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433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何谓文化》读后感.docx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导语:

读了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各位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文化》读后感1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

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

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

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

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

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

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

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

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

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

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

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

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

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

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

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

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

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那么,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

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

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

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

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

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何谓文化》读后感2  自初中起便听说余秋雨的名气,后来陆陆续续也读了一些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是《千年一叹》,而后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

时间过去这么久,他写的是什么内容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现在依然很佩服他的文笔、构思、见解和勇气。

有幸在公司的漂流瓶活动中看到他的新作《何谓文化》,着实很意外,便想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一直以来,对所谓的“文化”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

礼仪文化、饭桌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初看这本书《何谓文化》,觉得名字起得太大了吧,但也仅仅是把它当做初窥文化的一个跳板而已,所以对它并没抱什么期望。

拿到手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更加深了这种意识:

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相比,干货少了很多。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只有一个星期的阅读时间,加之这一周在工作上又出现了一些意外,所以读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读完了学理的回答,一部分生命的回答,略略看了下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

走马观花,但也获益匪浅了。

  窃以为,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学校的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觉得作者对文化的略略叙述,足以见得作者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唯一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

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所谓“中体西用”大致如此吧。

  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

作者的反驳也挺有深度的,发人深思。

在看本书之前,我也认为当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间会有对各自意图的误判,导致了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正如“中国威胁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紧张。

  但看了作者的演讲之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按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受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就像我们的儒家文化,它的根基就是“三纲五常”。

因此,所谓文化的冲突,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觉察的到,他们只是会觉得对方的饮食或习惯很奇怪而已,并不会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思考。

并且,对于一些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有所冲突。

而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多的是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吧。

如中日韩的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美帝和中俄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

  当然,也不能否认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正是这种冲突,也使得各个文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明。

正如西汉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刚入中原的时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遭过本土文化的极力排斥,历史上几次大的佛道论战足以说明,甚至连当时的政府机构也牵扯进去。

但儒释道互相纠缠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许多文人都是儒释道三修。

当然,这与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

当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排他性都比较强,所以双方的冲突会特别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双方会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来互相接纳、改变。

但是面对这两种文明的夹击,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办?

它有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来包容它们?

还是会慢慢被它们消化?

这是我们国家的学者现阶段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通过对比和学习其他文明,我们的文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渐渐重视,我觉得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问题会慢慢消失。

但在反观当前我们社会的时候,作者提出的问题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

所谓复古主义,顾名思义,其实也是有传统的,中国的文人向来都有厚古非今的传统,但当前确实做得有些过了,所谓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无论是服饰、语言、礼仪、还是观点。

这种风气确实会误导广大青少年,毕竟社会是向前进的。

相对这个而言,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民粹主义,所谓民粹主义,我是不了解的。

但看作者的说法,也略知一二了。

作者说民粹比专制更可怕,因为“专制可以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则让人误解民主”,看看如今社会上的乱象,确实如此。

因为一些人,原本饱含赞扬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为贬义词了,有时候连我也怀疑民主有没有那么好。

  作者在这一部分里,最后一个演讲是《给市长的建言》也很有趣,不愧是研究美学的专家。

在所有城市日渐同质化的今天,他的许多观点和建议都很值得政府官员考虑。

  作者在第二部分,是一些回忆性的文章,颇有余氏散文的风格,一看就是他的手笔。

可是总感觉没他以前的文章好看,不知道是因为我更喜欢历史怀古性的题材,还是过了那个年纪。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略略看过,在第三部分中,很佩服作者的毛笔字,写的很好看。

  总而言之,这本书已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视野。

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足见作者的功底。

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让我对何谓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漂流瓶活动中,都是要写一篇读后感的,姑且借此机会理了下思路,写了这个读后感。

最后,就引用作者的一个比较有趣但仔细想来确实如此的观点结束本文:

  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何谓文化》读后感3  五一期间,看了几本书,其中重读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感受最深。

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余秋雨先生在本书中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学理的回答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其中以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何谓文化”最为直接明了“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后面的几篇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城市文化和自身的文化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我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如醍醐灌顶。

想想,这些年我们的知识储备够吗?

我们的文化是一种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吗?

也使我深思五四反帝反封建新文化和反思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现象,怎样透过纷纷乱象和浩瀚的言辞看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生命的回答部分我看得最动情,甚至产生了某种共鸣。

生命是自然界一种形态,尊重生命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共识的。

巴金先生的“家、春、秋”我不止读过一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家”从巴金对主人公气的名字觉慧、觉民、觉新上隐隐约约看到了对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的期望,影响了一代文学青年。

但巴金以百年生命之树,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文化,揭示了文化深层的奥秘,成为一面旗帜。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这面旗帜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层面的启示呢?

谢晋电影界的泰斗级人物,我们从他对待弱智的儿子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文化的内涵。

在国难面前,黄佐临从国外归来,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后历经磨难,潜心创立了世界三大体系的写意戏剧观,他刚正不阿,堪称戏剧界的文化的大师。

  大地的回答余先生从文化遗址、碑文对文化的阐述。

其实我们旅游时经常看见一些碑文,但我们不是不认识,就是没有停下脚步仔细研读,只听导游的喋喋不休,没有探索碑文的文化底蕴。

有些碑文成了牌位和摆设,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看看碑文的凝重,听听大地的回声,感受文化的传承。

  古典的回答余先生说是为了尽善尽美,在我看来古人对生命探索,从心到怨,从浪漫到激荡,寥寥四首诗词歌赋,就能理清中华文化的内涵,就看你用心去读不读,思不思,悟不悟。

  抚书冥想,从小学习文化,细想一下,越想把文化说清楚,越是说不清楚。

记得儿时,谁要是不识字,来信还要找别人读,这都是被认为没有文化的人,那是,老师是我心目中最有文化的人。

上小学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训话,大概就是学好语文,能说会写,做个有文化的人,从那时,我认为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中学接触社会多了,学习也开始接触数理化了,我的语文老师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无所不晓,而且课上的好,我们都愿意上他的课。

数学老师上课不用翻课本,一堂课侃侃而谈,什么难题也难不倒他,同学们对他很是崇拜。

我这个时候对文化的理解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

八十年代,全民崇尚科学,科学家被人崇拜,都想成为摘得“哥德巴赫猜想”桂冠的人,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科学的春天,以致我认为具有高深科学知识才是有文化。

对文化的理解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自己的成长有所变化,但是对何谓文化,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翻开汉语词典,看到了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质精神财富,如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

对比余秋雨先生的定义,我认为余先生的更加人性化,并加入了他这些年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既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是集体人格的体现,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人格,对文化更重要,这就是我读后的感悟。

  《何谓文化》读后感4  《何谓文化》是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是一本有价值的、厚重的读本。

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先生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首先在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

第二部分在生命层面上展开追述,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经历,从这些大家身上寻找文化的奥秘。

除此之外,余秋雨又结合了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从古典中提炼文化涵养,谈古论今,引人深思。

  在第一部分中,余先生给文化下了一个全世界最简短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非常赞同余先生的观点。

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

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多次表示,对于人类最终的善良原则和道德原则,不可讨论,也不必讨论。

它们像星座一样高耀头顶,毋庸置疑,必须绝对服从。

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余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

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

所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中庸之道”,简单说来,就是中国文化在本性上不信任一切极端化的诱惑。

从文化哲学上也批驳了“中国威胁论”。

外国列强曾以“中国威胁论”为由,挑起事端,欲引发战争。

书中对此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

  最让我佩服的是余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弊病的剖析了,一针见血。

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

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就是“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

公共空间是最大的文化作品,同时又是最大的文化课堂。

广大市民的集体人格和审美习惯,都在那里培养。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弱项,是疏于实证意识。

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弱项,是疏于法制观念。

这与中国法制历来的弊病有关。

仅此三点已经够沉重的了。

要克服,恐怕要经过好几代。

我对中国文化的弊病有过一些想法,但真正落到笔端,实在为难自己了。

如今读到余先生的逐一分析,让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余先生对当前中国文化的隐忧,让我深深感受到余先生发自心底的呼声。

隐忧一,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倒退。

隐忧二,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

民粹很像民主,却绝对不是民主。

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民粹主义拆掉了所有的阶梯,只剩下地面上的一片嬉闹。

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

隐忧三,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

余先生太深谙中国文化的现存生态了,所以才发出了痛彻心扉的担忧,一位真正的文化人。

  余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内容的厚重无人可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人情怀让人心暖,让人心疼,让人心痛。

作为一名教师,读此书,在文化的认识、理解上有了一个大大提升,在心中构建起教育的文化坐标,明白了一切文化都将沉淀为人格的至理警言,从另一侧面给我们以启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