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318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三把握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三:

把握文章的主题

常见问法:

①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

②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巧点拨:

1、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句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

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深人地体察、细心地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个简捷可行,很具操作性的方法。

那么哪些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呢?

首先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2、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

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②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③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4】人间草绿

(湖南省邵阳市,8分)

王本道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寒尚料峭着,周遭依然是凛冽透骨的寒气。

拨开杂陈的衰草,眼前竟泛出一片新绿!

一株又一株草芽,含着几分鹅黄,嫩嫩的,鲜鲜的,钻出了土层。

春草懂得自己的使命,在刚刚融雪的泥泞坎坷中,漫生漫长起来,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意欢歌,天空也将因此又一次充满淡雅的馨香。

纤纤芳草,每年初春必得穿越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这个世界,一点一滴聚敛着微弱的生命能量,绿遍天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千世界因此而充满生机,无数生命因此而有了赖以存活的希望和依托。

②自然界中草的种类委实太多了,绝大多数人分不出它们的类别,叫不出它们的名字,甚至被称作是“野草”,时常被轻易除掉。

但是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并在这颗星球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而年复一年,看到岁岁还生的芳草,让我更多想到的,却并非它们的“实用”价值,而是它给人的某种精神支撑。

四十多年前我在乡村插队,与青青芳草亲密接触,视野所及,一片茂盛。

劳动休息时躺在草地上,混杂着泥土味道的青草气息沁人心脾,那味道我至今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只能说是一种专用的味道,让我身心感到踏实清爽。

③对于人间草木,大多数人会将目光投向花与树,关注一朵花的含苞与绽放,留意一棵树何时发芽抽青,很少有人去问津一株小草。

其实世间的每一种草都是花,每一种花也可以说是一种草。

草儿从刚刚被融雪洗出嫩嫩的鹅黄,便开始了自己的生长周期。

先是长出几枚纤细的叶片,继而在叶片中间钻出一棵嫩茎,很快嫩茎的枝头就长出几棵米粒大的蓓蕾,接着便会绽出细小的花瓣来。

这些“草花”,颜色各异,大小不等,密密匝匝,依附着几片绿叶,虽不妖娆,却茁壮挺拔;虽孤寂淡然,却凭着一种自信,在山野田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而一朵花,即便是有名的花,从含苞到绽放,姹紫嫣红,让人赏心悦目,可是花期一过,便旋即回归“草”的形象。

而对这些“花草”,依然要栽在精美的花盆里,浇水,施肥,剪枝,精心养护,稍有懈怠就枯萎死去,永不复生。

④相对于一棵小草,树无疑就是伟岸、挺拔的。

树的寿命很长,一棵树常可以活过上百年乃至几千年,似乎是草的成千上万倍。

但草的寿命该怎样计算?

岁岁枯荣的“枯”,应该是在严冬时休眠而已,每当春风一起,又是一片欣欣向荣。

而时空年复一年无穷匮也,树与草的寿命孰长孰短呢?

凡是有树的地方,周围总是有一片茵茵绿草陪伴装点着,在庄严的大树下,一棵棵小草不卑微,不羞愧,丝毫不自惭形秽,反倒坚忍从容,宁静安然,面对着树与草,我突发奇想,如果世间只有树而没有草,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棵棵的树如同木桩似的插在黑土地里,突兀、孤独,树下空空如也,了无生气。

⑤转眼就是春天,“天涯何处无芳草”。

随着气温日渐回升,春草将热情奔放、淋漓尽致地挥洒它绿色的畅想。

世间的生命,本无高贵卑微之分,如果在自然界中做不了牡丹、玫瑰,纵使做一棵小草,也要坚强挺拔,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投身经天纬地的绿色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7日期,有删改)

 

★1.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

(2分)

2.结合文意,说说第③段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2分)

其实世间的每一种草都是花,每一种花也可以说是一种草。

3.本文赞美了草卑微而不自卑、弱小却从容坚定的精神品质,也写了花和树的特点,说说这运用了什么手法?

并简要概括花和树的特点。

(2分)

4.文章描写细腻,催人奋进。

仔细阅读第②段加点的句子,结合全文,说说我们感受到哪些精神支撑?

(准确写出两条即可,2分)

 

参考答案:

1、世间的生命,本无高贵卑贱之分,如果在自然界中做不了牡丹、玫瑰,纵使做一棵小草,也要坚强挺拔,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投身经天纬地的绿色之中。

(2分,用自己的话描述亦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由于是使用原文回答,一般可从文章结尾寻找到能揭示主旨的句子。

2、每一种草都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活出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光彩。

(1分)每一朵炫目的花,花期一过,最终都会回归“草”的形象,会枯萎凋谢。

(1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

完成时,应结合该段上下文进行理解。

3、对比(衬托)。

写花是为了强调草凭借自己的挺拔自信也会有自己的光彩;写树是为了表现草虽然卑微却坚定从容、宁静安然的精神。

(2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

本文是通过表现草这一形象来揭示本文主旨的,所以,写花、树都是和草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草的形象。

4、给人赖以存活的希望和依托;给人以踏实清爽感;向人传达自信;虽然卑微却从容坚定的精神。

(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完成时,根据题干千提示,应“结合全文”进行总结概括。

 

考点三:

把握文章的主题

【5】春之怀古

(江苏省宿迁市,14分)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

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

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

“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

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壤去数。

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

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交给檐前的去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烟囱:

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

②踯躅:

停留。

湮远:

久远。

 

1.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

请仿照丰面的示例,在文章第②节中找出一处来赏析。

(2分)

示例:

在文章第①节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像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2.文章第⑤节中,把“鸟”比喻为“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哪三个特点?

请加以概括。

(3分)

(1)

(2)(3)

3.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于(5分)

(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

(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2分)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

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

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⑦节,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宇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

第②节中作者把春雷、杜鹃和柳树想象成调皮的孩子,他们惹哭满天的云,斗急了一城杜鹃花,吟出一则则飞絮,把春天的景色写得富有生机,充满童趣。

(2分)

示例二:

第②节中作者把柳树想象成一个多情的诗人,那纷飞的柳絮仿佛是他吟出的诗句,把春天写得情意盎然。

(2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散文的赏析。

赏析的角度可以是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

2、

(1)蔚蓝

(2)澄净(3)空旷(每空1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把握天空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感情。

3、

(1)“攻陷”一般指在战争中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领,(1分)桃花“攻陷”山村水廓,就把曾经的春天桃花开遍了山村水廓的景象写活了。

(1分)

(2)运用了排比和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蜂蝶翩飞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愉悦之感。

(1分)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关键是抓住赏析的角度。

(1)可以从词语运用上赏析,“攻陷”有拟人的意味;

(2)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赏析。

4、作者笔下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是“春之怀古”,(1分)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1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的遗憾,(1分)以及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1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第⑦节是文章的结尾,理解“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的含意,联系题目中的“怀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三:

把握文章的主题

【6】翠湖留下的心影

(云南省昆明市,12分)

张长①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

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

“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

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

“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

”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

“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

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

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

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尤以雨季。

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

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

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

“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

”汪曾祺海写道: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

”(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

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

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

“欧——吼!

”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

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

“水月轩”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

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

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

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

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

《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

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

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

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

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

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

那种变幻使我明白:

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

曾做过乡村医生。

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

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2分)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2分)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2分)

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吗”的田园风光。

(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3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

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参考答案:

1、“百家争鸣”一词在文中指此时翠湖中吼叫的人数多,声音嘈杂。

(2分,意对即可)

解析:

词语含义的理解,既要掌握词语的字面义,更要理解词语的字后义,以及由此传达出的作者的某种感情。

2、“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2分,意对即可)

解析:

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进而整理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思路脉络。

3、照应文章标题,增添文采,再现翠湖当年的静谧之景,(1分)表达了作者追忆往昔的情感。

(1分)

解析:

引用在文中的作用,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翠湖的喜爱之情。

4、示例:

湖面上波光激滟,片片荷叶宛如一把把翠羽织成的小伞。

湖边柳枝随风轻拂,林间禽鸟啾唧,树下有一群壮年男子,牵着战马,为马儿擦洗。

(3分)

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完成时,注意语句的动形象。

5、作者不满今日翠湖的喧嚣,追忆往昔翠湖在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1分)每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记忆,翠湖是昆明人的精神寄托;(1分)我们不应迷失在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中,应该关注自身的心灵故乡,建设精神文明。

(1分)

解析:

概括文章主旨,需要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所给材料,加以归纳整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