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127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单元测试

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强调君主的地位,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侧重对人性的思考,强化了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束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强调限制君权,但是这种思潮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D项错误。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答案】D

3.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答案】C

【解析】“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

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答案】D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C项错误;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D项正确。

5.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

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

【答案】B

6.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王守仁的话(  )

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答案】D

【解析】材料未体现“行”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故良知即天理”“心自然会知”可知,天理良知是人内心本来具有的,故D项正确。

7.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答案】D

【解析】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反映了明清之际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转变实质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清代传统经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答案】A

9.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

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

这表明当时(  )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

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从“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可知当时仍有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应解决现实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可知,西方科技在中国出现,故C项正确;天朝上国观念是指以中华为核心的华夷观念,材料没有涉及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10.“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材料表明(  )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答案】C

【解析】题干中“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C项正确。

11.《中华文化史》中写道:

“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答案】D

12.“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以下选项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

A.战国《人物龙凤帛图》

B.北宋《清明上河图》

C.明朝《本草纲目》

D.清代《墨兰图》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可知这种绘画风格讲求文学与绘画相结合,追求写意,属于文人画。

清代《墨兰图》属于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与材料“画法与诗文相通”相符,故D项正确。

13.右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

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

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  )

A.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

B.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

C.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

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B

14.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她”是(  )

A.北方民歌B.骚体

C.宋词D.明清小说

【答案】C

【解析】宋词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

15.南朝人王愔称:

“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由此可知王愔认为(  )

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B.次仲尝试创立草书

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D.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侧重点是“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体现了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D项正确。

1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B

17.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答案】D

【解析】宋代理学是吸收佛道的思想,使儒学思辨化、哲学化。

18.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答案】D

【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19.右图是一副“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荀子D.墨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光盘”行动是在倡导节约,依据所学知识,墨家主张节俭,故选D项。

20.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  )

A.汉朝和明清时期     B.汉朝和隋唐时期

C.隋唐和明清时期D.隋唐和晚清时期

【答案】A

【解析】汉朝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21.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的观点,然后将题干设问转换成“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A项是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排除;B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排除。

22.《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可见孟子认为良能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故A项正确。

2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的有这样一段描述:

“……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  )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

【答案】A

【解析】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导向民众循规蹈矩,也符合“最早”的限定。

所以本题选A项。

2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

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正确。

25.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

“孔子常说仁义,若是人们实行此种道德,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斗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孔子主张(  )

A.维护周“礼”,稳定社会秩序

B.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

D.主张改良政治制度,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6.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D.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答案】C

【解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时代特点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

27.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A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

——《藏书》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续焚书三教归儒说》

(1)依据材料,归纳李贽主要观点及其时代价值。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

(1)主要观点:

主张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承认人的私欲;斥责道貌岸然的假道学。

时代价值:

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具有早期思想启蒙价值。

(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程朱理学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王阳明心学促使知识分子自我意识觉醒。

【解析】第

(1)问,据材料,抓住一些关键的语句分析,如“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昼夜更迭,不相一也”“人必有私”“行若狗彘”,分层归纳概括其观点,李贽思想异于同期僵化教条的理学,体现出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早期思想启蒙价值。

(2)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去回答,即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专制的空前强化,传统思想的不断僵化催生了新思想的产生。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朱熹《玉山讲义》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西铭》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

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

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

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6分)

【答案】

(1)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10分)

(2)特点:

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9分)

(3)认识:

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6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到

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

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世纪初

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

“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

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

此等谬见,今后及应扫荡无疑。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

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说明: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答案】变化:

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

(2分)

论述:

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

(8分)

总结,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