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500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docx

单元检测卷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提升卷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单元检测(提升卷)

(人教版教材使用)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

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

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

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

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タ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然”采菊,南山和飞鸟,还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叹,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

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

《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

“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

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舒展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摘编自刘光祖《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诗歌通过抒发对草屋茅舍、鸡鸣狗吠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依恋。

B.陶诗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源于他善于以理来统摄情与景。

C.“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锄归”中的“带”,都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D.田园生活、田园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他的诗歌具有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揭示了陶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原因。

B.文章认为陶诗是将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典范,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

C.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锄归”中的“带”的独特表现力。

D.文章用《饮酒・其五》的例子论证了陶渊明田园诗层次丰富、浑然天成的意蕴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

B.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多层次描写,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

C.“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

D.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写作与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

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约占总人口的17.3%。

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共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使得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摘编自《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报》2018年7月5日第3版)

材料二:

(摘编自《我国老年人口加剧,养老面临挑战》,《华经情报网》2018年11月19日)

材料三:

如何养老呢?

在当前形势下,出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种方式。

但受儒家思想影响,老年人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子孙绕膝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传统沿袭下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对老人进行赡养,满足老人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它的特点是“居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相结合。

即便如此,可如今的“4-2-1”家庭结构模式,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加之工作、教育孩子,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分身乏术。

再之,有些老人久病卧床,常年照顾老人的子女或儿媳难免心存间隙,矛盾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且有46%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一旦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子女不在家,且医疗条件不足,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摘编自《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04期)

材料四:

北京大学表方教授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整合医院、社区、机构、家庭资源,构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机构保障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政府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持,让中国式养老变得更加便捷、精准。

其次,须将社区医院的人员编制完全归入大型医院,使社区医院成为大型医院的下属网点,由大型医院定期或轮流向社区医院派医生和护士,以此大幅提高社区医院的医护水平;也可采取医社合作形式,即大型医院向社区医院派专家坐诊,同时社区医院派医生到大型医院进修,以传帮带的方式快速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

最后,在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中,意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因此,在养老机构选派生活护理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社区医院也应选派医疗、医护人员共同前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可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

(摘编自《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税务与经济》2019年第2期)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养老方式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异地养老等多元化格势,但老人们更多选择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

B.2012年-2017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增速从整体来看,也呈现上涨趋势。

C.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增速为是所有年份中5.52%,较2016年增长了820余万人,增速最快、最迅猛的一年。

D.201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714万人,经过5年,2017年则达到1583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好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必然会长远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存在的养老问题。

B.将近一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疾病。

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如果身边无人,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C.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出现了多种养老方式,但居家老人由子女养老的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重要的养老方式。

D.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6.家庭养老存在哪些弊端?

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

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

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

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

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

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

《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两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躲在云层下。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

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唯有惆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

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

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有改动)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作者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D.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8.本文作者笔下的滕王阁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何用意?

(6分)

9.文中说:

“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结合文意,联系王勃的际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B.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C.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D.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

本文是“引言”“前言”一类的文章。

B.“三秦”,项羽灭秦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

现将中国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两千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5分)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9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②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

②五柳:

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此诗中王维自称五柳。

14.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

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D.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15.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春天到来后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色的两句是:

“       ,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

“         ,       。

(3)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喜欢高扬“经典”。

黑格尔说:

“熟知非真知。

”“经典”的流行很可能会_____我们对经典的认知。

关于经典的界定,我喜欢当代学者刘瑜的说法: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

”如果世界上有经典,()。

所以,经典的意义应该是个性化的,即与“你”有关,而且是与“对你的帮助”有关。

人永远是书的主人,读者的高贵就在于他可以不向任何书屈从,他可以顺心而行,纵横书海。

读不下去的书,绝不因别人的热捧去囫囵吞枣进而______;能读下去的书,也绝不因有人______而弃之不顾。

很多人______的只不过是读到了作者,而读书的要义在于读到自己。

所以,读书永远是一门“切己”的人生学问,只要这本书是你人生的经典,它就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只要能勾连起你活色生香的世界,它就是你的经典。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遮蔽人云亦云诋毁沾沾自喜

B.阻碍人云亦云诋毁踌躇满志

C.阻碍亦步亦趋诽谤沾沾自喜

D.遮蔽亦步亦趋诽谤踌躇满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3分)

A.那是因为你的生命与它发生了关联

B.那发生了关联的一定是因为它与你的生命

C.那也是因为它与你的生命发生了一定的关联

D.那一定是因为它与你的生命发生了关联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

A.只要这本书成了你人生的经典,它就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

B.只要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这本书就是你人生的经典。

C.这本书只有成为你人生的经典,才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

D.只有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这本书才算是你人生的经典。

20.下面是一位高中毕业多年的学生写给自己高中老师的一封信,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5分)

尊敬的李老师:

收到您的来信,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忆及您对我的关心,我不胜感激。

作为您的高足,多年承蒙雅教,我受益良多。

忆起高中时期,我经常不耻下问,您总是耐心教导我。

学生一直垂念您的师恩,我们班级当年的毕业照,我也一直惠存着,若您今后有什么需要,我一定鼎力相助,决不推辞。

纸短情长,学生在此遥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 ① 。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 ② ,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③ ,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舍弃了仕途,选择了归园田居;面对祖母的生命垂危,李密放弃了为官,选择了照顾服侍祖母。

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在人生中,我们要学会取舍。

请以“学会取舍”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提升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A项,“通过抒发……喜爱之情”错,原文中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意味着陶渊明对“草屋茅舍”等只是客观描写,并未抒发主观情感。

B项,强加因果,结合文本内容“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分析可知,“以理来统摄情与景”不是陶诗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原因,而是因为在说理中融入了情与景才使得诗歌清新自然、毫不枯燥。

D项,“田园生活、田园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张冠李戴,结合“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或春游……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分析,沾染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不是田园生活、田园景物,而是诗歌语言。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文章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没有涉及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

B项,“文章认为陶诗……”无中生有,文中并未将陶诗奉为典范,并且在文本中“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统一”只是对《饮酒・其五》的艺术评价。

C项,“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结合“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分析,对“见”字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多层次描写……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强加因果,结合原文内容可知,“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