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970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7页
常用中药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表.docx

《常用中药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表.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中药表.docx

常用中药表

常用中药表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第一药,

宣肺平喘之良药,

宣肺利尿之要药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证

2.肺实咳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配附子(先煎)、细辛,煎服,治心动过缓有效)

3~10

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不纳气的虚喘慎用

2.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捣绒用发汗和缓

3.小儿,老人等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麻黄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长于散寒,通阳。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外感风寒表虚、实证

2.寒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

3.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3~10

1.外用治子宫出血、寻常疣较效

2.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紫苏(辛温,归肺胃经)

善疗表寒兼脾胃气滞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外感风寒证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

4.食鱼蟹中毒

3~10

1.叶长于发表,梗偏于理气安胎

2.不宜久煎

3.治鱼蟹中毒单用可至30~60克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有“夏月麻黄”之称,最宜治疗阴暑证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阴暑证

2.水肿,小便不利

3~10

1.汗多表虚者忌用

2.不宜久煎

3.利水退肿须浓煎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为“呕家圣药”,胃寒呕吐尤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外感风寒表证

2.多种呕吐证,胃寒呕吐尤宜

3.风寒客肺咳嗽

4.解半夏、南星及食鱼虾中毒

3~10

1.阴虚内热及热盛者慎用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药性和缓,为发表散风通用

祛风解表

透疹止痒

止血

1.风寒、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炒炭)

5.外治手足癣较效

3~10

1.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2.荆芥、防风温性不大,善祛风,故用时可不辨寒热而取其疏风之性。

3.不宜久煎。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治风通用之品,为风药之润剂(微温不燥)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1.风寒、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2.风寒湿痹证

3.破伤风,小儿惊风

4.煎汤送服蜈蚣散,治面神经麻痹有良效

3~10

1.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者慎用或忌用

2.其性兼甘,故为“风药中之润剂”

3.祛风而不燥,防风秦艽之类也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气味烈雄,升浮发散,偏上偏表;擅治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风寒头痛

发散风寒

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风寒头痛

2.风寒湿痹证

3~10

1.阴虚燥热证忌用

2.治痹常用药,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独活反之)

3.脾胃虚弱者用量过大易致呕吐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

于散太阳经风寒湿痹见长,颠顶头痛首选药

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颠顶头痛

2.风寒湿痹证

3.头面及遍身风湿瘙痒证

3~10

1.血虚头痛及热证均慎用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性善走窜,长于祛风散寒止痛,为少阴头痛,牙痛之常用品

祛风解表

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

通窍

1.外感虚寒及阳虚外寒证

2.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等诸痛

3.寒饮咳喘

4.通关开窍醒神

3~5

1.气虚多汗、阴虚阳亢或血虚引起的头痛等忌用

2.反黎芦

3.入丸散剂:

0.5~1

4.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中毒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辛温而芳香上达,为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药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

1.风寒感冒,头痛牙痛

2.鼻塞、鼻渊

3.疮痈肿毒

4.寒湿带下

5.多种皮肤病(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

3~10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为治鼻渊之要药,又是治疗风寒头痛的常品

散风寒

通鼻窍祛风、除湿止痛

1.风寒表证夹湿,鼻渊

2.痹证

3.风湿疹瘙痒,疥癣(祛风杀虫止痒)

4.麻风病(须配大风子等)

3~10

1.血虚头痛不宜用

2.过量服用易中毒

3.苍耳、辛夷皆用于鼻渊头痛、风寒表证

辛荑(辛温,归肺胃经)

为治鼻渊之专药,又为治风寒头痛,鼻塞之佳品

散风寒

通鼻窍

1.风寒头痛,鼻塞

2.鼻渊头痛

3~10

1.阴虚火旺者忌服

2.内服宜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

外能发寒解表,内能

散寒通阳

发寒解表

散寒通阳

1.外感风寒的轻证

2.阴盛格阳证

3.外敷能散结通络下乳,治乳汁郁积,乳房胀痛;解毒散结,治疮痈肿毒

3~10

1.不宜久煎.

2.捣烂敷脐治小儿遗尿、秋季腹泻;熬膏敷患处治面神经麻痹。

均有良效。

胡荽(辛温,归肺胃经)

为药食两用之佳品

解表透疹

健胃消食

1.麻疹透发不畅

2.胃寒食滞

3~6

1.热毒壅滞而疹出不透者忌用

柽柳(辛平,归肺胃心经)

麻疹透发不畅常用药

解表透疹

祛风除湿

1.麻疹透发不畅

2.风寒湿痹

3.外邪闭肺,肺失宣降的咳喘

3~10

1.麻疹已透者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心烦

鹅不食草(辛温,归肺肝经)

既为治风寒头痛,鼻塞目翳之良药,又为治鼻渊之妙品

祛风散寒

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

2.湿疮肿毒,无名肿毒,跌打肿痛

3.寒痰咳喘证

6~9

1.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2.鲜品煎液治百日咳有效;本品研细末,加凡士林为软膏,外用治面神经麻痹。

有较好疗效

发散风热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长于发汗散热,是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咽痛目赤,麻疹不透或皮肤疮疹的常用药

发散风热

清利咽喉

透疹解表

疏肝解郁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2.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

4.肝气郁滞,胸闷胁痛等

3~6

1.不宜久煎,后下

2.其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3.阴虚多汗者不宜,阴虚血燥者慎用

4.还可治暑邪内郁引起的痧胀呕吐等证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上宣肺气,下利大便;风热表证兼便秘者用之尤宜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外感风热,症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风热及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热毒疮痈及痄腮

5.性偏滑利,通利二便

6~12

1.本品有滑肠通便之弊,脾虚腹泻者慎用

2.炒研末,开水冲服,治偏头痛;本品配苎麻根、甘草,煎服治鼾症。

均有良效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

长于清肺肝热

发散风热

润肺止咳

平肝明目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症见头痛咽痛

2.肺热或燥热伤肺

3.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9~12

1.治目疾可外用煎水洗眼

2.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炙桑叶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之要药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目疾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疔疮肿毒

10~15

1.疏风多用黄菊(杭),平肝明目多用白菊(滁),解毒消疔多用野菊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之主药,脾虚泄泻佳品,麻疹不透之常品

解肌退热

透发麻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1.外感风热,头痛项强

2.麻疹透发不畅

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4.热泻热痢,脾虚久泄

10~15

1.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生津以鲜葛根为优

2.煨用治脾虚泄泻之佳品

3.配红花、地龙,煎服治脑血栓形成有良效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为治少阳证主药,治肝气郁结证要药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1.少阳热往来,外感发热

2.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3.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及子宫下垂

4.疟疾

3~10

1.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多醋炙,升举阳气多用蜜炙,行血调经多用酒炙,骨蒸劳热用鳖血炒

2.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外感风热、咽痛喑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证的常用药

发散风热

透疹止痒

祛风止痉

退翳明目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2.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热瘙痒

3.小儿惊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

4.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3~10

1.可单味研末冲服(治破伤风、经行头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一般症用量宜少,止痉量宜大

2.孕妇慎用

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擅治风热所致头面诸证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外感风热所致头昏、头痛及偏正头痛等证

2.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

3.风湿痹痛(配祛风湿药)

5~10

“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1.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

2.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尤擅清阳明经热毒

3.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等

3~10

1.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

2.升阳举陷生用,发表透疹制用3.配枳壳或牡蛎,水煎服,对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均有效

淡豆豉(甘辛凉,归肺胃经)

发汗力平稳,无清热作用

解表

除烦

1.外感表证

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3.护胃和中

10~15

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多用治风热感冒,以麻黄紫苏发酵则多用于风寒

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水肿,小便不利

3~10

表虚自汗者勿用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

2.便血,痔血

3~10

气虚血虚目疾者慎用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肺热咳嗽、胃火牙痛良药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收敛生肌

加速骨缺损愈合

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喘、气喘

3.胃火牙痛

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5.研粉内服治大骨节病;生石膏配桐油外用治单纯性阑尾炎;在辩证的基础上,重用生石膏(60~90g),治癌症多汗。

均有良效

15~60

1.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2.其功偏于清解,重用石膏善透肌肤之热

3.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宜生用,先煎;外用敛疮宜煅用

4.主含CaSO4·2H2O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为治气分实热之要药,

滋阴润燥而退虚热之常品,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阴虚消渴

4.骨蒸潮热

6~12

1.脾虚便溏者慎用

2.清肺胃实热之力逊于石膏,而重在清润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甘寒,性不滋腻,生津不恋邪

清热生津

除烦止呕

利尿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

4.热淋涩痛

15~30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善清肺胃之热,养胃阴而生津止渴。

为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的良药及肺热咳嗽的常品

清热生津

消肿排脓

1.热病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或燥咳

3.痈肿疮疡

10~15

1.孕妇忌服(中期引产)

2.反乌头

3.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桅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长于泄三焦郁火,尤善清心火,为治热病烦闷要药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热病烦闷

2.湿热黄疸

3.血热出血

4.热毒疮疡

3~10

1.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止血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

治肝火目赤、目珠疼痛之要药

清肝明目

消肿散结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痛

2.瘰疬瘿瘤

10~15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既清肝热,又益肾阴,治目疾无论肝热或阴亏皆宜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1.目赤肿痛,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配桑寄生治高血压)

3.肠燥便秘

10~15

气虚大便溏泄者慎用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长于清心泻火除烦

清热除烦

利尿

生津

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3.热病后期气津两伤

6~15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长于清热利尿渗湿

清热除烦

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10~15

明代以前方书中所用的为竹叶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

息风止痉

1.惊痫抽搐

2.肝热目赤

3.疮痈,痔疮肿痛

1~2

多入丸散剂

寒水石(咸寒,归心胃肾经)

清热泻火

1.热病烦渴

2.丹毒,烫伤

10~15

1.内服外用均可,脾胃虚寒者慎2.为碳酸钙的矿石(方解石)或硫酸钙的矿石(红石膏)。

主含CaSO4·2H2O或CaCO3

鸭跖草(甘苦寒,归肺胃膀胱经)

清热泻火

解毒

利水

1.热病

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

3.水肿,热淋

15~30

莲子心(苦寒,归心肾经)

清心安神

涩精止血

1.热病高热神昏

2.失眠,遗精

3.血热吐血

1.5~3

脾胃虚寒者慎用

谷精草(辛甘凉,归肝胃经)

风热上攻所致目赤翳障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1.目赤翳障

2.头痛齿痛

6~15

密蒙花(甘微寒,归肝经)

治目赤翳障,无论虚实皆可用之

清肝养肝

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

6~10

专入肝经

青葙子(苦微寒,归肝经)

清肝明目

退翳

目赤翳障

6~10

专入肝经

青光眼患者忌服

清热燥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

善清中上焦湿热及肺火,

为治湿温暑湿、胸脘痞闷及肺热咳嗽之要药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1.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肺热咳嗽

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5.血热出血

6.胎动不安

3~10

1.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

黄莲(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善清中焦湿热及心火,既为湿热泻痢及胃热呕吐要药,又为心热烦躁失眠之良品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1.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

2.热病高热

3.心烦失眠,胃热呕吐,肝胃失和,呕吐吞酸

4.痈肿疮毒,皮肤湿疮,目赤肿痛

5.血热出血证

2~5

1.清热燥湿、泻火生用。

2.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清肝胆火。

炒用降低寒性。

3.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善清下焦湿热,为下焦湿热诸证的常用药;为实热、虚热两清之品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虚热

1.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

2.疮痈肿毒,湿疹湿疮

3.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5~10

1清热燥湿、泻火生用,退虚热盐水炒

2.脾胃虚弱者慎用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善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

清热燥湿

泻肝火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

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3~6

1.脾胃虚弱者不宜;津伤阴亏者慎用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下焦湿热

清热燥湿

杀虫

利尿

1.湿热之泻痢,黄疸,带下

2.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3.小便涩痛

3~10

1.脾胃虚弱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2.反藜芦

3.苦参片、苦参碱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效较好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治湿热黄疸、疥癣、湿疮见长

清热燥湿

解毒

祛风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2.湿热黄疸

3.湿热痹痛

6~10

脾胃虚寒者慎用

椿皮(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燥湿

涩肠止泻

止血止带

1.湿热泻痢,久泻久痢

2.赤白带下

3.崩漏,便血,痔血

3~10

1.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2.脾胃虚弱者慎用

清热解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通用药,治疮痈要药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疮痈疔肿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10~15

1.脾胃虚寒或气虚疮疡脓稀者慎用

2.金银花露内服治肿瘤化疗口干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为表里气血两清之品。

“疮家圣药”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疏散风热

1.疮痈肿毒,瘰疬结核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6~15

1.脾胃虚寒或气虚疮疡脓稀者慎用

蒲公英(苦甘寒,归肺胃经)

为热毒内外痈肿之常用药,尤善治乳痈

清热解毒

利湿

消痈散结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3.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10~30

1.大量可致缓泻

紫花地丁(苦寒,归心肝经)

治疔疮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1.疮痈疔肿,乳痈、肠痈,丹毒肿痛

2.毒蛇咬伤

15~30

体质虚寒者忌服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

1.疮痈疖肿

2.咽喉肿痛,风火赤眼

10~15

大青叶(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长于凉血消斑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疮痈丹毒,口疮,咽痛

2.外感发热,温病初起

3.热入营血,高热斑疹

10~15

脾胃虚寒者慎用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用于温病发热头痛,喉痛或身发斑疹

2.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10~15

脾胃虚寒者忌用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

治热毒发斑之要药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

1.痄腮喉痹,疮痈丹毒

2.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3.肝热惊痫

4.咳嗽痰血

1.5~3

1.入丸散剂

2.胃寒者慎用

贯众(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对风热感冒有治防双重作用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1.风热感冒,热毒班疹,痄腮

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3.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10~15

1.清热解毒、杀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2.不宜过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穿心莲(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可治多种湿热病证

清热解毒

燥湿

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

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3.湿热泻痢,湿热搔痒,热淋

6~10

1.味苦,用量不宜过大

2.汤剂无效,有效成分由石灰水提取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专入肺经,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

1.肺痈,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

3.热淋

15~30、

1.不宜久煎

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肠痈要药,又治肺痈及疮痈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1.肠痈、肺痈、疮痈

2.产后瘀阻腹痛

6~15

脾胃虚弱者慎用

射干(苦寒,归肺经)

治咽喉肿痛要药

清热解毒

利咽祛痰

1.咽喉肿痛

2.痰壅咳喘

3~10

1.孕妇慎用

2.水煎内服治乳糜尿

山豆根(苦寒,归肺胃经)

治热毒咽痛之第一要药

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1.热毒壅结之咽喉肿痛

2.牙龈肿痛

3~10

1.本品还可用于黄疸,肺热咳嗽2.配桔梗、甘草,煎服治银屑病;山豆根粉高压消毒后,局部涂敷,治宫颈糜烂

2.过量易致呕吐、腹泻、胸闷

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治外痈内痈之常品

清热解毒

消痈

利湿通淋

1.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2.肠痈腹痛

3.热淋

15~30

1.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2.岭南地区多以水线草代用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热毒血痢良药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与秦皮煎汤外洗,治阴痒

3.配黄芪制成糖浆,治消化性溃疡

4.鲜品捣汁外用,治神经性皮炎

6~15

虚寒泻痢者忌服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治梅毒要药

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1.梅毒

2.热淋,带下,湿疹

15~30

以本品大量(60~150g)配甘草,煎服,治钩端螺旋体病,效较好

马齿苋(酸寒,归肝大肠经)

热毒血痢常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通淋

1.热毒血痢2.疮痈肿毒

3.崩漏便血4.热淋血淋

5.鲜品取汁或煎水外用治急性荨麻疹、白癜风;或以本品制成霜型面膜药,治黄褐斑,良效

15~30

肠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半边莲(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大腹水肿

10~15

虚证水肿忌用

半枝莲(辛苦寒,归肺肝肾经)

清热解毒

散瘀止血

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吐衄,血淋

3.大腹水肿

15~30

1.血虚者及孕妇慎用

2.单用或复方用于消化道肿瘤

蚤休(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为治疮痈肿痛、毒蛇咬伤之要药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5~10

1.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2.阴证疮疡忌用

3.广泛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三丫苦(苦寒,归心经)

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

散瘀止痛

1.疮痈肿毒,蛇虫咬伤

2.外感疫气诸证

3.风湿痹痛

15~30

脾胃虚寒者慎服

马勃(辛平,归肺经)

清热解毒

利咽

止血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3~6

秦皮(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清热解毒

燥湿止痢

清肝明目

1.热毒泻痢,湿热带下

2.目赤肿痛,目生障翳

3~10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热毒血痢,休息痢之常品

清热解毒

止痢

截疟

腐蚀赘疣

1.热毒血痢,休息痢

2.疟疾

3.鸡眼赘疣

10~15粒(疟疾)10~30粒(痢)

1.内用须龙眼肉包服或入胶囊服

2.胃肠出血及肝病者忌服或慎服3.研碎水煎灌肠治大肠癌;10%鸦胆子油口服乳剂治中晚食管癌

白蔹(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适用于疮痈各阶段

清热解毒

消痈敛疮

1.疮痈肿痛,溃久不敛

2.水火烫伤

3~10

1.反乌头

2.消散初起疮痈,溃脓成未溃者,敛疮生肌,治疮痈要药

山慈菇(辛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痈疽疔毒,发背恶疮,瘰疬痰核

3~6

正虚体弱者慎用

漏芦(苦寒,归胃经)

治乳痈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

通乳

1.疮痈,乳痈

2.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5~10

1.正虚体弱,孕妇及疮面平塌者慎用

金荞麦(苦微寒,归肺脾胃经)

清热解毒

消痈利咽

祛风湿

1.肺痈吐脓,痈肿疮疔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3.风湿痹痛

15~30

绿豆(甘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

消暑

利尿

1.疮痈肿毒

2.药食中毒

3.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15~30

脾胃虚寒,滑肠泄泻者慎用

四季青(苦涩寒,归肺心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