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7028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7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

专题07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

专题07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B.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D.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B细胞数量下降有关

答案:

B

解析: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非特异性免疫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起作用,其基础是由皮肤、黏膜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和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据此可知,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但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C错误;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T细胞数量下降有关,D错误。

2.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

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泌调节

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答案:

D

解析:

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从下丘脑开始,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内分泌腺;

B、暗信号使褪黑素增多,光信号与之作用相反;

C、褪黑素含量增多可以反馈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

D、注射褪黑素可以抑制下丘脑的功能。

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实验验证的问题是该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导有阻断作用,那么就要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一组要将药物放在神经纤维上,观察该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另一组将药物放在突触间隙,实验观察该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

其对比的结果能证明该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导有阻断作用。

4.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

散热为

;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

散热为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

B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正确;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

而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因而

,B错误;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以增强新陈代谢,温度高时,人体通过出汗形式减少尿量,因而低温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答案:

D

解析:

由膜上的糖侧链可以判断①为细胞外侧„a点为静息状态,此时K+通过离子通道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膜上的Ⅱ可能为通道蛋白;b→c过程为动作电位形成阶段,此时大量的Na+通过离子通道,由膜外内流到膜内,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b点时,膜两侧电位差为零。

6.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D

解析: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而引起的心脏病符合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项所述是由于细胞免疫而引起的,B项所述属于过敏反应,C项所述属于免疫缺陷病。

7.下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依次为(  )

A.①③②     B.①③③     C.③①②     D.①①②

答案:

D

解析:

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同时汗液分泌减少,机体多余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排出,所以尿量增加;小鼠为恒温动物,因此小鼠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

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故选:

D。

8.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

B

解析:

曲线c表示饮用1L清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A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不变,但会导致血液总量暂时增加,B正确;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C错误;饮用大量清水后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屈激素减少,D错误。

9.为探究某种药物Q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患细菌性疾病的小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药物Q,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药物Q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药物Q可通过促进小鼠T细胞数量的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D.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答案:

A

解析: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A项错误;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项正确;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加T细胞数量,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C项正确;b组与c组的比较说明,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D项正确。

10.

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

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通道,阻碍

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

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局部麻醉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通道,进入细胞内后能阻塞

通道,因此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A正确;从图1可以看出,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能够促进

内流,抵消兴奋时

内流产生的电位变化,故突触后膜不能兴奋,B正确;局麻药和

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C错误。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11.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査考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项错误;在第一次注射后,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变异是不定向的,鸡霍乱病原菌不能诱导存活鸡产生定向的抗性变异,B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项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项错误。

12.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

D

解析:

结核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发挥作用,A项错误;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吸附,溶菌酶能有效地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变得松弛,细胞溶解死亡,两者机制不同,B项错误;Rous肉瘤病毒为病毒致癌因子,它通过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C项错误;HIV主要侵染并破坏人体T细胞,人感染HIV后,病毒的浓度越高,T细胞的数量越少,症状越明显,D项正确。

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

A

解析: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也需要消耗能量,缺氧会影响能量供应,从而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A错误;传出神经末梢和肌细胞膜间会形成类似突触的结构,因此肌细胞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故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C、D正确。

14.如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

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形成动作电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

B.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

C.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为内正外负

D.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等相关知识。

由题图知,通过④途径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即◆代表钠离子;①途径为静息电位形成过程,即钾离子外流,▲代表钾离子。

④途径的发生可由电信号引起也可由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引起,A错误。

正常情况下,钾离子的细胞外浓度低于细胞内的,B错误。

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C错误。

②③均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且消耗

为主动运输,D正确。

15.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

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其中②结构位于大脑皮层

C.靶细胞的“受体”是糖蛋白

D.靶细胞接受激素的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浓度上升

答案:

B

解析:

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升高,刺激X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正确;

B、血糖降低时还可以刺激下丘脑的另外一些神经细胞,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图中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②位于下丘脑,B错误;

C、靶细胞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即糖被,C正确;

D、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

B.

16.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也叫免疫细胞,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

B.免疫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免疫系统有防卫功能,且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

答案:

B

解析:

A.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故A错误。

B.免疫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故B正确。

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故C错误。

D.免疫系统如果防卫功能过强,会引起免疫失调,如过敏反应,故D错误。

17.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

两极置于膜外,在

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

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

C.在图乙中的

时刻,兴奋传导至

电极处

D.

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内流和

外流造成的

答案:

C

解析:

图甲所示电流表的

两极置于膜外,指针不偏转,无法测出静息电位,A项错误;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均为

B项错误;图乙中。

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处和

处产生动作电位,并且曲线中偏离横轴的一段均由

内流造成,偏回横轴的一段均由

外流造成,C项正确、D项错误。

18.如图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体内血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D点若改为摄取等量的淀粉类食物,DE段斜率会变小

B.乙FG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分解

C.乙DE段与甲AB段相比,乙的胰岛B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活动可能较弱

D.用斐林试剂对B、E点尿液进行检查,正常情况下,水浴加热后B点尿液检査结果呈砖红色

答案:

C

解析:

图示曲线是摄取葡萄糖溶液后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改为摄取等量的淀粉类食物,则淀粉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需要一定时间.吸收葡萄糖速率减慢,即DE段斜率变小;曲线乙的FG段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开始运动后,血糖大量参与氧化分解,为机体的运动提供大量能量;曲线甲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B点时曲线乙为健康人体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故与曲线甲的AB段相比,曲线乙的DE段胰岛B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活动强,胰岛素分泌快;甲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B点时其尿液中存在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呈现砖红色。

19.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血流方向为从右到左)。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乳酸、消化液、CO2等物质

C.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D.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左侧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低于右侧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内环境是由血浆、淋巴、组织液组成的,A项错误;消化液是由消化腺分泌释放到消化道中的液体,血浆中无消化液,B项错误;血浆中的氧从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再扩散进入细胞内,C项正确;进食后血糖浓度相对升高,短时间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血液由右侧向左侧流动,左侧血液中胰岛素含量高于右侧,D项错误。

20.下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的代谢活动,使产热量增加

C.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

D.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只有合成d激素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A.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故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能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故B正确;

C.体温调节中枢主要在下丘脑;故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另外在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故D错误。

故选:

D。

21.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

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B.吞噬细胞处理绿脓杆菌后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査选择的作用、免疫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査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査的生物核心素养为生命观念。

细菌发生耐药突变并不是由抗生素诱导产生的,抗生素只是对耐药性突变的细菌进行选择,A错误;大多数病原体(如绿脓杆菌)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后,会暴露出其所特有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剌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绿脓杆菌)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不引起绿脓杆菌裂解死亡,C错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仍会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22.抗癌新药痊愈得是目前抗癌药物中覆盖范围最广的一种。

它通过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一1与其配体PD—L1和PD—L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死肿瘤。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癌细胞不仅可以无限增殖,而且可以扩散转移

B.T淋巴细胞消灭肿瘤细胞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痊愈得通过阻止凋亡基因的转录达到活化T细胞的作用

D.淋巴因子的分泌过程需要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

答案:

C

解析: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而且癌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搪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扩散转移,A项正确;T淋巴细胞消灭肿瘤细胞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痊愈得通过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一1与其配体PDL1和PD—L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死肿瘤,C项错误;淋巴因子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需要高尔基体的加丄、线粒体供能,D项正确。

23.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图乙为图甲中括号部分放大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结构1的末梢与靶细胞1合称为效应器

B.图甲中靶细胞1对靶细胞2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

C.图乙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位置为内环境

D.若图甲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定是肝细胞

答案:

D

解析:

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的,A项正确;图甲中靶细胞1产生的物质通过体液的输送作用于靶细胞2,其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B项正确;图乙中⑤为神经递质,其形成与②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中,C项正确;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有肝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肺和肾脏的细胞等,由图甲可知,靶细胞1产生的物质通过体液的输送作用于靶细胞2,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不一定是肝细胞,D项错误。

24.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处理的病菌、病毒等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医学技术。

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因此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某种抗体,便可确定一个人是否进行过接种或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预防接种不是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唯一途径

B.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C.肺结核患者只通过抗体的作用就能迅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恢复健康

D.人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它们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且分泌的

答案:

A

解析:

人体被某病原体感染后也能获得针对该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预防接种不是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唯一途径,A正确;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因此肺结核患者需要通过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共同作用才能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恢复健康,C错误;人体内存在的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D错误。

25.人体内的杀伤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e和Th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

B.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

C.Te和Th中编码CD8的基因均正常表达,发挥免疫功能

D.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

答案:

C

解析:

Te和Th均属于免疫细胞,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A正确;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B正确;糖蛋白CD8位于Te细胞膜表面,而Th细胞膜表面没有CD8,因此Te中编码CD8的基因正常表达并发挥免疫功能,但Th中编码CD8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26.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

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

图中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过程是体液免疫所特有的,丙过程是由浆细胞完成的

B.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随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抗体

C.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

D.哮喘发生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

答案:

C

解析:

甲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