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586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期中试题.docx

必修三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4—6题。

4.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5.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热量丰富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6.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

下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和新三大经济带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新三大经济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  )

①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 ②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③增加了辽宁省 ④减少了福建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8.以下省区既属于西部地带,又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  )

①新疆 ②内蒙古 ③云南 ④青海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甲、乙、丙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率。

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B.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

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

D.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乙

10.就乙省区而言,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

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读下表,完成11~13题。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种植业(%)

59.73

51.9

66.4

57.5

65.96

62.9

63.13

55.6

林业(%)

4.2

3.5

4.89

3.9

4.64

4.1

4.51

3.8

牧业(%)

26.28

27.0

25.52

32.7

28.34

31.2

26.43

29.7

渔业(%)

9.79

17.6

3.2

5.9

1.05

1.8

5.93

10.9

11.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

1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14.河流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文明大多数发源于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不属于人类文明发源地的是

A.尼罗河流域B.密西西比河流域

C.印度河一恒河流域D.黄河流域

15下列叙述中属于不合理采矿负面影响的是(  )。

①排放的工业废渣占用了大量农田,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③水、土地和大气不断被污染 ④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⑤破坏臭氧层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中国汽车销售达到1700万辆。

这意味着中国新车销量达到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但业内人士明确指出,在如此大的汽车市场上,国外品牌仍占主导地位。

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跨国公司将汽车厂设置在中国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国投资环境改善,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降低

B.跨国公司所在国汽车市场饱和,开辟国际市场的需要

C.我国汽车研发与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汽车工业的迁出地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17.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移出,肯定会削弱该地区的经济实力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入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C.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经济结构,但不会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

D.对迁入地而言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8~20题。

18.下列关于地形地势的表述中,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

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B.危崖耸立,地势险要

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D.地面起伏,沟壑纵横

19.图中所标出的三道堤坝,其主要作用是()

A.蓄水发电B.水产养殖C.拦泥蓄水D.修桥筑路

20.为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该地区计划发展林果业。

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果品是()

A.柑橘、梨B.芒果、荔枝

C.苹果、大枣D.椰枣、香蕉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

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回答21—22题。

2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

22.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1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据此回答23—24题。

23.不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问题的是

A.环境污染严重B.产业结构单一

C.失业人率高D.城市化速度过快

24.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读“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完成第25~27题。

25.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田纳西河流域示意

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26.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式,主要是因为(  )。

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促进了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D.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

27.田纳西河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是(  )。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稳定了灌溉水源 ③避免了洪涝灾害 ④增加了土壤肥力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读下面两图,完成第28~30题。

28.图乙中①处的农业发展可以借鉴图甲中何处的农业发展经验(  )。

A.aB.bC.cD.d

29.图甲中b处的粮食作物与图乙中的哪处相似(  )。

A.①B.②C.③D.④

30.图甲中b处存在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为防止土壤肥力下降,最适宜的解决措施是(  )。

A.植树造林B.休耕与轮作C.基因工程D.免耕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1~32题。

31.图中甲地等温线明显偏北,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太阳光照比周边地区强  B.受南部海洋气流影响

C.地处盛行风背风地带D.位于高气压中心

32.限制该地农业生产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B.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D.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读“江苏省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图”,完成第33~34题。

33.关于江苏省1997~2007年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B.2001年,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相同

C.技术创新对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比较小

D.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比较大,近年有上升趋势

34.今后江苏省要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加大劳动力投入数量

B.减少资本投入

C.加强技术创新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就业率

读美国东北工业区和鲁尔区图,回答35—36题。

 

 

35.美国东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A.丰富的铁矿B.丰富的煤矿C.充足的的水源D.便利的水陆交通

36.下列关于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A.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B.对企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消除污染,美化环境D.增加煤炭、钢铁工业部门的数量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37~38题。

37.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

A.美国“硅谷”B.德国鲁尔区

C.意大利新兴工业区D.长江三角洲

38.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侨乡B.政策C.交通D.劳动力

39.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优惠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D.产业升级

“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它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据此回答40~42题。

40.在工业生产的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最先考虑掌握的环节是(  )

①制造加工 ②设备、材料 ③产品研发 ④产品品牌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41.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其主要目的是(  )

①扩大公司产品的销售网络 ②利用各国研发资源,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 ③提高公司产品的品牌效应 ④调整工艺风格以适应国际市场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2.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最近提出了由“江苏制造”转为“江苏创造”的经济发展战略,其转变的原因并不是(  )

A.制造加工获得的利润最低

B.制造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

C.科技创新可带来更大效益,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D.江苏省劳动力断层,出现“民工荒”

读图,判断43~44题。

43.南京市建国以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显著

B.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C.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44.目前,南京市属于(  )

A.轻、重工业都发达的城市B.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重工业城市

C.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市D.农工贸并重的中心城市

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45—46题:

4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

P

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46.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007年9月19日2时30分,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台风给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区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

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

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

47.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技术D.“数字地球”系统

48.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②GPS技术③RS技术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据此回答49~50题。

49.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车辆跟踪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D.提高运营成本

50.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2: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3: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52.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图13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阶段Ⅱ成果:

(1)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

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2)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友情帮助:

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

角洲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

比较要素

该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土壤

水稻土

工业特征

重工业为主

农业发展最有

利的自然条件

水热充足

(3)该区域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

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53.(9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江苏省2008年前三季度部分行业综合能耗增幅变动情况表。

指标名称

综合能耗

(万吨标

准煤)

2008年前

三季增幅

(%)

2007年前

三季增幅

(%)

增幅同

比升降

百分点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763.03

7.80

17.15

-9.3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216.93

6.98

7.42

-0.4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960.05

5.91

8.05

-2.14

 

续表

指标名称

综合能耗

(万吨标

准煤)

2008年前

三季增幅

(%)

2007年前

三季增幅

(%)

增幅同

比升降

百分点

纺织业

624.78

-0.50

14.34

-14.84

造纸及纸制品业

328.32

14.98

16.44

-1.46

石化、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59.89

-8.40

3.75

-12.15

材料二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能耗增长情况对比图。

(1)表中   行业节能降耗效果最明显,该行业在苏北发展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

 

(2)图中苏北、苏中和苏南同期耗能增幅变化的特点是            。

苏北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能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血液,从“开源”的角度谈江苏的能源发展:

 。

(4)与苏南相比,在苏北工业化进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