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267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docx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案

【篇一: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和创新思考】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设计

合肥师范附小(二小)胡慧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除了注重学习美术中比例的知识概念,还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反思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比例来源于数学,甚至有些学生知道“黄金分割比”的比值约为0.618,但是,他们对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蕴藏的比例关系知之甚少,对于怎样运用比例知识也不是很清楚。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物品的比较,找出他们的比例关系,再以一件或两件物品为例,深入分析,寻找其中蕴藏的比例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并运用比例的形式美法则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比例的美感。

知道“黄金分割比”,学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运用“黄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以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黄金分割比”的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比例这一形式美法则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感受“黄金分割比”的美,并且能够找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比”。

2、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拼图体验

出示山、人、马、树木等大小不一的图片,请学生用这些图片组成一幅画说一说:

“你为什么这样组合?

2、出示课题

《美术中的比例》

【设计意图】运用拼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小不一的图片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如何构图的思考,合理的构图和布局都能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比例关系在画面和谐中所起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溪山行旅图》

说一说:

“这幅画的构图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画?

板书:

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教师小结:

在中国山水的构图中,艺术家范宽巧妙的运用比例关系,使得画面中的山更加高大巍峨。

2、测一测:

同学们的身高与双臂之间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量一量:

纸张的长和宽,你能算出它们的比值吗?

板书:

0.618

4、出示两张内容相同,主体物位置不同的作品,请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

黄金分割比

教师小结:

这就是“黄金分割比”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是数学上的一个比值,还是我们创作出优秀美术作品的神器呢,不信你看……

【设计意图】通过《溪山行旅图》的分析,学生初步的感受到比例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感受适宜的比例给人带来的美感;在测一测身高与手臂长度的关系中,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计算得出黄金比值,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知道黄金比值的来源,感受“黄金分割比”给人带来的美感。

(三)深入探究

1、作品欣赏

绘画、建筑、工艺品、日用品、学习用品等等。

2、作品分析

探究一:

《巴黎圣母院》中哪些地方用了“黄金分割比”?

探究二:

画出古希腊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再一次拓宽学生的眼界,知道“黄金分割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巴黎圣母院》的高和宽,学会计算“黄金分割比”;运用“黄金分割比”画出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学以致用。

六、教师示范

1、教师采用“黄金分割比”绘画出一个花瓶。

2、学生帮助老师在花瓶的合适位置添加上装饰图案。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教师通过示范,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黄金分割比”在美术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并且请学生继续使用“黄金分割比”给花瓶添加合适的图案,让“美”存在与画面的每一处。

七、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

运用“黄金分割比”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装饰美观的花瓶。

2、尝试将装饰图案也能大致符合“黄金分割比”。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黄金分割比”的知识实际操作,绘制出比例关系适宜、美观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自由创作中体会科学性带来的美感。

六、作业展评

1、学生互评,并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2、教师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点评同学之间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运用美术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互相听取建议和鼓励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七、课后拓展

运用“黄金分割比”出板报、制作手工艺品等等。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美术中的比例》教学创新思考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比例是数学中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枯燥和乏味,但是在美术学习中比例的知识又是必不可少,所以采用拼图游戏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感知体会不同的构图给人带来的感受不尽相同,从而选择更具美感的比例应用在美术作品中。

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分析,了解中西方的绘画比例之间的区别。

在重难点解决中,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算出“黄金分割比”的比值为0.618,并且深入分析《巴黎圣母院》的“黄金分割比”。

学会画出《希腊双耳瓶》的“黄金分割比”,教师采用同倍扩大或者同倍缩小的方法示范如何利用“黄金分割比”绘制出一个比例适宜的瓶子,并且继续采用“黄金分割比”装饰瓶子,学以致用。

最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应该为生活所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

【篇二:

五年级美术上册美术中的比例知识1教案人美版】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用剪贴的方法表现器皿陶瓷瓶的比例变化了解形成比例美感的规律。

运用欣赏资料分析比较解决。

2.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学习比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3.情意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从比例的角度考虑设计一个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课前准备:

教具:

教学图片、花瓶、学生作品若干

学具:

剪刀、胶水、彩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美的造型,美的建筑,我们感觉它美,一个是因为色彩美,形象美,再有就是它的比例美。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比例:

最早出现在数学中,一般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

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

二、讲授新课

1.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出示溪山行旅图》:

(1)画上画的什么?

(2)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

(3)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

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1)人在站立和伸张四肢时,在圆形和正方形有何比例关系?

(2)师简单介绍这幅作品。

3.师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

(1)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值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

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

这种比例在造型上美观而得名。

(2)师用黄金分割的知识分析《巴黎圣母院》。

什么样的比例美呢?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人就测算出1:

0.618这个比例最美。

这就是黄金比,大家可以算出1:

0.618~0.6,你们都知道2:

3;3:

5;5:

8都接近这个数,就都是美的比例。

小结:

美术不是算术,有用精确测算,平时设计作画时,形象看起来舒服,比例接近2:

3,3:

5,5:

8就可以了。

4.分析、欣赏

(1)黄金比就是这么神奇吗?

如果变比例会怎样?

我们看杯子比例很舒服,体现黄金比,拉宽会怎样?

接长会怎样?

照相机的宽与长较接近2:

3,加宽呢?

加高呢?

电视机、背投、画框的现代比例演变

(2)欣赏

其实大自然中,许多东西天生地比例就体现黄金比,比如:

这精美的贝壳,我们喜欢收集它,却不知正是它上面圈圈螺旋线吸引了我们,看看它每轮间距离比例是多少?

人体更自然美的极至了,一只普通的手,它与黄金比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如果从指端到

第一节间分为两份的话,其它各节该是几分呢?

我们画过人吧,知道人体的比例吗?

(1:

7。

5),也就是身高是头长的7.5倍,这就是比例。

人工制造的形就有更多体现了黄金比。

国旗的长与宽、五角星的设计都体现黄金比。

这两个典雅的花瓶,它的底:

颈:

肚:

高是多少?

这个花瓶看起来也很舒服,能说说它的比吗?

5.比例的应用:

下面我们从同学的头部找找,哪些地方是2:

3或3:

5的比例?

(1)再从身边所用、所见物品中找找,什么地方含有黄金比例美?

举例:

(两支粉笔)一至10厘米,一至5厘米,它们的比例关系就是2比1(10:

5)如果

长得更长,短的更段,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数就会更大。

(2)学生例举生活中比例美的事物。

生活中常见的比例美感现在我们分三组来量一量物品的长和宽,一组量图画纸原大,二组折一次再量,三组量图画书,先量宽,再量长,然后用宽比长,看是多少。

6.作用:

三、尝试、实践

1.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中的古瓶和同学们的设计作品,挑一件你认为造型美的,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设计成功的原因。

(1)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件最漂亮?

为什么?

(2)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们成功之处在哪里?

2.在图画纸上设计一个工艺品或日用品,并在设计中尽量使比例在黄金比的范围内。

3.用彩笔画出轮廓学习它们的比例关系,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作业练习:

(1)用比例知识先在稿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再用彩纸剪下来。

(2)为这个花瓶添加图案花纹

五、作品展示、评价并小结

1.你为什么设计这种式样的花瓶。

2.你能否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设计的?

3.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六、展示、延伸展示作品

请设计者谈一谈你画的是什么,并且就设计时,在比例方面的是怎样体现黄金比。

同学们设计的都很好,黄金比的确是美的,但是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习惯的比例、造型、艺术大师们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的创作,如艾菲尔铁塔、摩天大楼,它们并不是各个部位都体现黄金比,但都给人们流下了深刻印象。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希望更多的作品出自同学们之手。

七、提出希望,布置下节课工具

教学评价:

1.能否体验黄金比的美感。

2.能否将黄金比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3.能否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

现在考考你的眼力,请你从下面每组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形象。

【篇三: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学案例默认分类2009-10-2615:

21:

41阅读89评论0字号:

大中小订阅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

表现”教学领域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黄金比例知识,并把其巧妙的应用到美术课的欣赏和绘画中。

我把本课分成寻找黄金比例和应用黄金比例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在实验中寻找黄金比例

一.引导阶段:

欣赏《溪山行旅图》

1.课件展示图片,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年代及规格;学生谈第一感受。

2.学生寻找画面中的“行旅”后,再谈感受。

3.教师总结介绍古代中国画大小对比法则:

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二.发展阶段

测量实验

(1)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边常见的长方形物体,量出长方形物体的宽和长并求出宽与长的商。

小组汇报结果,一起找规律。

教师总结:

我们测量的宽与长的商都在0.6—0.7之间,这种宽与长的比例关系被数学家和美术家认为是完美的比例关系,称之为“黄金比例”

课件介绍黄金比例:

所谓的黄金比例就是八分之五(0.625)或‘1:

1.618’。

这是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一个比例,并有许多数学家和美术家认为符合这个比例的都是最美的形体。

欣赏著名建筑中的黄金比例(巴黎圣母院、帕特农神庙)

测量试验

(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古董图片中的各种长度数据,找出图片中的黄金比例。

小组汇报结果并交流方法。

教师总结:

自古以来收藏的古董价值昂贵,不但是因为它们具有昂贵的材料和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具有蕴含黄金比例的完美造型。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谈课堂收获。

2.教师出趣味题“怎样黄金分配一天的24小时,让我们的作息时间更完美”

3.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人的一天时间有24小时,扣除8小时睡眠时间剩下16小时。

我们以黄金比例来分配这16小时,那么10小时可作为工作或学习时间,而其余的6小时可作为休息时间。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合理的分配学习和休息时间。

第二课时在实践中应用黄金比

一.引导阶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介绍黄金比例知识。

二.发展阶段

1.请学生尝试用黄金比设计一件美术作品。

交流绘制方法和遇到的问题。

教师演示(黑板)总结:

在生活和美术中运用的黄金比并不是一个精确值,我们找到的比之也都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0.60?

—0.7)左右。

我们可以用分数的方法确定宽与高的关系。

如2/3、5/8、3/5等。

假如我们要设计一个花瓶,就可以先确定它的高度(不必量出具体长度),那么它的宽度就

是把高平均分成三份中的两份或八份中的五份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对称的问题(如果把纸张对折,宽就要画一半)

学生尝试说说一扇门或一本书的设计方法。

2.请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设计一件美术作品。

要求:

造型美、装饰美

3.评价作品。

从比例关系和色彩图案两方面分析作品。

四.课堂小结

1.测量游戏:

(1)用卷尺测量一个人的身高和平伸双臂时两中指间的距离。

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以肚脐为中心,分别测量一个人伸张四肢站立时的肚脐到四肢的长度。

看看这四者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结果:

(1)身高和平伸双臂时两种之间距离相等。

(2)以肚脐为中心,人伸张四肢站立式肚脐到四肢的长度分别相等。

教师总结:

我们做的两个测量游戏说明人在伸展四肢和平伸双臂立正站立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关系。

游戏告诉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神秘的比例关系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应用。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前我在和五年级数学教师交流时了解到,五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学过有关比的知识,也没有学过小数的除法。

这就给这节课上认识理解黄金比例(1:

1.618)和测量宽长比率算造成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要求学生只要记住理解宽与长的商在0.6—0.7的范围内就成为完美的长于宽的对比;而计算的问题就交给计算器,这样既准确有很好的节省课堂时间;为了学生能够在寻找古董花瓶时都能够准确无误的至少找到一组黄金比例,我在课前把每个组的图片都做了测量并记录了每组的数据;作为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参考。

在第二课时中又涉

及到计算的问题,我干脆就不让学生计算,叫他们用平均分和目测来解决问题,不但避免了没有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目测观察能力。

总之,我认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在上课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对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意外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但这也是极不容易做到的事,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辛苦才行。

大家还在讨论...?

第四届“智慧之星”读书节通知(ljianhua)

?

关于举办南郊镇小学第四届“智慧之星”

读书节(ljianhua)

?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

教材分析(xiaoyueliang)

?

《美丽的南沙群岛》反思(xiaoyueliang)

?

古诗词名句(xiaoyueliang)

?

古诗名句(xiaoyueliang)

?

数字书写练习(yulinlang)

?

数字的书写(yulinlang)

?

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yulinlang)

?

案例:

教师要在课堂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yulinlang)

?

小数加减法的案例(yulinlang)

?

课后反思的“七要”(yulinlang)

?

教学反思的撰写(yulinlang)

?

关于计算的教学反思(yulinlang)

?

帮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kuailebuyi)

?

指导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kuailebuyi)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学设计

发表于2009-12-2216:

36:

00回复(0)

beibaozu007

人美版第9册第4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课时:

1课时

学习领域:

“造型。

表现”

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学习材料

彩纸、剪刀、画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课的知识点)教师采用启发谈话(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

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出示两张美术作品图片(范宽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两幅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体会比例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同学们!

谁能用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和你感受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悟,引出比例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比例美,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留意过。

师:

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而组成的,怎样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比例美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出示课题《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二、新授课:

(亲身体验)

(课件展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体验式学习法,使学生初步体验身边不同物体的比例美,了解不同的比例关系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

针对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

教师出示

三、四件中国画作品(教师将图片进行处理,首先展示给学生的只有山的图像)后把其他部分放到合理的位置(人、马等)。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如说不完整,另一名同学可以补充,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满足学生共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其次,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理由。

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请同学们再说一说,范宽为什么将人物、马等画的相对较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