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8050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最新的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朝夕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

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

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

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

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

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

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

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

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

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

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

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

《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

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

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

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

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

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

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

《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

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

——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

2/4、3/4、4/4。

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

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

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聆听《嘎达梅林》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

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第一课

一、聆听《嘎达梅林》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

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

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

音乐分为几个部分?

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

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

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

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

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

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

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

左上角;作用:

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

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

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

记着歌曲的情节。

歌曲中的主角是谁?

配角是谁?

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

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

注意:

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

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

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

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三课时

第三课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

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唱《苹果丰收》,听《丰收锣鼓》

第二课时:

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

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一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

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

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

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

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

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

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丰收的节日》

教学目标

1.演唱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丰收的节日》,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情绪,体验人们丰收后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丰收的节日》的第一声部歌词,并能正确运用2/4拍的指挥图示边唱边划拍。

3.尝试在听听、读读、唱唱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清脆、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丰收的节日》。

2.教学难点:

在演唱时能初步表现出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情绪,做到节奏准确,音色统一。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信息介绍

1、请学生分别来介绍回去收集的新疆地区的相关资料

2、教师也介绍自己收集的新疆地区的人文与音乐资料

二、新歌学唱

(一)感受情绪,熟悉曲调

1、完整聆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再次聆听范唱,学跳简单的新疆舞动作

(1)教师示范

(2)请个别学生示范

(3)分组练习

(4)集体展示

3、学2/4拍的指挥图示

(1)教师示范

(2)集体模仿

(3)跟音乐边唱边划拍

(二)学唱歌曲

1、用“lu”哼唱曲调

2、请学生找找哪些乐句应该唱得跳跃?

哪些乐句应该唱得连贯?

3、用较慢的速度演唱第一声部歌词

(1)集体演唱

(2)找个小伙伴分别唱给对方听

4、再次仔细听录音范唱,并跟随音乐默唱,注意音准

5、跟教师钢琴伴奏略加快速度演唱全曲

6、自由结组找找难唱的乐句相互教唱

7、再次齐唱全曲

三、新疆歌舞交流

1、教师展示新疆舞蹈

2、请学生也来回顾、表演以前学过的新疆歌曲或舞蹈

四、小结

第四课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可爱的家》。

第二课时:

唱《牧场上的家》 

第一课时

一、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

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

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

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

主题重复了几遍?

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

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

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

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

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

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

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

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

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

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故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

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

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小村之恋》、《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

唱《乡间的小路》;

第三课时:

唱《故乡小路》,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

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

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小村之恋》

1.直接导入:

初听歌曲。

设问:

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

(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

(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

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

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

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

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乡间的小路》

教学目标:

1、聆听和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家,根据《乡间的小路》进行创编,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

2、能清晰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边打拍子边唱歌曲,表达自己对农村的爱。

五、教学重点:

较熟练的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

六、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乡间的小路》,并为歌曲伴奏。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爸爸去哪儿》,生跟着一起唱

师:

同学们都看了《爸爸去哪儿》,五位帅气又有型的爸爸带着自己可爱的孩子去了好多美丽又有趣的地方。

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猜猜,咱们是去哪呢?

(课件播放乡间的小路图片)欣赏野外美丽的风光图片

师:

咱们去哪儿了?

|

生:

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一起跟着音乐到乡间的小路上去走一走吧。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师: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3个)

2、节奏朗读中熟悉歌曲骨架

师:

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定会感觉很亲切,令你思绪万千。

B段歌词写得很好,恰当的表达了当时的心境。

我们来读一下。

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按节奏念歌词。

师:

同学们笑意写在脸上了吗?

眉毛上扬一点,位置再高一点。

(示范)

师:

走在这么美的小路上有多少烦恼和不开心都让它随着晚风飘去吧。

同学们这段歌词美不美?

想唱唱吗?

生:

跟琴哼唱一下。

3.完整学唱歌曲

师: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八十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

当时有一批的台湾校园歌曲以它的轻松甜美的风格以及所特有的田园风味深受听众的喜爱,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却还是倍受青睐。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学唱这首《乡间的小路》吧。

但是在学唱之前,我们的老朋友和新朋友向我们打招呼啦,你们看看它们是谁?

A.复习反复记号,学习三连音。

B.用LA模唱全曲

C.边唱边做自然行走的动作,表现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愉快心情。

4、解决演唱形式:

A、同学们,《乡间的小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B、是呀,《乡间的小路》唱的是一幅牧归图。

它向我们描绘了浪漫,惬意的夕阳景象。

那么运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C、学生讨论:

领唱、齐唱、独唱、合唱(轮唱)。

教师巡视,学生回答。

5、表现歌曲:

第一部分老师请一个人领唱,谁来领唱呢?

再请一个人为他伴奏。

注意你们俩要站着表演;第二部分老师请这边的同学站着齐唱,而这边的同学呢用竖笛坐着伴奏;第三部分,所有的同学都坐着:

有打击乐的两组同学伴奏,其余的同学演唱。

注意:

好,各自梳理一下自己的角色,你是演唱或演奏哪几部分?

是站的还是坐的?

想好了吗?

那现在就请有乐器的同学拿好乐器准备好了。

注意看老师的指挥!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

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

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

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

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

(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

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

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

如:

二、变奏练习:

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

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

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

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

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

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

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

唱准“3、4、5、#4、6、5、3”。

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第六课欢乐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

唱《叮铃铃》;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雏鹰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感受维吾尔族音乐风格,体会少年与雏鹰奋发搏击的精神。

2、引导学生用自信、热情、雄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完整学唱歌曲,并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自信、坚定、雄壮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伴用铃鼓为歌曲作简单的伴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图片:

教师: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

教师:

雄鹰都飞翔在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