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711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附答案800993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综合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卓越是在高处,自我是在深处”。

在古希腊,“卓越”是▲于贵族身上的高贵德性,而非成功学意义上的▲;对“自我”的关切则是▲人通过认识自身,去构建一个更良序的社会甚至更有秩序的世界,并非针对人本身的探索。

A.根植卓尔不群希望 B.根源出类拔萃希望

C.根植出类拔萃冀望    D.根源卓尔不群冀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标志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大幅提高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B.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解释草案,不仅针对目前局势,更对长远彻底阻止“港独”分子混入香港建制架构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C.据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营养专家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摄钙不足,而钠摄入量普遍超标,导致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普遍发育不良。

 D.在世界拳王金腰带争霸赛上,中国选手邹市明经过十二回合苦战后击败他曾经的手下败将、泰国拳王坤比七,冲击蝇量级世界职业拳王金腰带。

3.中秋是我国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中秋景象的一项是(3分)(▲)

A.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C.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D.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画也强调“模仿自然”,▲,▲。

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

▲。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韵律。

▲。

▲。

①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②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的形象和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

③绘画有气韵,才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④六朝时谢赫提出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就是“模仿自然”

⑤艺术家要进一步表现出形象内部的生命,注重绘画的“气韵生动”

A.②④①⑤③B.②④③⑤①C.④②⑤③①D.④②①③⑤

5.下列各句,所引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遭逢人生的逆境,就应当淡泊宁静,修养身心,而一旦拥有权力就应该不忘初心,为天下人谋福利。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领导干部如果只是加强理论学习,而不能深入群众,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就难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横扫,茫无边际的树叶纷纷飘落,奔流江水滚滚而来,凄伤之景让杜甫哀叹自己的潦倒多病的处境。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祝英台对梁山伯感情深厚,即使父母逼嫁,祝英台也不为所动,最后与梁山伯双双化蝶,演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是仲明书

袁枚

尹司空来金陵,道足下庐墓讲学不应试,与海昌相公书累数千言,以道自任。

仆始闻而惊,继而惑,不敢不通书于足下。

尝闻君子不与名期而名至,名不与争期而争至。

名者,君子之所乐受;而争者,君子之所甚危也。

然同乎人以得名,名难得而难败;异乎人以得名,名易得而易败。

庄子曰:

“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

”今之人有庐墓者乎?

有讲学者乎?

有不应试者乎?

人所不为,而足下为之,其得名也宜。

然人所不为,而足下为之,则是异乎人以得名也,恐争之者至矣。

天下大矣,九州之人才众矣,古人之书亦至多矣。

书能使人智,亦能使人愚;能使人欿(kǎn)然不足,亦能使人傲然自恃。

善读书者常不足而智,不善读书者常自恃而愚。

足下庐墓,无乃愚乎?

讲学不应试,毋乃自恃乎?

且三者之名,又不容兼收也。

讲学必讲礼,礼不墓祭,而何庐为?

不应试必隐,隐不与人接,而何讲学为?

以子之名,考子之行,吾为子之危也。

虽然,庐墓近孝,可行;不应试近高,亦可行。

惟讲学近伪,且大妄,断不可行。

《论语》曰:

“学之不讲。

”讲之云者,谓讲求在己之学,审问明辨,益其身心,故与“德之不修”同忧,非如后世聚徒立舍者之所为。

今显宦者犹闭门绝迹,庭无人焉。

而足下一布衣,乃披皋比(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指讲席),坐南面,拥弟子数百人。

身贱而道贵,名隐而实彰,于己不安也。

纵安于己,其安于人乎?

必有憎且忌者,为处士横议之说以摧败之。

前代东林,无俚已甚。

足下从而效之,过矣!

当今尧、舜在上,足下为皋、夔可,为巢、由可,为孔、孟则不可。

何也?

孔、孟之与尧、舜,不并立者也。

不知此,亦不足以为孔、孟。

幸三思,毋悔。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争者,君子之所甚危也危:

忧惧

B.隐不与人接接:

交往

C.审问明辨,益其身心审:

小心

D.幸三思,毋悔幸:

希望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尹司空口中得知仲明以传道为己任,在守孝期间讲学不应试,与海昌相公相处甚密,为他的行为吃惊,疑惑。

B.作者引用庄子之说,劝戒仲明不要做他人不为之事,争与自身不符的名声,如果执意去做,恐怕会招致他人非议。

C.当时显宦者闭门不讲学,而仲明作为普通平民,竟坐在南边,为数百名弟子讲学,此行为必遭人忌恨。

D.作者认为孔孟与尧舜不能并立于世,表面劝仲明不要把自己当作孔孟,实际流露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闻君子不与名期而名至,名不与争期而争至。

(3分)

翻译:

(2)足下庐墓,无乃愚乎?

讲学不应试,毋乃自恃乎?

(4分)

翻译:

(3)身贱而道贵,名隐而实彰,于己不安也。

(3分)

翻译:

9.清朝大兴“文字狱”,请根据这封信中所反映的内容概括当时读书人处境。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

戴叔伦

陌上凉风槐叶凋,夕阳清露湿寒条。

登楼望月楚山迥,月到楼南山独遥。

心送秦人趋凤阙,月随阳雁极烟霄。

轩车不重无名客,此地谁能访寂寥。

10.诗人在诗中为何多次写到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作用?

(4分)

答案: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⑵,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⑶秋风萧瑟,。

(曹操《观沧海》)

⑷,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⑸,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⑹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⑻黄钟毁弃,;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楚辞·卜居》)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邻居吴老先生

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

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

“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

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

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

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

’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

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

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

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

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

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

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

“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

”有时还加上说:

“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

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

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

“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

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

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

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

“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

”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

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

“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3.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4分)

答案:

15.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6.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无色的世界

叶朗朱良志

①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这显然有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

水墨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

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而中国有书法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画有直接的影响。

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来自观念方面。

②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

黑白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色的世界,不是它完全没有颜色,而是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

中国画本来很重视色彩——早期的中国画被称为“丹青”,就是对色彩的强调。

中国人色彩感受能力并不差,看一看中国京剧的服饰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中国画家本来就强调“以色貌色”——世界中有红,有黄,有蓝,有丰富的颜色,绘画应该以变化多样的色彩来表现。

这种局面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③唐代书画艺术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观点。

“同自然之妙有”是说,书画艺术应该具有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造化自然是最朴素的,它排斥人为,排斥文饰。

这种“同自然之妙有”的追求,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对水墨山水画兴起的思想根源作了说明。

他指出,自然万象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阴阳的气化,它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所谓“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

“道”(“气”)是最朴素的,但它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

自然万象的五彩,并不是依靠着丹碌、铅粉的着色,而是依靠朴素的“道”(“阴阳陶蒸”),即所谓“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

而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朴素。

它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最接近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

它和“道”一样,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

所以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

水墨的世界,可以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同时还能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

画家如果“意在五色”,用“丹碌”的颜色涂草木,用铅粉的颜色涂云雪,就背离了造化自然的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结果就是如张彦远所说“物象乖矣”。

张彦远的话说明,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④张彦远的这个思想,也表现其他一些画论著作中,如托名王维的《画山水诀》一开始就说: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这就是说,因为水墨的颜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所以水墨山水画在绘画中占有最高的位臵。

⑤“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观念。

17.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的含意。

(6分)

答案:

18.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如何阐述“道”的?

他为何认为“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6

分)

答案:

19.作者认为,水墨画产生在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沈从文说:

“我只建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是人性。

”人性的伟大不在于你能看到社会底层的悲剧,而在于你想对这个悲剧的底层人民表达出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文公卫道之严,正气所磅礴,固已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矣。

其手扶云汉,章分裳锦,岂偶然哉?

欧阳公立朝谠直不回,至其论文,则曰: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不然,以欧公之才,岂不能争裂绮绣,若子云、仲淹辈,诚卫道之心严耳。

(选自明·王玺《重刻南丰先生文集序》)

2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2.“文公”、“子云”、“南丰先生”分别指是▲、▲、▲(填

写人名)(3分)

2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段的主旨。

(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哈姆莱特眼里,父亲是人类完美贤明的代表,父母关系和谐是人类和谐圆满的象征,但一连串叛逆与乱伦的丑行却引起了哈姆莱特的怀疑和动摇。

B.“现在我明白!

……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愤激的台词中,宣泄的是秦仲义对旧社会强烈的不满之情。

C.为了帮益中公司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赵伯韬介绍一银团给益中公司,总数三百万元,条件是用益中公司全部财产作担保。

因条件苛刻,吴荪甫拒绝了。

D.官渡之战后,袁绍逃回冀州后,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等前来助战,于是袁绍卷土重来。

曹操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勇猛作战,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

E.《边城》结尾关于傩送回不回来、白塔能不能再建起的猜测,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是终结还是新生的隐忧。

25.简答题。

(10分)

⑴宝玉向晴雯道:

“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事了。

我回老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好不好?

”晴雯听了这话,不觉又伤心起来,含泪说道:

“为什么我出去?

要嫌我,变着法儿打发我出去,也不能够。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宝玉为什么扬言要赶走晴雯?

后来他们是怎样和好如初的?

请简述。

(4分)

⑵欧也妮·葛朗台是作者笔下具有“美好感情”的理想人物,请简述“美好感情”的表现。

(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

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

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

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

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

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26.为什么说文化转型“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现象”?

(4分)

27.作者认为,“文化转型”与“文化危机”的关系怎样的?

(6分)

28.为什么说文化转型“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

(5分)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综合练

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根植:

指扎根,着重于存在;根源:

使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着重于原因。

出类拔萃:

意指才干实力能力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着重于杰出;卓尔不群:

指才德超出寻常,着重于与众不同。

希望:

心里想达到的某种目标;冀望:

企求、希望,表达心情更迫切。

2.(3分)B(A项,成分残缺,在“航天大国”前应加上介词“从”或“由”;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显示”;D项,搭配不当,应为“向蝇量级世界职业拳王金腰带发起冲击”。

3.(3分)D(由“灯山”推出此句是写元宵节。

4.(3分)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④②承接上文的“模仿自然”;⑤提出“气韵”的问题,与后文衔接;③①总结“气韵”对画作的影响。

5.(3分)C(应是“壮美之景”,抒发的是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3分)C(审:

仔细)

7.(3分)C(应是面向南。

8.

(1)(3分)我曾经听说君子没有与名声约定而名声到来,名声没有与争议约定而争议到来。

评分建议:

“期”、“争”、语句通顺,各1分。

(2)(4分)您在墓旁建房讲学,恐怕太愚蠢了吧?

讲学却不参加科考,恐怕太自负了吧?

评分建议:

“足下”、“庐”、“无乃”、语句通顺,各1分。

(3)(3分)身份低下但所讲大道高贵,名义上隐藏但实际上显扬,对自己来说是不安定的。

评分建议:

“贱”、“彰”、语句通顺,各1分。

9.(3分)

(1)不能私下讲学;

(2)不能与人交往过密;(3)只可顺应统治,参加科考。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尹司空来到金陵,说您在墓旁建房讲学而不应试,给海昌相公写信多达几千字,以传道自任。

我刚听到感到惊讶,接着困惑,不敢不写信给您。

我曾经听说君子没有与名声约定而名声到来,名声没有与争议约定而争议到来。

名声是君子乐于接受的;而争议是君子非常忧惧的。

然而与人行为思想相同而得到的名声,名声难以得到并且难以毁坏;与人行为思想不同而得到的名声,名声容易得到并且容易毁坏。

庄子说:

“做他人所做的,人也就没有缺点。

”现在有在墓旁建房的人吗?

有讲学的人吗?

有不应试的人吗?

他人不做的,而您去做,这样得到名声是应该的。

然而他人不做的,您却做这些,那么这样与人行为思想不同而得到的名声了,恐怕有争议的情况就来了。

天下如此之大,九州的人才众多,古人的书籍也很多。

读书能使人聪明,也能使人愚昧;能使人认识到自身不足,也能使人高傲自负。

善于读书的人常常认识到自身不足而变得聪明,不善于读书的人常常自负而变得愚昧。

您在墓旁建房,恐怕是愚蠢吗?

您讲学却不参加科举考试,恐怕是自负吗?

况且这三个方面的名声又不可以同时得到。

讲学必须讲礼,讲礼就不能在墓旁祭祀,(不能在墓旁祭祀)又怎么能建房呢?

不参加科举考试一定会隐居,隐居就不会与人交往,(不能与人交往)又怎么可以讲学呢,凭您的名声,考察您的行为,我为你忧虑啊!

虽然这样,在墓旁建室近似孝道,可以做;不应试近似清高,也可以做。

只有讲学近似虚伪,并且大错,断然不可有做。

《论语》说:

“学习而不讲学。

”谈到讲学,认为讲学探求自身的学习,深入探求,辨别清楚,使其身心有益,所以与“德之不修”相同,与后世聚集门徒建室讲学人的所作所为不同。

现在职位高、地位显赫的人犹且闭门绝迹,庭院里没有求学的人。

而您一介平民,却坐讲席,面南而坐,拥有几百名弟子。

身份低下但所讲道理高贵,名义上隐藏但实际上显扬,对自己来说是不安宁的。

纵使对于自己是安宁的,对于他人哪里是安宁的呢?

一定会有憎恶并忌恨的人,以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的说法来摧毁他。

前代东林党无聊太过分了。

您跟随而仿效他们,错了!

当今如果是尧舜在君位上,您做皋、夔这样的人是可以,做巢、由这样的人是可以的,做孔子、孟子却不可以。

为什么呢?

孔子、孟子与尧舜是不可能并立于世。

不知道这些,也就不值得把自己当作孔子、孟子。

希望您三思,不要后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6分)①月是贯串全诗的线索,月亮的活动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②借月营造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自己寂寥的心境;③借登楼望月抒发羁旅思怀之情。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4分)

(1)①仕途失意的苦闷;②羁旅异乡的寂寥;③渴望得遇知音、有所作为的期盼。

(2)借怀人暗写自己的处境和志向,丰富并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8分)⑴白露未晞⑵朝菌不知晦朔⑶洪波涌起⑷城阙辅三秦⑸扪参历井仰胁息⑹寻常巷陌⑺社稷次之⑻瓦釜雷鸣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4分)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显示吴老回乡的强烈愿望;④与结尾写吴老不回乡形成对比,展现人物的思想。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①表达吴老先生定居成都无奈之举的自我安慰;②暗含战乱造成民众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现实;③揭示了随遇而安的大众心理。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两点、意思对即可。

15.(6分)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

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曾急切地希望还乡。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

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

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无奈决定定居成都。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使吴老先生的形象更丰满;②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照应前文;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轻视节义,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对吴老先生坚守节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