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7150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docx

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

语文试卷

2012.5

(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6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收回机读卡和答题卡。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计日程功百尺杆头,更进一步湖泊(bó)畏葸(xǐ)不前

B.神彩奕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铿(kēnɡ)锵囿(yù)于成见

C.绿草如荫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挟(xiá)制越俎代庖(páo)

D.仗义执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噱(xué)头相(xiànɡ)机行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当前平板电脑销售火爆,但专家预计,另外一个新兴的概念产品“超极本”,在今年下半年将翻云覆雨,成为市场的新宠。

B.如果阅历丰富,知识广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懂一点,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C.即将毕业,博学敬业的老师、热情友好的同学和相敬如宾的室友,都让我依依难舍,高中三年生活会成为我人生最珍贵的回忆。

D.在CBA总决赛第五场比赛中,北京金隅队有望问鼎总冠军,球迷们疯狂抢购门票,几百元的门票被炒到数千元,一时洛阳纸贵。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期,媒体曝光了部分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究竟有多少药品企业使用了这种“毒胶囊”,监管部门必须作出肯定的答复。

B.草莓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水果,被誉为“果中皇后”,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它的自然成熟期是每年的5月下旬采摘最为适宜。

C.4月18日,伦敦奥运会进入倒计时100天,伦敦奥组委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并发布了新的奥运口号:

“激励一代人”。

D.据报道,日本某小岛近海突然有大量深海鱼漂浮至水面,对于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让当地岛民感到很吃惊,并担心近期会有大地震发生。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B.杜牧是“初唐四杰”之一,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他的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风格清新刚健,开创了初唐诗歌新气象。

C.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代表作有《死水》《红烛》,他主张诗歌“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D.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和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

杭州城不甚繁华,建筑景物均如小家碧玉,灵巧纤柔,①十足。

众位“佳丽”中,最为夺目的就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②西湖周遭,③,煞是引人眼球。

A.①韵味②。

”③翘角飞檐,掩映错综,亭台楼阁,红花绿树

B.①兴味②”。

③翘角飞檐,掩映错综,亭台楼阁,红花绿树

C.①兴味②。

”③亭台楼阁,翘角飞檐,红花绿树,掩映错综

D.①韵味②”。

③亭台楼阁,翘角飞檐,红花绿树,掩映错综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适,好读者,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

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

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

一见,辄诫门以绝。

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

君笑曰:

“此非吾时邪?

”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

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

乃踏门告曰:

“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

”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

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

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

君曰:

“狂子不足以共事。

”立谢客。

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

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

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

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

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其妻上谷侯高处士之女。

高固奇士,自方太师,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

“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

”君曰:

“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

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

”即谩谓媒妪:

“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

侯翁女幸嫁。

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

”诺,许白翁。

翁曰:

“诚官人邪?

取文书来!

”君计穷吐实。

妪曰:

“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

得一卷书粗若文书者,我袖以往。

翁见,未必取视。

幸而听我。

”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

“足矣!

以女与王氏。

”遂得女。

(取材于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奇负气负气:

赌气

B.不肯随人后选举选举:

参加科举

C.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一旦:

忽然有一天

D.幸而听我幸而:

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以干诸公贵人B.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

乃踏门告曰一女怜之

C.有以君平生告者D.且闻其女贤

吾以龃龉穷吾明经及第,且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见,辄诫门以绝

见过他一次,就告诫守门人不让他再进门

B.此非吾时邪

这不是一个适合我的时代啊

C.张甚,奴视法度士

嚣张得很,鄙视那些遵守法度的士人

D.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

不要苦恼,侯翁不会怀疑别人欺骗他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适参加招募士人的考试,在考试的时候出语惊人,最终没有考上,此后更加困窘。

B.昭义军节度卢从史听说了王适的经历,立即派人设法招致他,遭到王适的断然拒绝。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都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

D.侯高只肯把女儿嫁给有官职的人,王适在媒妪帮助下,骗过侯高,娶到了他的女儿。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的王适非常自信,行事张扬高调,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对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

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匠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取材于《墨子·鲁问》)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

④秦爱纷奢,。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⑤,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苏轼《定风波》)

⑥,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关汉卿《窦娥冤》)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8分)

满庭芳张风子

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

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

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

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

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

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

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儿强健倔强,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离家越来越远了。

B.牧童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管束。

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长笛,显示出愉快的心情。

D.本词语言朴实无华,饶有风趣,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②本词最后三句“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勾勒出一幅“月下晚归图”。

请简要赏析这样写有何妙处。

(5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

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他这样一个称呼。

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

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

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

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

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

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

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

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

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

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

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

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

凡是根基深的文学艺术,它就可以为当时当地的人民所喜爱,它就可以走到各个地方去,为那里的人民所接受,它就可以传之永久,而不必冠之以“乡土文学”的称谓。

(取材于孙犁《关于“乡土文学”》,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将许钦文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

B.“乡土文学”并不存在,能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是“乡土文学”。

C.只要文学艺术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就不会受外来影响,所以无需担忧。

D.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演变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后,就难以再称为“市民文学”了。

15.为什么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两个陈面包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当作响的门铃。

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两千美元的存款。

许多条件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可她还是独身一人。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发生了兴趣。

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

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但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

他每次来总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

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

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想到这儿,玛莎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房中取来一幅油画,挂在柜台后面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是一幅威尼斯的风景画。

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

果然,他看到这幅画。

“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

“真的吗?

”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答道。

“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

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

”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

再见吧,小姐!

玛莎把画摘下又拿回了房间。

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是多么柔和,多么亲切啊!

他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画得不准,可却不得不靠吃陈面包过活!

但玛莎明白,虽则不幸,可一个天才在成名之前,常常是不得不如此艰苦奋斗一番的。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

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柜台上任何一种美味糕点。

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

玛莎开始担心起来,她很心疼,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

仍要他的陈面包。

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

这位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任何别人此刻也会这样的。

玛莎灵机一动,立刻抓住这个天赐良机。

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

这新鲜的黄油是几分钟前刚刚送来的。

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

玛莎暗自微笑,对自己的大胆及慷慨的冲动感到高兴,但又不禁焦虑不安:

是不是太冒失了?

他会生气吗?

肯定不会……那天玛莎久久地想像着当这位可爱的顾客发现她的小把戏时的情景。

他把面包切开——啊,想到这儿,玛莎脸红了。

当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他会……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

玛莎叹了口气,快步来到店堂,什么家伙弄出这么大的动静!

两个男人已经站到了柜台前,一个是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另一个就是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

可他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

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要知道,是向玛莎小姐啊!

他声嘶力竭地吼着,像敲鼓一样擂着玛莎的柜台。

“你毁了我!

”他叫喊着,眼镜后面那双蓝色的眼睛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我要你知道,你是个多管闲事的混帐女人!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最好的背心上。

这时,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抓住了那位正在喊叫的顾客的衣领。

“走吧,走吧,你已经说得够多的了。

”他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

“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

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

他为一个新市政厅的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

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

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小姐,那黄油……巴姆勃格的设计图,全毁了……”

玛莎走进内室,脱下蓝点丝绸背心,又换上了那件烟色斜纹哔叽的。

然后回到柜台,坐下了……

(取材于欧·亨利的小说《巫婆的面包》,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面包小店的玛莎小姐对常来买陈面包的中年男子一见钟情,并推断他是一个艺术家。

B.男子对油画“构图不够均衡”“透视也不太准”的评价,为最终揭开他的身份埋下伏笔。

C.“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一细节,对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D.小说构思巧妙,以两个陈面包作为线索,伴随着玛莎小姐的遐想,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

E.小说蕴含深刻哲理,它告诫人们不要因为未经深思熟虑的举动,毁掉唾手可得的幸福。

17.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玛莎小姐的形象特点。

(4分)

18.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

①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分)

他声嘶力竭地吼着,像敲鼓一样擂着玛莎的柜台。

“你毁了我!

”他叫喊着,眼镜后面那双蓝色的眼睛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②文章结尾玛莎小姐“脱下蓝点丝绸背心”的细节描写有何用意?

请联系上文简要分析。

(3分)

19.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结合本文以及你读过的其他文艺作品谈谈这种结尾的妙处。

(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请以“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2.5

第一部分(27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D(A百尺竿头、泊pō,B神采奕奕、囿yòu,C绿草如茵、挟xié)

2.B(A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B左右逢源:

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C相敬如宾:

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D洛阳纸贵:

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3.C(A对“有多少”的问题“作出肯定的答复”不合逻辑;B“成熟期是每年的5月下旬采摘最为适宜”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让当地岛民感到吃惊”缺少主语)

4.B(“杜牧”应为“王勃”)

5.D

二、(共12分,每小题3分)

6.A(负气:

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

7.A(A副词,于是,就。

B助词,补充音节;代词,她。

C介词,把;介词,因。

D连词,况且;副词,将要)

8.B(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

9.C(“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都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的不是王适而是侯高,“做官”也不准确,应是“为吏”)

第二部分(123分)

三、(共31分)

10.(10分)

【评分参考】⑴文中举例说明4分。

恰当、合理,即可得满分。

⑶结合现实生活谈认识4分。

①观点1分。

②阐发3分。

⑶语言表达2分。

⑷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1分为止。

11.(5分)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匠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评分参考】⑴“∥”处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⑵“利于人∥谓之巧”与“不利于人∥谓之拙”两处若断,则必须都断,否则按错误的断句论。

⑶答对2处得1分。

⑷答错2处扣1分。

12.(8分)

①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⑤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

⑥有日月朝暮悬只合把清浊分辨

【评分参考】⑴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⑵回答超出4小题者,只判前4小题。

13.(8分)

①(3分)

B(“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管束”与词意不符)

②(5分)

这几句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回家,在一片清澈的月光下,人和牛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归途中的画面(1分,解说诗句)。

融情于景(1分,艺术手法),表现了强健倔强的牛儿和机智沉稳的牧童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或:

“营造了和谐、宁静、美好的意境”)(1分,分析意境)。

表达了词人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或:

“向往”“留恋”等)之情(1分,情感主旨)。

全词以这样一幅牧童月下骑牛晚归的图景作为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1分,艺术效果)。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四、(共7分)

14.(3分)

D(A“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与文意不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于文无据;B与文意不符;C“就不会受外来影响”与文意不符)

15.(4分)

文学的根基是人民的现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传统(1分),这个根基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不断变化,所以文学也在不断变化(1分)。

文学艺术是不断流动传播的(1分),文学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加工改变(1分)。

所以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五、(共25分)

16.(4分)

A、E(A“一见钟情”与文意不符;E主旨概括不当)

【评分参考】⑴答对1项得2分。

⑵答案超过2项本题不得分。

17.(4分)

玛莎小姐是个开面包小店的中年女子(1分);心地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1分);充满幻想(1分);但仅凭主观想象办事,结果“好心办坏事”,反而害人害己(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8.(7分)

①(4分)

通过人物肖像(或: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1分)以及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鲜明地(1分)表达了巴姆勃格对玛莎小姐毁掉了他辛苦三个月绘制的设计图而产生的极其愤怒的心情(1分)。

②(3分)

与上文“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相呼应,形成对比(1分,要点:

呼应或对比),含蓄地揭示(或:

“暗示”)了(1分,要点:

含蓄或委婉、暗示)玛莎小姐从满怀憧憬,到失落、痛悔、悲伤的巨大心理落差(1分,要点:

人物心情)。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9.(10分)

【评分参考】⑴结合本文分析4分。

恰当、合理,即可得满分。

⑵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分析4分。

①观点1分。

②阐发3分。

⑶语言表达2分。

⑷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1分为止。

六、(共60分)

20.(60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49~4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个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

(39~30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

(29~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

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适是喜爱读书的人,怀抱奇志,凭恃意气,不肯跟在别人后面去参加科举考试。

(他)见到功业有途径可以很容易取得,(但)被没有资格和地位所困,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出来,就去干谒各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

各位公卿贵人已经志满意得,都喜欢(那些会用)甜言蜜语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欢听生硬的话。

见过他一次,就告诫守门人不让他再进门。

皇上刚登帝位,用四种科目考试(来)招募天下人才。

王君笑着说:

“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

”就提着(自己)写的书,沿路(边走边)歌咏,去参加直言考试。

到(考场)后,(他)对答惊人,没有考上,(从此)更加困窘。

过了很久,(王适)听说金吾李将军年轻,喜爱士人,可以打动他。

就登门报告说:

“天下奇男子王适希望见到将军陈述事情。

”一见面,(两人)谈得合意,(于是就)出入(李将军)门下。

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嚣张得很,鄙视那些遵守法度的士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

有人把王君的生平告诉他,(他)立即派人设法招致王君。

王君说:

“(卢从史这个)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

”立刻谢绝了来客。

李将军从此对他更加尊重,保奏(他)为自己的卫胄曹参军,充当引驾仗判官,全部采纳他的意见。

李将军升迁统帅凤翔,王君随他去了(凤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