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576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docx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近年来,信息经济学已步入主流经济学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都是因为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由他们完成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完全竞争市常这个市场有四大假设:

第一,有众多的买主和卖主,没有任何市场参与者能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第二,买卖双方自由进出市场;第三,产品是同质的;第四,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西方经济学家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并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完全满足上述假设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

于是经济学家们为了使理论解释更符合实际,不断突破上述假设,进行新的研究。

如研究不符合前三条假设的垄断市尝寡头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这大大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但第四条假设的突破是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70年代才完成的。

他们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突破信息完全的假设,从而极大推进了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和解释现实的能力。

一、逆向选择模型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

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

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

然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

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

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常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

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

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

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

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

θ=6000和θ=2000,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

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或P=2000。

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θ]=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θ=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θ=6000的车。

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θ=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

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

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常如果市场上是θ=6000到θ=2000的连续分布,尽管推理稍微复杂一些,但同样证明这一理论。

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

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市唱—“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

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

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

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

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尝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

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这些市场,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

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市场瘫痪。

二、信号传递模型

对信号传递模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另一位2001年度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

他对信号传递模型的研究起源于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他研究的结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

在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

于是高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低生产能力的人得到的报酬高于他们的边际产品。

这时,高能力的人希望找到一种办法,主动向雇佣方发出信号,使他们同低能力的人分离开来,使自己的工资与劳动效率相称。

教育程度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原因是,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例,不同能力的人是因受教育程度不同,或者说教育传递信号具有把雇员能力分离开的功能。

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模型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他的模型里,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确定了一个条件,在此条件下,能力低的人不愿意模仿能力高的人,即做出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以示意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这一条件就是,做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对能力低的人来说边际成本更高。

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证明:

在这种情况下,虽有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在他的模型里,假定教育对生产率没有影响,但是,厂商以教育为基础发放工资仍然有利可图,因为它能吸引更高能力的人。

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也具有普遍的经济学意义。

例如,上市公司的过度分红行为。

在很多国家,政府对红利征税的税率比资本增值的税率要高,通常政府对红利征收两次税:

一次对公司,一次对个人,而对资本增值只对个人征收一次税。

如果没有信息问题,利润再投资比分红更符合股东利益,但很多公司仍然热衷于分红。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的管理层当然比股民更清楚地知道公司的真实业绩。

在这种情况下,业绩好的公司就采取多发红利的办法来向股民发出信号,以区别于业绩不好的公司,后者发不出红利。

证券市场对分红这一信号的回应是股价上升,从而补偿了股民因为分红交纳较高的税而蒙受的损失。

信号发布的要求是“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反应。

如厂商不惜重金到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做广告,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它的宣传广度,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实力,同那些没有实力的厂家区分开。

这样的事例浸透商业活动的每个角落。

三、分离均衡模型

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研究的是拥有信息的一方主动发布信息,从同类中分离出来,这样才有利可图。

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不具备信息的一方建立如何的机制来筛选有信息的一方,从而实现市场效率呢?

这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研究的重点。

如果说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研究的是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研究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那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进一步把信息不对称引入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研究,并且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

在保险市场上存在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难以确切的知道投保人的真实情况和行为。

保户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合约存在着隐藏行为,则导致道德风险,一旦人们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约,他们往往会不再像以往那样仔细看管家中的财产了,当出门的时候,他可能不再像没有保险以前那样仔细地检查煤气是否关好,因为现在屋子着火了,他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人甚至自己故意造成火灾来骗取保费。

在这里,因为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人们在投保后防灾行为而产生“隐蔽行为”。

保险公司面临着人们松懈责任甚至可能采劝不道德”行为而引致的损失,严重的情况会使保险公司关门。

保险市场逆向选择来自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使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

当保险金处于一般均衡价格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群预期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小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预期投保的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会愿意投保。

低风险消费者退出后,如果保险金和赔偿金不变,会由于赔偿概率的上升而使保险公司可能亏损。

这种条件下,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

这样,那些次低风险的顾客群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从而不再投保,高风险类型消费者不会在意保费的提高而踊跃进入保险大军。

这样一来,高风险者就会把低风险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常看来,靠提高保费的办法,对保险公司是不管用的。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的重要观点出现了:

我们不能用通过提高保费的办法来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和道德风险消失。

相反,提高保费,会加剧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人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诈行为。

即不是使保险处于混同均衡,而是出现分离均衡。

分离均衡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广泛运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信贷配给理论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又一经典理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与安德鲁·魏斯(AndrewWeiss)于1981年合作的划时代论文《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出企业存在的骗贷行为与信息不对称有关。

他们认为银行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

这些创见因现实世界信贷配给十分普遍而使研究更进一步接近更为现实的信贷市场理论,并对公司融资、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古典经济学中,供大于求,利率就会下降;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升。

如果供求总平衡的话,均衡利率会很容易确定下来,长期来看供求平衡。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他发现在借贷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实际利率比均衡利率要低。

贷款人的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不同的贷款人的风险偏好不同。

那些对未来投资回报率预期较高的人,愿意接受较高的利率,如果银行想通过提高利率来提高效益,就会把那部分预期有稳定回报的低风险投资者拒之门外,贷款给高风险者,银行的风险就会增大。

如此循环下去,最终结果是贷款质量下降,不但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润,反而会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解释为,银行靠提高利率的办法无效,而采取信贷配给是有效的方式。

在所有申请贷款的人中,只有部分人能够得到满足,哪怕有部分人想提高利率来获得更高的贷款,银行也不会同意。

银行是通过有选择性地给申请人贷款的办法来降低风险。

用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原因是“劣币驱逐良币”,即风险大的借款人驱除了风险小的借款人,只有把利率调到高位,才能抵消高风险成本。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的分离均衡与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信号传递不同之处在于:

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研究的是拥有不同信息的人如何通过信号传递,来把自己与同类分离出来。

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是说明不拥有信息的人如何设计一个菜单,来进行信息甄别,使具有不同信息的人不隐瞒信息和行为,或者说设计一个分离不同信息的人的机制,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四、市场规制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的结论再一次降低了我们对市场有效性假定的信心。

原始的市场失灵是以垄断的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等因素相联系;新的市场失效是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矗这两种市场失灵存在着区别:

原始的市场失灵在很大程度上容易确定的,如外部性带来的负效应的大小和范围是容易测度的。

其范围也容易控制,政府进行市场规制相对容易。

由于现实中的所有市场都是不完备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于所有市场来说是各有特点,因此,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增大了政府规制的难度。

市场本身有一定的克服信息不对称功能。

对此,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Heckman)教授比喻为:

信息市场不完善好似一头又高又壮的水牛身上长了一个肉赘,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其整体的强剑但是仅靠水牛的强壮就能驱除自身的肉赘吗?

显然不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政府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连极端的自由学派经济学家也不否认。

比如,在保险市场上人们购买保险是因为他们想抗拒风险,但如果所有投保人都因为投保而掉以轻心,那么被保险事件将会频繁发生,保险金的数额也将增加。

假设投保事物毁于火灾,而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床上吸烟。

原则上,保险公司可以在保险契约上要求不要在床上吸烟,但不能被强制执行。

保险公司可以在每个保户卧室都安装上电视监视器,但这会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对于类似的规范,政府可以通过对香烟征税的方式减少人们在床上吸烟。

通过征税如果使“道德风险”减少而获得的福利抵消或大于由征税带来的负效应,政府能够通过征收税收而减少或禁止香烟生产,其他任何私人或私人集团不能作到这一点。

而任何保险公司都不能通过强制性的向香烟生产企业征税的办法来实现减少因吸烟造成火灾的损失。

市场需要政府规制已经没有争议,但政府规制的幅度在理论界存在分歧。

一种理论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另一种理论认为政府要管得宽一些。

政府规制的幅度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它包括定义产权、保护产权、执行合同。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所扮演的第三方——“守夜人”的作用。

这一点已经没有争议。

第二类它包括某些法律和规制。

比如反垄断和一些与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金融市尝金融机构的规制。

虽然比较极端的自由学派经济学家反对政府在这些领域的干预,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对这些领域适当的规制的正面收益大于干预带来的成本。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类规制措施呈现加强的趋势。

第三类包括政府的价格管制如对房租、工资、股价、汇率等价格的管制;对贸易的限制;有倾斜的产业政策等。

这类规制从短期来看,对于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有积极意义。

但是,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干预对经济发展有长期的正面作用,其负面作用比如造成价格扭曲、寻租、腐败常常十分明显,而且过度规制可以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第一、二类的内容政府可以加强规制。

对于第三类,有限的规制呈现放松趋势。

尽管对资本市场的规制程度在理论界存在争论,但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对金融市场及与其有关的机构的法律和规制都相当充分。

这主要因为资本市场比较特殊,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投资者投入资金与取得回报之间有相当的时间差,这就给企业和金融机构从事不利于投资者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即所谓道德风险问题。

二是存款者或股民人数多而且分散,搜集信息的成本大,都想免费搭便车,他们很难集体进行监督,结果利益容易被侵犯。

三是金融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定价受投资者的预期因素的影响存在多个均衡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与实体经济无关而独立行走。

这几条足以造成潜在金融风险,而金融风暴又很容易演变为经济危机。

为了化解金融风险,政府的规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其财务信息、重大投资项目等信息进行真实披露;对股东权益特别是少数股东的保护;对商业银行审慎规制包括债务风险管理和法定资本金充足率;要求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透明化操作并限制其投资范围;要求在证券市场中交易符合严格的程序;对信息披露和交易过程的造假、欺诈行为严厉打击;对中介机构加以规范等等。

就我国情况而言,资本市场的规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规制不够,体现法规不完善和不配套。

二是监管力度不够。

金融规制不够是明显的,比如,我们的证券公司都是国有的,很多受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控制,业务操作极不透明,结果少数公司操纵股市的行为不易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对于证券市场的大量虚假信息的制造者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对造假者威慑力不够。

总之,对于资本市场,强化管制应是当务之急。

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增强了非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昭示:

资本配置不是在市场拍卖——谁出价高,谁就获得资本。

出价只是将来偿还一定数量的一种承诺,而这种承诺可以不履行,即承诺不可信,或者说存在信誉风险。

资本配置,重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使用者如何“承诺”,而且还要了解实际上使用者能否偿还,即承诺是否可信。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配置资本中,信誉——难以测度的价格成了比有形价格更为重要的因素,承诺可信成了价格以外的最重要的影响资本配置的因素。

信息不对称理论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

承诺可信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之根本。

而承诺可信机制的建立仅靠政府规制是远远不够的,更远非经济学家就能找到的治愈缺乏诚信的灵丹妙药。

【】

[1],"TheMarketforLemons:

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MichaelSpence,1972,"MarketSignaling:

TheInformationStructureofJobMarkets

andRelatedPhenomena",,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81,"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

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钱颖一.市场与法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