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637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1.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

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

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

这说明了

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

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

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可得出族人必须在经过宗族裁判后,再向官府投诉,由此可得出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宗族审判,“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可得出宗族司法需在国家地方司法的领导下存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宗族审判效率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杂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即可。

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表一)。

据此可以推知

表一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8.9次/年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可知主要表述的是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至于明清政府防灾能力无法据表格得出,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完成,元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之宋朝明显增多,由此可得出,经济南移并不是造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由图表可得出,从秦汉到明清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都在不断上升,明清农业生产方面逐渐面临严峻考验,故C项正确;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点晴:

表格中信息反映的是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与清政府防灾能力、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同时据一份史料一份话,无法得出“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4.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

清廷的上述做法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乾隆后期,京剧并未形成,且京剧艺术并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故A项排除;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材料“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可得出清廷的上述做法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故D项排除。

5.下表是中国19世纪70—90年代进出口商品价值简表(表二),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表二(单位:

万海关两)

年份

进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出超或入超

1871(同治十年)...

13695

7010

6685

入超325

1876(光绪二年)

15112

7027

8085

出超1058

1881(光绪七年)

16336

9191

7145

入超2046

1886(光绪十二年)

16469

8748

7721

入超1027

1891(光绪十七年)

23495

13400

10095

入超3305

1896(光绪二十二年)

33367

20259

13108

入超7151

1901(光绪二十七年)...

43796

26830

16966

入超9864

 

A.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中国展开巨大贸易攻势

B.外国商品输入的优势主要依靠鸦片贸易获得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已经无法抵挡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洪流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答案】A

【解析】据题干“19世纪70—90年代”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而此时我国进口总值大多高于出口总值,由此可知,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我国开展了巨大的贸易攻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鸦片贸易是外国商品输入的优势,故B项排除;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关键一是据表格时间信息分析,二是结合表格数据变化趋势分析。

6.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

该规定是为了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可知其反映了对孔子思想的固守,结合1914年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和民国”宗旨是拥护共和,发扬民主,但在材料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排除;由材料“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可知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尊崇,并没有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故D项排除。

点晴:

试题难度大,能理解材料中教育体制改革的规定其实质就是尊孔复古逆流,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7.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

“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这句话的依据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九一八事变标志“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解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而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故A项排除;由材料“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可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故B项正确;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故C项排除;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故D项排除。

点晴:

紧扣“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

8.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

A.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B.促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巨大波动...

【答案】C

点晴:

材料中反映的是国家对农副产品的规定的变化,由原来的统购统销到市场调节,给农民更大的自由空间,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十二铜表法》规定:

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

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D.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邻地间“应留空地五尺”,并不具有“时效性”,可见罗马法维护公共利益,B项正确。

A项与此无关,排除。

材料涉及的不是“公共权力”,C项排除。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0.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工业化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

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培育了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

C.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D.促进了近代化城市的逐渐兴起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材料中的发展阶段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项排除;据题干“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所学可知这一发展阶段培育了以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故B项正确;推动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是20世纪工人运动的发生,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促进了近代城市的逐渐兴起,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

11.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

他们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驱逐。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A.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

C.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D.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945—1990年为美苏两国冷战时期,由材料“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可得出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美国“冷战”政策,对共产主义的仇视,而对华裔与亚裔的“怀疑”,故A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世界反法西斯结束无关,故B项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日本采取的是“扶助”政策,但亚洲包括日本,故C项排除;“美苏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这是美苏冷战的表现,并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信息,联系美苏冷战分析归纳即可。

12.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

这反映出当时

A.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B.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C.浪漫主义者过分的强调理性D.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答案】D

【解析】法国大革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故A项排除;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思想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强调的是感性层次,故C项排除;据题干“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可得出民众对大革命后所建立社会的失望,故D项正确。

点晴:

解题时紧扣“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即反映出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据此获取正确答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世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

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表四)。

表四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产品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它货品。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

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

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银丝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门为中心;链接欧、亚、美三大洲;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

原因:

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

(2)影响:

对中国:

促进了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从世界范围来看,它为新航路开通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16、17世纪全球贸易的重要依托;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特点的作答需要结合表格中的航运活动可以看出主要以土特产品为主,中国在贸易战处于出超地位,且以澳门为中心,再结合“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可以结合新航路的开辟和解联系加强、中国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繁荣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评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银丝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等关键信息,因此需要分为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对中国可以从文化交流、传统手工业的繁荣、没有发生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对世界的影响可以从全球贸易、世界的紧密联系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

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

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

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论述:

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些列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示例二:

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

论述:

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

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

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

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

他说:

“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

”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延长农民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地方政府财政资助。

(2)清初土地政策调整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为“流民”有利于社会稳定,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积极缴纳赋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然后卖给农民耕种”“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及所学信息,结合“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可得出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利于社会稳定,赢得了民心,结合“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以及免税的年限延长等信息得出农民积极性及增加政府收入等。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胡适出使美国,应邀于旧金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做《中国处在目前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的演讲:

“虽然对于贵国人民希冀置身战争之外的愿望我是完全的同情,可是我不免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对方以消极的绥靖主义和没有建设性的和平政策为后盾,绝对不足以保障列位所深深希望的和平。

中国对美国所期望的——是一个国际和平与正义、实际与积极的领导者,一个阻止战争,遏制侵略,与世界上民主国家合作的策划者,促成集体安全,使得这个世界至少可使人类能安全居住的领导者……”此后的几年中,他四处演讲,以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并以正义力量介入战争。

史学家余英时评论说:

“这至少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

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交谈,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它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

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岳南著《南渡北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美国“置身战争之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在美国的外交活动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

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盛行;绥靖主义影响;日本在此时的侵略还没有对美国在华利益构成根本威胁,且美国在日本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2)作用:

宣传了中国的艰苦抗战和抗战决心,揭示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意义;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美国与日本的妥协,孤立了日本;有助于赢得美国的援助和参与,改变了中国孤立抗战的局面。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据材料中“贵国人民希冀置身战争之外的愿望”“深深希望的和”可以看出当时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盛行,据“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得出当时美日之间还存在利益关系,还没有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综合分析即可。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可以联系史料中胡适在美国演讲的意义,如对中国抗战、唤起美国民众同情中国、鼓励日本、改变中国抗战局面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晏阳初(1890—1990年),近代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

20世纪20年代,他主持河北定县翟城村平民教育实验区的全面工作。

开始工作时,实验区全面经费只有3600元,经晏阳初赴美募捐,资金困境得以改善,而人才的解决主要依靠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

晏阳初要求博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尽量“农民化”。

在晏阳初指导下,洋博士们用在灯笼上写字的办法培养农民识字兴趣;在农药的配水比例上,技术人员掌握好“药”与“水”比例后,再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告知农民,以药瓶瓶盖为单位进行配药,使老百姓很快就掌握了喷洒农药的技术。

晏阳初倡导,平民教育运动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参加机会。

平教会主编的《农民报》每期所登内容,农民投稿竟占一半。

由洋博士主导的定县实验,由河北而湖南、四川,由中国而菲律宾、泰国、印度、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

——摘编自薛伟强《一场泥腿子与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1)根据材料,指出定县平民教育发展的原因。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影响。

【答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原因:

人才和资金的相对改善;教育方法符合农民文化层次,贴近农民生活;对民众动员程度较高

(2)影响:

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平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启迪意义。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资金困境得以改善,而人才的解决主要依靠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晏阳初要求博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尽量‘农民化’”“平民教育运动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参加机会”“办法培养农民识字兴趣”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可以从农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