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711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docx

慢性病健康指导总汇编

 

慢性病健康指导汇编

 

阳信县水落坡乡卫生院

 

65岁老年人的健康指导资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日益增长,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已达10%,标志着我国也进入一个老龄化的时代。

为了适应这一社会现象所带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给予老年病人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达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为了掌握老年人健康基本情况,自2010年开始,我们将所辖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组织起来,进行健康指导,,以下介绍健康指导的具体内容。

1精神指导

精神指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必须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观察病人的言谈举止,找出病人的兴趣爱好,因人而异,避免课堂式教育。

如遇事洒脱宽容温和的应给与肯定和赞许,鼓励他们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

让老人介绍自己待人处世的经验,主动带动周围的病友共同面对疾病。

如性格内向孤僻应帮助积极与周围事物进行协调,通过转换角色,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等。

2饮食指导

三高(即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应积极提倡以预防为主的饮食。

一般以少油

少盐少糖的清淡饮食为宜,限制动物脂肪,适量的鱼、虾等蛋白质,充足的蔬菜水果,达到营养均衡。

禁忌烟酒。

根据老年人较常见的一些疾病具体指导如下。

(1)、心血管疾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富含纤维素饮食有利于保持排便的通畅。

餐后禁立即就寝;应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免胃胀蠕动缓慢,影响消化吸收,横膈上移心脏活动受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疾病。

(2)、高血压病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可采取循序渐进的的方法,慢慢适应。

因为钠盐食用过多,会引起水钠潴留,造成血容留增多,心排出量增多,血压增高,加重病情。

(3)、糖尿病制定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三餐,自觉遵守饮食计划;避免进食高糖食物。

定时进餐避免低血糖。

饥饿时可增加蔬菜和豆制品等副食。

3运动指导

 生命在于运动。

预防衰老的首要问题是改善循环。

老年人完全不运动不行,运动过度也不行。

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运动量以每天活动后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无疲倦感为宜。

一般开始每周可1~2次;每次时间15~20min。

逐渐增加至每日1~2次;时间可达0.5h以上。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散步、做操、打太极拳、慢跑、爬楼梯等运动。

注意

(1)不饱餐后或饥饿时活动。

(2)不进行剧烈活动。

(3)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4)气候变化大,太冷或太热时不宜户外活动。

(5)活动过程中注意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不适。

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及健康卡,出现上述不适及时终止活动,采取适当急救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

4睡眠指导

老人的睡眠时间多在6h左右,中午小睡0.5h,易右侧卧位。

避免各种不良的紧张刺激,持续紧张易造成失眠。

临睡前保持环境安静,喝杯温牛奶,温水浸泡双足,睡前不宜看恐怖小说及电视,可听些优雅的轻音乐,渐渐安然入睡。

醒后起床的动作要提倡“3个半分钟”,既醒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在床上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坐在床边半分钟;最后再下地活动。

以避免引发脑溢血等心脏血管疾病

5家属指导

使老年病人的健康指导最终达到切实有效的目的,家属的指导也是举足轻重的。

必须和家庭成员取得密切配合,给与病人必要的干预,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

健康指导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老年病人不同层次的认知要求,通过专题讲座,黑板报、印刷资料、图片,交谈讨论、电话咨询等来开展。

精益求精,完善的健康指导仍要在不断地应用中去探讨。

 

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资料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异常情况。

90%-95%的高血压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疾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

仅有5%-10%的高血压患者其高血压可能是肾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心,脑,肾功能损害,眼底出血等。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开展有关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相关健知识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饮食指导

1.1限制钠盐:

提倡少吃腌制食物,家庭人均摄盐量应低于6g/d.

1.2食物多样化:

摄取低热量或中等热量的均衡饮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淡水鱼,牛奶等。

1.3限制饱和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

如动物脂肪,内脏,鱼子,蛋黄等。

每日所吃脂肪的热量〈30%总热量,饱和脂肪〈10%(高血压患者〈7%〉。

1.4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饮料。

如:

咖啡,茶,可乐,以免加重心脏的负荷。

1.5如果是肾性高血压,为减轻肾的负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当尿素氮升高时,应限制蛋白质的入量不超过40g/d,避免发生严重的氮质血症。

2心理指导

高血压是慢性终身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脏器功能的受损及并发症,给患者及家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及经济压力。

患者易出现消极,悲观,烦躁,激惹等不良情绪,而情绪的不稳定又易导致高血压的升高。

所以做好患者的心理知道尤为重要。

护士要热情对待患者,耐心回答患者的提出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传播有关高血压的知识,说服,鼓励和支持患者,使患者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健康。

3运动及生活习惯,放松技巧

3.1制定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计划。

如每天快步行走40-50分钟,或散步,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

并坚持经常化。

3.2提倡不吸烟,已吸烟者应戒烟或减少吸烟〈5支/d。

3.3冬天应适当保暖,保证室温18-22度,湿度50%-60%,外出时应戴手套及帽子。

防止血压升高。

3.4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睡懒觉。

3.5至少每个月自测血压或到社区卫生站测量血压1次,做好记录。

对家中自备血压计的患者每半年到医院校对血压计1次。

3.6当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通过太极拳,听音乐,练书法及绘画等活动,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提高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应激水平,避免紧张刺激。

3.7从事有兴趣的消遣活动,如养花,养鸟,钓鱼等,以减轻压力。

但不宜进行易引起情绪激动的活动,如打麻将或其他竞赛性活动。

4药物治疗指导

4.1说明遵照医嘱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降压目的后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

4.2维持血压平稳,降压不宜过快过低,不可根据自己感觉血压高低来增减药物,也不要自己随便换药或突然停药。

4.3注意按时服药,若忘记服药,切忌下次服药时补量。

4.4许多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良反应,应注意预防。

如改变体位动作宜缓慢,使循环系统有时间适应姿势的改变。

如果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立即降低体位,如卧床抬高下肢,有助于回心血流,减轻脑缺血。

3

5测量血压的方法

5.1通常以安静5分钟以上,坐位上臂血压为准。

5.2血压袖带应能围住上臂,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cm.

5.3迅速充气使压力高出收缩压20mmHghou后逐渐放气。

5.4每秒钟下降3mmHg,听到第一声清晰血压搏动时的读数为收缩压,声音变调或消失时为舒张压。

5.5测血压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5.6若偏瘫或一侧肢体外伤患者测血压应选择健侧肢体,因患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及血液循环障碍,不能真实反映血压的变化。

5.7高血压患者可准备一个自我监测本,将每次测量的血压数值进行准确记录,以便掌握血压的控制情况。

6定期检查

如果病情出现变化,要随时去医院复查。

病情稳定者定期测量体重,每周1次,定期做血脂检查,每年做1次肾功,心电图及眼底检查,以及早发现并发症。

 

糖尿病的健康指导资料

1、基础知识指导 

包括对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概念、分类,何谓血糖?

空腹及非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有哪些并发症?

如何进行判断、控制糖尿病?

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等知识[3]。

2、饮食指导

主要目的是合理平衡和协调食物、药物与运动的关系,以达到理想血糖控制。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每餐定时定量,七八成饱即可,细嚼慢咽。

(2)不吃甜食,甜品如可乐、橙汁、果汁、甜面包等应严格限制,可用非热卡性、非营养性甜味剂(如阿斯巴甜、木糖醇等)。

(3)保持营养均衡,每餐饮食要尽量包括四类基本食物(五谷、素菜、肉、奶及钙类,三大营养即糖、脂肪、蛋白质比例要合理。

成人长期卧床者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0~25kcal,轻体力劳动(如司机及一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25~30kcal,中度体力劳动者(瓦工、木工、管工等)30~35kcal,重体力劳动者(建筑工人、搬运工等)40~45kcal以上。

(4)减少油腻食品,少用煎炸方式烹调及避免进食动物脂肪,以清淡饮食为主[4]。

(5)多选用高纤维食品,如红米、素菜、麦片、豆类等。

尽量少吃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米、瓜子、开心果等。

(6)尽量减少外出进食,因为外出应酬,美味佳肴极易造成饮食失调,使病情加重。

(7)戒烟限酒,控制食盐摄入量(食盐<6g/d)[5]。

3、运动指导

规律运动及控制体重指数在理想状态,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血糖、降低血管病变。

这对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1)运动方法

运动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在心功能良好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选择快走、慢跑、登山、骑车等有氧运动。

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周3-4次,以运动后不感劳累为宜,宜在餐后1小时运动,因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症、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病人,不宜晨起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注意合并急性感染、伴有心功不全者,糖尿病肾病、血糖>15mmol/L者或不稳定者,不宜运动,尤其老年患者更要严格掌握指征。

忌长时间静坐少动,如看电视、上网等。

(2)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量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年龄、心肺功能及体力等多种因素而定)。

运动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感到身体舒服为标准,不能过量。

注意调整进食及药物量,以降低血糖。

运动时要结伴而行,并随身携带糖果、甜的果汁及救护卡,以防发生低血糖等[6]。

4、心理指导

由于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愤怒、自责、焦虑、恐惧、怀疑、拒绝、满不在乎。

这些不良情绪易诱发各种疾病[7]。

因此,护理指导,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视患者如亲人,用温和的语言和体贴的行为,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在心理上给予亲情和温暖,和患者多沟通,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解释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合理的饮食调节、适当的体能锻炼、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纠正代谢紊乱和消除糖尿病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糖尿病,从根本上消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接受治疗,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5、用药指导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由于对注射胰岛素的认知程度和心理准备不足,应予详细耐心讲解注射胰岛素的作用原理,指导并教会患者或家属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剂量准确、及储存方法、注射后按时按量进餐、注射部位应注意多部位轮流注射,口服降糖药方法简单,易被接受,要教会患者掌握常用药物与进餐的关系,告知其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合理用药,按时按量进餐,适当运动,加强血糖监测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可促进糖原和脂肪等合成与贮存,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使各组织加速摄取、贮存和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

当口服降糖药而血糖不能控制时,应早期首选胰岛素。

胰岛素分速效、中效和长效三种。

临床常用的制剂是每毫升含40u的胰岛素,注射前后放置在冰箱4℃冷藏保存。

注射器的选择:

选用胰岛素“笔”型注射器。

规格:

胰岛素制剂为每毫升含40u和100u两种规格(400u/10ml,即0。

1ml=4u)。

注射方法和部位:

方法为皮下注射。

选用上臂三角肌、腹部和大腿内侧,有计划按顺序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肌肉萎缩。

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注射时间:

普通胰岛素于饭前30min皮下注射,注射后必须按时进食,以免发生低血糖。

6、卫生指导

由于患者血糖升高,较易引起皮肤感染。

因此,必须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

(1)保持皮肤干爽,尤其是脚、鞋袜不宜过紧,以避免脚部皮肤损伤。

皮肤有伤口,必须到医院处理好,并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挠痒时皮肤被抓破,引起感染。

(2)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差,牙齿易患牙周病,应坚持每餐餐后漱口或刷牙,刷牙方法要正确,并定期去医院检查牙齿,如有蛀牙、牙周病应及时治疗。

(3)糖尿病的妇女在怀孕或分娩时较易产生毒血症、感染、难产等并发症,对母亲及胎儿都造成影响。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怀孕之前应先将糖尿病控制好,并尽早做好产前检查,以确保产前、分娩及产后的安全[8]。

(4)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较易发生低血糖现象。

因此,必须在饭前30分钟注射和随身备少量糖果应急,并告诉患者及家属分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低血糖休克。

如果是酮症酸中毒昏迷,应及时送到医院治疗;如果是注射胰岛素过量或口服过量降糖剂,运动过度或不定时进食引起的低血糖休克,必须让患者立即进食一些容易吸收的糖类,如糖块、果汁糖或糖分高的饮料,然后尽快送医院。

7、自我监测指导

指导患者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的能力,教会患者自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并嘱其定期监测血糖和尿糖。

如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

指导患者掌握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方法和不良反应,指导其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及低血糖反应的应对;了解饮食治疗在控制病情、防治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运动锻炼的具体方法和注射事项;嘱患者生活有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做好足部护理,了解情绪、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

帮助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定期复查[9]。

8、预防并发症指导

经常监测血压、血脂,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防治周围神经及血管病变,定期检查眼底、眼压等,讲明酮酸症昏迷及低血糖昏迷及高渗性昏迷征兆以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指导讲究卫生,尤其女病人应做好会阴部清洁,做好足部护理,选择宽松柔软鞋袜,每日温水泡足,避免足损伤[10]。

四、效果及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问题。

通过临床健康指导实践,总体治疗效果良好,但也有血糖控制不佳者或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其讨论如下:

1、1例患者通过健康指导,仍不能完全领会,不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不会化验尿糖和判定结果,对治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低血糖反应症状了解很少,并认为西药治疗糖尿病不良反应大。

需要进一步耐心细致的指导。

2、1例患者自我精神心理因素无法控制,影响糖代谢过程。

通过心理健康指导,该患者对糖尿病有恐惧心理,担心工作和生活受影响,精神压力大,情绪急躁;1例患者乱求医,相信“根治糖尿病”的广告;2例患者对自己的病满不在乎,这些均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需要在心理指导上加大力度,循循善诱,寻找病人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3、1例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过食行为。

Ⅰ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饥饿,而饮食治疗是各类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手段。

患者必须控制饮食,目的是为了减轻胰岛功能负担,使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得以纠正,有利于血糖的调节。

该患者没有坚持糖尿病饮食,为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应首先加强护理的饮食监督和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4、2例患者用药不及时,一例患者擅自调换药物并减量,应与病人家属做好沟通,遵医嘱,加强随时监测血糖的重要性的知识指导,尤其是胰岛素使用的恰当方法。

在健康指导中,多次参加与业内人士开展的关于治疗糖尿病的座谈会和健康护理讨论会。

针对比如临床胰岛素使用的风险管理、如何帮助糖尿病患者治疗心理性抵御糖尿病等症状进行综合讨论,集思广益,得出因人而异的最适合的治疗护理方案。

通过专业性的讨论,更多的掌握了糖尿病健康护理知识,有利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有效、高质量治疗。

通过临床调研实践,得知糖尿病的护理指导工作人员,有责任把糖尿病的护理指导工作做得更好,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指导,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了有关糖尿病的预防保健康复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响应WHO提出: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使每一位糖尿病人都有接受健康教育机会,通过多形式、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清楚地认识到糖尿病对机体的危害及血糖控制的好处。

使人人都懂得卫生保健,对饮食、心理、运动、用药、自我监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对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进行调控,达到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的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帮助并指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及其家属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对预防糖尿病和控制病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症精神病的康复指导资料

精神病人往往表现为情感淡漠、自理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明显的影响了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可消除或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生活及工作能力。

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家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方面。

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病人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变得暴躁。

对此,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

病人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

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从矛盾意向中解脱出来。

二、生活技能训练精神病人彻底治愈后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在学习、工作、家务劳动、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能适应,有的病人甚至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

但部分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技能缺损,影响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需要对其生活进行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

它包括饮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务劳动及外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

应遵循病人参与和自理的模式,由家属协同病人制定治疗及康复计划,培养病人的兴趣,让病人讲出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想法、目标,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某一阶段;指导病人自我照顾,使病人了解家属对他的期望,克服生活上的懒散、终日卧床等做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如饮食起居、广播操、听音乐、看电视、家务劳动等,增强生活情趣,培养生活能力。

与此同时家属应肯定成绩,给予鼓励,使病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

1、个人卫生自理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属可给予督促实施。

督促病人自己整理被褥、床铺和打扫屋内卫生。

培养其良好洗漱习惯,早晨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梳理头发,睡前洗脚,不随地吐痰。

保持衣着整洁,督促其每周洗澡,更换衣服、床单、被套,督促其理发及修剪指甲。

2、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是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并注意营养搭配。

暴饮暴食者应控制进食量,定量供给食品,督促病人细嚼慢咽。

拒绝进食者应积极督促病人进食,实在有进食困难应给予鼻饲。

兴奋躁动的病人应诱导病人在安静时单独进食。

老年病人应在家属照料下进食。

对有异食症状的病人如吃土、墙皮、树根者,应注意加强护理,不让病人有接触这些异食的机会。

3、睡眠护理精神病人睡眠正常与否,与病情好坏或波动有密切关系。

家属应经常向病人讲解有关睡眠的科普知识,帮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义。

教育和督促病人逐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并为其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午休控制在两小时内,其他时间不要过多卧床。

白天为病人安排一些活动,如外出购物、看书、读报、家务劳动等;晚上按时服药,看电视不能太晚,保证每天有8~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的病人,应及时按医嘱使用适量催眠药物,避免病人在睡前服用兴奋性药物、刺激性饮料以及进行可能促进神经兴奋的交谈或剧烈活动等。

家属应观察和记录病人的睡眠情况以及失眠的症状,观察病人有无催眠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及其他副作用的产生,如皮疹、鼻塞、窒息等,发现情况及时送病人去医院就诊。

(二)人际关系训练人际训练的目的是使精神病人对社会中种种应激具有应对能力,使之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1、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设立合适的目标,明确生活目的,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如加入老年之家,社区青年协会等,增加保护性环境中的社会往来,帮助病人恢复兴趣和爱好,使其逐渐树立自我价值观念,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价值感,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2、家属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家属情绪与病人适应有关。

当家属拒绝病人时会导致病人有罪恶感,认为别人对他是失望的,可以加重病人的焦虑,降低自尊,有碍病人的好转。

家庭内环境的稳定保证了包括家属在内的家庭成员精神上的健康成长。

因此,家属在对病人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多以鼓励支持为主,不能丧失信心。

3、训练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先从简单的社交训练入手,如教会病人怎样主动与朋友打招呼,如何约亲属、朋友看电影、去公园、参观等,通过这些,适当的增加人际交往,循序渐进的提高社交技能。

对病人的每一次社交活动都给予评价、分析和总结,共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训练目标。

如此反复进行,达到提高病人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三)职业技能训练家庭护理的目标是使病人的工作和学习能够得到重新安置,使其尽可能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发展他们有兴趣有专长的技能,以适应职业的需要。

1、工作能力训练首先应确认病人的个体能力、技巧和兴趣,针对个体需要给予训练和有效的指导。

家属应协助病人重新建立、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过急,原则上必须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2、学习技能训练首先应训练病人掌握时间,即做事要有时间概念,如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或工作,按时读报等。

其次训练病人在学习时要做得住、听得进,而且多实践,积极参与讨论,培养自信。

在训练过程中,家属的期望值不宜过高,不能操之过急,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预防复发精神病人出院后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

家属一定要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防止任意增减药量或停药而导致复发。

帮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

注意随时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复发先兆,早期治疗。

定期复查,有意外情况及时和病人主管医生联系。

在康复过程中注意引导病人接受适当社会性刺激,如让病人适当劳动,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接受一定的医学知识教育等,对于预防疾病复发也有很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