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693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7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docx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整理版31246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科学精神_、科学概念_、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成像_、聚光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叶片_、叶柄_、叶脉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_。

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_。

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糖类_、脂肪_、维生素_、矿物质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袁隆平_。

8、沉淀_、过滤_和消毒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_。

(二)、选择(10分,每题1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A)。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三)简答。

(40分,每题8分)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4、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四)、案例分析(10分)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

"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

"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

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

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精神、科学概念、

2、成像、聚光

3、杨利伟

4、叶片、叶柄、叶脉

5、温度、温度计、液体热胀冷缩

6、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7、袁隆平

8、沉淀过滤消毒

9、风

(二)、选择

1、A2、D3、C4、A5、B6、A7、C8、D9、C10、C

(三)、简答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答:

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

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

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

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

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

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答:

《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

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四)、案例分析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

"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

"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

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

(说明:

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

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

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

(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

(留五个空,任意填。

二、简答题。

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树是一种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有许多可观察的特征:

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和树叶的样子。

2、在一棵真正的大树旁,我们看见过:

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蔓藤等,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和环境有关。

3、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4、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5、拓印树皮的方法是:

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6、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格式,写清:

A.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B.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C.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或图片等)。

7、植物按茎的质地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8、大树和小草之间的不同点是:

植株的高矮不同,大树高、小草矮;茎的粗细不同,大树粗、小草细;茎的质地不同,大树是木质茎、小草是草质茎;大树是木本植物,小草是草本植物。

共同点是:

都是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份、阳光和空气。

9、植物按生长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

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10、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是:

都是水生植物,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1、一片叶子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1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变化(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份,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第二单元(动物):

1、我在校园的花坛和草丛里发现了蝴蝶、蚯蚓、小虫、蟋蟀、蝗虫、瓢虫、小鸟等小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

A.爱护小动物(植物),不伤害它们;B.保护动物(植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C.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3、蜗牛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觜里长有齿舌,用气孔呼吸、排泄粪便。

4、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5、蚯蚓身体有口、环带和肛门,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土壤中)。

6、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3对(6只)足,生活在洞穴(土壤)中。

蚂蚁在行走会分泌一种信息素。

7、为了观察蚂蚁,我们可以带些面包屑和白糖做诱饵。

带上放大镜,可观察蚂蚁身体。

为了防止蚂蚁乱爬,我们可以带一个小玻璃瓶子,将蚂蚁扣在里面。

8、池塘、小河中生活着和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

金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身上长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帮助尾游泳。

金鱼喂得太多会被涨死。

9、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种动物,动物的共同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

木头、金属、玻璃、塑料、石头、纤维、纸等。

2材料的性质可以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判定。

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3、金属的特性:

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铝罐制作就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4、塑料的特性:

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

塑料不易分解,但可以重复利用。

5、自己制造一张纸:

A.将纸撕碎放在水中浸泡,直至能捣烂;B.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C.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

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6、木头的特性:

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7、砖和陶瓷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生产砖和陶瓷时要消耗大量的粘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8、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

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

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9、

      强度      柔韧性      吸水性      在水中的沉浮

金属      强      强      差      沉

木头      较强      弱      弱      浮

塑料      强      较强      差      沉

纸      弱      差      强      沉

砖      强      差      强      沉

陶瓷      强      差      差      沉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它以冰、雪、淡水、云、咸水等形式存在,用途分为:

生产,造纸、冶炼、发电、灌溉等;生活,洗衣、做饭、饮用等。

2、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称其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如,水是液态,属于液体;它的固态就是冰,是固体;它的气态就是水蒸气,是气体。

3、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4、食用油和水的相同点:

都是液体,都能流动,透明没有固定形状,能形成滴状等;不同点:

水完全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不粘手流动速度快。

食用油有些透明,淡黄色,有气味,粘手,流动速度慢。

5、液体的流动速度与它自身的黏度有关。

6、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使用量筒时应该注意:

A.量筒必须放平稳。

B.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7、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它看不到,摸不着,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空气具有能流动、占据空间、可以压缩等性质。

8、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将“空”塑料袋扎紧,放入水中,刺个孔后有气泡冒出。

证明空气比水轻的方法:

用塑料管将空气吹入水底,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冒出水面。

空气流动的现象:

风,吹肥皂泡,扇扇子等。

9、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A.让空气将瓶子里的水挤出(课本78页)。

B.纸巾不湿(79页)。

10、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2、证明空气有质量(重量)的方法:

用木棍做一个天平,将两段各系一个吹满气的气球,使之平衡。

将一端的气球刺破,天平就不再平衡了。

13、实验设计:

研究问题:

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研究方法:

探究、试验、观察

研究材料:

玻璃杯、纸巾、水盆、水

研究步骤:

将纸巾放入玻璃杯底部,倒扣着按入水盆中。

试验现象:

纸巾不湿

实验结论:

空气占据空间

注意问题:

A.纸巾一定要塞紧,不要掉下来;B.将玻璃杯倒扣按入水中时,一定要使杯口水平。

株洲市2008年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

  时量:

120分钟满分: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40分)

  一、单选题(2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答对计2分,多答、错答或不答计0分)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B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

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B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B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

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

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

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

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

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

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C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8.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

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B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

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

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

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

D

  A.躯体健康。

B.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C.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D.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学科专业知识(20分)

  

(一)多选题:

(共14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全对计2分,少答计1分,不答或答错计0分。

  11、以下哪几项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ABD

  A、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B、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C、科学教育应开发课程资源

  D、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12、动物细胞中所没有的结构是:

B

  A、细胞膜B、细胞壁C、细胞质D、细胞核

  13、下列动物的生殖方式属卵生的有:

AD

  A、乌龟B、蝙蝠C、鲸D、鸭

  14、关于电磁铁的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通过的电流大小无关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有关

  C、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15、如果把手放在炉火正旺的火炉上烤火,你会感受到手一下子热起来了。

火炉中的热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传递到手上的。

C

  A、传导B、对流C、辐射

  16、下列变化中只含物理变化过程的是AB

  A、蜡烛熔化B、太阳晒干地面上的水

  C、铁生锈D、水果发霉

  17、如图所示:

小明用滑轮组提升240N的物体,他至少要用多大的拉力(F)才能提起?

(摩擦力及滑轮重均忽略不计)B

  A、120NB、80NC、60N

  

(二)判断:

(共6分,每小题1分)

  18、如果电路中各用电器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F)

  19、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T)

  20、沉到水底的物体只受到重力,没有受到浮力。

(F)

  21、停止敲锣后,还能听到锣声,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发声。

(F)

  22、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当秤砣上不慎沾上了泥土,秤同一货物,其读数比正常值大。

(F)

  23、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写下了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T)

第Ⅱ卷:

非选择题(60分)

  三、公共知识(10分)

  24、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

“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

”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叶圣陶

  材料三。

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

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

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3分)

  参考答案:

  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

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

(3分)

  参考答案:

  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

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

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指导学生能实践。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

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

(4分)

  参考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