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924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 手机版.docx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手机版

雪窦大师传智悲佛网手机版

  一、天下英才出蜀川佛教与任何宗教一样,追求的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尤其是中国的佛教禅宗。

智慧不是聪明,聪明只是一种智识的能力。

如果没有正确方向,没有知识的积累,越是聪明反而离开智慧越远,就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赔了夫人又折兵。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只是一种认识的材料。

如果没有灵秀之机,没有聪明的运用,知识越多反而离开智慧越远,就叫做知识越多越******,坑了自己害别人。

但是,智慧又离不开聪明与知识,知识与聪明的圆融结合才是智慧。

聪明因为知识的运用而永不枯竭,知识因为聪明的滋润而生机盎然。

智慧是人类千万年思维和实践的结晶,是焚烧愚昧的火炬,是照破暗夜的灯塔,是指引航向的南针,是唤醒迷梦的晨鸡。

有了智慧,人类才成为人类,才能够与天地鼎足而三,为万物之灵长。

没有智慧,人则不成其为人,与畜生无异。

所以,追求智慧便是人类完善自我并且升华精神的唯一途径,也是最崇高的行为。

因为拥有了智慧,人类才能够主宰自己;人类主宰了自己,才能活得幸福潇洒。

自由自在、幸福潇洒的人生,自然就是最最智慧的人生了。

人类文明千万年,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获得智慧人生而现大无畏身,呈勇精进态,以智慧之火炬照亮了茫茫苦海,扬起了希望的风帆,驶向那理想的彼岸。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都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有了榜样,人类的前进便有了目标和希望,所以历代后起之秀都是以前人为准则来激励自己的。

老子身后有众仙,孔子之后有众儒,释迦之后有众佛,都是因为拥有了智慧,才得以成就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佛教之发展,到了中国的禅宗,才算在思想上真正超越了人类的物性,而成就了根本的佛智。

尤其是五家七宗中的云门宗,以人类的文明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地完成了精神上的提炼和升华。

云门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作为自己觉悟的基础,而不是扬弃所有的文明智慧,而只讲究狭隘的觉悟。

有大智慧方能够有大觉悟,没有智慧自然无法得到觉悟,而我们所谓的智慧是包括着聪明与知识两个方面的。

其他的人并没有像云门文偃那样,能够出道入儒,或者出儒入道,然后再融三归一而成佛,所以无法真正地领悟云门宗的宗旨和奥妙。

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从专一的佛教的或者禅宗的角度去修行,自然无法领略到云门大师所拥有的境界和成就。

所以,云门之后,云门宗便呈现出衰微之势。

然而,就在他的玄孙辈,出了一个与他的经历相仿佛的雪窦重显,自然能够进入他所领悟到的境界,而且阐扬宗风,光大门庭,便有了云门中兴的局面。

雪窦重显(公元980-1052年),名重显,字隐之,四川遂宁府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俗家姓李,母文氏。

家世豪富,业儒传家,为人善良厚道。

生时瞑目若寐,三日浴后豁然乃悟。

随即屏去荤血之食,而不习游戏。

幼承家学,得其精髓。

七岁时,有一僧过其家门,便挽持僧人袈裟,喜不自胜。

听闻经咒梵呗之声,便洒然泣下。

父母问其缘故,他便恳请父母让自己出家。

父母坚执不可,重显便数日不进饮食。

然重显志存高妙,征得父母同意,髫龄即投依益州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

曾与福建泉州晋江人曾会同舍学习,而曾会则中揣拱二年(公元989年)进士。

之后,重显初习经律,兼及世间学问,儒道佛之书,无所不涉猎。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三年(公元1000年)重显回家办了父母丧事,便又回到普安院。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接受具足戒,以戒为本,专习定业,颇有收获。

然后,历经法师讲席,执经问难,究理穷玄,机辩无敌,三川僧众都以为他是佛教大法器。

  一次,他听说元莹法师在大慈寺开讲《定慧〈圆觉经〉疏》,便前往听法。

他执卷辩难大义,愈辩愈深,法师不能屈服。

至夜晚,重显进入元莹法师方丈,请教“本心是佛,由念起而漂沉”一句,往返数四,法师深深叹服,便拱手称谢,且劝告他说:

“贫僧说服不了你。

依尊者之才华与缘分,决不是久留教中的人!

听说南方有位得到了诸佛祖师清净法眼的大师,他在那里等着你去求法好久了!

”于是,重显整装南下,弃教归禅。

先向东出发到襄阳,依止于石门山聪禅师处,三年机缘无所契和。

聪禅师劝谕之曰:

“此事非是思量分别能够解悟的事,北塔光祚禅师乃是你的出身师父。

不妨前往参拜!

”于是,重显朝复州的北塔走去。

一路上,又来到郢州的大阳,做了一段典客。

曾与客论赵州和尚的宗旨,客僧说,当年法眼禅师邂逅觉铁嘴于金陵,而觉铁嘴是赵州大师的侍者,号称“明眼”。

法眼便问他道:

“赵州说过的‘庭前柏树子’的前前后后,你还记得吗?

”觉铁嘴却回答说:

“没有这样的话,千万不要诽谤先师啊!

”法眼便拍手赞叹道:

“真是从狮子窟中出来的啊!

”客僧举毕这则公案,便问道:

“觉公说没有这样的话,法眼禅师竟然能够肯定了他。

这里边的奥妙在哪里呢?

”重显便回答道:

“宗门之中,抑扬起伏,变化无方,哪里有什么规矩和定准呢?

”这时,正好有个修苦行的叫做韩大伯的,面貌丑陋,侍立在一旁。

一听重显的回答,便窃窃笑着走了。

客僧走了,重显便去找他来,数说他道:

“我只是偶然跟客僧说话而已,你怎么就敢轻视嘲笑呢?

你到底在笑什么?

”韩大伯便回答道:

“我笑你这知客眼儿不正,选择正法还不明亮!

”重显立即询问道:

“你有什么说法没有?

”他便用一首偈句来回答道: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

重显一听,心中大异,便相互结为道友。

重显壮盛之年,工为翰墨文章,追慕禅月贯休大师,情景交融,境界高迈,独具机杼,灵秀特达。

有《送僧》诗云:

  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

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

重显曾经上过庐山,依止在栖贤寺徵諟禅师座前。

然而禅师简慢少礼,重显磊落孤寂,机缘不合,便作《五老师子》诗:

  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何必竞时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

知道此处无有结果,便掉头下山往回走。

路遇禅僧齐岳,相约同游,共谒蕲州五祖师戒禅师。

先令齐岳前往试探,机语不契,便继续参访高僧大德。

后来,至湖北复州北塔,参拜光祚禅师。

光祚禅师是云门文偃之徒子香林澄远之弟子,知见甚高,学者莫能睹其机关。

而重显才资俊迈,灵悟异常,深得智门厚爱。

一日,重显开口便问道:

“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光祚禅师便召他近前,拿起拂子就打。

他正要开口争辩,禅师又打了下来。

重显当下便豁然开朗,妙不可言。

后又随师父住持随州的智门,遂依止五年为首座,朝夕参悟,尽得其真传。

奉师之命,遍参诸贤。

先参洞山晓聪禅师,再至鼎州大龙为知客,到南岳福岩为藏主,然后上庐山拜参罗汉林禅师。

与诸大师砥砺辩论,境界不凡。

后来,又往池州景德寺为首座,为大众讲解肇法师的《般若论》,大众多获益处。

恰值故人翰林学士曾会为池州太守,畅叙阔别之情,共讨禅悟之机。

不久,重显欲往南行,曾学士问他何往,重显答道:

“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

”曾公说道:

“灵隐乃天下胜处,寺中住持珊禅师乃是我之故友。

”于是便写信推荐。

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重显到杭州的灵隐寺,并未去找珊住持,而是隐姓埋名,混迹于大众之中,做掏大粪的净头。

三年后,曾公奉使浙西,来参访灵隐之重显。

然而灵隐上上下下竟无识者,直到将千余僧众挨个考察,才在净头里找到重显。

曾公问他把三年前的书信放在哪里了,重显便从袖中掏出那封还未拆开的信来,交还给了曾公说:

“多谢公意殷勤,然而我这个行脚僧却不是邮差啊!

”曾公听罢大笑起来,珊禅师因此特别看重重显。

后来,重显名声大显,出住在苏州洞庭湖的翠峰寺。

三年后,因为曾会官守福建明州,所以敦请重显禅师转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

海众云集,大倡宗风三十一年,有“云门中兴之祖”称号。

驸马都尉李和文,上表奏闻,赐重显紫方袍;侍中贾公奏闻,加号封为明觉禅师。

雪窦教化学人,全以开启智慧,觉悟本性为务。

所以将历代公案整理分类,时刻提示开导,循循善诱,以便学人能够得门而入。

他根据自己的学力智慧,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归纳起来,传播流布,启迪悟性,收效显著,遂有法嗣弟子八十四人,郁郁乎盛哉。

大师暮年,悲叹学人寻流而失源,本末倒置,作出一首《为道日损偈》以勉之:

  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又书写《戒进后学文》于壁云:

  身如行厕,利称软贼。

  百年非久,三界无安。

可惜寸阴,当求解脱。

读之者为之鼻酸。

闻法弟子将其所拈提前代公案的故事整理为《雪窦和尚拈古》一百则,将其颂举前代公案的故事整理为《雪窦和尚颂古》一百则,将其接引学人的公案整理为《瀑泉集》一卷,将其诗作整理为《祖英集》二卷。

雪窦在世时,其英名已远播,诗文业已广泛流行。

一日游山,四顾周览,谓侍者曰:

“何日复得来此?

”颇多感慨。

侍者哀乞遗偈,雪窦回答道:

“平生惟患话语多!

”谓自己是老婆心切,只希望天下的人能够觉悟成就,所以不厌其烦地给人指点迷津。

就像一个明眼人一样,看着那盲人走路,明明前边有个障碍,眼看就要撞上了,心里实在着急,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这盲人明白前边有危险。

盲人无法看清明眼人所看到的世界,所以无法接受明眼人的指点。

明眼人要让盲人明白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自然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还不见得就能够使上劲。

就像苏轼写的《日喻》一样,明眼人看到太阳圆得像个盘子,便敲着盘子告诉盲人说太阳就是这个样子;看到太阳温暖光明像蜡烛的火焰,便让盲人感受蜡烛的光焰和温暖。

然而,这个盲人再怎么样也无法感觉到太阳的样子,所以一听到盘子响便认为是太阳来了,一摸到蜡烛便觉得捉到了太阳。

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认指为月。

手可指月,而月不在指,或者说指不是月。

指月者知道什么是月,不过用手指去给人指点一下。

然而被指者本身并不知道什么是月,聪明的人能够因指而见月,糊涂的人始终只是把手指头当成了月亮。

同样,文字说法再多,都是让我们明白真理的钥匙,用钥匙可以打开宝藏的大门,但却决不等于真理宝藏的本身。

所以,必须破除众生对于文字说法的执着。

释迦牟尼佛祖传法四十九年,佛法说了千千万万,但在《金刚经》中却说道: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者无法可说,就是要破除掉大众对于文字语言的执着。

雪窦认为自己一生言语太多,也如同佛祖的说法一样,总是不要大众执着于他的话语文字,而要从中悟出真正的生机来。

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六月十日,雪窦大师沐浴更衣,朝北端坐而逝,年七十三。

塔全身于寺之西坞。

正是:

  天下英才出蜀川,学游四海访真禅。

  智门一拂开明悟,灵隐三年得妙传。

  小试翠峰流贯玉,大阐雪窦瀑飞泉。

颂拈今古成公案,宗祖中兴性月圆。

二、学游四海访真禅只见韩大伯略微沉吟了一下,便用一首偈句来回答道: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说的是有一只兔子横当在古道上,指的是那些纠缠不清的公案故事;一个苍鹰从天上一见,便直扑而下,蓦然生擒,指的是真正的大师会一下击中要害,决不容你有任何情想。

那苍鹰早把兔子给叼起来飞走了,而后来的猎狗因为没有灵性,还向那枯树桩子跟前去寻找哩!

重显一听,心中大异,浑身便冒出了一阵冷汗。

这条无灵性的猎狗不就是自己吗?

竟然这位其貌不扬的苦行僧有这样的境界!

过去真是白认识他了:

“韩大伯啊!

韩大伯!

你真是外拙内秀啊!

‘以貌取人,失之子舆’,古人说得不错啊!

以后,你还得给小弟多多指教啊!

”于是,他拉起韩大伯的手,两人走到佛像前,诚心叩拜,相互结为道友,共同研修佛法和禅机。

为此,他专门作了两首《庭前柏树子》的诗偈,来表达自己所悟出来的境界:

  七百甲子老禅和,安贴家邦苦是他。

  人问西来指庭柏,却令天下动干戈。

  千圣灵机不易和,龙生龙子莫因循。

赵州夺得连城璧,秦主相如总丧身。

由于受到各位大师对机诗偈的影响,加上自己天赋才华,所以重显在壮盛之年,便下功夫去作为翰墨文章,更上一层楼。

他认为,禅宗所强调的觉悟,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得靠人的悟性,也就是人的灵感。

灵感就是感灵,只有感应到宇宙自然的灵妙,才能够进入到自然的境界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自由自在。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灵感是最最重要的。

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与人类的精神有关,而精神有矍铄,有迟钝;有健旺,有呆滞。

迟钝呆滞的人,是没有灵性的,甚至连动物禽兽都不如;矍铄健旺的人,是富有灵性的,远远超过了动物禽兽。

要想真正地培养自己的灵悟之性,丰富自己的灵感,那就应该从精神活动中去进行。

人类最具灵性的思维活动,就是形象思维,而诗词歌赋的创作则更需要灵感的闪耀。

所以,重显觉得自己应该再下功夫去从事诗歌的创作。

从前辈大师来说,历代能诗善吟的确实不少,而且境界都不俗。

你看王维的那首《鸟鸣涧》写得多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因为闲寂久了,什么欲望杂念都已经泯绝了,这叫做心死。

心死以后,精神反而活了,感觉更加灵敏了。

所以,自然界的一切又好比是自己的身体,任何响动都如同身受。

桂花落地无声,可他已经感觉到了;夜已入静,春天的山里无比地空旷。

但这空旷绝不是死寂,你看那月亮一出,山鸟被惊,不时地一两声鸣叫在春夜的空涧中,更显得深邃和幽远。

读诗的人完全可以从中领略到无尽的禅机和灵感,对参禅的人来说也是受用无穷的。

还有那禅月贯休大师,情景交融,境界高迈,独具机杼,灵秀特达。

大师们用诗偈表达着自己参悟禅机所体验到的境界,只有自己真正明白了诗偈语言所塑造的意象,才能够进入大师所体悟到的境界。

这叫做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或者是得鱼忘筌,得兔忘蹄。

不管怎么样,诗偈,尤其是大师们的禅诗,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的。

重显一边体味着前代大师的诗偈,一边参悟着五家七宗的公案故事,然后心、口、手三密相应,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

由于身为知客,送往迎来是常事,谁都知道他会写诗,所以索诗赠别的事常有,而他也借机讽喻,勉励有加。

韩大伯有事要回家乡,两人数年来的情义甚深,相互切磋,琢磨砥砺,如同手足,怎么能够舍得呢?

重显送了他一程又一程,来到了山下的离亭边。

两人握手告别,泪眼相看,重显微微吟道:

  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

  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

  祖域高亲日未央,家林归去意何长。

旧交不识初相见,曾振沧溟夺夜光。

前一首写红芍药和碧梧桐,写春色深浓,又用舞蝶和啼莺渲染出无限生机。

离亭为分别的地方,凡夫俗子则折柳赠别,柳音谐留,表示留恋之意。

而出家之人早已四大皆空,四海为家,所以不学人间儿女态。

说不留恋,可你看那自然的山水照样在送在迎,把人心与春山融为了一体,留恋得更加深沉,更加自然。

后一首写自己与韩大伯在禅宗祖庭中相互亲近,两人的情义和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好时候,没有想到他却要回归家乡的禅林中去,自己留恋的意味是多么的悠长!

但韩大伯回去以后,见到自己的相识旧交,他们都不认识了。

因为他们所见到的,是一个崭新的韩大伯,他通过苦行参悟了禅机,搅翻了沧海,并且从骊龙颔下夺取了宝贵的夜光珠!

写得太好了,把各自的心情与境界都完全表现了出来,所以在天下广为流传。

韩大伯走了,重显也跟着离开了大阳,向南走去。

从郢州斜下去就是复州,就是他要去的地方,就是北塔光祚禅师等他的地方。

但是,他想着:

我就这样去见那位得到清净正法眼藏的师父吗?

我还要去再闯一闯,看一看,行万里路,参天下师。

有了境界,然后再来拜见师父。

所以,他绕了个弯,不走复州,却由汉阳,沿长江东下。

一路上,看不尽江南的美丽风光,想着自己与佛教的事业,心胸不禁为之一广,豪情勃发。

重显到了江西地面,早就听说过庐山的美妙,而且还想拜谒慧远大师当年莲社的盛迹,所以便爬上山去,先拜谒栖贤寺徵諟禅师。

徵諟禅师上堂,知客介绍说:

“这位新到就是那有名的诗僧重显!

”然而这徵諟禅师朝他看了一眼,没有说话。

重显走上前,开口请示道:

“弟子重显到此求法,万望师父开示真谛!

”徵諟禅师头也没抬,轻轻说了声:

“后院舂米去吧!

”重显二话没说,便去后院舂米去了。

几个月过去了,徵諟禅师并没有召见他。

他也没有怨言,但却不得不沉思起来:

当年六祖慧能到黄梅求法,一开始也是做舂米的工作。

但时隔不久,便有了显示境界的机会,才写出了他那首有名的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后才有五祖弘忍法师传下衣钵的事情。

然而,自己如今来求法,也做着慧能当年所从事的事情,大师却面也不见!

于是,他也写了一首《名实无当》的诗:

  玉转珠回祖佛言,精通犹是污心田。

老卢只解长舂米,何得黄梅万古传!

佛陀和祖师所讲说的言语,字字珠玑,你就是精通牢记了,那也只能污染自己的心灵田地,并不能有任何的意义。

如果那位叫做卢行者的慧能大师当年只懂得舂米工作的话,那怎么能够得到黄梅所传的心法而为六祖呢?

言外之意,是慧能心中自有灵犀,我也同样如此!

诗传到了大师的眼前,大师不屑一顾地把那张纸扔到了火盆内。

一年过去了,重显还是在舂米,没有机会去见大师。

他心里想着,很可能是大师在考验他自己的耐心如何,所以一直不见他。

于是,他又呈上去一首《道贵如愚》的诗偈,来表达自己愿意接受大师考验的心愿来:

  雨过云凝晓半开,数峰如画碧崔嵬。

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动地来。

雨过山青,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

可惜那空生须菩提因为领悟了四大皆空的境界,所以根本不懂得那景色是美还是不美,只知道在岩穴中静坐。

然而,尽管静坐在岩穴之中,但勃勃的生机和微妙的境界却是阻挡不住的,所以那梵天散下来的花雨便动地而来,以赞叹他所证得的妙法。

借空生来比喻自己,非常得体。

但诗呈上去后,仍然没有任何反应。

重显知道,这位徵諟禅师待人简慢少礼,一贯如此,并不是要考验自己。

想想这一年多来磊落孤寂,机缘不合,空过时光,于是便作了一首《五老师子》诗曰:

  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何必竞时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

我虽然看重庐山而来,但你的境界又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使命教你占据在这千峰之上,不需要云擎也会出头露脸的。

这是地势使然,又何必那么自以为是,张牙舞爪呢!

天下禅林,名不符实的也在在不少。

自己为求法觉悟而来,接触接触反面教师也是有好处的。

他知道庐山并没有什么结果,便将莲社的胜迹浏览凭吊一番,然后掉头下山,往回走去。

他知道,自己的缘分不在任何地方,就在那北塔光祚禅师处。

一路上,重显想着自己已经进入而立之年,出山五六年了,却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禅林大德的指点,元莹法师和仁铣大师所讲的那位得诸佛正法眼者到底在哪里呢?

正好路上遇到一位参禅的青年僧人齐岳,也是在茫茫的暗夜中寻找北斗的人。

二人一见倾心,便相约共同游学,参访高僧大德,证悟佛法禅机。

齐岳生性天真,心灵明澈,特别欣赏重显的诗偈玄机,所以便跟着重显学习诗律和玄机公案。

重显也是毫不保留,尽心传授。

他们先到湖北的黄梅,参拜了五祖弘忍法师的圣迹,然后来到了蕲州。

他们听说五祖山的师戒禅师得法于双泉宽禅师,很有造诣,上堂说法:

“佛陀的病,祖师的病,我一下子给各位禅德拈起来扔向那山门外了。

那么各位还能不能拈起山僧我的病呢?

若是拈得起山僧我自己的病,那么也见得了佛陀的病和祖师的病了。

各位千万珍重啊!

”有僧人来参拜,开口便问:

“如何是达磨祖师从西方到来的意思呢?

”这是禅林的一个常识公案,就是要问祖师西来意。

历代的禅宗大师小师,都曾经参悟过这则公案并且回答过。

师戒禅师回答道:

“担不起!

”这是就所问回答,意谓祖师西来的意思我是承担不起的。

僧人又问道:

“为什么担当不起呢?

”你直答,我再直问。

“祖师西来意!

”师戒禅师又回转过来,正是因为是祖师的西来意,所以我是担当不起的。

从这里,的确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和智慧来。

重显与齐岳两人来到五祖山下的庄子前,准备投奔师戒大师而去。

但这几年的坎坷经历,使得他们也精明了许多。

不见兔子不撒鹰,决不把自己搭了进去出不来。

禅宗的觉悟出身,全得靠缘分。

没有缘分,就是再高明的大师也无法启发弟子,再优秀的弟子也无法成就。

所以,他们决定先看看这大师跟自己到底有缘没有,由齐岳上山去拜谒,重显在庄子上等待消息。

齐岳一进山门,知客便把他领到法堂上。

说明了想投拜大师的来意后,大师便开口问道:

“这位小师从哪里来啊?

”他也开始考问了。

“东京汴梁。

”齐岳照实回答。

“你还见过天子没有啊?

”天子是人随便见的!

所以齐岳回答道:

“常年只有一次出宫到金明池!

”我能不能见到,你自己去想吧!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师戒禅师一听,便高声叫道:

“有礼还可以宽恕,无礼也就难容了。

快出去!

”你想,一个血性男儿,机合不合无所谓,怎么能够当众受到如此的侮辱呢?

下山后,把情况一说,重显也觉得缘不投机,所以两人又开始往前走了。

三、智门一拂开明悟门外若有读书者,任是颜回亦不通。

每一处禅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家风,自然各不相同,更不见得都与云门大师的家风一样。

云门说有读书者就来报,而我这里却任你门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来了,也不会给你通报的。

言外之意,是让学人不要执着于“读书人”这三个字上。

而要体会到云门大师的意旨在于,自己的家风就是顺其自然,或者说就没有什么家风。

重显对此特别感兴趣,因为他自己也精通诗文,更有诗人的灵性去体会前人的公案,自然会有独特的地方。

如果自己也能够采用这种方式去体悟前人公案,并且作出颂来,流传开去,岂不是更加饶益众生,便利学人了吗!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师父,智门禅师很高兴:

“香林师祖和我都觉得自己的文才诗境太差,所以无法上接云门祖师,普度学人,所以无比地惭愧。

正好有你这样的才华和诗境,再把你悟出来的体验用颂子加以表现,既可以澄清天下学人的误解,又能够提领宗风,重新显扬我云门宗风!

太好了,我们都盼望着这一天好久了!

”重显感觉到了担子的重大,但却也乐得一试。

于是,他一边看师父如何作颂,一边自己尝试去作。

  一次,有僧举出一则公案来:

一位僧人问大随真如和尚道:

“劫数之火洞洞燃烧,大千世界全部坏了,不知道这个还坏也不坏?

”“这个”自然指的是无法言说的道,或者自然规律。

自然都坏了,自然规律又会怎么样呢?

大随真如和尚便回答道:

“坏!

”那位僧人便问道:

“要是那么的话,就随他去了吧!

”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坏与不坏,我们人类又能够怎么样呢?

大随真如和尚又说道:

“随他去吧!

”回答得就这么轻松,但讲的却是人生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位僧人实在不明白,大师也说随他去。

若是随他去,到底去哪里呢?

谁随他去呢?

若是不随他去,又能够怎么办呢?

于是,这位僧人为了弄明白这句“随他去”,便从蜀川跑到安徽舒州的投子山问投子大师。

大师问他从哪里来,他回答道:

“西蜀大随。

”“大随有什么话语呢?

”僧人把前边的话举了出来。

投子一听,便赶紧焚香朝西礼拜,说道:

“啊呀!

这西蜀有古佛出世说法啊!

你赶快回去请教吧!

”那位僧人又转身千里迢迢地回到西蜀的大随山,结果真如和尚已经圆寂了。

他一场折腾千万里,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到底怎么样“随他去”。

但这则公案却流播天涯海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多少人从此参悟,得到了出身好处!

  唐代僧人景遵,有首《题大随》诗云:

  了然无别法,谁道印南能!

  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

  蛩寒鸣砌叶,鬼夜礼龛灯。

吟罢孤窗外,徘徊恨不胜。

就这么一句“随他去”,不知道让多少禅僧着迷,如何理解呢?

只听得智门禅师吟颂道: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

真净性中叆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大随的“随他去”一语,流播天涯海角,谁都知道。

但就怕你随来随去,真正没有领会了随他去的意思。

那意思是什么呢?

只要你在这真实清净的本性中才动起一个念头,那么早就已经千差万别了。

随他去是不能够从文字上理解的。

于是,智门大师又举了一则大随和尚的公案:

  一次,大随和尚看着一只乌龟在陆地上爬,一个僧人过来便问道:

“一切众生都是皮里包着骨,这个众生为什么是骨里包着皮?

”问的有点绝妙。

只见这大随脱下一只鞋来,盖上了乌龟,然后自己便走去了,留下那个僧人呆愣愣地站在那里不知所以。

这两个僧人都犯了同样的毛病,一开始自己先有了坏与不坏、皮包骨与骨包皮的分别概念,所以难以觉悟。

智门大师颂道:

  如龟藏六已彰名,休向人前弄眼睛。

一只皮鞋都盖却,直至如今犹未惺。

六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意识,乌龟用盖子把这六种感觉器官都给藏了起来,那该多好!

可这乌龟却要把头伸出来弄弄自己的眼睛,那位见到乌龟的僧人照样还要眼睛起分别,是骨包皮还是皮包骨。

所以,脱下一只鞋,全部都盖了,眼睛就看不见了,让它一直糊涂下去才好!

重显在参悟着公案,而且体味着师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