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832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docx

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与解析docx

 

2020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

(开卷,总分50分,同道德与法制学科共用90分钟)

一、选择题

1.古代巴人在重庆境内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生活遗迹和遗物。

如图所示遗迹为“李家坝水田遗址中的耕作牛蹄印”,是他们已使用牛耕技术的证据之一。

这一遗迹发现于今天重庆的

A,渝中区

B.涪陵区

C,奉节县

D,云阳县

2.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3.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汉代巴郡人民创作民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

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

”颂扬一位清明正直的巴都太守。

这位太守是

A.张仪B,吴资C.李盛D.赵部

4.文物是考证历史的原始史料。

下列图片所示文物,以当时人们日常书写材料为载体的是

A,秦半两钱B.居延汉简C,东汉画像砖D.龙门石窟北魏石刻

5.一些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创造了卓著的文化成果。

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文化成果的搭配,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一一儒家学说B,顾恺之一一《兰亭集序》

C.贾思勰一一《齐民要术》D.苏格拉底一一“原子论

6.赣南虽然山多,但山间溪谷多冲积成局部平原,颇宜于耕种。

瑞金就是一个“种一年吃三年的好地方。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下列革命根据地,以瑞金为中心形成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湘赣革命根据地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7.某校将以“百年历程”为题筹办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的大型图片展。

下列对中共中央在如图所示会址召开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解说,正确的是

A,通过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8.从全国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其中1937年末为88%,1938年末为94%,1939年末为83%,1940年末为7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

这表明中国战场

A.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B.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C.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D.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

9.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

诗。

下列图片所示民族英雄,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是

赵登禹

张白忠

左权

10.七七事变后,随着大片国土的陷落,各类工厂从沿海和省外其他城市大批迁入重庆。

1使重庆成为全国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

2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

3为全国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4使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中华民国陪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揭示历史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

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

结果

A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C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中共^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A.AB.BC.CD.D

12.不同类型的资料具有不同的证史价值。

下列资料中,对了解澳门历史史证价值最大的是

A.电视剧《澳门的故事》B.档案“20世纪上半叶澳门档案”

C,小说《澳门历史演义》D,口述史“澳门口述历史丛书”

13.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

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埃及创造的是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儒略历D.帕特农神庙

14.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图是发表于1939年4月的一幅由英国人创作的漫画《德国永远不会被包围》。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A.德国全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B.德国避免了经济危机的打击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打击德国

D.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

15.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

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B.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C.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判断题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造成这一鲜明特性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

……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

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在大一统社会政治环境下,司马迁著的《史记》,不但重视反映大一名充政治格局的历史,而且对于汉朝的“海内一统〃和国家强盛幻予热情颂扬。

……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

儒家“大一统”思想始终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支柱,使分裂的国家终归于统一。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等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认同。

(2)秦统一文字、汉统一思想等文化现象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3)《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统治者不再坚持“大一统”思想。

(5)“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填图题

17.观察如图,请将下列遗址的名称写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1)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18.观察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四国分区占领示意图

(1)请在图中的方框内写出相应国家的名称。

(2)请在图例栏中对应的横线上写出:

柏林墙。

(3)仔细观察该图,指出柏林墙的修筑使西柏林处于怎样的状态。

四、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

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生人数约计1700人。

遭受一战打击的欧洲经济萎缩。

远涉重洋来到欧洲的勤工俭学生,遭受到苦力待遇,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以掠夺别国和本国劳动者生存的事实。

他们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和剥削、压迫、战争密不可分的,要想免除这些灾难,必须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因此,他们逐渐抛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卫金桂等《一战后的旅欧华工、勤工俭学生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三自1980年下半年开始,4个经济特区相继投入开发建设。

短短几年时间,特区经济迅速崛起。

仅以深圳特区为例,从开始兴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了一批设备和技水成果。

1983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留法勤工俭学生受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方式及其成效

(4)综上,你可得出怎样结论?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世界秩序严重失调的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人员死亡达1850万,其中1000万为非战斗人员,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随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的加入,联合国的组成情况逐渐发生变化。

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多为新兴的独立国家)的一致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更使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内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从面扭转了联合国受两个超级大国左右的局面。

在这之后的历次联合国的重要会议上,都能听到一百多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

——据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等整编

材料三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同10多个国家的240个政党发出共同呼吁,呼吁各方以人类安全健康为重,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加强国际抗疫合作。

——摘编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2)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联合国是由哪次国际会议决定成立的?

并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五、简答题

21.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建设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探索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法制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古罗马颁布了其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它被称为什么?

其颁布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

1949年9月,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召开了什么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哪一政治制度?

(3)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财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观察如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我国以经济发展为基石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何重大意义?

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其原因是什么?

(2)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

历史上哪次大会开始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这有何历史意义?

(3)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小岗精神”,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请指出小岗村农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影响。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古代巴人在重庆境内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生活遗迹和遗物。

如图所示遗迹为“李家坝水田遗址中的耕作牛蹄印”,是他们已使用牛耕技术的证据之一。

这一遗迹发现于今天重庆的

A.渝中区B.涪陵区C.奉节县D.云阳县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巴人在重庆境内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生活遗迹和遗物。

如图片所示遗迹为“李家坝水田遗址中的耕作牛蹄印”,是他们已使用牛耕技术的证据之一,也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这一遗迹发现于今天重庆的云阳县,因此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意思是:

商鞅担任秦孝公的国相,为秦国开启了帝王之业,说明商鞅变法成效巨大,故A符合题意;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材料没有涉及大国争雄,排除BCD。

故选A。

3.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汉代巴郡人民创作民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

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

”颂扬一位清明正直的巴都太守。

这位太守是

A张仪B.吴资C.李盛D.赵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巴都太守吴资,在任时期,农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诗句就是描

述他贡献。

因此颂扬的这位清明正直的巴都太守是吴资。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文物是考证历史的原始史料。

下列图片所示文物,以当时人们日常书写材料为载体的是

A,秦半两钱

C,东汉画像砖

B,居延汉简

D,龙门石窟北魏石刻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

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都不是书写材料的载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一些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创造了卓著的文化成果。

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文化成果的搭配,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一一儒家学说

B.顾恺之一一《兰亭集序》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苏格拉底一一“原子论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选项c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A排除;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B排除;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D排除。

故选C。

6.赣南虽然山多,但山间溪谷多冲积成局部平原,颇宜于耕种。

瑞金就是一个“种一年吃三年的好地方。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下列革命根据地,以瑞金为中心形成的是

B,

A,中央革命根据地

C.湘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召开。

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A正确;BCD排除,故选A。

7.某校将以“百年历程”为题筹办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的大型图片展。

下列对中共中央在如图所示会址召开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解说,正确的是

A.通过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与遵义会议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选项C符合题意;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A排除;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B排除;十一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D排除。

故选C。

8.从全国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其中1937年末为88%,1938年末为94%,1939年末为83%,1940年末为7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

这表明中国战场

A.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B.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C.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D.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选项B符合题意;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不符合史实,A排除;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C排除;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的是北非战场,D排除。

故选B。

9.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下列图片所示民族英雄,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是

A.

杨靖宇

B.

赵登禹

左权

张自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C正确;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在东北牺牲。

A错误;赵登禹是卢沟桥战役中牺牲的,B错误;“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D错误。

综上故选C。

10.七七事变后,随着大片国土的陷落,各类工厂从沿海和省外其他城市大批迁入重庆。

1使重庆成为全国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

2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

3为全国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4使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中华民国陪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各类工厂从沿海和省外其他城市大批迁入重庆”,使得重庆成为全国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资基础,故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中华民国陪都,排除④。

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11.揭示历史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

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

结果

A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C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选项D符合题意;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A排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B排除;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相持阶段,C排除。

故选D。

12.不同类型的资料具有不同的证史价值。

下列资料中,对了解澳门历史史证价值最大的是

A.电视剧《澳门的故事》B.档案“20世纪上半叶澳门档案”

C.小说《澳门历史演义》D.口述史“澳门口述历史丛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档案“20世纪上半叶澳门档案”属于了解澳门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故选B;电视剧《澳门的故事》、小说《澳门历史演义》是艺术地再现澳门历史,可信度较低,排除AC;口述史“澳门口述历史丛书”难免有遗漏,主观色彩浓厚,排除D。

故选B。

13.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

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埃及创造的是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儒略历D.帕特农神庙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象征,埃及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A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儒略历是罗马共和国的文明成果,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图是发表于1939年4月的一幅由英国人创作的漫画《德国永远不会被包围》。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A.德国全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B.德国避免了经济危机的打击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打击德国

D.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希特勒试图控制世界的信息,可见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故D符合题意;德国全面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9月1日,排除A;德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打击,排除B;欧洲第二战场是1944年开辟的,时间不符,排除C。

故选D。

15.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

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C,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史实即历史事实,结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属于历史史实,C符合题意;而ABD属于历史结论,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判断题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造成这一鲜明特性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

……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

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在大一统社会政治环境下,司马迁著的《史记》,不但重视反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历史,而且对于汉朝的“海内一统"和国家强盛#舍予热情颂扬。

……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

儒家“大一统”思想始终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支柱,使分裂的国家终归于统一。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等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认同。

(2)秦统一文字、汉统一思想等文化现象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3)《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统治者不再坚持“大一统”思想。

(5)“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答案】

(1)正确;

(2)正确;(3)未涉及;(4)错误;(5)正确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认同。

正确。

(2)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文字、汉统一思想等文化现象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正确。

(3)《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未涉及。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统治者仍然坚持“大一统”思想。

错误。

(5)“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正确。

三、填图题

17.观察如图,请将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