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944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docx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

亚洲革命风暴-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_高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

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学习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以及亚洲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认识到:

随着欧洲列强对亚洲主要国家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亚洲各国人民几乎同时用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3.通过学习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

亚洲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通过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必要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

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和五次重大起义。

第二,印民族大起义的起因、概况和意义。

重点分析

  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列强由对资本的渴求转变为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迫切需要,侵略方式也由野蛮掠夺变为商品输出。

这种转变必然导致列强加紧其的侵略活动,使众多的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情况。

能够使学生更加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

所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是本课重点。

印度人民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印度社会各阶层最终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印度人民起义突出体体现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其他内容。

所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亚洲革命风暴”一目中的第一段小字内容和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侵略方式的不同,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殖民主义的本质。

  讲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认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

通过让学生了解起义的经过、规模,以及回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作用。

难点分析

  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政策,使印度人民大起义遭到失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分化瓦解起义阵营政策的罪恶阴谋。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应结合教材所讲的英国殖民者的两手策略,着重分析起义前、后不同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阶级力量的配备,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方案

(一)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

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

提问:

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

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

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

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

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

起义的主力是谁?

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

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

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

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当局攻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2.能力方面:

(1)通过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学生学会比较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香港顺利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是难点。

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

师:

同学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作出了不懈努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师: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真正实现了统一。

但是还有港、澳、台和一些岛屿没有统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神圣使命。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方式,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

(引导学生分析)

生:

(分析并概括)

师:

(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应该看到,武力解决,总会造成损失,不仅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

正是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日益成熟。

(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文字叙述分析并概括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生:

(分析并概括)

师:

(结合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总结)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都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但是要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统一使命,就必须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率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迈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第一步。

1981年时又做了解释说明。

2.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后的台湾的基本政策

师:

投影出示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的,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师:

(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

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

引人注目的是“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是提出“中央与地方谈判”正是我们充分考虑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后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

(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

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敌对了近30年,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如此宽松的政策决不是偶然的。

(引导学生分析其必然性)

生:

(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隔的这30年中,逐渐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但也从未忘记海峡两岸的人民同是炎黄子孙。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为了加快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明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思想“一国两制”提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生:

(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承认,“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繁荣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为全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二、香港顺利回归

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师: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领。

(引导学生回忆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

生:

(与教师共同回忆)师:

要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必须有一个中、英、港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又要照顾到香港居民的利益,还要让英方能够接受。

应当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

中英会谈伊始,撒切尔夫人“挟福克兰群岛胜利之威”访华,不想把香港交还中国。

英国政府代表开始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接着提出“以主权换治权”,有人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最后提出英国要对香港实行某种程度的“参与”,这实际上是要求变相的主权。

针对英方的言论,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应该明确肯定: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将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此后中英双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逐渐缩小了双方的分歧。

终于在1984年12月达成了协议,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引导学生分析香港问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

生:

(分析并概括)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结果,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的结果,它证明中因世界上是值得依赖的国家。

师:

在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对香港问题的12条基本方针政策。

(出示12条基本方针政策的部分内容)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除外交和国防事物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

(五)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八)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财政独立。

中央人民政府不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

(九)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英国和其它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

英国和其它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利益将得到照顾。

(十)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定有关协定……可自行签发出入香港的旅行证件。

师: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及其与对台湾政策的异同点)

生:

(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可以看出,“十二条”内容的实质就是“一国两制”,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化;与对台政策相比,香港不可保留自己的军队,还是不同的历史情况决定的,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香港问题是我们恢复行使主权。

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

师:

香港问题和平谈判成功,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两个声明发表的历史意义)

生:

(分析并概括)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3.香港回归祖国师:

(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剪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生:

(边看录像边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

二、海峡两岸的交流

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

生:

(阅读材料,分析并概括)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党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

(引导学生分析阻碍祖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因素和推动祖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因素)

生:

(分析并概括)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尽管在祖国的统一大业中还有不和谐的声音,还有来自台湾岛内和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但是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指导和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下,在祖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在全国人民的迫切支持期待和全世界所有华人、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推动下,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盼望着。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教学设计示例

1。

导入的过程:

利用图片《日本侵略者正在对健康的中国人作细菌试验》进行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图片,大家根据图片的信息,猜想一下图片的内容?

引导学生得出:

图片中的医生是日本的军医,躺在床上的不是病人,而是健康的中国人,图片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正在对健康的中国人作细菌试验。

日本侵略者为了灭亡中国,专门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成为“石井部队”他们把抓去的中国人称为“原木”,进行细菌注射、染菌饮食试验,甚至进行活人解剖,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这一节我们来学习《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2。

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①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方针是什么?

(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方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这些变化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请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归纳(从对国民党亲日派、国民党亲英美派、对敌后抗入根据地、对沦陷区等四个方面):

1938年底,日本首相近卫文蘑发表声明,提出所谓日中“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引诱国民政府投降。

在日本政府的引诱下,国民政府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

②汪伪政权的建立

教师出示图片《汪精卫夫妇跪像》,这是浙江黄岩海门镇人民制作的汉奸卖国贼汪精卫夫妇的跪像,置于街头,过往者人人唾骂。

人们为什么这么痛恨汪精卫?

(学生们阅读教材。

在日本政府的引诱下,国民政府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当了汉奸。

1940年3月,日本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汉奸傀儡政府,它完全听命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

建立傀儡政权,是日本灭亡中国、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罪恶步骤。

日本侵略者就是利用汉奸傀儡政权,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

③日军的残暴统治和经济掠夺

日本侵略者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侵华方针改变所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对沦陷区进行残暴的统治和野蛮的殖民掠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四个方面去把握。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师归纳:

政治上,用刺刀维护殖民统治,实行法西斯专政;建立各级伪政权,制造无人区;军事上,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经济上,对沦陷区野蛮掠夺来供应其战争的需要(具体表现:

对金融、对工矿业、对农业、对劳动力的掠夺上)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思想上,大力推行奴化教育。

3。

归纳总结过程:

(师生一起总结)

灭亡中国是日本侵略者既定方针,但不同时期其侵华方针有所不同、手段也不一样,产生的后果更是不一样。

抗战初期,它以主要兵力进攻国民党军队,企图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相持阶段到来后,它迫于战线太长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活动的压力,改变了侵华方针。

对国民党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但总的说来,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始终没有改变。

在军事进攻的同时,政治上采取残暴的法西斯统治,残酷屠杀中国人民,建立伪政权,采取“以华制华”的反动政策,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摧毁中国的民族精神。

总之,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4。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学生查找关于日军侵华期间所犯暴行的资料,组织一个小型的控述日军暴行的故事会,引导学生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转变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动力。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教案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在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努力下,拜上帝教组织日益扩大。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义军称太平军。

不久,太平军攻占永安,初步建立了政权。

后来,太平军攻克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推翻清朝的统治,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接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传教活动;金日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的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2.思想教育: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

②《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重要革命纲领,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思考:

应当怎样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讨论:

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为什么行不通?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

金日起义和《天朝田亩制度》。

②难点:

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为什么是行不通的。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答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然后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板书)

1.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板书)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继续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

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弥补战争中的军费开支,竭力进行搜刮,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因此,各地起义此伏彼起。

从1840年到1850年的十年间,全国发生了100多次农民起义。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洪秀全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2.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介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大字和小字,并落实相应的知识要点。

然后,继续讲)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广西传教。

沿途的情况使他们认识到,光凭外国的上帝是难以打动中国的老百姓的。

于是,他们俩决定分头进行活动。

1844年11月,冯云山来到桂平县紫荆山区传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介绍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活动的大字和小字人洪秀全离开广西后,回到老家,先后写了《原道救世歌》等重要文献,为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1847年,洪秀全也来到紫荆山区,与冯云山共同开展革命活动。

拜上帝教的影响越来越大。

经过长期酝酿,以洪秀全为首的拜上帝教领导核心形成。

其成员包括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等人。

正当拜上帝教组织日益扩大的时候,广西连年灾荒,起义烈火燃遍各地。

洪秀全预感到革命高潮已经来临,就命令各地拜上帝教会员到金田村集中,准备起义。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板书)

1850年农历腊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7岁生日。

冯云山、杨秀清等人率领着全体拜上帝教会员来给洪秀全祝寿。

洪秀全接受祝贺后,接原计划让全体会员到金田村的韦氏宗祠门前集合。

(出示《天平天国运动形势图》,结合该图和教材《金田起义》插图讲)在金田村韦氏宗祠的门前,一队队战士手执大刀长矛,男女分营排列,虽不十分整齐,可个个精神抖擞。

在一片欢呼声中,洪秀全登上韦氏宗祠门前的高台,昂然站立在黄绸大旗下。

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等人站在他的两边。

洪秀全举起右手,庄严地宣布:

“今天拜上帝会正式起义了!

我们要推翻腐败的朝廷,让天下的穷人都过上太平的日子。

我们的国号就叫太平天国,我们威如猛虎的雄兵就叫太平军。

”顿时,四周的太平军战士爆发出了“杀妖”的呐喊,这声音震撼了紫荆山麓。

4.永安建制(板书)

金田起义后,洪秀全称天王。

后来,太平军攻占永安(指图)。

在此,洪秀全制订了官制。

(指导学生看教材介绍永安建制的内容和意义)

二、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板书)

l.胜利进军与定都天京(板书)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继续北上。

在进攻全州时,冯云山不幸受伤,至蓑衣渡时牺牲。

在攻打长沙时,(指图)萧朝贵也不幸殉难。

由于长沙久攻不下,太平军绕道北上。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