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293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畜产品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畜产品复习.docx

《畜产品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产品复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畜产品复习.docx

畜产品复习

第二章屠宰分割及卫生检验

第一节屠宰前的准备

一、待宰动物的选择

(1)选择的原则

1.遵守国家屠宰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

2.符合兽医卫生检验规程。

(2)为提高肉及肉制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在上述总原则下,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健康状况:

2.肥度:

3.年龄:

4.饲料与肌肉中脂肪的关系:

二、宰前的饲养管理

(1)待宰动物的饲养

1.畜禽运到屠宰场经兽医检查后,按产地、批次及强弱等情况进行分圈分群饲养。

2.对肥度较好的畜禽所喂饲量,以能恢复途中的损失为原则。

3.对瘦弱畜禽的饲养应采取肥育饲养的方法进行饲养,以在短期内达到迅速增重、长膘、改善肉质的目的。

(2)宰前的休息

1.畜禽运输时,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受到惊恐等外界因素的刺激,易使畜禽过度紧张而引起疲劳,破坏或抑制了正常的生理机能。

2.血液循环加速,体温上升。

3.肌肉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充满血液,造成屠宰时放血不完全。

4.由于肌肉的运动,使肌肉内乳酸量增加,屠宰后会加速肉的腐败过程。

因此,畜禽运到屠宰场后,必须使其休息一天以上,以恢复疲劳,提高产品质量。

三、宰前断食

畜禽在屠宰前断食24~30小时,断食的目的:

1.如在临宰前给予充足的饲料时,则消化和代谢机能旺盛,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中充满血液,屠宰时造成放血不完全,使肉容易腐败。

2.如不进行断食时,则消化器内充满食物,容易污染肉质。

3.可节约饲料,降低成本,减少劳力消耗。

4.保证畜禽的安静,便于放血。

应供给足量的饮水,以保证其正常生理机能,调节体温,促进粪便排出,并使放血完全,以获得高质产品

第三章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

第一节肉的形态结构

一、概念:

从生物学观点出发,研究其组织学构造和功能,把肉理解为“肌”,即肌肉组织,它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胴体:

即畜禽屠宰后,除血、头、蹄、尾、毛、皮及及内脏的剩余部分,俗称白条肉.

包括骨骼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

肉:

胴体中的可食部分,严格说,胴体中的肌肉组织,即横纹肌。

二、肉的主要组织和形态

肉主要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和骨组织四部分组成.

1.横纹肌

由于横纹肌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所以也叫骨骼肌或随意肌。

2.平滑肌

也叫内脏肌。

主要构成血管壁、胃肠壁及其他内脏器官的管壁。

肌纤维呈梭形,其肌纤维中没有横纹,因此叫平滑肌。

在肉品加工上,部分平滑肌可制作肠衣,也可直接食用。

3.心肌

是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肌纤维呈长柱形,具有同骨骼肌相同的横纹。

骨骼肌受动物主观意识支配,是随意肌,而平滑肌和心肌是不随意肌。

(二)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是动物体内最大的细胞。

(三)结缔组织

是由细胞、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组成,分布于体内各部,是构成肌腱、筋膜、韧带及肌肉的内外膜、血管、淋巴结的主要成分。

作用:

(1)连接、支持组织器官

(2)营养和保护组织器官

(3)使皮下具有一定的形状和硬度,具有弹性

分类:

(1)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状,存在于腹部、腹股沟等部位。

(2)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韧带、皮肤等。

(3)网状结缔组织,构成血管、血管壁等

第四章肌肉生物化学变化

第一节肉的成熟

一、概念

屠宰后,把修整好的胴体放在一定的温度下(0~2℃),经过一定时间(2~5天),在酶的作用下,肌肉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使肉的风味和食用价值得到改善,这一过程叫肉的成熟。

热鲜肉:

即动物屠宰后,尚未失去体温的肉(39~41℃)。

成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死僵过程和自溶过程。

二、尸僵过程

1.尸僵(死后僵直)

屠宰后,随着糖原酵解的进行,肌肉组织由弛缓变为紧张,肌肉失去了弹性,关节失去了灵活性,肌肉处于永久的收缩状态,即僵直。

2.尸僵的原因

动物停止呼吸后,生理的代谢机能遭到破坏,同化过程降低,异化过程增强,糖原的有氧氧化过程中断,而在糖酵解酶作用下,开始无氧酵解过程,经葡萄糖、丙酮酸等阶段分解成乳酸,乳酸堆积使肉的ph下降;

与此同时,维持肌浆网等微小器官机能的ATP水平下降。

因此:

ATP水平下降和ph值下降,导致肌浆网等微小器官机能失常,Ca2+逸出,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肌球蛋白头部,激活ATP酶,使Mg—ATP螯合物解体,ATP→ADP+P,供肌肉收缩。

在活体时,收缩是反复快速进行的,在神经调节下,Ca2+又被回收到肌浆网中去,而死后的收缩则是单一的、持续的。

ATP减少,肌肉的伸展性也就开始消失,同时伴随弹性率增大,此即尸僵的起始点,ATP消耗完了,粗丝与细丝之间紧密结合,此时肌肉的伸展性完全消失。

三、自溶过程

畜禽尸僵以后,由于肌肉本身自溶酶的作用,使部分蛋白分解生成水溶性蛋白、肽及氨基酸等,这一过程即称为自溶过程。

四、成熟肉的特征

1.肉表面有一层油样的干燥膜;其作用是:

防止微生物的侵入;防止内部水分的蒸发。

2.肌肉要有一定的弹性,切面多汁。

3.肌肉变柔嫩。

4.肉呈酸性反应。

5.肉汤清澈透明,具有芳香味。

第二节肉的腐败

一、概念

变质:

是肉类成熟过程的继续。

肌肉中的蛋白质在组织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失去食用价值。

自溶解:

肉在自溶酶的作用下,引起蛋白质的分解过程;是使肉变嫩的一个过程。

腐败:

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引起蛋白质的分解过程,是肉变质的最严重的过程。

酸败:

肉中脂肪在氧的作用下,分解的过程。

第五章肉的食用品质及评定

主要指肉的色泽、味质、嫩度和保水性,这些性质与肉的形态、化学成分及各种环境因素有关,并影响肉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一肉的颜色

肉的颜色取决于肌红蛋白的状态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其中肌红蛋白(70~80%)存在于肌纤维细胞中,血红蛋白(30~20%)存在于微血管中。

呈色物质:

血红素。

是高等动物肌肉和血液中的红色色素,在活体动物肌体内是呼吸过程中氧和二氧化碳的载体,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辅基。

刚宰杀的动物肌肉的颜色为紫红色,肌红蛋白呈脱氧肌红蛋白形式存在,和空气中的氧接触后,以氧合肌红蛋白形式存在,肉呈鲜红或粉红色,继续氧化,以氧化肌红蛋白(高铁肌红蛋白)形式存在,肉呈暗红色,肉开始变性。

+O2

紫红MbMbO鲜红

-O2化

还氧续

原化继-O2

Me+Mb(暗红)

3肉的保水性(持水性)

是指肉类在加工过程中对肉中水分及添加到肉中水分的保持能力。

持水性是肌肉品质的一项重要性状,持水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肉及肉制品的质地、风味和组织状态,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肉的贮存稳定性和加工中的失重。

与肉的持水性最密切的肌肉中的蛋白为肌球蛋白,一旦失去,持水性就不存在了。

4肉的嫩度

肉的嫩度是指肉的坚韧性或硬度,即人们食肉时对肉撕裂、切断和咀嚼时的难易程度,嚼后口中留存肉渣的大小和多少的总体感觉。

影响嫩度的因素:

(1)屠宰前因素

a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及不同部位的肌肉,嫩度不同。

b从组织结构上考虑,如肌束内的肌纤维数越多、越细,则越嫩。

C从结构成分上考虑,肉中结缔组织含量越少,则嫩。

(2)屠宰后因素

a.成熟后肌肉的嫩度增加

b.肉的保水性强,嫩度则好。

第二章乳的化学成分及理化学特性

第一节乳的概念

一.乳的概念

乳是哺乳动物分娩后从乳腺分泌的一种白色或微黄色的不透明液体。

二.乳的分类:

1.按动物来源分:

2.按泌乳期分:

(1)初乳:

母牛产犊后7天以内分泌的乳。

特点:

1)色黄,浓稠,有特殊气味

2)干物质含量高(蛋白和盐类较高),蛋白特别是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是常乳的10倍。

3)VA效价特别高,乳糖含量低,整体营养价值高。

4)初乳中有多种生殖H,可诱使母畜发情排卵。

5)加热易形成凝块。

6)不可做加工原料。

(2)常乳:

产犊7天后到干奶前所产的乳。

特点:

1)成分和性质稳定。

2)用途广泛,可做各种加工原料。

(3)末乳:

干奶期间所产的乳叫末乳或老乳。

特点:

1)味苦而咸。

2)带有油脂氧化味。

(因乳中解脂酶增多)。

3)脂肪含量稍低。

第二节乳的化学成分及理化学特性

一.乳的成分:

水,蛋白,脂肪,乳糖,无机盐类,磷脂,维生素,酶,免疫体,色素,气体及其他微量成分。

乳是一种复杂的分散系,其中,水是分散媒,而蛋白,脂肪,乳糖,无机盐等则称之为分散相或分散质。

二.牛乳成分的理化特性

1.水分:

是牛乳的主要成分,约占87~89%。

游离水:

占绝大部分,是乳汁的分散媒。

结合水:

与蛋白,乳糖,盐类结合存在。

2.乳中的气体:

50~86cm3/L,以CO2.居多(30~60cm3/L),N2.次之(11~20cm3/L),O2.最少(2~7cm3/L)。

3.干物质:

将牛乳干燥到恒重时所得到的残余物叫乳的干物质。

常乳中干物质含量为11~14%,干物质主要包括:

1)乳脂肪:

含量一般在3~5%左右。

组成:

以中性脂肪形态存在于乳中,其中溶有磷脂,固醇,色素及脂溶性维生素。

理化特性:

不溶于水,稍溶于酒精,能溶于热酒精中,易溶于乙醚,丙酮及二硫化碳中。

2)磷脂类及甾醇

①磷脂类:

(0.072~0.086%)含三种磷脂:

卵磷脂:

(0.036~0.049%)对乳的意义最大,是构成脂肪球膜蛋白质络合物的主要成分。

在球膜中,卵磷脂在膜的内层,而膜的外层是有强亲水基的蛋白。

脑磷脂:

是由甘油、硬脂酸、油酸、磷酸和胆胺组成。

神经磷脂:

是由神经氨基酸、胆碱脂肪酸及磷酸组成。

②甾醇:

主要为胆甾醇(C27H45OH)。

乳中其含量为0.01%左右,占乳脂肪量的0.3~0.4%。

乳脂肪与其他植物油比较:

1.乳脂肪中含20种左右的脂肪酸,而其他只含5~7种。

2.乳脂肪中低级(14C以下)挥发性脂肪酸达14%左右,其中水溶性的达8%,而其他不超过1%。

这些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易挥发。

3.乳脂肪含有相当数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硫原子间有双键-CH2CH-)其室温下呈液态,因而奶油具有比较柔软的质地。

而动物性脂肪内含有很多硬脂酸。

乳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复合体是由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组成。

通常称为必需脂肪酸。

3)乳糖:

是哺乳动物乳脂特有的产物,在动物其他器官中不存在。

乳糖中有2种异构体即α乳糖和β乳糖。

三种存在形式:

α乳糖水合物(普通乳糖,C12H22O11‘H2O)

α乳糖无水物和β乳糖。

乳糖是乳中一种主要营养成分,在消化器官内经乳糖酶作用而分解后才能吸收。

4)乳蛋白:

乳蛋白含有营养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是一种全价蛋白质。

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分散在乳清中,也叫乳清蛋白。

第三节乳的物理特性

一.乳的色泽

新鲜乳应是一种青白色、白色或稍带黄色的不透明液体。

颜色的来源取决于乳的成分:

白色是由脂肪球、酪蛋白酸钙、磷酸钙等对光的反射和折射所产生。

白色以外的颜色是由核黄素、乳黄素和胡萝卜素等所造成的。

二.乳的滋味和气味

乳中含有挥发性脂肪酸及其他挥发性物质。

三.PH和酸度

正常乳的PH为6.5~6.7,酸败乳和初乳为6.5以下,乳房炎乳和低酸度乳为6.5以上。

正常乳酸度16~18ºT(乳酸度为0.15~0.17%)

四.均质处理

均质:

是在强力机械作用下把脂肪球破坏形成小的脂肪球。

目的:

防止脂肪上浮分离,改善牛乳的消化吸收程度。

第二节乳粉

一、概念

用冷冻或加热的方法,除去乳中的水分,干燥而成的粉末。

1.生产奶粉的目的:

(1)保持鲜乳的品质及营养成分,增加乳的保存性;

(2)解决地区乳业发展不平衡及季节差异;

(3)减轻体积和重量,便于运输。

2.特点:

(1)冲调后,具有鲜乳的特性;

(2)含水量低,抑制微生物繁殖,保存性好;

(3)易于保存,食用方便。

二、乳粉的种类和组成

1.全脂奶粉:

以全脂鲜乳为原料

2.脱脂奶粉:

以脱脂乳为原料

3.奶油粉:

鲜乳中添加大部分稀奶油或在稀奶油中添加部分鲜乳加工制成

4.加糖奶粉:

添加一部分蔗糖或乳糖而加工制成

5.调制奶粉:

鲜乳中添加维生素、无机盐及其他一些营养成分加工而制成

6.酪乳粉:

以酪乳为原料

7.乳清粉:

以乳清为原料

8.其他种类奶粉:

速溶奶粉;麦精奶粉;冰淇淋粉;甜炼乳粉。

第二节全脂奶粉的生产

概念:

将鲜乳经标准化处理后再干燥脱水加工成的粉末状制品。

有加糖全脂奶粉和不加糖全脂奶粉两种。

工艺流程:

原料乳验收过滤与净化标准化预热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出粉检验包装

一、原料乳的要求

1.选择鲜乳,酸度不高于200T;

2.感官检查符合鲜乳的特征;

3.清除杂质。

如不能马上加工,应放在4--6℃贮槽内。

二、乳的预处理和标准化

预处理包括:

乳的净化、冷却、贮存。

标准化的目的:

使脂肪和无脂干物质保持一定的比例。

三、预热杀菌

抑制细菌繁殖,消灭致病菌,钝化和破坏解脂酶和过氧化物酶类。

四、加糖

作用:

调味,增加速溶性和奶粉的保存性。

加糖的方法:

1.直接加糖法

2.浓缩前加糖法

3.浓缩终结前加糖法

糖质量的要求:

色白,无杂质,含糖量应在99.65%以上,还原糖含量0.1%以下,水分0.07%以下,灰分0.1%以下。

五、浓缩

用加热方法除去乳中部分水分,提高乳固形物浓度的物理过程。

普遍采用减压浓缩法即真空浓缩法

优点:

1.降低了乳的沸点,避免了受高温作用使乳蛋白变性的可能性;

2.由于沸点低,提高了加热蒸汽与乳之间的有效温差,从而增大了单位面积上的传热量,因此蒸发过程加快;

3.节省能源;

4.在密闭的条件下,防止污染,产品卫生。

六、喷雾干燥

使浓缩乳在机械力(离心或高压)作用下,通过雾化器(离心盘或喷头)分散成雾状微小液滴(10--100um),再与干燥介质(空气)接触,在瞬间(0.01--0.04秒)发生强烈热交换蒸发水分而变成奶粉,全部过程只需15--30秒。

七、出粉、包装

要求20--30分钟出一次粉。

包装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75%以下,包装室要密封,干燥,地面光滑,墙壁及天棚应刷油,最好有空调设备。

包装材料:

聚乙烯、氯代乙烯等。

在8--10℃,相对湿度不超过70%的条件下贮存。

八、奶粉的理化性质及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一)奶粉中的水分

1.奶粉中的水分含量及其对乳粉质量的影响

2.奶粉含水量的控制

(二)奶粉的溶解度

指奶粉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复原为鲜乳状态的百分数为溶解度。

(三)奶粉的颗粒

颗粒大的奶粉冲调性好,但不宜贮存。

(四)奶粉中脂肪的存在状态

游离脂肪:

凡是能直接用Ccl4从奶粉中抽提出来的脂肪。

(五)奶粉中乳糖的状态

乳糖呈非结晶的玻璃体状态。

(六)奶粉的色泽

正常奶粉应呈白色至淡黄色。

九、奶粉常见缺陷及其防止办法

1.脂肪分解味

2.氧化味

3.棕色化及陈腐味

4.吸潮

5.细菌引起的变质等

第二节干酪的加工

一、概念及分类

干酪(cheese)指在牛乳中加入适量的皱胃酶使蛋白质(主要为酪蛋白)凝固,将凝块压成块状或其他形状后,经微生物与酶的作用,并经过长时间的生物化学成熟后而成的制品。

分类:

天然干酪、融化干酪、干酪食品

二、干酪的组成及营养价值

组成:

水分、脂肪、酪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乳糖、无机物。

营养价值:

酸乳制品:

经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产品.

乳酸菌制剂:

以乳酸发酵为主要手段,添加其他的原材料而制成的粉剂,片剂或丸剂,以供防治各种疾病的产品.

使用发酵剂的目的:

制造干酪方面

①促进凝块的形成;

②使凝块收缩和容易排除乳清;

③防止在制造过程和成熟期间杂菌的污染;

④改进产品的组织状态;

⑤成熟中给酶的作用创造适当的pH条件

三、干酪的加工

1.原料乳、标准化、杀菌

2.添加发酵剂

3.添加钙盐和色素

4.添加凝乳酶

5.凝块切割

6.搅拌及二次加温

7.乳清的排出、成型压榨

8.加盐、成熟

9.上色挂蜡

10.后期成熟与贮藏

第八章奶油的制造

奶油:

乳经分离后所得的稀奶油,再经成熟、搅拌、压炼而制成的一种乳制品。

第一节奶油的种类及性质

一、种类

二、性质

奶油中主要是脂肪,因此奶油的性状直接受脂肪的性质支配。

1.脂肪性质与乳牛品种、泌乳期与季节的关系

2.奶油的色泽

3.奶油的芳香味

4.奶油的物理结构

第二节奶油的生产工艺过程

一、原料乳检验及分离

二、稀奶油的标准化

三、稀奶油的中和

1.中和的目的:

2.中和的程度:

3.中和剂的选择:

四、稀奶油的杀菌

五、稀奶油的物理成熟

六、添加色素

七、奶油的搅拌

影响搅拌的因素:

1.稀奶油的温度2.稀奶油的酸度3.稀奶油的脂肪率4.物理成熟程度5.脂肪球的大小

八、奶油粒的洗涤

目的:

除去奶油粒表面的酪乳和调整奶油的硬度。

九、奶油的加盐及压炼

1.加盐的目的:

2.压炼的目的:

使奶油粒变为组织致密的奶油层;使水滴分布均匀;使食盐全部溶解并均匀分布于奶油中;调节水分含量。

十、奶油的包装

第三篇蛋与蛋制品

第一章蛋的结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第一节蛋的构造及化学成分

蛋的构造,由外而内的顺序分述如下:

一外蛋壳膜(壳外膜或壳上膜)

外蛋壳膜是覆盖于蛋壳表面的一层可溶性胶体,其成分为粘蛋白,外蛋壳膜的有机部分含有氨基酸达17种之多。

其中主要是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等。

糖类主要是半乳糖。

外蛋壳膜中还含有色素,其有封闭气孔的作用,但又有易脱落的特性,久放或水洗则消失。

感官鉴别此膜是否存在可判定蛋的新鲜度。

二、蛋壳

占蛋的12-13%,外层为多孔层,内层为乳头状层,外层主要成分为无机物,内层主要成分为有机物。

蛋壳的厚度,不同种类家禽有所差异。

饲养条件对蛋壳有影响。

就一个蛋来说,大头薄,小头厚。

蛋壳上有多达9000-12000个气孔,其分布不均,大头多,小头少。

气孔呈不规则的弯曲的毛细管状,其作用是沟通蛋内外。

蛋壳的化学成分:

无机部分主要有碳酸钙、碳酸镁、磷酸镁、磷酸钙。

有机部分,有17中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有谷、胱、脯、精、组、色、赖氨酸。

三、壳下膜(壳下内膜)

包括内蛋壳膜及蛋白膜。

刚生下的蛋,该两层膜粘在一起,故有壳下膜之称。

此膜从物理结构上看,是由很细的纤维交错呈网状结构。

壳下膜不溶于水、酸、碱及酒精。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网状结

纤维构空隙膜厚度微生物膨胀性

蛋白膜细小13-17um不能透过大

内壳蛋膜粗大41-60um能小

壳下膜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还有少量的脂质。

四、气室

新生蛋无气室,冷却后,蛋内容物收缩,因而在蛋壳较薄、气孔较多的大头形成气室,气室的大小与贮藏时间、贮藏条件有关;所以,测定气室的大小是评定蛋新鲜度的指标之一。

五、蛋白(蛋清)

位于蛋白膜内层,是一种白色透明的半流动胶体物质,以不同浓度分层分布存在。

第一层:

为外稀蛋白层,占蛋白23.2%

第二层:

为浓厚蛋白层,占蛋白总体积的57.3%

第三层:

为内稀蛋白层,占蛋白总体积的16.8%

第四层:

为系带膜状层,占蛋白总体积的2.7%

1.蛋白中的水分:

外稀蛋白的含水量为89%,内稀蛋白的含水量为88%,浓厚蛋白为87%。

2.蛋白中的蛋白质:

含量为总蛋白的11-13%,分为两类:

一类为简单蛋白类有卵白蛋白、卵球蛋白和伴白蛋白;

另一类为糖蛋白质,即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的复合蛋白质。

如粘蛋白和类粘蛋白。

3.蛋白中的碳水化合物:

分两种状态存在,一种与蛋白质结合,呈结合状态存在。

另一种呈游离状态存在,如葡萄糖。

4.蛋白中的酶:

蛋白中含有蛋白分解酶、淀粉酶、二胜酶、溶菌酶。

其中溶菌酶在一定条件下和时间内有杀菌作用,在37-40℃及PH7.2时活力最强。

5.蛋白中的维生素及色素

蛋白中的维生素较蛋黄低,主要有VB2、VC等蛋白中的色素很少,其中含有少量的核黄素,因此,干燥后的蛋白带有浅黄色。

6.蛋白中的无机成分:

主要有K、a、Ca、Mg、Cl等,此外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

Be、Br、I等。

六.系带

在蛋黄两侧各有一条浓厚的带状物即为系带。

作用为固定蛋黄。

七.蛋黄膜

是一层微细而紧密的薄膜,具有收缩和膨胀的能力.

其主要作用为保护蛋黄不向蛋白中扩散。

八.蛋黄

1.蛋黄中的蛋白质:

主要有卵黄磷蛋白,卵黄球蛋白及少量的白蛋白和糖蛋白。

2.脂肪:

约含有30-33%的脂肪,蛋黄成分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乳化作用,主要原因是含有大量磷脂类。

3.色素:

含有各种色素,其主要为叶黄素,其次为玉米黄质,胡萝卜素、核黄素等。

4.维生素:

主要有维生素A1、B1、B2、B6、泛酸及维生素C、D、E、H、K等。

5.无机成分及其他

约含1-1.5%的灰分,微量游离状态的糖类,此外,还有淀粉酶、蛋白酶、解脂酶及过氧化物酶等。

第二节蛋的营养价值及理化特性

一.蛋的营养价值

蛋是高营养的食品,在于其消化率和吸收率高。

蛋的生物价(用来表示蛋白营养价值)是几种主要动物性食品中最高的:

鸡全蛋94、蛋黄96、蛋白83、牛乳85、牛肉76、猪肉74。

蛋中必需氨基酸,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相互间的含量比也接近人体的需要,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质。

蛋中的脂肪主要是呈液体状,所以易吸收,所含的脑磷脂是人脑神经组织发育不可少的物质。

蛋中的铁较为丰富,又易被人体吸收,可补充乳中铁的不足,蛋也是VA、VB、VD的最好来源。

二.蛋的理化性质

1.比重:

新鲜鸡蛋的比重为1.078-1.094。

鸭、鹅蛋为1.085,比重小于1.06为不合格蛋。

2.粘度:

新鲜蛋的蛋白粘度为3.5-10.5泊,蛋黄为110-250泊。

3.PH:

新鲜蛋的蛋白PH为7.6-7.9,蛋黄为6.0左右,蛋在存放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向外逸出,PH有所升高,10天左右,蛋白可达9.0-9.7,蛋黄变化缓慢,最高可达6.4-6.9。

4.热变性和冰结点:

全蛋液的凝固点为72-77℃,蛋白液的凝固点为62-64℃,蛋黄为68-71.5℃。

全蛋在60℃的条件下,加热10分钟,蛋白表面则凝固并附于壳上。

蛋液的冰点:

蛋白-0.42—-0.45℃,蛋黄为-0.57—-0.59℃,蛋的冰点与蛋的新鲜度有关,蛋日龄越长,蛋白冰点降低,蛋黄则相反。

5.蛋白和蛋黄间的渗透作用:

两者之间隔有一层具有渗透性的薄膜,由于二者之间所含水分及盐类不同而形成一定的压差,蛋的这种渗透特性是蛋在贮藏过程中形成散黄的原因之一。

6.蛋白的起泡性:

又称蛋白的打擦度,即一定量的蛋白液,在一定速度下,搅拌一定时间所形成泡沫的高度。

蛋白的起泡性与蛋白的粘度、新鲜度、PH值有关。

7.蛋的耐压性:

即蛋最大限度能接受的压力。

耐压性的大小与蛋的形状、蛋壳的厚度、蛋壳的致密程度、家禽的种类及品种等不同而有差异。

就一个蛋来说,长轴比短轴耐压,因此在包装时应加以注意。

8.蛋的透光性:

由于蛋壳的结构不是均匀的致密体,而是许多呈弯曲状存在的气孔之故。

蛋品工业中常利用此特性观察内溶物的特征,评定蛋的新鲜度。

三、蛋的品质评定

1.感官鉴定法:

外蛋壳膜是否脱落,判定蛋的新鲜度。

2.比重鉴定法:

陈蛋比重下降,小于1.06为不合格蛋,新鲜蛋为1.078-1.094

3.光照法:

不同质量的蛋在灯光下具有不同的特征,据此观察蛋壳的结构、气室大小、蛋白和蛋黄以及胚胎等的特征来综合鉴定蛋的新鲜度。

4.荧光鉴定法

(1)新鲜蛋:

感官鉴定时应具有新鲜蛋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