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8213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备课.docx

九年级上册备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都。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告:

告诉(他)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诣:

拜见,卧…·怯。

如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

(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

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

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

这样 

缘 古义:

沿 缘溪行 今义:

缘故,缘分 

延 古义: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

延长.延伸 

津 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

口液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

()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

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

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

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

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

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

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从社会根源来看。

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

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

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

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

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

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

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

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

“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

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

“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

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

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

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

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

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

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

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景——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结合

奇山:

形奇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声奇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色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清高隐逸(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五、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故乡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萧索、无端、如许、鄙索、瑟索、惘然、恣睢”等词语。

    2.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3.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

    1.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它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彩语段如篇末的议论,应熟读成诵。

    2.研讨探究法  因为时代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在研讨过程中情感体验、展示创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叙述基调。

深入研读,进入情境,分析人物形象并由此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

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

集里收有《孔乙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