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3032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docx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实验一:

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小明禁不住向爸爸提了一个问题:

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

我的方案:

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将番茄酱放入土豆泥中,然后在下面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

我的发现:

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我的结论:

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

近几年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危

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

我的猜想:

我猜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

我的方案:

1、将桌子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

2、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

我的发现:

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我的结论: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学生二

我的猜想:

我猜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

我的方案:

1、两手握住木棍的两端

2、两手用力,将木棍折断

我的发现:

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

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

“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

我的材料:

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或塑料瓶)、水、棱角分明的砖块、手锤

我的方案:

1、用手锤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我的发现:

观察到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我的结论:

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的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四:

小明在外面玩耍,无意中捡起一块石头,他发现石头上有很多裂缝,这让他感到很奇怪。

石头上为什么会有裂缝呢?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温度对岩石的破坏

我的材料:

酒精灯、页岩(或板岩、风化的花岗岩)、燃烧钳、冷水

我的方案: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房子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冷水中;

3、如此反复多做几次。

我的发现:

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我的结论:

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实验五: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那么你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吗?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震动有关

我的材料:

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我的方案:

一、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再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二、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三、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

一、皮筋在振动。

二、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三、水面有波纹,并有小水花溅起,音叉振动。

我的结论: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实验六: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都会从校园的各个角落走进教室,铃声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试想一下谁会传播声音呢?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声音的传播可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我的材料:

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我的方案: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

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我的发现:

1、能听到声音,声音通过气体传入耳朵。

2、能听到,声音通过固体传入耳朵。

3、能听到,声音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

我的结论: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实验七:

我们的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我们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可能是由于鼓膜的振动才能听到声音

我的材料:

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

我的方案:

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再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劲后用橡皮筋固定,当做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

对着镜子再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我的发现: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我的结论:

声波是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到声音。

实验八:

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那么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与什么有关,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

我的猜想:

我猜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动大小有关

我的材料:

鼓、碎纸屑

我的方案:

1、再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我的发现: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得越高

我的结论: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学生二

我的猜想:

我猜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我的材料:

木梳、硬卡片

我的方案: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我的发现:

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

我的结论: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调越高。

实验九: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木头,你知道木材的特点吗?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木材易燃、有花纹、干木材绝缘……

我的材料:

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

我的方案:

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是否导电。

6、和其他物品比轻重。

我的发现: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有浮,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6、木材较轻。

我的结论:

木材具有易燃、软硬、年轮、轻、沉浮等特点,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能力弱。

实验十:

假如你的课桌上不小心撒了水,你身边有餐巾纸,作业本纸,牛皮纸,你会选择那一种纸去擦拭?

你认为哪一种纸吸水性好?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餐巾纸表面粗糙,质地较软的纸吸水性好。

我的材料:

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或木棍)水槽、水

我的方案:

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贴再尺子(或木棍)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

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

我的发现:

餐巾纸吸水性能好。

我的结论:

表面粗糙,质地较软的纸吸水性能好。

实验十一:

陶瓷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吃饭的碗,装饰品花瓶……,那么,你都知道陶瓷具有哪些特点吗?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陶瓷不易燃烧,不易传热、不导电、易碎……

我的材料:

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刀、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

我的方案:

1、用火烧,看是否燃烧。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

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我的发现:

陶瓷的特点1.不易燃烧2.硬度较大,但是很脆3.不能浮在水面上4.不容易传热5.不导电6.易碎7.碎片锋利

实验十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金属起着很大的作用,请问金属都有那些特点?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金属的特点不易燃,容易传热、导电等

我的材料:

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刀、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我的方案:

1、用火烧看是否燃烧。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我的发现:

金属的特点1.不易燃2.硬度较大3.容易传热4.有金属光泽5.导电6.不易碎

实验十三:

玻璃与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那么你知道玻璃与塑料有什么特点吗?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我猜玻璃比塑料透明、易碎、不易燃烧

我的材料:

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我的方案:

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玻璃和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下落

4、用镊子分别夹着玻璃和塑料在酒精灯上烧

我的发现和结论:

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实验十四:

同学们,当我们把手放进水里,拿出来后手是湿的,手上有水,过一会,会发现手上的水不见了,手变干了,这是为什么?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

我的猜想:

我认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我的方案:

准备实验仪器:

温度计、棉纱、支架、秒表。

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将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边观察边记录。

我的发现:

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怎样才能使水蒸发的更快

学生二

我的猜想:

我猜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在相同条件下,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在相同条件下,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我的方案:

准备实验仪器:

滴管、水、玻璃片、电吹风、小碟。

把液体分别滴1滴在2片玻璃片上,给其中1个稍加热,这个先蒸发完。

(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把液体分别滴1滴在2片玻璃片上,其中1个液滴散开,过一定时间,液滴散开的蒸发完了(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把液体分别滴1滴在2片玻璃片上,把2个液滴都散开成面积相同,其中一个用扇子扇,用扇子扇的先蒸发完。

(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我的发现: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等因素有关。

实验十五:

在生活中,你亲自烧过热水吗?

水烧开后,有哪些现象?

你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

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给水加热,随着时间推移,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水会沸腾。

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升高。

我的方案:

准备实验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

组装好带有铁圈的铁架台。

在铁架台的下一圈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酒精灯。

在铁架台上一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未加热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

我的发现:

水的温度在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水就会沸腾。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十六:

当我们对着镜子哈气后,会发现镜子上有小水珠,当我们洗澡时,会发现玻璃上也会出现小水珠,你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

实验一

我的猜想:

我猜可能是由于水蒸气遇冷的结果

我的材料:

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冬天可不用)、三脚架、石棉网

我的方案:

1、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

在烧杯上面放装有冰块的碟子。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部有水汽出现,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现水珠。

我的结论: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实验二:

我的猜想:

我猜是水蒸气遇冷才会变成小水滴

我的材料:

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大于杯口)、酒精灯、铁夹、热水、火柴

我的方案:

1、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2、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热水,一个盖上冷玻璃片,一个盖上热玻璃片。

3、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

冷玻璃片上出现小水滴,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小水滴,

我的结论:

水蒸气只有在遇冷的条件下才可以凝结成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