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686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docx

十一五杭州科技发展规划

收件人:

民建杭州市委/HZSZF/CN@hzszf

抄送:

主题:

关于杭州建设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

“十一五”期间杭州科技发展规划

·1·

关于杭州建设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

“十一五”期间杭州科技发展规划

(送审稿)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强市建设的关键时刻。

编制杭州市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杭州建设科技强市实施意见,对于推动新时期杭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文化名城、建科技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背景与基础

(一)发展背景

1.科技强市是顺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电子信息、制造业、金融、现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地表明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及产业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核心和竞争焦点。

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消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也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

面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各国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入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投入,提前布局,实施重大科技计划,抢占科技制高点。

我市要充分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2.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市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由于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不少行业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上受制于人,不仅严重影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出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人才、资源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能否在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将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

因此杭州要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地位,必须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战略目标。

3.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与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强市的基础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取决于国民素质普遍的提高,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成为强国富民的基础。

大力普及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已成为自主创新最可宝贵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经济发展三大资源中具有高增殖性和唯一具能动性的资源,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争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4.科技创新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总体上讲,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由此带来土地、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资源与环境、市场与效益问题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5.科技进步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提升的关键

2005年我市人均GDP预计将突破5000美元大关,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现代服务业规模居同类城市前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列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三。

市区力争201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格局,5县(市)力争全市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左右,初步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结构。

以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金融现代服务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我市现代服务业,随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现代服务业,已成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二)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以两港五区为重点建设天堂硅谷”的“一号工程”,科技进步环境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成,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省内第一,全国先进,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科技进步环境不断完善,科技综合实力省内第一,全国先进

“十五”期间,国家和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我市也相继修订、制定了《杭州市科技进步条例》、《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和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

与此同时,“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杭州人文精神,和“和谐创业”的新理念,又为我市科技进步和创新打造了杭州气质和风格,使我市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一个立足于长三角面向全球的区域互动合作的系统,一个与杭州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良性互动的系统,为我市的科技进步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成效显著,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城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由科技经费投入、高技术增加值、专利授权量、信息化水平等22个指标构成的科技综合实力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先进水平。

2001年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强警建设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高清晰数字电视试点城市、智能交通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实行区、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有力地带动县区、县(市)科技工作,至2005年7月,13个区、县(市)全部达到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市)标准,10个区、县(市)成为省科技进步先进区、县(市),上城、萧山2个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上城、下城、萧山3个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上城、下城、西湖、拱墅4个区初步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评审。

2.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成,成为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十五”期间,我市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服务和创新保障,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参加的创新体系框架,形成了创新研发、创新培育、创新产业化的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

至2004年底,在杭普通高校国家和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所,成人高校全日制7所,在校学生31万人;国家级研究机构14家,省级36家,市级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4个;引进共建技术创新载体60家,国际著名企业研究中心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34家,企业技术中心183家,高新技术企业66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孵化面积34.4万平方米;风险投资机构20家,总注册资本21亿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0余家;两院院士20人,全市人才总量65万人。

我市集中了我省绝大部分在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国家和省级研究机构、国家和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004年我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省的79%和53%,遥遥领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47亿元,占全省的4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6.7%,是全省平均水平2倍。

3.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成,初步形成科技合作创新大平台

2000年以来,杭州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科技和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建设市属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高新成果转化工程。

连续举办了“杭州科技合作周”、杭州科技服务月活动,推进了科技大合唱。

2000年来,我市先后与中科院、中国机械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科研机构了中科院半导体所杭州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先进制造研究所等一批共建创新载体,引进微软、诺基亚、三星、西门子等一批著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与美国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

大大加强杭州科技合作范围,集成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了杭州科技的层次。

浙江大学科技园区、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的建成,进一步壮大了杭州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高校成果产业化。

4.科技进步作用日益突显,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1年来市本级和13个区、县(市)累计财政科技支出15.1亿元。

杭州市科技局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发展计划857项,下达科研经费1.9亿元;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30余项,经费1.9亿元;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69项,其中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48项;2004年专利申请量5932件,其中发明专利以1893件,专利授权量2831,发明专利授权418件;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4年高技术产业销售额达到674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47亿元,占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6.7%,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号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信息港”建设发展迅猛,全市信息技术产业年销售额794亿元,6家电子信息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12家软件企业进入国家软件百强。

“新药港”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医药产业年销售额74亿元,重点产品销售额超亿元的产品总数达到15个。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组织农业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和科技扶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农业”、“生态市”建设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队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贯彻实施“五大战略”,落实“五大举措”,破解“七大难题”,推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中的大规模应用。

城市信息化成效显著,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大容量公用通信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迅速,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面启动。

杭州医学重点专病专科科研专项”、“市属高校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开局良好,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发展效果明显。

(三)问题与需求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将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发展面临良好外部环境和压力,挑战与机遇并存。

——自主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创新文化有待进一步培育,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的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创新载体、科技创新平台、风险投资和专业中介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

——以消耗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任务艰巨。

——科技投入和人才资源增幅偏低,高素质人才短缺,科技进步支撑和保障要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科技强市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养为基础,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坚持“五个一起抓”,提升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1.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提供科技支撑。

2.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科技创新资源集成,完善科技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

3.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参加的创新体系框架,构筑全国一流融入长三角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研发、创新培育、创新产业化的全程创新创业体系,打造“和谐创业”环境。

4.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努力形成“鼓励成功、宽容

失败”的社会氛围,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

5.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市民素质,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奋斗目标

通过5年努力,至2010年,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使我市的自主区域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保持全省第一,达到副省级城市的领先水平。

1、高技术产业销售额翻两番达到2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中心,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发展专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0家,市级以上研究中心、技术中心1000家,孵化器30家,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

3、发明创造、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达到全国副省级城市领先水平。

专利授权量和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7000件和10件以上。

4、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和万人人才资源数分别达到万人和以上。

5、建成市、区(县、市)、基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达到50%以上。

全市科学文化素养在现有2.49%的基础上,城区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提高1个百分点。

6、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4%以上,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

三、重点领域与任务

(一)重点领域

1.高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与外包应用软件、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网络及信息现代服务业、自动控制设备与系统、嵌入式数字智能产品等;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物制剂、新型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与应用超细及纳米级粉末、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现代功能材料和新型工程材料等;重点发展新型污水处理、除尘、脱硫和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发展数控、程控和光机电一体化的先进制造设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2.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

重点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

机电制造业要分层次推进应用先进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提升机电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

加大CAD、CAM等的应用覆盖率和应用深度,在示范企业推行虚拟装配、可视化分析、有限元分析、CIMS技术等;应用光机电一体化对传统机械行业产品技术进行嫁接,重点推广激光技术、光贮存技术、光电子显示技术、数控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冷加工技术,以质量和可靠性为中心的液体传动和气动元件等基础件。

轻化和食品工业重点推广应用先进的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仪表等,应用先进控制技术等改造生产线。

纺织服装工业重点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推广应用先进的印染助剂和定型整理技术,加大数字化服装的开发;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的技术进步。

3.都市农业

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工厂化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生态循环安全高效农业技术与应用、城市组团式林业生态构建及现代园林工程技术等六大领域的高科技农业新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突出环杭州特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应用高新技术,渗透、融合、嫁接和改造水产、果蔬、竹笋、茶叶、粮油、水产、畜牧等七大优势特色传统农业。

4.现代现代服务业

重点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管理软件,实现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创建高水平的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系统优化技术、融合技术、监控和管理技术。

研究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的资源整合和提升技术。

加强各服务体系自身及大服务体系的的资源集成、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技术,建设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共享数据库。

建设旅游信息资源库、发展网上旅游管理与服务;研究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发展以数字电视为重点的新一代广播、电视;全方位开展数字化采编、印刷,建设报刊全文数据库;研究制定有杭州特色的竞技体育选材标准,加强训练方法、生理监测、恢复方法和科学健身研究,提高体育科研水平。

5.社会发展

以市民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全为重点领域,以解决杭州的“七难”为突破口,围绕提高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重大疾病防治、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智能交通、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等方面,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公共安全网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培育我市医学科技优势,努力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力争在一些重要疾病的防治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促进人民身心健康,降低重点疾病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发展各类培训和网上教学,努力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充分利用与发挥网络沟通社区、家庭的功能与优势,促进物业管理、社会治安和社区管理现代化。

6.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加强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再生利用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延长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加强环境监测,研究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的技术,研究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和多级利用技术。

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发展节能住宅,建设和形成绿色建设体系。

进一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和西湖的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城市。

(二)主要任务

1.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大力鼓励自主创新。

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以及建设文化名城,打造教育、科技、卫生、

体育等四个强市的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硬实力”,也关注文化“软实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把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

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范,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专利技术,拥有自己品牌。

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示范作用,带头增加科技投入,建设好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并利用社会上的一切创新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联合创办各种创新载体,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政府应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从发明创造、创新培育和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全方位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力度。

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创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为载体,加强专利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协调各知识产权职能管理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形成良好的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

2.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新需要和谐的创业环境,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优化杭州的创新创业环境,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只有营造一流环境才能引进一流人才,创建一流企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制定科技奖励条例和科普工作条例,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和改善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业风尚,逐步形成创新文化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发明,使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在杭州土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杭州将构建国内一流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将包括五大子系统:

⑴创新管理系统——指挥和协调创新系统的发展,为创新系统提供规划、管理、绩效评估等服务;⑵创新研发系统——以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主、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生产系统;⑶创新产业化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特色工业园区为基地进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示范;⑷创新服务系统——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创新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⑸创新保障系统——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政策支持三方面来保障创新活动的开展。

“十一五”的重大任务是不断建设与完善这个区域创新体系,继续推进“双百双十”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公共关键技术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知识与资本的对接,促进技术要素和资金要素的流通,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和一流的科技服务。

3.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以人为本,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建设科教强市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

“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实施“131”等人才工程的基础上,杭州应力求在人才上寻求突破,坚持培养、引进“两手抓”,加大引进著名科学家的力度,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迅速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继续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提升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是进一步全面推进杭州与大院名校的战略合作,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积极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企业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杭州经济实力雄厚、人居环境优良、创新氛围良好的优势,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杭州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填补本地空白的重大科技项目,提高杭州的科技品位和科研实力。

也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去创办各类科研机构,努力实现国内国际科技资源为我所用,打好“国际牌”、“中华牌”、“浙江牌”和“杭州牌”,加速杭州发展。

4.深入实施“一号工程”,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激活创新活动

进一步深入实施“一号工程”,组织对“两港”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以激活创新体系的创新活动。

选择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产业、网络游戏、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领域,以及区县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高科技领域,集中资源,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开展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支持一批上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大企业集团的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两港”优势企业和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

深入实施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