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960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docx

中国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讲解

一、中国航空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行业战略意义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脊梁,而以大飞机项目为主干的航空装备制造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巅峰,产业的关联度很高。

大飞机项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用一句话来概括,是我国“飞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业是一国产业升级必然选择

航空装备是工业制造的“皇冠”,对先进制造设备、先进制造工艺、先进材料有极高的要求,摘取这个“皇冠”是一国占领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顶端的重要标志,是一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发展航空产业的过程中,将对电子工业、数控机床、锻件制造、冶金、复合材料、通用部件、仪器仪表等领域形成巨大的需求,并推动这些原本较为薄弱的行业实现产业提升,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国持续把航空装备作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均提到要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

图表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领域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对应战略新兴产业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

信息技术产业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信息技术产业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业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高端装备制造业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节能环保产业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生物产业

重大新药创制

生物产业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生物产业

大型飞机

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高端装备制造业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

资料来源:

产研智库

2、航空装备是国家高端装备产业振兴重中之重

日本一项对500项技术扩散案例研究表明,60%的技术源于航空工业;如果将民用船舶业对产业拉动以一元钱计算,那么家电为45元,汽车为80元,而大型客机为800元;同时,从投入产出效益来看,每向航空工业投入一万美元,10年后可以产生50-80万美元的收益。

美国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由飞机技术派生的衍生产品的销售额,是航空产品本身销售的15倍。

几乎整个航空装备产业链都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范畴,这与其它高端装备制造业对象只是传统产业的高端部分不一样,发展航空装备对一国制造业整体提升有重大意义;而且,航空装备中通用航空可以促进国内消费多元化,推动形成万亿新兴市场,促进国内消费结构提升。

因此,航空装备是国家高端装备产业振兴重中之重。

3、中国航空装备升级为战略性发展方向

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周四发布《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根据规划,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其中民用飞机产业化实现重大跨越的具体标志包括:

C919大型客机完成研制、生产和交付。

ARJ21涡扇支线飞机、新舟涡桨支线飞机实现产业化。

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直十五中型直升机、高端公务机、中等功率级涡轴发动机等重点产品完成研制并投放市场。

大型客机发动机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规划指出,未来10年是我国航空工业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国家已经将航空装备列入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正在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推动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空域开放步伐加快,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根据规划,2013年到2020年,我国的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目标是现代航空工业体系继续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民用飞机产业化实现重大跨越,C919大型客机要完成研制,生产和交付。

大型的灭火和水上救援机等重点产品要完成研制并投放市场。

(二)产业投资特征

面对巨大的商业机遇,我国的航空装备行业投资十分活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内陆军工企业转型。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航空装备产业以军用飞机制造为主,且制造企业大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近两来,中西部的军用航空装备企业向通用航空装备领域扩张,如西安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园、四川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基地、贵州安顺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基地等相继成立。

2、中西部航空装备企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布局扩张。

伴随着我国航空装备主导产业沿着“军用航空——民航航空——通用航空”的路径演变,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取代中西部地区成为我国航空装备产业的主要承载区,西安飞机、成都飞机洪都飞机等中西部航空装备企业也开启了向东部沿海扩张布局步伐。

3、国外企业纷纷布局中国。

为了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实现航空装备产业跨越式发展,我国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而国外航空装备企业为了抢占中国巨大的市场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其中以空客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A320总装线,瑞士皮拉图斯飞机公司将其PC-6机型的生产线和产能全部由瑞士转移至重庆两江新区最为典型。

(三)未来发展体系

以市场应用为先导,以重点产品研制为主线,统筹航空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业化、市场开发与服务发展,重点加快大型客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航空配套装备的发展,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喷气支线飞机成功研制,实现支线飞机年销售100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产业体系。

1、大型客机

以满足国内中心城市点对点、点对枢纽机场的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市场需求量大的150座级为切入点,按照安全、经济、舒适和环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50座级的C919单通道干线飞机,逐步形成产业化能力。

开展未来型号前期研究。

2、支线飞机

加快ARJ21-700型涡扇支线飞机研制,2012年前后取得中国适航当局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批量交付;2013年取得国外适航证书。

同时,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展改进改型,适时启动加长型、公务型、货运型飞机研制,实现系列化。

加快新舟60系列的改进改型和市场推广;适时启动新型支线飞机研制。

3、通用飞机和直升机

在具有产业基础的地区,优先发展社会效益好、市场需求大和经济价值高的通用飞机,加快研制生产大型灭火和水上应急救援飞机,重点支持大中型特种飞机、中/重型直升机和高端公务机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6座(含)以下轻小型通用飞机、水上飞机、无人机、特种飞行器和2吨(含)以下直升机,充分利用已有/在研成熟通用飞机平台,通过不断改进、改型以及升级来满足用户需求。

4、航空发动机

建立和完善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的工业体系,突破大型客机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创新能力。

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开展大客商用发动机验证机研制,2015年完成中法合作中等功率涡轴发动机的研制,建立发动机总装生产线和实现批量交付。

开展现有发动机改进改型。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相市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轻小型发动机,发展发动机专项技术和相关配套件。

5、航空设备

大力发展航空机载、任务、空管和地面设备及系统,促进专业化、系列化、货架化和规模化发展,按照“系统、设备和器件”三个层次建立产业配套体系。

以现有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快发展航电、通讯导航、液压、燃油、环控、电源、起落架、二次动力、生活设施、防火、照明、健康监控等系统供应商,逐步发展多个系统的集成供应商。

大力发展低成本通用飞机的系统和设备。

二、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形势

(一)市场发展形势

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仅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7艘(座)、金额为3.88亿美元,同比下滑幅度分别高达90%和83%,创下十多年来全球单季成交最低纪录。

而一季度海上油气开发项目延期搁置情况超出预期,钻井平台和海工支持船(OSV)订单绝迹;不足4亿美元的成交额创下近十多年来单季成交最低纪录,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

面对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现状,我国工信部与国家海洋局展开合作,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2016年2月18日工信部、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座谈会,并签署合作协议。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各有关方面要尽快开展顶层设计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务实推动相关工作,特别是对于探讨实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工程、组织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推动海洋调查与监测观测装备发展等工作,要抓紧推进,争取尽快形成具体的合作领域,大力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及其融合发展密不可分,工信部和海洋局双方分别从产、需角度出发加强合作,是国家力量的强强联合,有利于海洋装备供给侧和需求侧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更加有效地对接。

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围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综合观测监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化等领域,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行业管理上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供给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仅仅依靠政府出手并不能拯救整个海工装备市场,归根结底还得靠企业自救。

面对全球海工装备市场持续低迷,海工装备建造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部分企业已处在生死边缘,急需提高生存能力和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而对中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来说,目前最重要问题是对手持订单的处理以及手持订单推迟交付带来的维护成本、资源占用成本、融资成本和现金流风险。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建造企业在金融、商务、法律、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建造企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船东、运营商等相关主体设计出联合持股、融资租赁、联合市场开发等创造性解决方案,也需要政府、政策性银行等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

从中远期看,尽管2016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低迷境况很难改变,但随着未来油价恢复和逐步稳定在新的平衡区间,被延期和搁置的海上油气项目将被重新提上日程,加之老旧装备在低迷时期逐渐退出市场,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将迎来一股新的订造热潮,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前景依然向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应对此充满信心,并通过在萧条时期严控经营接单中的风险,苦练内功,适度对外以低成本收购优质资源和技术,努力度过当前的难关,必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区域布局情况

从地区分布看,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的海工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正在形成。

环渤海地区以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地为主,聚集了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中海油天津塘沽基地、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等,产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而且拥有龙头企业中的三家——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和中集来福士。

长三角地区以南通、上海等地为主,代表企业是上海外高桥、上海船厂、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船务、振华重工、熔盛重工,产品侧重于高端装备,实力十分突出。

该地区的产品种类丰富,除各类移动钻井平台外,还有居住平台、圆筒形FPSO、物探船等处于建造阶段。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南部的海工装备基地,主要以广州地区为主,包括中船澄西(广州)、中船黄埔、招商局重工、粤新、广机海工等海工船建造企业,同时辅之以各类平台、FPSO的修理或改装业务。

(三)主要企业情况

目前国内从事海工建造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烟台莱佛士、大连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桥、中远船务、招商局(深圳)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上海船厂等企业,主要从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系统建造;第二层次则包括江苏熔盛重工、黄船重工、武昌船厂、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江苏韩通船舶重工、天津新河重工以及一些有海工建造实力的地方船企,这些船企业目前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海工辅助船和工程船订单,实力相对第一层次较弱,成员更为庞杂。

总之,国内能建造海洋工程企业数量不多,约20多家左右。

其中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手持订单最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产品覆盖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类型最多;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首次承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第6代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技术最难。

目前中国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研发主要集中在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即中船集团属下708研究所)和中海油所属的设计公司;高校主要上海交大、哈工程大、武汉理工、大连理工和一些海事大学等;海洋油气开发配套设备制造主要集中在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国营兰州石化油井和石油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

总之,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总体情况:

在建造方面,建造能力簿弱,钻采装置类型单一;在研发方面,研发能力较弱,设计人才缺乏;在海工配套方面,核心设备几乎全部进口,严重影响建造进度,深海油气开发装备仍处于空白。

目前,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投资已开始兴起。

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已有20多个。

其中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主要由中石油和中海油两大石油巨头发起,联合当地政府兴建。

而外商投资的海工项目主要采取合资形式筹建,包括设计和制造公司在内外资项目(含企业)主要有15家左右。

目前我国涉足海工的企业多是制造海工装备的船体及平台,对50米以下的平台国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90米以下的钻井平台,我国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全部由国外引进。

加大对海工装备的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海工装备发展的关键。

我国企业已开已开发和建造了20万吨级以上的FPSO船和多型海洋平台。

国内各大造船企业都已把目光瞄准海洋工程建造市场。

长兴、龙穴、海基湾的建设中都将海洋工程纳入发展规划中。

上市公司中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主要有:

中集集团:

中集集团已成为烟台莱佛士控股股东。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烟台莱佛士2006年5月于挪威奥斯陆证券交易所以场外交易的形式上市。

主要专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FSO、平台供应船、铺管船、豪华游艇及其他工程设施的建造。

振华重工:

2009年5月由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业务。

公司目前做的有三大类海工项目,分别为海洋工程船、采油或勘探平台、高技术海工配件。

2009年7月,公司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了总价值为22亿美元的海工产品供货合同,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地钻机、2艘浮吊等项目。

这是公司也是上海市装备制造业当前最大的一个出口合同。

中国船舶:

公司旗下的外高桥造船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为核心的市场定位,在船厂建设的同时全面参与海洋工程的研制和开发,到2009年已成功完工交付三条FPSO,目前在建深水半潜式半潜式钻井平台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863”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继1983年成功自主开发“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后时隔20余年再次斥巨资设计建造最新一代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宝德股份:

公司开发的海洋深水钻机绞车智能控制系统,是针对于海洋钻井平台和钻井船的绞车升沉补偿系统,是继美国NOV之后,世界上第二家开发出该类产品的公司。

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公司已掌握了海洋钻机电控系统最核心部分的技术,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公司已具备全面进军海洋钻机电控系统领域的能力。

海油工程:

海油工程是中国唯一一家总承包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建设项目的公司。

2009年公司35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同步运行,工程量之大,在全球海洋工程界备受瞩目。

并完成了我国首座万吨级海上平台旅大27-2/32-2项目组块的陆地建造和牵引装船;“蓝鲸”船成功完成渤中28-2S项目4800吨CEP组块的海上安装。

神开股份:

公司于09年7月IPO4600万股,筹集资金约7.34亿元。

公司有三类产品涉及海洋钻采:

1、U型防喷器,此次公司筹集资金的主要项目之一,目前已完成U型防喷器的可行性论证和样机设计,在所有硬件条件达到的情况下,公司可迅速实现量产;2、采油(气)树,目前有部分用于海油作业;3、综合录井仪、钻井仪表,产品通过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国家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等权威机构的船检。

三、中国卫星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卫星制造业

2014年中国在轨卫星数目为139颗,超过俄罗斯的134颗迈上全球在轨卫星第二大户,但少于美国的400多颗。

根据中国的航天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会有超过200颗在轨航天器,而俄罗斯计划到2025年将在轨卫星群提高到181颗。

未来的十年将是卫星制造和发射的黄金十年,势必拉动整个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卫星发射业

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按照火箭所用的推进剂来分,可分为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

运载火箭是一国航天能力的重要标志。

运载火箭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质量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及可靠性。

火箭发射轨道包括低轨道(185km高,需要7.8千米/秒的特征速度),太阳同步轨道(1000km高,需要8.3千米/秒特征速度),地球同步卫星轨道(42000km高,需要10.25千米/秒特征速度)。

长征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2015年7月25日,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206次发射,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15年中国计划完成20次宇航发射,将有4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次数和航天器数目都创下新高,并且“分导式”多弹头发射卫星技术日益成熟,一箭多星的发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单星发射成本。

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三大发射场的火箭发射架由太原重工提供,另外由航天电子提供火箭的控制系统、逃逸系统和遥测系统等配套设备,航天晨光提供运载火箭加注系统和火箭燃料加注车、火箭燃料储罐、航天金属软管,航天动力提供火箭动力系统配套设备。

图表 2007-2015年中国火箭发射次数及投送航天器数量

数据来源:

产研智库

(三)地面设备制造业

地面设备制造业作为整个卫星产业链的第二大产值所在,呈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在我国地面设备制造业中,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重要增量。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在巴基斯坦,泰国,缅甸和俄罗斯等国的地面增强站的规划和建成,势必推动北斗产业进一步走出去,提高北斗在整个卫星导航领域的占有率。

地面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地面站等)及大众消费设备。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为总体研制单位,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底前将建成框架网和部分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到2018年底前将建成全国范围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分米、厘米和后处理毫米级的高精度位臵服务。

到2015年7月3日已完成了由31个框架网基准站和14个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组成的基本系统,预计全国150个框架网基准站的建设目标。

(四)卫星服务业

卫星服务业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遥感服务和航天飞行管理服务。

在我国政府的“户户通”工程的实施下,从2002年到2015年“户户通”的用户业已超过2248万,“村村通”的用户超过2025万,外加渔船上开通的“渔船通”用户,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卫星直播平台。

下一步在民航客机和高铁上或能实现观看卫星直播的功能,给卫星直播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卫星宽带业务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4年中国共有8亿人次乘坐高铁出行,民航业完成旅客运输量3.9亿次,高铁加民航总计接近12亿人次的乘客周转流水,蕴含着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其中一项由中国北车研制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轨道交通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未来乘坐高铁观看卫星直播电视和享受卫星宽带上网也将由构想变成现实。

在航空航班方面,工信部亦批准东航、南航、国航、东航获批开展机上卫星宽带上网验证运行,接入速度达到理论50M/s,上网快速且稳定。

高铁与民航的卫星宽带上网“星地信息高速公路”的成功开通,将不仅为卫星宽带业务提供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为极大的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为高铁和民航进一步拥抱互联网提供了入口支持。

我国的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卫通公司负责运营,2014年合并收入取得同比3.97%的增长,并在2014年进入全球10大卫星固定通信业务运营商行列。

中国卫通共有10颗卫星资源,提供卫星转发器的长期租用服务和临时租用服务,并为境内343套电视节目及230套广播节目提供卫星节目传输服务,同时公司也承揽了我国的陆地和海上通信业务。

此外,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亦提供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占地少、载客量大、运载效率高、节省能源、污染少、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还具有自己的专用通行道、与城市道路没有平面交叉、不受市内道路交通的干扰等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其他任何路面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形成快速的轨道交通网络,可以承载50-80%的城市交通客流量,相应减少路面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尾气污染,是解决时间集中、客流量特别大的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和最理想方式。

在各大城市中,发展和建设快速的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已是势在必行,把城市铁路建设、维修和运营费用减到最低限是现实的选择。

国家发改委对城铁项目的立项有一条强制性规定,即项目所有设备中必须保证有70%的国产设备,项目立项时需上报国产化方案。

实现70%的国产化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建设轨道交通需要大量技术先进的地铁和轻轨技术装备。

特别是近几年,国外机电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使得轨道交通的技术装备投资在整体工程造价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在有的项目高达60%,超过了以往土建工程费用占大头的比例。

设备逐步实现国产化则能大大降低工程整体造价。

例如,上海地铁二号线和广州地铁一号线,每公里的造价约8亿元,因为几乎所有的设备和技术都是进口的。

大量依赖进口造成建造、维修和运营成本昂贵,而国产化将会把费用降下来。

按照70%的国产化率来计算,地铁每公里造价可降至4.5亿元,而轻轨每公里造价仅2.5亿元。

此外,地铁车辆费用每辆从进口的190万美元降到国产的40万美元。

一批在建的城铁项目正积极通过合资、技术转让等合作形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降低进口设备在整个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

工程建设中,中国从日本引进了轻轨车辆、PC轨道梁和道岔单轨交通三大关键技术轻轨项目,积极促成吉林长春客车厂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日立公司提供电气、制动系统、车载空调等关键零部件设备,车辆的主要零部件由长春客车厂负责总装。

重庆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台不受地形限制的架桥机,能够完成复杂的高危险地段的轨道梁架设。

工程建设中,先后共有200多家企业和单位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工程的建设,在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重庆轻轨二号线工程所使用的设备实现70%的国产化,每公里造价降低至2.3亿元,建设工程时研发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都将为今后建设跨座式单轨线路提供帮助。

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根据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重点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结合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把工程的国产化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在系统和设备设计选型上,按照技术成熟、确保标准、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使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国产化达到70%以上。

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已承担了北京、天津、大连、长春、鞍山、深圳、南京等1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广州地铁的监理任务,有的设计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尽快提高设备国产化率,中国政府积极欢迎国际集团以提供顾问的形式参加设计和生产、合资和技术转让。

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合资生产设备,铁道部通号总公司与GRS公司合资生产通号设备等,这些都为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奠定了基础,最终将提高中国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