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7949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知识点练习题

现代文阅读练习汇总(三)

【知识点精讲】

一、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贯穿在整个情节发展脉络中,把多个事件串成一个整体。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

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时间线索;地点线索。

3、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二、概括文章内容

1、概括记叙文所记事件。

典型考题: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括?

方法:

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人物、事件是重点,其他的要素:

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概括出来。

尽可能在原文中找。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典型考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

(1)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揭露中心。

(2)找人物(事物)、抒情的句子,进行概括。

(3)看文章首尾段,有的文章首段看门见山,尾段卒章显志。

答题模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即题型一的概括文段内容),表现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赞美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使所写内容更加充实,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可以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典型考题:

1、某段采用了什么顺序?

有什么作用?

2、这几段是插叙,结合全文,说说插叙的作用。

3、概括插叙部分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

记叙顺序+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四、分析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1、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2、方法技巧:

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分析所使用的人称在表达上的好处。

一般说来: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有的文章前后有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时要紧扣这两个方面思考。

五、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1、考试问题可分为三类: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3)这个标题好不好 

2、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

 

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3、解题步骤:

 

1)解释标题的含义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一般为:

点明中心,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是本文的线索,点明主要内容等。

标题作用主要有: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表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

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等作用。

六、描写种类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作用:

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思想性格等。

神态描写作用:

交代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动作描写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作用: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心理描写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七、说明文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

(一)说明方法:

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小学常见的有: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引用

①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作用:

举了……例子,真实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

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②列数字:

列举具体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例如: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③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修辞中的比喻)

作用:

打了……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如: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彩虹。

——《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④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

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如: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⑤分类别:

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

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使说明调理清晰,清楚地说明事物……特点。

例如:

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⑥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

作用:

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古诗:

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例如: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诗歌使文章具有诗意美。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⑦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用: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例如:

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

(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⑧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作用:

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句: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二)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三)说明文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阅读时要能抓住说明的对象。

 

(四)说明文的语言是通俗的(平实、生动),较容易理解,只要注意关键词、句即可。

 

八、议论文

(一)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

②道理论据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最常见的结构(总-分-总结构):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特殊结构:

①并列式②对照式③递进式。

(3)也有“分-总”“总-分”式,较为少见。

常见考点

(一)论点类:

1、本文论点是什么?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方法:

中心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1)语言的表述形式:

判断句;

(2)标志性语言:

“认为、由此可见、总之、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因此、所以、不难看出”等;

(3)关键位置:

多见于文章的标题。

开头或结尾,偶尔有在论述过程中提出,有时也需要自己进行概括。

2、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

首先、其次、第三等。

(二)论据类:

1、论据类别。

(本文论据的类别是什么?

) 

事实论据:

包括事例、史实、数据; 

道理论据:

包括科学原理、定律和公认的谚语、格言等 

2、论据的作用。

(采用此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

事实论据的作用:

运用……(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运用事例证明说服力强,令人信服。

道理论据的作用:

引用……的话有力证明了……的观点,引用(科学原理、定律和公认的谚语、格言)证明说服力强,令人信服。

3、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

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三)论证类: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是论证生动形象,更浅显易懂。

答: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

其作用就是突出强调论点。

答: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归纳类:

1、议论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九、分析句段的作用

开头的作用:

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门见山、揭示主题;营造氛围。

结尾的作用:

点题;总结全文;引起思考,给人启迪;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

中间段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

(1、开头作用:

例1:

我与父亲不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思考:

本段作为开头段,有什么作用呢?

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例2:

嘿!

乍看咱们的郭老师,貌不惊人,走在人群中,不显山不露水,一点也不引人注目。

但在我们班同学心中,她的地位可是至高无上的。

想知道原因吗?

且听我慢慢道来。

思考:

这样的开头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结尾段作用:

例1:

一位美国总统曾说,没有到过科罗拉多大峡谷,等于没有到过美国。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

(《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本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点题、总结全文

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黄河象”。

《黄河象》

例2:

楼兰已死,只留下一片废墟和王昌龄那首著名的诗篇,让后人发出无限的感叹,难道我们能听任这种悲剧重演吗?

(《楼兰之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思考:

这样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引发思考,给人启迪

例3: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我们不应该让困难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登山》)

思考:

本段作用?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例4:

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思考:

结尾段的作用?

首尾呼应

3、中间段落(过渡段、句的作用):

过度、承上启下。

【过手练习】

(一)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

“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měng)。

问: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了老王看了电视第二天一上班就给远方的儿子打电话让儿子注意防寒,一会儿老母亲又打电话让老王注意防寒的事。

2、读句子,回答问题。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1)“亲情”在文中指的什么?

指的是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感情。

(2)“这样的”指的是什么?

父母时刻都在挂念儿子,而儿子却没有把父母放在心上。

(二)

只要信心不被打碎

①在那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正为大学毕业后连续数月东奔西跑地求职,却没有找到一个接收单位而沮丧万分,一个人沿着乡间小路踽踽而行。

②不知不觉我已站在了离村子挺远的一座土窑前。

猛抬头,那位近年才开始学习烧制瓦罐器皿的老人,将我的目光惊住了:

只见他大步走到窑前,眉都没皱一下,便抡起一根铁棍,咣咣咣,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部打碎。

③我不解地走上前去,问老人为何将它们全都打碎了。

④老人不紧不慢地说:

“火候没掌握好,都有一点小毛病。

⑤我惋惜道:

“可是你已经花费了许多心血啊!

⑥老人长吁了一口气道:

“那不假,可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些。

”老人坚定的口气里,透着十二分的自信。

⑦看到老人又坐在霏霏的雨丝中,再次从头开始,认真地、一点一点地做起泥坯。

他那坚决推倒重来、成功在握的从容自若,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即使所有的瓦罐都打碎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心头执著的信心不被打碎,就不愁做不出更加满意的瓦罐。

⑧默默地,我朝老人深鞠一躬,转身跑回家中,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地加入南下打工的队伍中。

在一次次焦灼的等待后,在一次次失望的重击后,我终于谋到了一份很艰辛的工作——在一个建筑地当小工。

⑨数年后,我拥有了一家不小的公司。

⑩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失败。

然而这时,谁能咬紧牙关,告诉自己:

我还有一样最宝贵的东西——不肯折弯的信心,并且紧紧地握住它,谁就会在艰难中平添一股勇气,一股无所畏惧的力量,就会觉得脚还踏在土地上,血还是热的,路还没有完全断绝。

闯下去拼下去,用那不肯投降的双手打出的,一定是一方令自己都无比惊讶的新天地。

1、本文记叙的顺序是__时间顺序_____。

(2分)

2、事情的起因是“我”大学毕业求职没油单位接收而沮丧万分_____,经过是__“我”被一位做瓦罐老人的执着和自信所打动_____,结果是_“我”拥有一家不小的公司______。

(6分)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中心。

(三)

外婆和鞋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

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

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

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而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

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

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

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

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花园那没有动静。

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

多方便!

多大的姑娘啦!

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

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

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

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在收起来了。

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

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问:

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四)

精神救助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善解人意的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解囊相助。

可是,一个没坐过火车,没看过电视,连50元人民币都没见过的山村小女孩,面对我的盛情邀请,竟然对城市的繁华不感兴趣。

那年,我在瓦房店乡百车沟小学采访一位小学教师时,有一个小女孩从门缝里看了我好久,我笑,她也笑。

老师介绍说,她叫范春芳,好学生。

家里爸爸傻,妈妈哑,生活可困难了。

两次辍学,她又靠养鹅、采药卖钱,回到了学校。

后来我们结交。

夏天,在女儿的催促下,我接她来沈阳度假。

我们登电视塔,逛公园,吃烧烤,唱卡拉OK,她却木然。

一路上总是问我:

“阿姨,妹妹的旧书能给我几本吗?

”“那当然,你头一次来市里,玩够了再说。

”她只好不作声。

晚上,我和女儿的说话声、电视的吵闹声都没能转移她的注意力。

她先把女儿给她的旧书放进书包,又拼命从女儿的新数学书上往下抄题。

我问她明天还想去哪儿玩,她说哪儿也不去了,想做完50道题,不会了还可以问妹妹。

也许她懂得,这个繁华的城市不属于她,学到手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范春芳来时穿了一件长长的金黄色的衫子,显然是成人穿过的旧衣服。

可她说这还是村长从救灾衣服里挑出的最鲜艳的一件呢。

女儿听得鼻子发酸,就从衣柜里往外掏衣服。

她拿出一套蓝白相间的学生套装递给范春芳时,我的心动了一下,那是我在女儿生日时花120元买的新衣服啊。

“这衣服姐姐穿太大,不合适。

”我拦了一下。

“上衣是短袖,下身是裙子,有什么不合适的。

”女儿没明白我的意思,范春芳明白了,“妹妹,你留着吧,这衣服太干净,不合适。

你再给我几本用过的旧练习册吧。

”女儿不由分说,先把衣服塞进她的包,又去找练习册。

我有些不好意思,给她200元钱。

她说:

“学费您已经给我交两年了,我不要。

”“拿着,这是零花钱。

”我也硬把钱塞进了她的包。

第二天范春芳要回家了,她抱着我的腿哭了半天:

“阿姨,我一定好好学习,对得起您。

”我嗓子发紧,说不出话。

从车站回来,女儿告诉枕头底下压着那套新衣服和200元钱。

还有一张纸条:

“阿姨,东西不带了,共拿走书21本,谢谢您和妹妹。

我突然感到这童心折射出我的心理残缺:

“自信掩盖着虚荣,善良搀杂着自私。

”自己的慷慨是有条件的,因为自己已经不需要了。

而那孩子却在我自私的施舍中感激涕零。

我糊涂了:

究竟是我从经济上救助了范春芳,还是范春芳从精神上救助了我?

问:

文章题目“精神救助”的含义和作用各是

含义:

范春芳对“我”精神上的影响

作用:

点明文章中心

(五)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边沿薄、中间厚、透明),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哪来的?

”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偷的。

”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

与老鼠一个祖宗!

恨死人!

把瓜扔了!

不许吃!

给,给老头儿送钱去!

”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

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而发生的。

它其实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