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702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docx

整理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绵羊痘(variolaovina;sheeppox)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

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

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

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山羊痘(variolacaprina;goat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性痘疹。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ae;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

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家禽后的各种综合征,从无临诊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到死亡率接近100%的严重全身性疾病不等。

最后一种病型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而其他各型统称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禽流感”的概念不清,反映在很多教科书和专著中,甚至在国家的法规条例中,将“禽流感”或“A型流感”与“真性鸡瘟”(fowlplague)的概念混为一谈。

真性鸡瘟是HPAI的旧称,1981年起已被废止不用。

HPAI是OIE分类中的A类病,而MPAI既不是A类病,也不是B类病,因此区分HPAI和MPAI十分重要。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亦称恐水症,俗称疯狂病。

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在病理组织学上,以非化脓性脑炎和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内基小体为主要特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临诊症状,病死率较高。

猪群感染最为普遍,且大多不表现临诊症状,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较低,怀孕母猪可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公猪则出现睾丸炎。

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TSE)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羊痒病、牛海绵状脑病、貂传染性脑病和人的克-雅病、格-斯综合征、库鲁病等。

其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几个月至几十年);机体感染后不发热、不产生炎症、无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诱生干扰素,也不受干扰素影响;不破坏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不受免疫调节剂影响;不影响其他病毒,也不受其他病毒影响。

表现进行性共济失调、震颤、姿势不稳、知觉过敏、痴呆和先为反常等神经临诊症状,病和发展缓慢,但全部以死亡告终;组织病理学变化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以神经元空泡化、脑灰质海绵状病理变化等为特征。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又称“疯牛病”(madcowdisease),是由朊病毒牛的一种传染性脑病,以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先为反常、运动失调、旅行车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为特征。

病牛终归死亡。

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细菌性人兽共患病。

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想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随着大型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巴氏杆菌(pasteurellosis)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类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

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人的病例少见,且多呈伤口感染。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分支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节病理变化。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人感染后多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有伴发败血症。

破伤风(tetanus)又被称为强直症,俗称锁哭口风,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兽共患病。

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本病分布广泛,呈共散在性发生。

猪链球菌病是链球菌属中马链球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epuisubsp.zooepidemicus)、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equisubsp.equi)、Lancefield分群中D、E、L群链球菌以及猪链球菌(Streptccoccussuis)引致猪的疫病的总称。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等症状。

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最主要的病原,该菌可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人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亦可感染该菌。

1987年,KilpperBalz和Schleifer建议将猪链球菌归纳为一新种。

到1995年,已鉴定出35个荚膜血清型(1至34型及1/2型)。

多数菌株来源于病猪,而荚膜14型来源于人,17、18、19和21型来源于健康猪,20型和30型来源于病牛,33型来源于病羔羊。

Demoor(1963)等倡议成立LancefieldR群将以上不能定型的链球菌归为R群。

Elliott(1978)按荚膜分型的方法,将该菌归为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suistype2),与LancefieldR群相对立。

与疾病最为相关的是猪链球菌2型,该型亦是临床分离频率最高的血清型。

Katsumi(1997)等报道,1985—1994年10年间从日本全国各地分享的99株猪链球菌中,2型占35.4%;Luque(1998)等证实,从西班牙不同地区分离的91株猪链球菌中,2型占57.8%。

1991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98—1999年夏季在我国江苏部分地区猪群暴发流行并导致特定人群致死的疫病是由猪链菌2型所引起的。

肉毒梭菌病毒素中毒症(botulism)是由于肉毒梭菌毒素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以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

动物的发病多因食入含毒素的高蛋白腐败饲料所致。

本病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纬30~50度之间的西北地区较多发生。

鼻疽(malleus,glanders)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在鼻腔和皮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生鼻疽性结节。

人鼻疽的特征为急性发热,局部皮肤或等处肿胀、坏死、溃疡或结节性脓肿,有时呈慢性经过。

我国目前已基本控制该病。

衣原体病(chlamydiosis)是一种由衣原体所引起的传染病,使铆动物发病,人也有易感性。

以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等多种临诊症状为特征。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疽和发热为特征。

猪瘟(swinefever;hogcholera)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其临诊症状从急性、亚急性到慢性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呼吸障碍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临诊上非洲猪瘟与猪的很多出血性疾病相似,尤其与猪瘟很难区分。

猪伪狂犬病(porcinepseudorabies)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感染猪的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临诊症状,还可侵害。

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无奇痒。

公猪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临诊症状。

本病也可以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reproductiveandrespiratorysyndrome,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

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

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parvovirusinfection)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临诊症状。

本病于1967年在英国首次报道,其后欧洲、美洲、亚洲及大洋洲很多国家均有本病的报道,现已遍布全世界。

我国在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也相继分离到猪细小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pigs,TGE)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2周龄以内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疫病中必须检疫的猪传染病。

该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对仔猪的影响最为严重。

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感染后的死亡率较低,成年猪感染后几乎没有死亡,但会严重影响猪的增重并降低饲料报酬。

1946年Doyle和Hutchings首次报道该病发生于美国,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日本和我国的台湾。

我国大陆最早于1956年在广东省的揭阳、惠州和汕头等地的猪场发现本病。

目前,该病广泛存在于许多养猪国家和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猪均易感。

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猪圆环病毒感染(Porcinecircovirusinfection)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

其临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贫血、黄疸、生长发育不良、腹泻、呼吸困难、母猪繁殖障碍、内脏器官及皮肤的广泛病理变化,特别是肾、脾脏及全身淋巴结的高度肿大、出血和坏死。

本病还可导致猪群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导致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

猪水疱病(swinevesiculardisease,SVD)是由猪水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

其临诊特征是猪的蹄部、鼻端、口腔黏膜、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类似于口蹄疫,但该病只引起猪发病,对其他家畜无致病性。

猪丹毒(seineerysipelas)也叫“钻石皮肤病”(diamondskindisease)或“红热病”(redfever),是由经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临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心内膜炎型。

1882年Pasteur首先从患猪丹毒病的猪体内分离到猪丹毒杆菌,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许多地区。

人通过创伤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以与链球菌感染人扭到才的丹毒相区别。

仔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enteritisofpiglets)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infectiousnecroticenteritis),俗称仔猪仔痢,是由C型和/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仔猪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变化为特性。

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pneumoniaofswine,MPS),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enzooticpneumonia),俗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理变化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contagiouspleuropneumonia)又称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为主要特征。

急性者病死率高,慢性者常能耐过。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infectiousatrophicrhinitis,AR)又称慢性萎缩性鼻炎或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鼻炎、鼻中隔扭曲、鼻甲骨萎缩和病猪生长迟缓为特征,临诊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鼻出血、颜面部变形或歪斜,常见于2~5月龄猪。

目前已将这种疾病归类于两种表现形式:

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non-progressiveatrophicrhinitis,NPAR)和进行性萎缩性鼻炎(progressiveatrophicrhinitis,PAR)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等。

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该病于1910年由Glasser首次报道,因此又称为革拉斯氏病(Glasser’sdisease),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也从部分规模化猪场中分离到该菌。

牛流行热(bovineepizooticfever)又称三日热(theredayfever)或暂时热(ephemeralfever), 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其临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僵硬、跛行,一般呈良性经过,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viraldiarrhea-mucosal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本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bovineinfectiousrhinotracheitis,IBR)又称坏死性鼻炎(mecroticrhinitis),红鼻病(redmosedisease),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诊表现为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汗等,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炎、流产、乳房炎等多种病症。

蓝舌病(bluetongue)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临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有溃疡性炎症变化。

由于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死亡、胎儿畸形、羊毛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是OIE划定的A类疫病之一。

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偶见于羊、骆驼和鹿。

患病动物的临诊特征是慢性卡他性肠炎、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黏膜厚并形成皱臂。

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是由病毒引起的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强毒感染易感禽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

因致病的毒株不同,ND可表现为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的疾病。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bronchitis,IB)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罗音。

在雏鸡还可出现流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

肾病理变化型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

传播快,死亡率较高。

在疾病早期,感染细胞的胞核内见有包涵体。

马立克病(Marek’sdisease,MD)是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和包括虹膜、皮肤在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本病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在病原学上与鸡的其他淋巴肿瘤病不同。

MD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养禽国家和地区,其危害随着养鸡业的集约化而增大,受害鸡群的损失从不到1%到超过30%不等,个别鸡群可达50%以上。

自20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以来,本病的损失已大大下降,但疫苗失败屡有发生。

近年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现毒力极强的马立克病病毒,给本病的防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发病率高、病程短。

主要临诊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并可死亡。

法氏囊、肾脏的病理变化、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产蛋下降综合征(eggsdropsyndrome,EDS76)是由禽腺病毒Ⅲ群中的病毒引起。

以产蛋下降为特征,其主要表现为鸡群产蛋骤然下降,软壳蛋和畸形蛋增加,褐色蛋蛋壳颜色变淡。

禽脑脊髓炎(avianencephalomyelitis,AE)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快速震颤特别是头颈部的震颤为特征,故又称流行性震颤。

禽白血病(avianleucosis)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其他如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瘤、纤维瘤和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血管瘤、骨石症等出现频率很低。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存在,大多数鸡群均有感染,但出现临诊症状的病鸡数量较少。

由于20世纪70年代在蛋种鸡群和90年代在肉种鸡群实施消灭计划,目前商品种鸡群中外源性禽淋巴白血病病毒(ALV)的流行率已不如以前高。

本病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通常在鸡群造成1%~2%的死亡率,偶见高达20%或以上者;2.引起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产蛋和蛋质下降;3.造成感染鸡群的免疫抑制。

20世纪90年代出现J亚群白血病后更是严重威胁肉鸡业的发展。

鸭瘟(duckplague)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virusenteritis,DVE),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

病禽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

食道黏膜有小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

肝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ushepatitis,DVH)是幼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

本病常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小鹅瘟(goslingplague)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原是一种细小病毒。

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传染快而病死率高。

在自然条件下成年鹅感染无临诊症状,但可经卵将病传至下一代。

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coryza,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临诊症状为鼻腔和窦的炎症,表现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

鸡毒支原体感染

从禽类体内已分离出20多种支原本,而对家禽引起危害最常见的有鸡毒支原体(MG)、火鸡支原体(MM)和滑液囊支原体(MS)。

MG和MS对鸡和火鸡有致病性,MM仅对火鸡有致病性,衣阿华支原体也主要感染火鸡。

在禽类支原体感染中,MG感染的经济意义最大。

鸡毒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gallisepticuminfection)可引起以呼吸道临诊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CRD),其特征为咳嗽、流鼻涕、呼吸道罗音和张口呼吸。

疾病发展缓慢,病程长,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可在鸡群长期存在和蔓延。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virdhemorrhagicdisease,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淤血、肿大、出血,肝脏坏死。

本病自1984年在我国江苏无锡首次发现以来,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

迄今朝鲜、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捷克、美国及新西兰等国均有本病的流行。

本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常呈暴发性流行,常给养兔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危害养兔业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为此,OIE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

犬瘟热(caninedisternper)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科、鼹鼠科及部分浣熊科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以呈现典型的双相热型,上呼吸道、肺及胃肠道的卡他性炎症,非化脓性脑膜-脊髓炎为特征。

有的病例在皮肤上形成湿疹样病理变化,脚底表皮过度增生、变厚,形成硬肉趾病或称硬脚掌病(hard-paddisease).

犬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caninehepatitis,ICH)是由犬腺病毒(Canineadenovirus,CAV)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症传染病,其特征为血液循环障碍、肝小叶中心坏死以及肝实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出现核内包涵体,为全身性感染,尤其是肝脏病理变化显著,故名犬传染性肝炎。

犬细小病毒病(Canineparvovirusinfection)又称犬传染性出血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