照基坑开挖最大深度18.0m、承压水埋深3.0m计算判别:

基坑开挖面以下至承压水含水层顶板间覆盖土的自重压力Pcz与承压水压力Pwy比值<1.05,有产生坑底承压水突涌的可能,故本工程所有基坑开挖均需考虑承压水含水层突涌问题。

为确保深基坑工程能顺利进行,采用有效的经过正确设计的降水系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于潜水,建议采用轻型井点降水,降水深度应深于开挖面0.5~1.0m以下,开挖至坑底时降水深度应在基坑底以下0.5~1.0m之间。

对于承压水,应根据施工期监测水位,决定降水方案。

坑内降水时,可能会导致周围地面出现沉降,因此,降水过程中应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基坑周围地面、道路进行监测。

应做好土体变形和地面沉降观测及地面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工作,做到信息化施工,以策安全。

施工中,为确保支护结构,基坑本身和主体结构的整体稳定,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基坑周边地面堆载,一般小于20kPa,并根据周围环境,施工机械设置情况按实际调整;基坑开挖施工时,严格按先撑后挖顺序;同时采用分层挖土,分层厚度一般为1.5~2.0m,严禁相邻开挖层面高差大于2.0m。

3、顶管施工

管线穿行的地层主要为④和⑤1a层。

由于在不同土层中顶进,注意地层特性的差异对顶管施工的影响。

由于第③层局部夹砂,该层土在水头差的作用下极易产生坍塌、流砂、管涌现象,在顶管施工时应采取适当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