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3785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20**年工作安排,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民建XX市委负责同志,就《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40号)在我市的贯彻落实和全市供销社改革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到市供销社出资企业和习水、遵义、余庆、正安、赤水等五县(市)的部分乡镇供销社及社办企业、农产品基地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余县、区、提供书面材料)。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供销社所属13个县、区(市)供销社和11个出资以及加盟企业(加盟企业5个)。

全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127个(其中:

基层社69个、县属以上企业58个),在册职工1732人(其中:

市、县联社干部职工269人属财政开支,其余人员系改制后重组聘用),离退休人员3737人,各类交易市场19个,面积133413平方米,经营服务网点2500余个。

201X年全系统商品销售总额

6.3亿元,实现盈利47

5.6万元。

全系统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入股农户3194户,农民入社股金93万元。

截至201X年底,全系统资产总额

6.3亿元,总负债

1亿元,所有者权益

4.2亿元,连续10年在全省供销社系统综合考核名列前茅。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2001年推行改革改制以来,通过改革重组,在全系统干部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至201X年连续10年盈利,扭转了此前连续九年亏损的局面,累计盈利2270.2万元,增强了干部和员工的信心、重塑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形象。

(一)推进供销社系统的改革改制

1.基层社改革重组

一是对基层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即基层社职工转变身份后,自愿入股重组,形成股份合作企业。

二是将基层社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三是整合基层企业优良资产,重组合作社企业,实行一县一社。

四是部分地方以县社为平台,将基层社进行重组和改造,成为县域商品配送服务中心。

五是区域重建,注销原有的老企业,按照经济区域规划,吸收农民入股,重组社区综合服务社和专业合作社。

社属企业改制

按照“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尚有优势业务的企业实行整体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对资产状况较差,但有一定经营优势的企业,采取“剥离重组”、“分块搞活”、“租赁承包”等形式彻底放开搞活;对扭亏无望、发展无路的企业关闭解体,由县社统一处置、盘活资产。

同时吸收社外资金参股,初步形成了合作制原则下的混合型经济。

目前全市供销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逐步恢复农资供应主渠道功能

各级供销社认真履行政府委托的职能,以“质优、价稳、货足”的经营理念,全力做好化肥的储备和供应,发挥了平抑化肥市场价格的“蓄水池”和“调节阀”作用,确保全市农用化肥的需要,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全系统的化肥储备和供应量逐年上升,年销售量从2001年的15万吨上升到201X年的28万吨,市场份额达70%以上,使农资供应主渠道功能逐步恢复。

(三)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建设

各地以县联社和基层社为基础,以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实施为载体,着力“建好一个平台,打造五个网络”,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以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购销、再生资源经营和烟花爆竹经营服务为主线,通过直营、加村综合服务站(中心)、农家店等经营服务网点2500余个。

(四)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发挥自身优势,采取领办、牵头承办、指导协办等多种形式,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截至去年底,全市供销系统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9个,入股农户3194户,入社股金93万元,带动农户27264户,年助农增收7170余万元(XX县人民政府已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的职能正式赋予县供销社);发展行业协会10个,登记团体130个、农民会员622户,带动农户14671户,助农增收54

4.8万元。

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商品基地。

各地围绕茶叶、辣椒、干鲜蔬菜、畜牧养殖业、中药材、竹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快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全系统已建茶叶、杂竹、药材、石斛和高梁等商品基地27个,面积

5.5万亩,带动农户6812户。

尤其是XX市供销社垒石栽培石斛获得成功,探索了石斛难栽的路径,可说是一个创举。

3.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各地根据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好、且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全市供销社系统现有全国总社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年农产品购销额2亿元以上。

地区农资公司被评为全国农资销售百强企业。

4.大力兴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各地根据城镇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围绕当地农产品资源等优势,利用现有和盘活闲置的经营服务场地等设施,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兴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截至201X年底,全系统以自建、联建等方式兴建各类交易市场19个,面积133413平方米,年交易额

7.6亿元。

如XX市海风井水果批发市场占地39900平方米,年交易额3亿元;遵义农资市场占地22000平方米,年交易额

5亿元。

(五)负重改革,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2001年改革前,全系统有员工13800余人,通过各种方式改革转变身份的职工达9000余人,化解各种债务

3.1亿元。

在推进改革改制的同时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供销社在改革发展中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离国务院关于把供销社构建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基础薄弱。

1.实力不强。

由于改制,全市供销社大量资产(土地房产)被处置变卖用于补偿安置职工或偿还债务,剩余资产较少,而且分散,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基层社经济实力弱,开拓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能力不足。

改制后保留的69个基层社能正常经营的少;社属企业实力也不强,68家企业中,仅有全国农资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家。

经营服务网络特别是基层社网点残破不全,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态,多数是以商品销售为主,商品售后服务、信息中介、租赁维修、技术培训等综合服务不到位,全市2500个经营网点没有形成连锁经营,不能适应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生产生活需求,重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任务很重。

3.供销社组织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虽然有一定数量,但质量不高,服务带动能力较弱,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三农”的需要。

4.整个系统投融资能力不强。

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的“新网工程”建设项目,市、县两级没有资金匹配。

(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1.市、县联社机关既不像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更不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被称为“四不像”机构,在跨入市场经济的门槛后,这种组织构架不可能有很强的竞争力。

市、县两级联社多年未按供销社《章程》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组织结构不健全、不规范,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3.企业虽然改了“制”,但相当部分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厚,致使企业创新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

4.联社机关人员老化(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人才结构极不合理(机关干部职工中国民教育本科学历少,大部分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企业活力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三)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环境尚需改善

1.全市供销社系统土地和房产权属不清晰。

土地登记和房屋产权颁证工作进展缓慢;有的资产权属虽然清楚,但法律手续不完善。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销社盘活资产、投资融资和加快改革发展。

2002年财政部等七部委共同核复的地方政策性财务挂帐9448万元至今没有得到落实(其中省级1641万元、市级1935万元、县级5872万元),影响供销社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

3.一些地方供销社集体资产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部分县、区(市)以县、区(市)联社人员参公管理,经费纳入财政管理为由,硬性将供销社集体资产视同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资产运营收益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剥夺了县、区(市)联社作为同级社有资产所有权代表者管理运营资产的权利,限制了供销社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4.对供销社改革发展支持不够。

如有的供销社因未办到原有土地产权手续,以致被他人占用和蚕食;有的跨行政区域的供销社在办理土地手续时很难;有的多年前用农资在村民组手中换的土地,现在办理手续时,有关部门要求每户农民都签字才给办,不承认其历史现状,增大了供销社的工作量和难度;有的社有资产确权办证时比照国有资产办证标准交费,加大了供销社的负担;有的基层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不到有关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一些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但融资门槛高,难度很大。

5.部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退休职工医疗保险未纳入社会保险统筹。

改制后部分职工再就业难、收入低等,心理不平衡,有的经常上访,影响社会稳定。

 

附送: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王树槐副主任的带领下,于6月上旬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市群众艺术馆、XX区文化中心、XX县文化中心等6家单位,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和XX县人民政府相关工作汇报。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统筹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形成了市、区县、乡镇、村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6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78个社区文化中心,2134个文化大院。

有6个区县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1个县获得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有5个文化广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十佳文化广场”,全市社会文化工作整体居全省前列。

(一)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全市各级政府通过多渠道多领域,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延伸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一是市政府投资600余万元,购置了大批文化器材,用于装备乡镇综合文化站,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统一采购图书1000套,确保完成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的任务目标。

三是完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3102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

四是认真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合理安排专项资金,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支持,策划大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统筹规划和建设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居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人力保障市政府始终把文化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制定规划、完善措施、常抓不懈,不断夯实文化工作的队伍基础。

各级文化部门每年都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和知识竞赛活动,已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文化干部600余人。

为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XX区向社会招聘了16名文化协管员,XX区向社会招募了500多名文化志愿者,XX区向社会招聘了150多名村居文化管理员,通过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吸引社会优秀人才从事文化工作等措施,全市文化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人力保障。

(三)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加强服务能力,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各自业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服务制度。

一是图书馆、文化(艺术)馆、文化站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是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三是学习培训辅导制度。

市及各区县图书馆、文化(艺术)馆业务工作人员实行包片培训辅导制度。

各镇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村级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四是文化站长例会制度。

通过上述制度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了面上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普及,引领了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素质的提升,营造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责任书》,将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群众满意率等文化工作作为硬任务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实行了一季一调度,半年一通报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问题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财政的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我市各级政府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低于城区文化事业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常活动经费投入不足。

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补充更新较少,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的基本费用也难以保证。

(二)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

城乡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发展不平衡,差别很大。

经济条件好的村居社区,对文化工作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较大,室内外各种文体设施配套齐全,有管理人员、有活动经费,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相对比较偏远、经济不发达村居社区,文化活动存在无资金、无场地、无人员等问题,文化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不能适应需要。

乡镇综合文化站长多为兼职,不能专心投身于文化工作,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

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

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已经出现青黄不接和断层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有的项目已经濒临消亡,急需培养传承人。

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全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市、区县、乡镇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辖区内管文化和办文化的责任,组织协调各级文化部门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维护文化市场稳定,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共享。

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已建或已配置的文化场地、设施的功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

(二)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人员培训,探索实施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要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落实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育基层文化骨干。

三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四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大学生、高素质的退休人员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

(三)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持续对外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确保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开放。

三是投入资金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确保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

四是支持开展农村重大文化活动。

加大对举办农民歌会、民间剧团展演等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

五是各级财政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确保农家书屋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服务效能。

一是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不断提高现有场所、设施的利用率、共享率和服务效能。

三是要制定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培育社会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

充分调动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