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3869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docx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参考答案

植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

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病症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

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

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

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

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

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

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

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

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7、病症、病状

8、马铃薯晚疫病

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

三、选择

1、a2、d3、abd4、bcd5、abd6、bd7、abc8、ac

四、判断对错

1、√2、×3、√4、×5、√6、×7、×8、√

五、简答题

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为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发生需要有三者互相配合。

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非传染性病害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促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

二者相互促进,往往导致病害加重。

2、什么是病症和病状?

都包括哪些类型?

病状:

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症:

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五种类型。

六、论述题

1、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各由哪些因素引起?

答: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引起,其特点是植物个体间可以互相传染。

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苑丝子;

〔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非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的致病因素能使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表现出有一定特性的病症,这些病害不能传染,没有侵染过程。

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肥料元素供给的过多或缺乏,如缺素症;

(2)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3)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4)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和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2、植物病害可以出现哪些病症?

病状与病症有什么区别?

答:

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病症:

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五种类型。

病状:

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症:

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3、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

病害不能传染。

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病症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

4、如何诊断侵染性病害?

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植物个体间可以互相传染。

从病植物上通常可以看到病征。

病害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

5、什么是植物病害?

你知道哪些植物病害?

它们是怎么发生的?

植物病害:

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病症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苑丝子;

〔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

一、名词解释

1、菌核:

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形状,大小,颜色不一,有的似绿豆形,有的似鼠粪或不规那么形,颜色较深,往往是褐色或黑色。

菌核组织坚硬,其中储藏较多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枯燥的抵抗力很强,是某些真菌用以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器官。

2、真菌: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通过产孢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生物。

3、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为营养体。

4、厚垣孢子:

是由断裂方式产生的一种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孢子。

5、有性繁殖:

通过两个性细胞或者两个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

6、无性繁殖:

是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便能产生新个体的一种生殖方式。

二、填空

1、80%

2、菌丝、孢子

3、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4、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

5、子囊孢子、孢囊孢子

6、无性、有性

7、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8、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9、属名、种名

10、吸器

三、选择

1、a2、b3、d4、c5、c6、d7、a8、c9、b10、e11、bcd12、bcd

四、判断对错

1、×2、×3、×4、×5、×6、×7、√8、×9、√10、×11、√12、×13、×14、×

五、简答题

1、真菌的主要特征。

营养体简单,常常是分枝繁茂的丝状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壁,属真核生物。

没有叶绿素或其他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属异氧生物,主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2、简述真菌的生活史。

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例如,真菌的无性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体通常在营养生长后期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有性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体经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进行无性繁殖,又产生了无性孢子,这就是真菌的一个完整生活史过程。

因此,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3、简述真菌繁殖产生孢子的类型。

鞭毛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

接合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没有有性阶段。

六、论述题

1、论述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答:

〔1〕有益方面:

1、可供食用。

蘑菇、木耳、银耳等。

2、医药。

灵芝、冬虫夏草;抗菌素等。

3、工业发酵。

制酒业、食品业、工业酸。

4、农用真菌。

生物农药〔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白僵菌-防治昆虫

5、真菌可以促进物质的转化。

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2〕有害方面:

1、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食物中毒:

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使食物、贮藏物质受损:

木材、皮毛发霉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名词解释

1、原核生物:

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一类微生物,一般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所组成的单细胞生物。

2、鞭毛:

鞭毛是着生在细菌细胞外表的一种从细胞质膜下伸出细胞壁的细长且呈波形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荚膜:

细胞壁外有厚薄不等的以多糖为主的粘质层,比拟厚而固定的粘质层称为荚膜。

4、极鞭:

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作极鞭。

5、周鞭:

着生在菌体侧面或四周的鞭毛称作周鞭。

6、喷菌现象:

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二、填空

1、喷菌现象

2、革兰氏染色

3、阴性、阳性

4、原核生物界

5、肽聚糖、拟脂类、蛋白质、荚膜

6、螺原体、植原体

7、原核生物

8、裂殖

9、甾醇

三、选择

1、a2、a、b、c、d3、c4、b5、a、b、c、d6、a7、c8、a、b、c

四、判断

1、×2、√3、√4、×5、×6、×7、√8、×9、×

五、简答题

1、简述细菌病害的病症特点?

答:

病植物表现的病症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褪色或变色的较少;有时还有菌脓溢出。

在田间,多数细菌病害的病症往往有如下特点:

一是受害组织外表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色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六、论述题

1、原核生物的子细胞如何保持原有的性状?

答:

原核生物都是以裂殖的方式繁殖,杆状细菌分裂时菌体先稍微伸长,细胞质膜自菌体中部向内延伸,同时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母细胞从中间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细胞质和遗传物质DNA在细胞分裂时,先复制后平均地分配在子细胞中,此时,分裂繁殖后的子细胞仍能保持原有的性状。

第四章植物病毒病害

一、名词解释

1、病毒:

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2、钝化温度:

病株汁液加温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

3、稀释终点:

病毒汁液经稀释后保持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4、分子寄生物:

病毒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5、体外存活期:

在室温〔20-22℃〕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二、填空

1、球状、杆状、线状2、核酸、蛋白质3、汁液、蚜虫和汁液4、增殖能力、传染性

5、核酸、蛋白质6、虫媒传播、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

三、选择

1、c2、a3、b4、abcd5、abc

四、判断

1、√2、√3、×4、√5、√6、×

五、简答题

1、简述病毒的主要特点。

〔1〕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

〔2〕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

〔3〕依靠自身的核酸复制增殖

〔4〕专性寄生

2、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答:

病毒本身没有直接传播的能力,主要靠媒介进行传播。

〔1〕虫媒传播:

主要靠刺吸式口器昆虫的传播,如蚜虫传播黄瓜花叶病毒

〔2〕汁液接触传播:

可通过烟草田间管理中使用的农具和摘心、打杈时人的手进行传播

〔3〕嫁接传播:

如苹果锈病可通过接穗和砧木来传播

六、论述题

1、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点是?

答:

〔1〕病毒是个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

〔2〕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的分子寄生物。

〔3〕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材料和场所。

按它们寄主的不同,病毒分为寄主植物的植物病毒、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线虫:

线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繁多,危害植物的线虫称为植物病原线虫,简称植物线虫。

2、线虫病:

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病症,与一般病害病症相似,因此常称线虫病。

3、线虫的生活史:

线虫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的生活史。

二、填空

1、卵、幼虫、成虫2、1龄、母体、23、专性寄生、活的植物4、内寄生、外寄生

5、雌雄的同型、雌雄异型6、体壁、体腔7、口针8、产卵

三、选择

1、b2、ab3、a4、abc5、abcd

四、判断

1、√2、√3、×4、√5、√

五、简答题

1、简述植物病原线虫的致病机制。

〔1〕机械损伤:

由线虫穿刺植物进行取食造成的伤害

〔2〕营养掠夺和营养缺乏:

由于线虫取食夺取寄主的营养,或者由于线虫对根的破坏阻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化学致病:

线虫的食道腺能分泌各种酶或其他生物化学物质,影响寄主植物和组织的生长代谢。

〔4〕复合侵染:

线虫侵染造成的伤口引起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次生侵染。

六、论述题

1、植物线虫如何传播?

答:

线虫的传播主要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

在作物生长季节里,线虫在有水或水膜的条件下,能从栖息地向寄生外表迁移,或从发病点向无病点扩散。

这种主动传播距离有限,在土壤中每年迁移的距离不会超过一至二米,被动传播有自然力传播和人为传播。

自然力传播中以水流传播,特别是灌溉水的传播最重要。

线虫的人为传播以带病的、粘附病土的或机械混杂线虫虫瘿的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的流通,以及污染线虫的农林产品和包装物的流通最重要。

这种人为传播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限制,可造成远距离传播。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

一、名词解释

1、寄生性植物:

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营寄生生活,称为寄生性植物。

2、全寄生:

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

3、半寄生:

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水寄生。

4、根寄生:

列当、独脚金等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生彼此别离,称为根寄生。

二、填空

1、根寄生、茎寄生2、全寄生、半寄生3、提早落叶4、动力、传播方式

5、病毒、植原体6、初侵染源

三、选择

1、ac2、ad3、abcd4、abcd

四、判断

1、√2、√3、×4、√5、√6、√

五、简答题

1、菟丝子的为害特点和防治要点。

特点:

全寄生、茎寄生

〔1〕作物播种前汰除混在其中的菟丝子种子

〔2〕防止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3〕进行深耕,将菟丝子的种子埋入深土中.结合整地,播种前在土壤中施拉索或五氯酚钠等药剂可杀灭菟丝子的种子.

〔4〕田间发现菟丝子后立即彻底割除.

六、论述题

1、什么是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

它们在繁殖方式上有何不同?

真菌:

是一类营养体为丝状体、具细胞壁、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原核生物:

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繁殖方式是裂殖。

病毒:

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繁殖方式是増殖。

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

多数靠雌雄交配进行繁殖。

寄生性种子植物:

绝大多数种子植物都是自养的,但其中有少数由于由于缺乏叶绿素或因某些器官的退化失去自养能力而变为寄生的一类种子植物。

靠种子繁殖。

第七章侵染过程

一、名词解释

1、潜育期:

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明显出现病症的一个阶段。

2、侵染循环:

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过理。

3、初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4、再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次侵染。

二、填空

1、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2、病害性质、温度

3、自然孔口、伤口、病毒、自然孔口、伤口4、自然孔口、伤口、直接侵入

5、湿度6、侵染剂量7、温度

三、选择

1、a2、b3、c4、a5、abc6、ab7、ac8、ac

四、判断

1、×2、√3、√4、×5、×6、√

五、简答题

1、病原物传播方式有哪些?

了解它对防治病害有何意义?

〔1〕气流传播〔2〕雨水和灌溉水传播〔3〕昆虫介体传播〔4〕土壤和肥料传播〔5〕人为主动传播

2、真菌、细菌和病毒在侵入途径上有何异同?

真菌:

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伤口。

细菌:

自然孔口,伤口。

病毒:

轻微伤口

六、论述题

1、简述病原物侵入途径及传播方式。

真菌:

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伤口。

气流、雨水。

细菌:

自然孔口,伤口。

雨水、昆虫、灌溉水、。

病毒:

轻微伤口。

汁液接触、昆虫、嫁接传播。

线虫:

直接侵入,伤口。

雨水。

寄生性种子植物:

直接侵入,伤口。

种子。

第八章病害循环

一、名词解释

1、初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2、再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次侵染。

3、病害循环:

是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

二、填空

1、初侵染和再侵染、越冬和越夏、传播

2、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田间病株、土壤和粪肥、昆虫

3、初侵染

4、气流、雨水、昆虫介体、土壤和肥料、人为因素

5、寄生、腐生、休眠

三、选择

1、a2、b3、abc4、ab

四、判断

1、√2、×3、√

五、简答题

1、病原物越冬场所有哪些?

了解它对防治病害有何意义?

田间病株:

去除杂草,消灭田间寄主

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检疫、种子处理等

土壤:

土壤处理,轮作,深翻

病株残体:

去除病残体,集中销毁

肥料:

施用腐熟有机肥

昆虫:

杀虫剂

六、论述题

1、病害侵染循环包括哪些内容?

学习这局部内容有何意义?

〔1〕初侵染与再侵染

〔2〕越冬与越夏

场所:

田间病株:

去除杂草,消灭田间寄主

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检疫、种子处理等

土壤:

土壤处理,轮作,深翻

病株残体:

去除病残体,集中销毁

肥料:

施用腐熟有机肥

昆虫:

杀虫剂

〔3〕传播:

气流传播、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昆虫介体传播、土壤和肥料传播、人为主动传播

第九章植物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名词解释

1、寄生性:

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2、专性寄生物: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称专性寄生物。

3、非专性寄生物:

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称非专性寄生物。

4、生理小种:

生理小种病原物的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相似但生理小种特性不同的类型称为生理小种。

5、致病性:

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6、专化型:

变种和专化型都是同一种寄生物的种内对寄主植物的不同属和种致病力不同的类型。

专化型只是致病力不同,在形态上没有差异。

二、填空

1、活、培养基、病毒、霜霉菌、白粉菌2、分泌酶、生长调节物质、毒素

3、生活方式4、致病性5、专性寄生物

三、选择

1、abcd2、acd3、abcd4、abcd5、abcd

四、判断

1、×2、√3、√4、×5、√6、√

五、简答

1、病原物通过寄生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

〔1〕专性寄生物: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非专性寄生物:

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腐生物:

只能从死的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六、论述

1、论述病原物致病作用的机制。

答:

〔1〕攫取寄主的营养物质。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死等病症。

〔2〕酶的作用。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等。

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

真菌能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酶,直接侵入过程就是局部地或全部地通过这种化学穿透方式而实现的。

〔3〕毒素的作用。

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致病物质,它能在很低浓度下诱发植物产生病状。

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质就不能称为毒素。

〔4〕生长调节物质。

植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微量的生长调节物质,包括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它们对于植物体的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是必需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长调节物质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使植株能够协调而健康地生长发育。

第十章植物的抗病性

一、名词解释

1、水平抗性:

水平抗性是指植物品种对病原物一系列生理小种的抵抗能力大体居于同一水平上,即品种的抗病力与小种的致病力之间无特异的相互作用,是数量形状,他决定着种种强弱程度的抗病能力,但不因小种和菌系而异。

2、垂直抗性:

垂直抗性是指植物品种能抵抗病原物的某个或某些生理小种,但不能抵抗另一个或另一些生理小种,即品种的抗病力与小种的致病力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是质量性状,或抗或感,因所遇小种而异。

3、植物抗病性:

是指植物防止、终止或阻止病原物侵入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4、植物保卫素:

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二、填空

1、免疫、抗病、感病、耐病、避病2、单、质量遗传3、多、数量遗传

4、高度抗病、中等抗病5、被动抗病性因素、主动抗病性因素

三、选择

1、ac2、bd3、abc

四、判断

1、√2、×3、√4、×5、√

五、简答题

1、植物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保持品种抗病性的稳定和持久?

抗病性发生变异的原因:

〔1〕寄主植物本身发生变异引起抗病性的变化:

种子的机械混杂、突变、遗传异质性、天然异交

〔2〕病原物的变异引起植物抗病性的变化

〔3〕环境条件对抗病性表现的影响

为了克服或延缓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延长品种使用年限,

〔1〕品种的合理布局

〔2〕品种的轮换

〔3〕应用聚合品种或多系品种

〔4〕利用水平抗性

〔5〕利用耐病品种。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植物的抗病机理。

1〕抗接触〔避病〕一种感病的植物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避开与病原物相接触,或是植物的感病阶段与病原物大量传播和侵染的时期错开,从而减少了病害发生的数量和程度,这种现象成为抗接触。

这是寄主的感病部位由于形态、机能或物候等原因在时间和空间上,避开或错开与病原物接触,从而防止发病或防止病害盛发,故通常把抗接触称为避病。

2〕抗侵入:

病原物接触植物的感病部位后,在具备适宜的侵入条件下,植物阻止病原物侵入的特性称为抗侵入。

植物表皮的结构,自然孔口的多少和大小,以及植物外渗物质的抑菌作用,都可能成为抗侵入的因素。

3〕抗扩展:

病原物侵入植物后,植物抵抗病原物在体内扩展蔓延的特性。

抗病机制复杂多样,有的表达为组织结构方面的抗扩展,有的表现为生理生化方面的抗扩展。

组织结构方面的抗扩展:

植物的厚避细胞组织

4〕抗损害:

是植物抵抗病原物对其产量或品质造成损害的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