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671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docx

防汛抢险方法教程

一洪水与洪灾

沂沭泗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间,东临黄海。

地处气候过渡带,洪涝灾害历来很重,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以后,更加剧了洪水灾害。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仅沂沭河流域从明初(建文三年)至建国前的1949年的548年间,全流域有105年发生水灾,平均5.2年就有一年。

其中因水灾出现“人相食”惨状的年份6年,漂没人畜的22年,大水入城的8年,沂、沭河横溢的8年。

曾发生过

1593、1703、1730、1848等年大洪水,其中以1730年这一年的洪水为大,是近500年来最大的一次。

1730年沂沭泗水系6~7月长期霪雨,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莒州志》记载:

“沂沭两河大决于沂水、莒州、临沂、郯城、大溜直注邳(县)、宿迁,苏北一带尽成泽国”。

暴雨中心在沂沭河上游沂蒙山区,历时长,强度大,范围广,灾情重,在沂河、沭河、弥河、淄河等河道均调查到这次洪水。

据调查估算,这次洪水,沂河在沂水许家湖乡赵家楼洪峰流量为17500m3/s,临沂市西朱旺洪峰流量为30000m3/s,沭河至临沭县大官庄洪峰流量为15300m3/s。

现今江风口以下之武河,据说就因当年大水时改道而成,有民谚描述当年“开了江风口,水往西南走,上淹兰郯二县,下淹徐邳二州”。

建国后,全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减产三成以上、成灾面积300万亩以上的有5年,100~300万亩的有4年,10~100万亩的有17年,10万亩以下的有6年。

流域性大洪水年份有1957年、1960年、1962年、1963年、1974年,其中1957年为沂河最大,1974年为沭河最大。

1974年8月12~14日,12号台风由江苏入境,自南向北偏东方向移动,沂、沭河中上游大范围降暴雨。

沭河流域平均雨量240毫米,沂河流域150毫米。

沂河临沂站洪峰流量10600立方米每秒,沭河大官庄站洪峰流量5400立方米每秒,还原后洪峰流量为11100m3/s,为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上游68处决口流量估算1900立方米每秒(左岸决口30处,右岸38处)。

郯城南部、苍山南部、临沂与苍山交界的东半部是重灾区,全区成灾面积371万亩,倒塌房屋21.4万间,死92人,伤475人,死牲畜312头,河道决口漫溢2400处,冲毁水利工程2429处。

二洪水分类及暴雨洪水的成因

2.1洪水分类

洪水灾害的形成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潮洪水等。

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的不同,又可分作以下几种类型:

2.1.1

暴雨洪水

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

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简称雨洪。

我国受暴雨洪水威胁的主要地区有73.8万km2,耕地面积3333万余公顷,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

河流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灾害波及范围广。

近代的几次著名水灾,如长江1931年和1954年大水、珠江1915年大水、海河1963年大水、淮河1975年大水等,都是这种类型的洪水。

2.1.2

山洪

山洪是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

由于山区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产流和汇流都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

所以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但一般灾害波及范围较小。

这种洪水如形成固体径流,则称作泥石流。

2.1.3

融雪洪水

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2.1.4

冰凌洪水

主要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

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上升,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也容易造成灾害。

在河流封冻时也有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2.1.5

溃坝洪水

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区灾害。

这种溃坝洪水虽然范围不太大,但破坏力很大。

此外,在山区河流上,在地震发生时,有时山体崩滑,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

一旦堰塞湖溃决,也形成类似的洪水。

这种堰塞湖溃决形成的地震次生水灾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我国幅员辽阔,除沙漠、戈壁和极端干旱区及高寒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

如果沿着400mm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钱,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是我国防洪的重点地区。

2.2暴雨洪水成因

我国的暴雨洪水频繁发生,主要出现在夏季,其次是春秋季节,冬季出现暴雨的机会很少,这与我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吹北风,空气干燥全国大部地区气候干旱;夏季吹南风,空气潮湿,雨季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概括地讲,我国暴雨洪水频繁发生主要是受季风气候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湿润高温时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6月~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80%。

黄河中下游地区、海河、辽河流域,大部分集中在7月和8月,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过程中。

(2)季风雨带的季节性位移导致降雨地域的阶段性稳定。

夏季风始于5月,由南向北推进,在北进过程中有三个相对稳定阶段和两次跃进阶段,相应有三个雨季,即华南雨季(南方各省,4月~6月)、江淮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各省,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华北东北雨季(华北及东北各省,7月中下旬至8月),此时季风达到最强盛。

9月以后,季风减弱并南撤,雨带也逐渐南退,10月以后,季风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3)夏秋频繁的台风活动。

直接由台风形成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辽宁各省沿海地区和台湾、海南等省。

台风在东南沿海登陆后,一般转向北上,风速逐渐减缓形成低压,若与北方冷空气结合,就可能形成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在北方的暴雨洪水中占有很大比重。

三堤防查险

3.1巡查方法

巡查的范围主要是临河堤坡、背河堤坡、堤顶和距背河堤脚50m~100m范围内的地面,对有积水坑塘或堤基情况复杂的堤段,还需扩大巡查范围。

巡查人员还需随身分别携带探水杆、草捆、铁锨、手灯等工具。

(1)巡查临河堤坡。

临河堤肩、堤半坡、沿水边各1人。

(2)巡查背河堤坡。

背河堤肩、堤半坡、背河堤脚各1人。

(3)巡查背河堤脚外50m~100m范围内的地面及积水坑塘。

(4)堤防发现险情后,应指定专人定点观测或适当增加巡查次数,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向上级报告。

(5)巡查的路线,一般情况下可去时查临河堤坡,返回时查背河堤坡。

当巡查到两个责任段接头处时,两组应交叉巡查10m~20m。

3.2工作制度

(1)巡察制度。

(2)交接班制度。

(3)值班制度。

(4)汇报制度。

(5)加强纪律教育。

(6)奖惩制度。

3.3注意事项

(1)巡查工作要做到统一领导,分段分项负责。

要确定检查内容、时间(或次数),把任务分解到班组,落实到人。

(2)巡查次数要根据水情及时调整。

(3)巡查、休息、接班时间,由带领巡查的负责人统一掌握,执行任务途中不得休息,不到规定时间不得离开岗位。

(4)巡查时必须带铁锨、口哨、探水杆等工具。

夜间巡查,一人持手电筒在前,一人拿探水杆探水,一人观测水的动静。

(5)各责任段的巡查小组到交界处必须越界巡查10m~20m。

(6)巡查中发现可疑象征,应派专人进一步详细检查。

(7)巡查人员要挑选有防汛抢险经验的人担任,编好班组,全汛期不变。

(8)巡查人员必须注意“五时”,做到“五到”、“三清”、“三快”。

“五时”

1黎明时(人最疲乏)

2吃饭时(思想易松劲)

3换班时(巡查容易间断)

4黑夜时(看不清容易忽视)

5狂风暴雨时(出险不容易判别)

“五到”

①眼到②手到③耳到

④脚到⑤工具料物随人到

“三清”

1出现险情要仔细鉴别险情并查清原因。

2报告险情要说清出险时间、地点(堤防桩号)、险象、位置等。

3报警信号和规定要记清。

“三快”

1发现险情要快

2报告险情要快

3抢护要快。

3.4报警

(1)警号规定:

口哨、锣鼓、电话、手机、对讲机等

(2)出险标志:

红旗、夜间红灯、点火等约定标志。

(3)注意事项

1吹口哨报警,由查水人员掌握。

敲锣(鼓)、点火报警,手机、对讲机报警,由带领巡查的值班干部掌握,或指定专人负责。

鸣枪报警由单位负责人掌握。

2发出警号的同时,应立即组织抢护,并火速报告上级指挥部。

3防汛指挥部接到报警信号后,应迅速增援。

但原岗位必须继续巡查,不得停止和间断。

4所有警号、标志应向沿河群众广泛宣传。

四堤防抢险

4.1堤防漫溢抢险

4.1.1

出险原因分析

1上游发生超标准洪水。

2施工中堤防没有达到设计高程。

3施工碾压不实或堤基中有软弱层,造成堤防大量沉陷。

④河道内存在有阻水障碍物。

5有的因河道严重淤积,过水断面减小,抬高了水位。

6风浪或主流坐弯,以及地震、潮汐等壅高了水位等。

4.1.2

抢护原则

为防止洪水漫溢冲毁堤防或波浪漫顶冲蚀堤防,应在堤顶抢修子埝,并要在洪水位升高前筑成。

4.1.3

抢护方法

4.1.3.1纯土子埝

4.1.3.2土袋子埝

土袋子埝适用于风浪较大,取土较困难的堤段。

一般用草袋、麻袋或土工编织袋,装土七、八成满后,将袋口缝严,以利铺砌。

土袋主要起防冲作用,当土质不好时,可全部用土袋修筑子埝。

在个别堤段即将漫溢一时来不及远处取土时,在堤顶较宽的情况下,可临时在背水堤肩取土筑埝(图3),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防漫溢措施,不可轻易使用。

4.1.3.3桩柳或桩板子埝

当土质较差,取土困难,又缺乏土袋时,可就地取材,修筑桩柳或桩板子埝。

4.1.3.4柳石(淤)枕子埝

4.1.4

注意事项

1修筑子埝前应根据预报估算洪水到来的时间和最高洪水位,并做好抢修子埝的施工计划,务必抢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子埝。

2抢修子埝,要保证质量。

3抢修子埝要全线同步施工。

4抢修完成的子埝,一般质量差,应派专人严密巡查,加强防守。

4.2渗水抢险

在高水位的情况下,由于渗流压力的作用,堤基和堤身的一部分土体空隙含水饱和。

在堤身横断面内这一部分土体断面称为“浸润面”,浸润面的自由水面线称为“浸润线”(图26)。

浸润线与背水坡的交点称为出逸点。

在高水位情况下,背水坡出逸点以下及堤脚附近出现土体湿润或发软、有水渗出的现象,称为“渗水”,又叫“洇水”或“散浸”,是堤防较常见的险情之一。

4.2.1

出险原因分析

1水位超过设计标准,且持续时间较长。

2堤防断面不足,背水坡坡度陡,浸润线在背水坡出逸。

3堤身土质多砂,透水性强,又无防渗斜墙或其他有效的控制渗流的工程措施。

4修堤时,土料中有杂质,有干土块或冻土块,碾压不实,两施工段接头质量不好。

⑤堤身内有隐患,如蚁洞、暗沟、獾狐洞、蛇洞等。

6堤防与涵闸等建筑物的结合部,填筑不密实。

7堤基渗水性强,未作防渗或截渗处理。

4.2.2

抢护原则

以“临河截渗,背河导渗”为原则。

1临河堤坡用粘性土壤修筑前戗,也可用蓬布、土工膜隔渗,可以减少进入堤身的入渗水量。

2背河堤坡用透水性较大的砂石、土工织物或柴草等反滤,有控制地只让清水流出,不让土粒流失,从而降低浸润线,保持堤身稳定。

切忌在堤背用粘性土压渗。

如堤身因浸水时间长而且渗出的是清水,水情预报水位不再上涨,注意险情变化,可暂不处理。

若遇堤身渗水严重或已开始渗出浑水,必须迅速处理,防止险情扩大。

4.2.3

抢护方法

4.2.3.1临河截渗法

此法通过增加阻水层,可减小渗水量,降低浸润线,达到控制渗水险情和稳定堤身的目的。

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凡堤防临水侧水深不大,风浪较小,附近有粘性土且取土较易的堤段;

堤背抢护困难,必须在临水进行抢护的堤段;

以及堤段重要,有必要在临背同时抢护的堤段,均适于采用临水截渗法进行抢护。

A、粘性土前戗截渗法

堤前无溜或溜缓,可散填粘性土作前戗截渗。

B、土工膜截渗法

当缺乏粘性土时,可采用防渗土工膜加保护层的办法,达到临水截渗的目的。

C、土袋或桩柳前戗截渗法

如堤前有溜,戗土易冲走时,可采用土袋或桩柳前戗截渗。

粘性土

4.2.3.2导渗沟法

当堤防背水坡大面积严重渗水时,开挖导渗沟,铺设反滤料、土工织物等方法,引导渗水排出,降低浸润线,但必须避免水流带走土料颗粒,使险情趋于稳定。

A、砂石导渗沟

一般常用的开沟形式有竖沟、“Y”字沟和“人”字沟等。

沟的尺寸和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一般沟深0.5m,顺堤坡方向的竖沟每隔6m~10m开一条。

B、梢料导渗沟

梢料导渗沟又称芦柴导渗沟,开沟方法与砂石导渗沟相同。

C、土工织物导渗沟土工织物滤层是一种能够保护土粒不被水流带走的导渗滤层。

如缺乏合格的砂石料时,应选用符合滤层要求的土工织物,上铺粗砂、石子、砖碴等一般透水料。

4.2.3.3反滤层法

对于堤身透水性强,在反滤料源丰富以及堤身断面较小或堤土过于稀软不宜做导渗沟时,可采用反滤层法抢护。

此法主要是在渗水堤坡上满铺反滤层,使渗水排出。

A、砂石反滤层

砂石反滤层修做时先将渗水堤坡表面的软泥、草皮、杂物等清除,挖深约10cm~20cm。

然后,匀整地铺放反滤料。

B、梢料反滤层

梢料反滤层又称柴草反滤层。

C、土工织物反滤层

将渗水堤坡清好后,先满铺一层符合滤层要求的土工织物。

对于粘性土堤防,土中的粘粒可能会填塞土工织物的孔隙,影响排出渗水,因此要慎用或在粘性土堤防与土工织物之间铺一薄层砂。

1998年长江九江市堤段利用土工布处理渗水险情时就曾发生不能有效排出渗水的情况,不得不剪破局部土工织物,排出织物与堤坡之间的水。

4.2.3.4透水后戗法

此法既能排出渗水,防止渗透破坏,又能加大堤身断面,达到稳定堤身的目的。

一般适用于堤身断面单薄,堤坡渗水严重,背河堤坡较陡,或背河堤脚有潭坑、池塘的堤段。

A、砂土后戗

B、梢土后戗

梢土后戗又称柴草帮戗。

此法在砂土料源缺乏或料源过远时适用。

4.2.4

注意事项

1对渗水险情抢护,原则上应遵守“临河截渗、背河导渗”。

2如渗水堤段的堤脚附近有潭坑、池塘,在抢护渗水险情的同时,应在堤脚处抛填块石或土袋固基。

3砂石导渗要严格按质量要求分层铺设,要尽量减少在已铺好的层面上践踏。

4采用梢料作为导渗、抢险材料能就地取材,施工简便,效果显著,但梢料容易腐烂,汛后须拆除

5在土工织物以及土工膜、土工编织袋等化纤材料的运输、存放和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和缩短其直接受阳光暴晒的时间,并在工程完工后,其顶部必须覆盖一定厚度的保护层。

6导渗沟开挖形式,从导流效果看,斜沟(“Y”型和“人”字型)比竖沟好。

7采用背河坡导渗措施处理渗水险情时,一定把导渗出来的水及时排到离堤脚较远的地方。

8抢护渗水险情,应尽量避免在渗水范围内来往践踏。

4.3管涌抢险

在防汛中,堤防附近堤基的渗透破坏常表现为砂沸(或称土沸)、泡泉(或称地泉)、浮动、土层隆起(或称“牛皮包”)、鼓胀、断裂等,通常统称为管涌。

管涌一般发生在堤防背水坡脚附近,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稻田中,在特殊的地基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在至堤一公里以外。

险情多呈孔状冒水冒砂的状态,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数十厘米;少则出现一两个,多则出现管涌群。

4.3.1

出险原因分析

发生管涌的原因,一般为堤基为强透水砂层,或地基上部为弱透水层,下部为强透水层,在汛期水位升高时,渗透坡降变陡,渗透流速、压力加大。

当渗透坡降大于堤身堤基土体临界渗透坡降时,即发生渗透破坏,形成管涌(图36)。

或者背水坡脚以外地面,因取土、开渠、钻探、基坑开挖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潭坑等,破坏了表层的弱透水层,高水位也会发生管涌险情。

4.3.2

抢护原则

管涌险情是由于入渗水流带走土颗粒造成的。

出现管涌多在高水位时,从临水侧截堵堤基入渗水流是很难办到的。

因此处理险情均在背水侧。

抢护管涌按照“反滤导渗,减缓渗流,制止泥砂流出,留有渗水出路”的原则。

通过反滤导渗设施,防止地基泥砂被水流带出,或通过抬高背河侧水位,减缓渗透比降,使渗流不能把泥砂带出,但是堤基渗水要及时排走。

对于小的仅冒清水的管涌,可以加强观察,暂不处理。

对于出浑水的管涌,不论大小,必须迅速抢护。

4.3.3

抢护方法

4.3.3.1反滤围井法

在管涌出口处修筑反滤围井,制止涌水带砂,防止险情扩大。

一般适用于背水地面出现数目不多和面积较小的大小管涌,以及数目虽多但未连成大面积而能分片处理的管涌群。

对于水下管涌,当水深较小时亦可采用。

A、砂石反滤围井

先将拟建围井范围内杂物清除并挖去软泥约10cm~20cm,周围用土袋排垒做成围井。

围井高度以能使水不挟带泥砂从井口顺利冒出为度,并应设排水管,以防溢流冲塌井壁。

围井内径一般为管涌出口直径的十倍左右,多管涌时四周也应留出空地五倍直径为宜。

井壁与堤坡或地面接触处必须做严密。

管涌洞口应先用砂石填塞,如涌水大而急时,可用块石或砖块填塞,待水势消杀,然后在井内做反滤导渗。

反滤围井完成后,如发现填料下沉,可以继续补充滤料,直到稳定为止。

在易于发生管涌的堤段,有条件的可预先备好不同直径的反滤水桶,在桶底上凿好密孔或无桶底时用细铅丝编织成网格,在桶周凿有排水孔,同时配好反滤料。

发生管涌时,立即套好并分层装填滤料。

B、梢料反滤围井

临时抢护管涌可采用梢料反滤围井。

C、土工织物围井

土工织物反滤围井的施工方法与砂石反滤围井基本相同。

但在清理地面时,应把一切带有尖、棱的石块和杂物清除干净并注意平整好。

对于管涌口渗水中带有粘性土颗粒的要慎用。

4.3.3.2减压围井法

减压围井法又称养水盆法。

靠逐步抬高围井内水位减小水头差的原理,逐步降低渗压,以稳定管涌险情。

此法适用于当地缺乏反滤材料,临背水位差较小,出现管涌的周围地表较坚实,渗透系数较小的情况。

A、无滤围井

在管涌周围用土袋排垒成无滤围井,并应设置排水管排水。

B、背河月堤

背河月堤:

当背河堤脚附近出现分布范围较大的管涌群时,可在背河堤脚出险范围外抢筑月堤,积蓄漏水,抬高水位反压,制止涌水带出砂粒,在适当高度设排水管排水。

4.3.3.3反滤铺盖法

该法为在背水堤脚附近出现管涌的地区,建造反滤铺盖,降低涌水流速,制止泥砂流失,以稳定管涌险情。

一般运用于管涌较多,面积较大并连成一片,涌水涌砂比较严重的地方。

A、砂石反滤铺盖

此法由于需要满铺滤料,相对用砂石较多,在料源充足时,应优先选用。

B、梢料反滤铺盖

梢料反滤铺盖的清基要求,消杀水势措施和表层盖压保护均与砂石反滤铺盖相同。

土工织物反滤铺盖

铺筑土工织物反滤铺盖的要求与砂石反滤铺盖基本相同。

4.3.3.4透水后戗法

透水后戗法可以延长渗径,平衡渗压,减小渗透比降,并能导渗滤水,防止土粒流失,使险情趋于稳定。

此法适用于管涌较多,范围较大,反滤料不足而砂土料源丰富的堤段。

4.3.3.5水下管涌抢护方法

在潭坑、池塘、水沟、洼地等水下出现管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方法:

A、填塘法

在人力、时间和取土条件能够迅速完成任务时可采用此法。

B、水下反滤法

如塘坑过大,砂土填塘会贻误时机时,可采用水下反滤层法。

C、抬高塘坑水位法

此法的作用原理同养水盆法。

此法仅用于较小的塘坑。

4.3.3.6“牛皮包”的处理方法

针对地表土层系草根或其它胶结体把粘性土层凝结在一起,渗透水压未能顶破表土而形成鼓包的情况,可在隆起的部位,铺青草、麦秸或稻草一层,厚10cm~20cm,其上再铺芦苇、秫秸或柳枝一层,厚20cm~30cm,厚度超过30cm时,可横竖分两层铺放。

铺成后用锥戳破鼓包表层,使内部的水分和空气排出,然后再压块石或土袋,进行处理。

4.3.4

注意事项

1在背河侧处理管涌险情时,切忌用不透水材料强填硬塞。

2处理管涌后,排出的清水要引至排水沟,排到不影响抢险的地方。

3修筑透水后戗,遵循“背河导渗”的原则。

4利用反滤围井法和减压围井法处理管涌时,不可将围井修的过高,以免处理好已发生的管涌后,附近再出现新的管涌。

5对翻砂涌水严重的管涌,抢护时以反滤围井为主,并优先选用砂石反滤围井,辅以其它措施。

4.4漏洞抢险

在汛期或高水位情况下,堤防背河坡及坡脚附近出现横贯堤身或堤基的流水孔洞,称为漏洞。

洞径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

对待漏洞险情,要全力以赴,迅速进行抢护。

4.4.1

出险原因分析

1堤防修筑质量差。

2堤身堤基有隐患。

3老口门、老险工堤段的堤基。

4穿堤建筑物与堤防相接的“土石结合部”填筑质量差。

4.4.2

抢护原则

一般漏洞险情发展很快,特别是浑水漏洞,更易危及堤防安全。

抢护的原则是:

前堵后导,临背并举,抢早抢小,一气呵成。

在抢护时应首先在临河侧找到漏洞进水口,及时堵塞,截断水源;同时在背河侧漏洞出水口处采用反滤围井等措施,制止土壤流失,防止险情扩大,切忌在背水侧用不透水料强塞硬堵,以防造成更大险情。

4.4.3

查找洞口

要在临水侧截堵漏洞,首先要查找洞口。

1水上查找漩涡

2水下探摸

有的洞口位于深水溜急之处,水面看不到漩涡,可下水探摸。

此外,在溜缓的情况下,还可采用数人并排探摸的办法查找洞口。

③利用自动报警器探摸洞口

4.4.4

抢护方法

4.4.4.1临河侧截堵

适用于水浅,流速较小,人可下水接近洞口的地方。

A、塞堵法

软楔塞堵

棉被塞堵

草捆塞堵

软罩塞堵

软罩由金属圈和圆锥形软布兜制成。

金属圈为用Φ16~22mm的圆钢或扁铁焊制的直径为0.3m~1.5m的圆圈,软布兜可用耐拉土工布或特殊加工的软布织品制成,并紧拴于金属圈上。

堵漏时,直接或用竹杆将软罩沿堤坡盖住洞口,然后用土袋、粘土压盖闭气。

B、盖堵法

铁锅盖堵

适用于洞口较小周围土质坚实的情况。

软帘盖堵

随着土工织物工业的发展,使用土工织物软帘是方便的一种方法。

用一块6m×20m的土工编织布和两根直径30cm(或其它尺寸)、长6m的钢管制成。

钢管分别固定在编织布长度方向的两端,卷好备用。

发现漏洞后,首先在漏洞处上方至临河堤肩0.5m~1.0m处打两根1.5m长的木桩,将其中一根钢管挂于木桩上,另一根钢管内充填石块,由抢险人员迅速放开软帘,用长杆推入水中,盖住洞口,并立即抛压土袋等,使之闭气。

在难以找到漏洞进口位置时,也可根据出水口位置,分析漏洞进口可能范围,在较大的面积上采用土工织物软帘盖堵。

网兜盖堵

C、戗堤法

当堤防临水坡洞口较多,范围较大,进水口找不准或找不全时,可利用抛投粘土填筑前戗或临河月堤的办法进行抢堵。

抛筑粘土前戗

修筑临河月堤

如果水不太深,可将洞口范围内用土袋修成月牙形围埝(图52),将漏洞进口围护在围埝内,填筑粘性土进行堵塞。

4.4.4.2背河侧反滤导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