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237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卫生与防护.docx

职业卫生与防护

职业卫生与防护

(一)职业卫生大体知识

一、生产性有害因素与工业毒物

1)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劳动进程中,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因素,被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它包括三大类:

一是化学性有害因素,如各类有机、无机毒物;二是物理性有害因素,如噪声、射线、高温、微波等;三是生物性有害因素,如布氏杆菌、霉菌等。

在化工生产中,所利用的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副产品和废物等,很多是有毒物质。

另外,在作业环境中也存在着粉尘、噪声、射线等有害因素。

2)毒物及工业毒物

毒物是指小剂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组织成份发生生化或生物物理性的转变,引发机体暂时或持久地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损害。

工业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中所利用或产生的毒物。

二、工业毒物的形态和分类

1)工业毒物的形态

①粉尘:

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μm。

粉尘多数在机械粉碎、碾磨固体颗粒时产生。

②烟尘:

又称烟雾或烟气,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小于μm。

如锅炉烟气,熔铅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

③雾:

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

多数情形下是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

如喷漆时产生的油漆雾等。

④蒸汽:

是指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形成的气体。

如水蒸气、罐区油蒸汽、碘蒸气等。

⑤气体:

是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逸散于生产场所的空气中。

如氯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工业毒物的分类

是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

一般分为:

①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最多一类。

②卤素族及其化合物,如氟、氯、溴、碘等。

③强酸和强碱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等。

④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如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气等。

⑤窒息性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氦气等。

⑥有机毒物,按化学结构分为脂肪族烃类、芳香族烃类、卤代烃类、氨基及硝基烃类、醇类、醛类、酚类、醚类、酮类、酰类、酸类、杂环类、羰基化合物等。

⑦农药类,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汞、有机硫等。

⑧染料及其中间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

3)工业毒物的其他分类法

①按毒物的作用性质分为:

刺激性、侵蚀性、窒息性、麻醉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

②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分为:

神经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全身性毒性等。

③有的毒物只具有一种毒性作用,有的具有多种作用或全身性作用。

3、毒物的毒性、分级与最高允许浓度

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毒性是指某种毒物引发机体损伤的能力,用来表示毒物剂量与反映之间的关系。

毒性大小所用的单位一般以化学物质引发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映所需要的剂量表示。

气态毒物,以空气中该物质的浓度表示。

所需的计量(浓度)越小,表示毒性越大。

最通用的毒性反映是以实验动物的死亡数。

①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即染毒动物全数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②半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即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这是将动物实验数据经统计处置而得。

③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即染毒动物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④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即染毒动物全数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实验动物染毒剂量采用mg/kg、mg/m3表示。

2)毒物的毒性分级

毒物的急性毒性通常按LD50(吸入2小时的结果)进行分级,可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等五级。

化学物质毒性分级

毒性

分级

大鼠一次经口LD50,mg/kg

6只大鼠吸入4h死2~4只的浓度,mL/m3

兔涂皮时LD50,mg/kg

对人可能致死量

g/kg

总量/g

60kg体重

剧毒

<1

<10

<5

高毒

1~

10~

5~

~

3

中等毒

50~

100~

44~

~

30

低毒

500~

1000~

350~

5~

250

微毒

>5000

>10000

>2180

>15

>1000

3)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国标GB5044-85依据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允许浓度等六项指标,将职业性接触毒物分为极度危害(Ⅰ级)、高度危害(Ⅱ级)、中度危害(Ⅲ级)和轻度危害(Ⅳ级)等四个级别。

4)毒物的最高允许浓度

毒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是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上,以为对人体不会发生危害作用的限量浓度。

它是通过卫生学调查、临床医学检查、化验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等系统研究而制定的。

毒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是以每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毒物的毫克数来表示,单位是mg/m3。

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中对330种毒物、47种粉尘和一种生物因素的MAC、PC-TWA和PC-STEL三种浓度限值做了规定,其含义为:

MAC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mg/m3。

PC-TWA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时刻加权(8小时)平均允许浓度,mg/m3。

PC-STEL为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短时刻(每次不超过15分钟)接触允许浓度,mg/m3。

4、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侵入人体。

1)呼吸道

化工生产中的毒物,主如果从呼吸道进入人体。

整个呼吸道的粘膜和肺泡都能不同程度地吸收有毒气体、蒸气及烟尘,但主要的部位是支气管和肺泡,专门是肺泡。

进入呼吸道的毒物,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散布到全身。

这一途径是不通过肝脏解毒的,因此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2)皮肤

脂溶性毒物,如苯胺、丙烯晴等,能够通过人体完整的皮肤,通过毛囊空间抵达皮脂腺及腺体细胞而被吸收;另一小部份则通过汗腺进入人体。

毒物进入人体的这一途径也不通过肝脏转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散布到全身,危险性也较大。

3)消化道

毒物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机缘很少,多是误食或由呼吸道侵入人体,一部份粘附在鼻咽部混于其分泌物中被吞入。

毒物进入消化道后,多数随粪便排出,其中一部份在小肠内被吸收,通过肝脏解毒转化后被排出,只有少部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五、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此刻以下八个方面。

1)神经系统

读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其表现为神经虚弱、全身无力、易于疲劳、记忆力消退、头昏头痛、失眠、心悸、多汗和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及中毒性脑病等。

汽油、四乙基铅、二硫化碳等中毒还表现为兴奋、狂躁、癔病。

2)呼吸系统

氨、氯气、氮氧化物、氟、三氧化二砷、二硫化碳等刺激性毒物还可引发声门水肿及痉挛、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及肺水肿。

有些高浓度毒物(如硫化氢、氯气、氨等)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引发机械性阻塞而窒息。

3)血液和心血管系统

严峻的苯中毒,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砷化氢、苯肼等中毒,可引发严峻的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致使溶血性贫血。

一氧化碳中毒可使血液的输氧功能发生障碍。

钡、砷、有机农药等中毒,可造故意肌损伤,直接影响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4)消化系统

肝脏是解毒器官,人体吸收的大多数毒物积蓄在肝脏内,并由它进行分解、转化,起到自救作用。

但某些是“亲肝性毒物”,如四氯化碳、磷、三硝基甲苯、锑、铅等主要伤害肝脏,往往形成急性或慢性中毒性肝炎。

汞、砷、铅等急性中毒,可发生严峻的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炎症。

5)泌尿系统

某些毒物损害肾脏,尤其以升汞、四氯化碳等引发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病最为严峻。

另外,乙二醇、汞、镉、铅等也能够引发中毒性肾病。

6)皮肤损伤

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紫外线可致使皮肤灼伤和溃烂。

液氯、丙烯晴、氯乙烯等可引发皮炎、红斑和湿疹等。

苯、汽油能使皮肤因脱脂而干燥、皲裂。

7)眼睛的危害

化学物质的碎屑、液体、粉尘飞溅到眼睛内,可发生角膜或结膜的刺激炎症、侵蚀灼伤或过敏反映。

尤其是侵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石灰或氨水等,可使眼睛结膜坏死糜烂或角膜混浊。

甲醇影响视神经,严峻时可致使失明。

8)致癌性

某些化学物质(如3,4-苯并芘、石棉粉尘等)有致癌作用,可是人体产生肿瘤。

六、生产性粉尘及其性质

1)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进程中散发出来的较长时刻悬浮于作业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是污染生产作业环境,影响作业人员健康的有害因素之一。

按照生产特点,会产生各类生产性粉尘,如固体燃料的煤尘、炭黑粉尘、石棉粉尘、尿素粉尘和各类触媒和助剂粉尘、塑料粉尘、纤维粉尘等等。

他们都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2)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见下表。

属性

来源

举例

无机性

矿物性

石英、石棉、煤、无机盐类等粉尘

金属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各种催化剂粉尘

人工性

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化肥粉尘

有机性

植物性

棉花、花粉、亚麻皮屑等

动物性

角质、毛发、羽绒、骨粉等

人工性

塑料、染料、合成纤维、助剂等粉尘

混合性

各种分成的混合存在

②按粒径分类,见下表。

名称

粒径,μm

特性

粗尘

>10

肉眼可见,在静止空气中加速下降,不易扩散。

飘尘

10~

在静止空气中等速下降,不易扩散。

烟尘

在超显微镜下可见,大小接近空气分子;在空气中呈布朗运动,扩散能力强;在静止空气中不沉降,或缓慢曲折沉降。

3)生产性粉尘的性质

①分散度:

作业场所空气中各类不同粒径的粉尘所占的比例叫分散度。

它表示物质的粉碎程度,尘粒越小其分散度越高。

分散度Md的计算方式如下:

Md=Gd/Go×100%

式中:

Gd—样品中直径为d的粉尘重量,g

Go—样品的总重量,g

由于粉尘是有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所以分散度也不同。

例如,化肥厂造粒塔塔顶粒径<10μm粉尘分散情形为,<5μm的飘尘约占89%,其中2~5μm粒径的粉尘占的比例约为%。

②密度:

颗粒的密度大小关系到它的沉降速度,密度大的颗粒容易沉降。

③荷电性:

粉尘因运动摩擦而带正电荷或负电荷。

同性电荷相斥,使得粉尘不易沉降;异性电荷相吸,易于尘粒凝聚、沉降。

带电荷尘粒更易被吸附于人体内,增大了危害。

④吸水性与溶解性:

尘粒能够被湿润的称为亲水性粉尘,尘粒吸湿后可迅速凝聚,利于微细粉尘的沉降。

不易湿润的称为疏水性粉尘。

各类粉尘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有毒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随着溶解度增大而增大。

单纯的机械刺激性粉尘,其溶解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小。

⑤爆炸性:

具有可燃性的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碰到火源能发生爆炸。

⑥化学成份:

它直接影响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专门是粉尘中游离的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引发肺部病变的程度就越严峻,病变的进展速度也越快。

7、生产性粉尘的危害

人体对粉尘虽有良好的阻滞防御能力,但如果是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尤其是粒径小于2μm的飘尘或烟尘,仍能给人体造成严峻伤害。

①呼吸道:

长期接触二氧化硅粉尘、石棉粉尘、煤粉尘和助剂粉尘,能够造成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呼吸道肿瘤。

②尘肺:

尘肺包括矽肺、石棉肺、铁肺、煤尘肺、水泥肺、有机物(纤维、塑料)尘肺和电焊烟尘引发的电焊尘肺等。

尤其是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含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造成肺组织纤维化而引发的矽肺最为严峻,它能够致使肺功能消退,最后因缺氧而死亡。

③全身性中毒:

由于吸入铅、砷、锰、氰化物、农药、塑料、助剂、化肥、沥青等有毒粉尘,在呼吸道被溶解进入血液循环而引发中毒。

④皮肤病变:

沥青、烟草、助剂等粉尘能够引发过敏性皮炎、光感性皮炎或结膜炎等。

⑤致癌性:

放射性矿物粉尘、3,4-苯并芘、石棉粉尘等引发癌变。

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是从卫生学角度考虑肯定的。

粉尘中游离的二氧化硅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最大,因此,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大部份以二氧化硅的含量多少而定。

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对330种毒物、47种粉尘和一种生物因素的最高允许浓度做出了规定。

八、人体对粉尘的防御性能

当尘粒随空气进入呼吸道时,第一由于呼吸道的生理结构、气流方向改变和粘液分泌,可使大于10μm的尘粒在鼻腔和呼吸道内沉积下来而被清除。

鼻腔滤尘效能约为吸尘总量的30~50%。

小于10μm的粉尘可进入下呼吸道,由于支气管的逐级分支,气流速度减慢、方向改变,使尘粒吸附在支气管及其分支的管壁上,其中大部份尘粒通过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随着粘液往外移动,并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直径小于2μm的尘粒,可进入肺泡,一部份随着呼吸排除,另一部份被细胞吞噬后,通过肺泡间隙进入淋巴管,流入肺门。

由此可见,人体各类防御性能,可使进入呼吸道的绝大多数尘粒排出体外,只有一小部份进入和残留在肺淋巴管内。

粉尘的阻留程度与粒径的关系见下表。

粒径,μm

在呼吸道阻留程度

10~30

被阻留在鼻腔及喉头壁上。

2~10

大部分被阻留在气管及支气管壁上。

~2

被阻留在肺泡内,形成尘肺。

九、噪声及工业噪声

1)噪声

凡是令人烦躁不安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在生产进程中各类设备运行时所发出的噪声叫做工业噪声。

噪声能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2)噪声的强度

声音的强度主如果音调的高低和声响的强弱。

音调的高低用声音的频率来表示,声响的强弱用声压、声强、声功率和响度来表示。

人耳感受声音的大小主要与声压和声频有关。

①声压及声压级:

由声波引发的大气压强的转变量叫做声压。

正常人方才能听到的最低声压叫听阈声压2×10-5Pa,令人感到震耳欲聋的声压叫做痛阈声压20Pa,二者相差一百万倍。

为方便,通常常利用声压的对数值作为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即声压级(简称声级),单位为分贝(dB)。

其数学表达式为:

Lp=20log(P/Po)

式中:

Lp—声压级,dB

P—被量度的声压值,Pa

Po—基准量声压(2×10-5Pa)

被量气宇和基准量之比取对数,那个数值被称为被量气宇的级,它代表被量气宇比基准量高出多少“级”。

A声级的含义是一种计权声级;计权声级包括A、B、C、D四种声级,A声级主如果模拟人耳对噪声的反映状态。

②声频:

声频是指声源振动的频率。

人耳能听到的声频范围一般在20~20×104Hz之间。

中高频率(500~6000Hz)声音比低频率(低于500Hz)声音更响些。

3)工业噪声的分类

①按声源产生的方式分类

空气动力性噪声:

由气体振动产生,当气体中存在涡流,或发生压力突变时引发的气体扰动。

如通风机、鼓风机、空压机、高压气体放空时所产生的噪声。

机械性噪声:

由机械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

如破碎机、球磨机、电锯、机床等产生的噪声。

电磁性噪声:

由于磁场脉动、电源频率脉动引发电器部件振动而产生。

如发电机、变压器、继电器等产生的噪声。

②按噪声性质分类

稳态噪声:

声音或噪声在较长一段时刻内维持恒定不变,这种噪声就是稳态噪声。

脉冲噪声:

噪声随时刻转变时大时小,就是脉冲噪声。

脉冲噪声对人耳的伤害更大些。

10、等效持续声级

A声级主要用于持续稳态噪声的测量和评价。

对于非稳态招生,由于呈现起伏或不持续性转变,用A声级来测量和评价就不适用了。

比如,一个人在90dB的噪声下环境中工作8小时,而另一个人在90dB的噪声下环境中工作2小时,或在93dB的噪声下环境中工作1小时,他们所受的噪声影响是不一样的。

用等效持续A声级Leq能够反映作业人员实际同意的噪声影响。

等效持续声级Leq的概念是:

在噪声环境中某个位置、某一时刻内,对间歇暴露的几个不同声级,以能量平均的方式,用一个A声级来表示该时刻内噪声的大小,单位是dB(A)。

对于不持续的噪声,其等效持续声级Leq表达式为:

Leq=10log(1/T×Σti)

式中:

Leq—等效持续A声级,dB(A)

T—总的测量时刻

LAi—第i个A声级,dB

ti—采样距离时刻

例如,某空压机房噪声A声级为90dB,控制室噪声A声级为65dB,作业人员每班在空压机房巡检2小时,其余在控制室工作6小时。

则那个作业人员在一班8小时内接触到的等效持续声级Leq(A)是85dB。

1一、噪声对人的危害

噪声对人的危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休息和工作

人们休息时,对环境噪声要求小于45dB,若是大于dB,就很难入眠。

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易造成疲劳、反映迟缓,影响工作效率,还会使工作出过失。

2)对听觉器官的损伤

人的听觉器官的适应性有必然的限度,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会引发听觉疲劳,听力下降。

若是长年累月在强噪声的反复作用下,耳器官就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出现噪声性耳聋。

在不同噪声下工作40年后的噪声性耳聋发病率见下表。

噪声声级,dB(A)

80

85

90

95

100

发病率,%

0

10

21

29

41

3)引发心血管系统病症

噪声能够使交感神经紧张,表现为心跳加速、心律不齐、血压波动,和心电图测试阳性增高。

4)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噪声引发神经虚弱症候群:

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消退等。

神经虚弱的阳性检出率随噪声的增高而增加。

另外,噪声还能引发胃功能紊乱、视力降低。

当噪声超过生产控制系统报警信号的声音时,淹没了报警声响信号,容易致使事故。

12、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了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噪声标准,见下表。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h

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噪声最大允许值,dB(A)

现有企业暂时达不到标准时的允许值,dB(A)

8

85

90

4

88

93

2

91

96

1

94

99

1/2

97

--

1/4

100

--

1/8

103

--

最高不得超过115

噪声超过卫生标准对人就会产生危害,必需采取办法将噪声控制在标准以下。

13、工业企业噪声监测的技术要求

1)测点选择

车间内噪声的测量,测点的选择要按照车间大小和声级波动情形选择。

若车间内遍地A声级不同小于3dB,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若车间内遍地声级波动大于3dB,则应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A声级不同大于或等于3dB,而每一个区域内声级的波动必需小于3dB,每一个区域取1~3个测点。

这些区域必需依照所有操作人员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进程而常常工作、活动的地址和范围。

厂界噪声测量,测点应选在法定厂界外1m,高度1.2m以上的噪声敏感处;如厂界有围墙,测点应高于围墙;若厂界与居民住宅相连,厂界噪声无法测量时,测点应选在居室中央,室内限值应比相应标准值滴10dB。

围绕厂界布点,布点数量及间距视实际情形而定。

2)测量方式

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时刻内进行,分昼间和夜间两部份。

噪声测量时,要注意避免或减少气流、电磁场、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车间内噪声测量时,将传声器放置在操作人员常在位置,高度约在人耳处(人离开)。

对于稳固噪声,测量A声级;不稳固噪声测量等效持续A声级或测量不同A声级下的暴露时刻,计算等效持续A声级或测量不同A声级的暴露时刻,计算等效持续A声级。

测量时利用慢挡,取平均读数。

14、高温作业的危害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址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域夏日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地址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危害如下:

①引发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

高温引发能量代谢、水盐代谢、神经内分泌、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和视觉器官、生化和免疫性能的生理功能的改变。

②急性热致病:

急性热致病就是指中暑,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③慢性热致病:

中暑的后遗症会致使耐热能力下降,伴有汗腺功能障碍、出汗能力下降,同时出现慢性热衰竭表现;长期接触高温的积蓄作用,在几个月后产生头痛、胃痛、心动过速、眩晕和恶心等不适,在几年后可产生高血压、性欲消退、性功能障碍、心肌损害、血红蛋白过少等病症。

④有的高温作业可引发中毒:

例如清洗储罐,罐内温度高达50℃以上,油汽浓度高,急、慢性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1五、高温作业分级

1)WBGT指数与高温作业

①WBGT指数也成为湿球黑球温度,单位℃。

它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个参数,由下式计算而得:

室内作业:

WBGT=tnw+tg

室外作业:

WBGT=tnw+tg+ta

②高温作业是指生产劳动进程中,作业地址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2)高温作业的分级

依照工作地址WBGT指数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刻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

分级标准见下表。

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

WBGT指数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120

120~240

240~360

360~

 

(二)常见毒物的性质及危害

一、苯(C6H6)

1)理化性质

苯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相对密度,苯蒸气相对密度。

沸点℃,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与乙醇、乙醚、丙酮、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醋酸等混溶,微溶于水。

易燃,燃烧时发出带烟火焰。

2)毒性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苯属于Ⅰ级毒物。

急性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危害,慢性中毒主要对造血组织及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在生产环境的空气中,苯以蒸气形态存在,主要进呼吸道吸入,皮肤也能少量吸收。

苯吸入后约50%由呼吸道排出体外,约40%在体内氧化成酚类与硫酸根及葡萄糖醛酸结合随尿排出。

苯具有亲脂性,可吸附于神经细胞的表面,从而引发细胞氧化还原作用的抑制,产生麻醉作用。

苯代谢产物可直接破坏红细胞,抑制造血组织功能。

人体对苯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专门是妊妇和哺乳期妇女,对苯中毒的敏感性会加重。

苯的嗅觉阈为3~5mg/m3。

空气中苯蒸气对人的影响见下表。

空气中苯蒸气浓度,mg/m3

接触时间,min

人体反应

61000~64000

5~10

死亡

24000

30

生命危险

4800

60

严重中毒症状

1600

60

一般中毒症状

100~480

300

头痛、乏力、疲劳

3)中毒表现

①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

头痛、耳鸣、流泪、咳嗽和醉酒感,疲惫无力,步态蹒跚。

中度中毒: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加深,出现恶心、呕吐、嗜睡,进而神志不清。

苯蒸气刺激眼结膜,可引发结膜炎,表现流泪、畏光、视力模糊。

重度中毒:

神志突然丧失,而且长时刻昏迷,脉搏频弱,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缓或消失,呼吸增快,继而变慢衰竭而死亡。

②慢性中毒:

以白细胞持续下降为主要表现,继之血小板降低、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紫癜、月通过量等。

中毒晚期出现全细胞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人可引发白血病。

二、氢氰酸(HCN)

1)理化性质

25.6℃以下时为无色极易挥发性液体。

相对密度,蒸气相对密度。

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有苦杏仁气味,与水、乙醇混溶,溶于乙醚。

2)毒性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氢氰酸、氰化钾、氰化钠等均属于Ⅰ级毒物。

氰(腈)类化合物的毒性与可否迅速放出氰离子(CN—)有关,如氢氰酸、氰化钾、氰化钠、丙烯腈等能在体内迅速析出氰离子,因此毒性大,极易引发急性中毒。

氰离子与人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