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3049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ocx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

及我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生态观;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自在自然能够不断地向人化自然转化。

资本主义制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恢复的必要条件。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过去即现在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人类社会。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内外主流意识形态都提出了保护自然的口号,但却对什么是自然、为什么要保护自然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等基本问题缺少科学而理性的认识,以致某些绿色运动组织所提出的“回到自然”的思想以及其所提倡的某些生物伦理和环境伦理都沦为绿色乌托邦,在资本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甚至最终都成为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附属品,成为自然环境继续恶化的绿色帮凶.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自然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

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但并没有忽视和否认自在自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强调:

“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承认存在于人类历史之前以及存在于人类认识和实践之外的自在自然: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并且,马克思在强调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始终承认自在自然的优先性:

“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

马克思在此不仅强调了自在自然对人化自然的优先性,而且指出了自在自然在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强调了人化自然对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优先性和基础性。

绿色运动所提出的“回到自然”中的“自然”实际上就是指马克思所说的“自在自然”,而“回到自然”就是让人类返回到洪荒远古时代的食物链结构,以使人类与动物和植物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从而重新建立某些具有空想的生物伦理和环境伦理秩序的“自在自然”,这就是生态中心主义的本质内容。

岂不知也只有人类才可以提出“生物伦理”和“环境伦理”这个问题,离开了人类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中的一切顿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这种自然既包括自在自然的历史优先性,也包括人化自然的物质基础性。

同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凸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鲜明特征,它清楚地回答了人类所要保护的自然是人化自然而不是自在自然。

自在自为的自然界处于人类认识和实践之外,根本谈不上保护和如何保护的问题。

一旦绿色运动成功地“回到自然”之后,这里的“自然”也就进人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领域,成为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

其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回答了为什么要保护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对人类的实践意义,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自然”,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因为,离开了以人类劳动为中介的人类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任何自然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存在意义,因而也就不会存在人类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这个问题。

在马克思虽然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但是,他的人化自然观既不支持对自然的征服也不赞同对自然的破坏,而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一方面,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自身的一切都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自然又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时,清楚地表达了上述观点: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也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而正是人类的主体性和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要求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

二、新陈代谢断裂是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直接原因

既然人类与自然具有统一性,那么人类又是如何自觉不自觉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或者自己的无机身体呢?

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新陈代谢这个生物学概念分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现象,从总体上回答了生态环境危机之所以产生的微观机制和根本原因。

新陈代谢最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生物体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化学物质的合成和降解而不断进行物质更新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无论在英文还是德文中都准确地使用了“新陈代谢”这个概念,并创造性地将其从自然科学领域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使新陈代谢概念成为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物质变换”和“新陈代谢”,其实就是“新陈代谢”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两种不同翻译。

马克思不仅在分析资本主义农业等自然科学问题上使用新陈代谢这一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以揭示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壤养分的掠夺;而且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货币和商品以及由此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诸多领域都贯穿使用了新陈代谢这一概念的社会属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统一性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具体陈述如下:

第一,马克思运用新陈代谢概念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地的掠夺。

马克思除了直接通过新陈代谢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的破坏之外,还在《资本论》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时继续论述道:

“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

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

因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从生态学原理上提出了新陈代谢发生断裂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直接原因。

第二,马克思创造性地将新陈代谢概念运用到社会领域,将人类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关系具体化为新陈代谢关系,而劳动则是这种新陈代谢关系得以正常进行的动力和载体。

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马克思进一步将新陈代谢概念运用到社会领域,通过资本主义商品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入手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三,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新陈代谢断裂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正是这种规律使资本主义社会逐渐产生了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这两大阶级无论在自然科学的属性上还是社会科学的属性上都因为资本循环受阻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总之,马克思的新陈代谢观念贯穿其对资本主义分析的整个过程和几乎每一个领域:

新陈代谢的断裂导致了土地养分的流失;新陈代谢的断裂导致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中断;新陈代谢的断裂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新陈代谢的断裂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总爆发。

虽然在马克思的时代并没有发生像当今社会一样严重的生态危机,但是,马克思通过新陈代谢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分析,不仅揭示了生态危机得以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机制,而且清楚地预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危机向生态危机转化的可能性。

在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下,从剥削劳动财富转到掠夺自然财富是资产阶级的必然选择,而从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

三、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1.“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

“可持续性发展”概念是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明确提出的。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界定。

90年代以来,又有一些补充和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等。

从广义上说,“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定义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略。

可持续性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目标。

2.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

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

其鲜明特色是:

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体现新的发展观,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经济过渡到集约型经济;把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列为战略重点;突出表述了中国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战略;注重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

江泽民在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种重大关系,其中专门论述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出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进一步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最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4]

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

马克思早就指出: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

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整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的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与自然整体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种群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重视,对于生态平衡和自然界整体性的充分重视等等,都是可持续性发展所要求的,也是现代生态自然观所要求的。

但是自然界的供应和承受是有限的,所以人的能动性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人们更深刻更普遍地认识自然规律,更自觉更严格地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换句话说,尽管人类具有主体意识,具有改革自然的巨大能力,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绝不能违反自然界的生态规律,超越对生命网络的普遍联系、协同一体的依赖。

我们绝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方案,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性发战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

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5)唐晓勇,试论马克思注意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

(2):

195-196.

(6)李绍波,韦秋杰,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世纪桥;2010(19):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