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119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12种群的数量变动 同步测试.docx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212种群的数量变动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三2.1.2种群的数||量变动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2.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A||. 荠菜                  ||                

B. ||蚜虫                       ||           

C. 蒲公英     ||                             

D. 菜粉蝶||

3.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       B. 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   

D. 

值为0.25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正确的是( || )

①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②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③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④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A.|| 一项                       ||              B. 两项  ||                                ||   C. 三项                                ||     D. 四项

5.下面是对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A. ②→①→③→④  ||           

B. ①→②→③→④     ||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④→①

6.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 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7.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 与b点相比,e点的环境容纳量较小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比率可防止c点出现     

D. 该种群的数量||增长不受稳定平衡密度的限制

8.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共有400个小格)所示a、b、c、d、e||5个中方格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30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约有菌体(   )个.

A. 2.||4×107                  ||          

B. 2.4×109 ||                           

C. 1.5×||108                          ||  

D. 1.5×106

9.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c点时引入飞蝗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a段,飞蝗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a→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断下降

C. c点时飞蝗种群年龄组成符合衰退型

D. 彻底消灭飞蝗,有利于提高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0.卷尾猴性情温顺||,平时喜欢生活在树上,常常夜间外出,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如图是某卷尾猴种群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第15~20年间该卷||尾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B. 第20~30年间该卷尾猴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 人类捕猎该卷尾猴种群会导致其丰富度||降低      

D. 卷尾猴粪便中的能量可流向绿色植物

11.如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B. 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 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12.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如下图所示,结||合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

B. 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内源性因素调节

C. 长期喷洒DDT,螳螂个体内的DDT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

D. 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二、填空题

13.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图,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 ”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 ”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则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________ 只.该方法为________ ,适用||于________ 的动物.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

14.为比较||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繁||殖速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步:

各取等量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独培养;

第二步:

定期计数两个容器的培养液上层的原生动物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1)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两处不妥之处,请改正: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2)若记录结果如下表:

(单位:

个)

2

4

6

8

10

12

14

16

A

15

60

80

81

80

82

81

80

B

12

35

50

60

61

62

60

62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量为________ ||.

②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________ 增长.

③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在生存中占优势的是A,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但当它||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_______|| (填“多”或“少”).

15.科研||人员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

♂)进行||研究,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_____||___ 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________ 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______||__ 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________ .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________ ||调节种群数量.

三、综合题

16.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

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80||尾,其中被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_.||

(3)细菌﹣﹣显微记数法.从某细菌培养液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该培养液继续培养||2h后稀释10倍后,再次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__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少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表中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Y)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X)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17.||如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________.||

(2)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

(3)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食物链为植物      旅鼠   || 旅鼠的天敌;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个种群的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即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应该是一种负反馈调节||,D错。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

荠菜和蒲公英属于植物,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都采用样方法;彩凤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故选:

D.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S4之前就||已经出现.所以A错误.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所以B错误.

C、S3点增长速||度较快,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所以C正确.

D、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是S3.所以D错误.

故应选C.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题目,结合选项涉及的内容分析表格数||据,做出判断.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

①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导致所捕鲫鱼为鱼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小的鲫鱼未能捕捉到,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①正确;||

②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②正确;

③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③错误;

④若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则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④正确.

故选:

C.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期和基础:

标记的和未标记的被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间数量稳定;标志个体均匀分布在全部||个体之中;标志操作不影响动物的行为和死亡等.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5.【答案】B

【解析】【解答】解:

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一般步骤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

故选:

B.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6.【答案】B

【解析】【分析】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而在实际环境中生物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还||有天敌的存在,都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即||呈现S型增长,D正确。

改善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物有了更丰富的生存||条件,K就会提高,A正确。

BC段种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随着被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多,天||敌就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到食物,C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是关于J型||和S型曲线的考查,其中两种曲线的形成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

B、与b点相比,e点采用生物防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

D、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受稳定平衡密度的限制,D错误.

故选:

D.

【分析】据图分析,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在0﹣||a种群的增长率增加,a﹣b段种群增长率减小为0.b﹣c段受||到环境的影响,K值改变,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

8.【答案】C

【解析】【解答】解:

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即稀释100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格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30个,0.1||mm3=10﹣4mL,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约有菌体30÷80×4||00×100×104=1.5×108个.

故选:

C.

【分析】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本题中属于第一种.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

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

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9.【答案】B

【解析】【解答】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错误;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B正确;

C、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

D||、控制飞蝗的种群数量在d~e水平,降低东亚飞蝗对作物的破坏,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

B.

【分析】||据图分析,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在0﹣a种群的增长率增加,a﹣b段种群||增长率减小为0.b﹣c段受到环境的影响,K值改变,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由于第||15~20年间该卷尾猴种群的λ值始终不大于1,故在||此期间其数量不会不断增加,A错误;B、第20~30年间该卷尾猴种群||的增长率等于0(λ值等于1),因此,在此期间该卷尾猴||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正确;

C、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错误;

D、卷尾猴粪便中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在呼吸作用中释放出来,D错误.

故选:

B.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

11.【答案】D

【解析】【解答】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大于

处,不一定是d点,A错误;

B、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进行,C错误;

D、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D正确.

故选:

D.

【分析】“S”型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

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12.【答案】C

【解析】【分析】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所以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三个营养级,A错误。

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DDT等外源性因素调节,B错误||。

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所以营养级越高,体内||的DDT浓度越高,所以长期喷洒DDT,螳螂||个体内的DDT浓度高,C正确。

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二、填空题

13.【答案】J      ||    ;食物、空间充足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S ;先增大,||后减小;最大;288 ;标志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大

【解析】【解答】

(1)||由图可知a曲线没有最大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属于“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2)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其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

时达到最大.

(3)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32×3||6÷4=288只,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果捕捉后很难再捕捉导致分母有可能变小,故总数会比实际值偏大.

||【分析】据图分析,a曲线表示J型曲线,即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b曲线表示S型曲线,即在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4.【答案】等量饲料(答案合理即可) ;应在容||器中随机取样;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或K值或环境最大容||纳量);S;繁殖速度比B快(答案合理即可)   ;少||

【解析】【解答】

(1)实验方案有两个不妥之处:

①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在饲喂时应饲喂等量饲料;②取样时应保证在||容器中随机取样.

(2)由数据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的数量称为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当混合培养时,由于A的繁||殖速度比B快,所以能够在生存中占优势,但当它达到稳定状态||时,由于资源比单独培养时少,所以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少.||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本题探究“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在相同条件下的繁殖速度”,则自||变量为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因变量为繁殖速度.

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形成“S”型曲线,理||由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而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15.【答案】个体迁入和迁出   ;标志重捕;秋 ;低(||少) ;出生率

【解析】【解答】

(1)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个体迁入和迁出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2)据图分析,该岛屿社鼠性比在秋季较高,此时种群数量相对较低||.社鼠种群的性比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调节种群数量.【分析】分析题图:

图示是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三、综合题

16.【答案】

(1)8株

(2)1600尾

(3)0.5

(4)3;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解析||】【解答】解: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

200=80:

10,得X=1600尾.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2h内分裂n次,得方程:

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2h÷4=0.5||h.(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故答||案为:

(1)8株

(2)1600尾(3)0.5(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分析】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只计样方相邻两个边上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N):

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第二次捕获数量:

第二次捕获并标志数量.3、50个酵母菌经2||h后产生了80×10个酵母菌,即1个→16个,细菌分裂次数为4||次(24=16),故该细菌分裂周期为0.5||h.

17.【答案】

(1)

(2)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等

(3)S;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