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173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B.水分C.地形D.洋流

2.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单位:

m),完成下面小题。

3.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  )

A.aB.bC.cD.d

4.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都有的自然带是(  )

A.bB.cC.dD.a

5.e带一直延伸到大洋边缘,是因为( )

A.气候的影响B.洋流的影响

C.人类的破坏D.岩石的性质

6.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非洲与欧洲B.亚洲与欧洲

C.欧洲与拉丁美洲D.亚洲与大洋洲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1B.2C.3D.4

8.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国C.新加坡D.德国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地区出生率较高

B.图示地区死亡率最高的是西藏

C.图示地区每年净增长人口最多的是上海

D.上海、北京、江苏已经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0.上海市的出生率比北京高,但是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根本原因是

A.人口老龄化严重B.环境污染严重

C.生活医疗水平高D.文化教育水平高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1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

14.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B.②C.③D.④

16.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与人口消费水平量正相关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C.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7.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 

①商业用地 ②交通用地 ③政府机关用地 ④绿洲农业 ⑤住宅用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18.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分明

B.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D.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存在分化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①大城市化

②郊区城市化

③逆城市化

④再城市化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20.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1.研究城市服务范围的意义()

A.是进行行政区划的基础

B.是进行城市等级划分的前提

C.对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D.为城市交通点和线的布局提供依据

22.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特大城市数量

下图是阶段性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24.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图中的哪个阶段(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②

青藏高原是我国特殊的高寒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了当地的:

    (  )

A.热量条件B.光照条件

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

26.拉萨引种西瓜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长势欠佳,只有将西瓜“挂”着才能结果。

西瓜“挂”着的原因是:

    (  )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减少农业投入

C.土壤干燥,直接“搁”在地上,容易使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周边农业的发展状况,下图中M代表2021年情况,N代表2000年情况。

回答下列各题。

27.若图中M、N表示该城市周边农村的农产品产值构成,则影响该地农业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市场B.土壤和水源C.市场和交通D.政策和劳动力

28.若图中M、N表示该地农业用地的比重构成,则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是

①农业技术的进步

②交通和城市发展

③花卉经济效益更高

④粮食需求量增大,价格上涨

⑤劳动力价格降低

⑥政策扶持

⑦地价上涨

A.①②④⑤⑦B.①②③⑥⑦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⑤⑥⑦

29.读下图,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30.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都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②,③,④,⑤。

(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的关系。

(3)你认为保护斜坡A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

(4)如果B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

动物:

地下水:

31.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

①A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理由是:

②B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理由是:

③C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理由是:

④D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理由是:

(2)如果在D处发展种植业,最好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好处是:

三、综合题

32.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经济生产活动,取决于_____。

决定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

(2)地租水平最高的是图中的(A、B、C)_____,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应为_____区,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_____。

(3)图中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_区,这样布局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_____。

33.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1980年之后人口迁人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当时引起人口迁移主要是因素,主要迁移方向

是。

(2)1980年之后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参考答案

1.B

2.A

【分析】

1.“绿色工程”主要是通过营建耐旱树种防治土地荒漠化,图中“绿色工程”地处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旱,因此水分是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故B正确。

2.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东西延伸,南北较窄,遵循了当地的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故A正确。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自然带表现为东西狭窄,南北延伸;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为随山体海拔上升自然带更替。

故B、C错误。

非地带性规律指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故D错误。

3.A

4.A

5.B

【分析】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数量越多。

图中a纬度最低,相对高度最大,垂直自然带谱最多。

故A正确。

4.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在30°-40°的大陆西岸,都有地中海气候,因此各大洲共有的自然带是b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A正确。

C自然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大洋洲没有;d为亚寒带针叶林带,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没有;a地处热带,欧洲没有。

故B、C、D错误。

5.由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e带为热带荒漠。

大陆西岸形成荒漠主要是因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故B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解答时需仔细。

6.A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地区差异的掌握程度。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2.8%,增长最快;欧洲许多国家人口呈零增长,如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欧洲许多国家人口呈负增长,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国,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最低,选项A符合题意。

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9%,低于非洲,排除B。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拉丁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排除C。

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非洲,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欧洲,排除D。

7.D

8.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7.左图中折线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阶段该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大于0,人口数量始终在增加,而4时期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数量开始减少,因此该时期人口数量最多。

8.从右图可知,目前该国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速度缓慢,处于城市化的后期衰退阶段,说明该国为发达国家;从左图可知,目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出现负增长,可排除新加坡。

考点:

人口增长模式

【名师点睛】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的快慢和人口数量的增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时,人口数量增加;且该值越大时,人口数量自然增长速度越快。

反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时,人口数量减少;且该值越小时,人口数量减少速度越快。

9.D

10.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9.经济发达地区出生率较低,A错误。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图示地区死亡率最高的是上海,B错误。

图示几个地区中,上海的自然增长率最低,总人口数上海也不是最多的,C错误。

上海、北京、江苏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比较低,已经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0.和北京相比,上海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大,所以死亡率高。

考点:

人口数量变化。

11.D

12.A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1.结合图示曲线变化反映:

迁入率波动变化;迁出率波动下降;故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波动上升,故D项正确。

12.图示迁入率始终高于迁出率,故为净迁入地区,只有A上海符合。

13.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和交通条件的发展,自然环境、政治、婚姻家庭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减弱,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加强。

14.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类型。

【详解】

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历史上发达国家和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所以选A。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城市化过程中,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方向为农村到城市。

15.A

16.B

【分析】

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及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15.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可知,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16亿,对应的是①。

故选A。

16.消费水平越高,就相当于消耗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就越少。

从表格中可知,②③④数据值逐渐减小,而前面消费水平逐渐从温饱、小康到富裕,可知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B正确,AD错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有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C错误。

故选B。

【点睛】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

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17.C

18.D

【分析】

17.绿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地方的农业。

因此绿洲农业用地属于农业用地,排除与④有关的选项,故C正确。

18.住宅区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二者往往背向发展,故D正确。

城市中的各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存在其他用地类型,功能区界限不明确,如住宅区中常存在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在比例较小而已,故A错误。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住宅用地,故B错误。

工业区多位于城郊,商业区多分布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故C错误。

19.C

20.B

【分析】

19.由图可知,在阶段Ⅰ,城市中心人口多,城市规模在加大,这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阶段Ⅱ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这是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状况。

我国目前的整体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处于阶段Ⅰ。

从图中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看,在阶段Ⅰ,城市的人口分布特征为:

距市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城市向大城市演化,部分大城市中心人口较多,人口逐渐向郊区递减,这是城市化初期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

据此分析①②符合目前我国状况,选C。

20.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是逆城市化的主要表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市中心地价上升,环境污染严重,郊区环境优美;二是郊区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中心和郊区的交通较为便捷。

商业中心依然会占据市中心及交通通达度较好的位置,这不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原因。

据此分析②③对,选B。

【点睛】

城市化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功能区混杂分布,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

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较快,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中心问题突出,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

21.C

【解析】

每一个城市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一定地域范围内也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如果无序发展,势必会产生很多社会和环境问题。

所以,研究城市的服务范围对于确定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故答案选C项。

22.C

【详解】

城市化的标志主要有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C正确。

A、B是城市化的标志,但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A、B错误。

特大城市数量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D错误。

故选C。

【点睛】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

不同地区人口总数不同,用地规模不同,从而导致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有差异,但无法用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来衡量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3.B

24.D

【分析】

23.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后期阶段);有逆城市化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以加速阶段为主);有郊区城市化的现象。

故B正确。

24.读图可知:

①时期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属于城市化初期阶段;②时期城市化速度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③时期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目前,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故D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25.A

26.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察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5.大棚技术类似于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改善的是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26.西瓜属于果实,果实几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西瓜“挂”着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但会增加农业投入,B错;大棚能够对棚内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调节,C错;大棚内空气气温高,地面气温低,“搁”在地面不利于西瓜发育,只能“挂”着,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点睛】

小题1:

温室大棚使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或塑料使棚内升温,室内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被玻璃或塑料阻挡,减少热量损失;同时玻璃或塑料减少了棚内外的热量交换,起到保温作用,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同时能够对光照、通风和湿度等因素进行调节。

小题2:

拉萨地势高,整体气温低。

西瓜在地面生长没有“挂”着生长的热量条件好,故长势欠佳。

该题需仔细理解各选项的含义,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判断。

27.C

28.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27.三轴坐标的读图应注意结合原点的位置,准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以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

Q点水果花卉比重约40%,花卉比重约20%,粮食比重约40%;P、点水果花卉比重约50%,花卉比重30%,蔬菜比重约20%。

粮食比重下降。

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时鲜业的发展。

28.结合上题分析,交通和市场因素的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且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的上涨促使农民向收益更高的时鲜业发展,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变化。

考点: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准确的读图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结合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

29.B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城郊地区,由于城市的规模扩大,对蔬菜等城郊农业的需求量扩大,故蔬菜的种植面积扩大,则产量上升,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缩小,则产量下降。

故选B项。

30.

(1)①岩石,②生物,③大气,④水,⑤土壤。

(2)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

(3)恢复①处的植被。

(4)河流:

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动物:

栖息地遭破坏,物种减少;

地下:

水水位降低。

【解析】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图中①位于地球表面,坚硬,为岩石,②为地表植被,植被又为动物生存提供理想栖息地,因此为生物,③包围在地球表层,为地球大气,④处有河流,因此为水,⑤位于地球表层且生长植物,因此为土壤。

(2)自然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3)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保护斜坡A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恢复①处的植被。

(4)如果B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将明显减弱,因此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水水位降低;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减少。

31.

(1)A棉花,理由一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

B蔬菜理由:

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接近市场。

C乳牛,理由:

靠近公路,交通便捷;接近市场。

D水果理由:

丘陵地形,不便耕作

好处是:

扩大耕地;有利于水土保持。

【解析】

(1)A地距离城市较远,地价低,且地形平坦开阔,故适宜粮食作物种植;B地距离城市较近,便于销售,且靠近水源,故适宜蔬菜种植;C地距离城市较近,便于销售,且靠近公路,交通便利,故适宜布局乳牛业;D处距离城市较远的丘陵地带,适宜种植水果,既可保持水土,又获得经济效益。

(2)低山丘陵地区沿等高线修筑梯田,既可以扩大耕地又有利于水土保持。

32.各类土地愿意付出租金的多少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A商业交通便利且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工业距离市中心远,地价便宜,对市中心环境影响较小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城市功能分区特点及原因。

【详解】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经济生产活动,取决于各类土地愿意付出租金的多少,决定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2)地租水平最高的是图中的A,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应为商业区,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交通便利,且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3)图中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是工业区,工业区有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这样布局工业区远离城市中心,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33.

(1)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三角地区;经济由内陆省份向东部沿海城市。

(2)务工和经商

(3)①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可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解析】

(1)读图可知,1980年之后人口迁人数量最多的地区是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三角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引起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原因。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内陆省份,因此主要迁移方向由内陆省份向东部沿海城市。

(2)1980年之后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务工和经商。

(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

尤其是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来讲,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作用。

但有时也遏制迁出地的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