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8473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颈椎病诊疗方案.docx

颈椎病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

1.颈型:

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

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①耳源性眩晕:

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

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②眼源性眩晕:

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③脑源性眩晕:

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④血管源性眩晕:

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⑤其他原因:

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1.肩凝病:

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

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影象学及其它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

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

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

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疾病分期】

1.急性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型:

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痰湿阻络型:

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肝肾不足型: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气血亏虚型:

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病理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

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

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三.脊髓型颈椎病

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

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

颈部多无体征。

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

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四.交感型颈椎病

1.头部症状:

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

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

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

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

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

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中医疗法】

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之分。

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仅一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

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物。

(1)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辩证选择盘龙七片、壮骨伸筋胶囊、颈痛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珍牡肾骨胶囊、云南白药胶囊、大活络丸、小活络丹、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银杏达莫、注射用灯盏花素等中成药口服或静滴。

辨证治疗

1.风寒痹阻证 

  治法:

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

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 当归 白芍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

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 半夏 天麻 茯苓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

肾气刃加减。

熟地 怀山药 山茱萸 丹皮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等。

①颈型颈椎病:

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参、板兰根、金银花等。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

分为:

以痛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如偏湿热,宜清热利湿,用当归拈痛汤(当归、党参、苦参、苍朮、白朮、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猪苓、茵陈、黄芩、泽泻、甘草、大枣),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痉散(蜈蚣、全蝎)。

以麻木为主,伴有肌肉萎缩,取益气化瘀通络法,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加蜈蚣、全蝎等。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

头晕伴头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偏痰湿,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大枣)等。

头晕头胀如裹,胁痛、口苦、失眠者,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常用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甘草)。

头晕神疲乏力、面少华色者,取益气和营化湿法,常用益气聪明汤(黄芪、党参、白芍、黄柏、升麻、葛根、蔓荆子、甘草)。

④脊髓型颈椎病:

肌张力增高,胸腹有束带感者取祛瘀通腑法,用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红花、桃仁、当归、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

如下肢无力、肌肉萎缩者,取补中益气,调养脾肾法,地黄饮子(附子、桂枝、肉苁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远志、石斛、茯苓、麦冬、五味子)合圣愈汤(黄芪、党参、当归、赤芍、川芎、熟地、柴胡)。

⑤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较多,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2.推拿和正骨手法

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

再用滚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 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滚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 ~5次。

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

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滚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最后以放松手法结束操作。

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

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3.针灸疗法

治法:

活血通经。

以颈夹脊及手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

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悬钟阿是穴

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肩痛者,加肩髃;背痛者,加肩外俞、天宗。

用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气血运行不畅者加用温针治疗,上肢麻木者加用电针刺激。

小针刀

取穴:

痛点为主穴。

阳明经头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阳经头痛配足临泣、风池穴;太阳经头痛配昆仑、后溪穴。

  方法:

用直刺法。

轻轻纵剥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剥离方式有:

  1、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2、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3、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银质针用长12cm,直径1mm的银质针,患者俯卧位,用记号笔进行标点,常规消毒铺单,于标点处进针,直达骨膜下,针尾置专用加热仪,定时40分钟。

起针后的针眼让其暴露,3天内不接触水或不洁物。

其他疗法:

中药贴敷、熏蒸、刮痧、拔罐、穴位注射等中医特色治疗。

【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消除神经根、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恢复。

常用治疗方法:

①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用正清风痛宁置于颈背,按药物性能接阳极或阴极,与另一电极对置或斜对置,每次通电2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②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

一般用2000Hz-8000Hz的中频电为载频,用1~500Hz的不同波形(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等)的低频电为调制波,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调制并编成不同的处方。

使用时按不同病情选择处方,电极放置方法同直流电,每次治疗一般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③超短波疗法:

用波长7m左右的超短波进行治疗。

一般用中号电极板两块,分别置于颈后与患肢前臂伸侧,或颈后单极放置。

急性期无热量,每日一次,每次12至15分钟,慢性期用微热量,每次15~20分钟。

10~15次为—疗程。

适用于神经根型(急性期)和脊髓型(脊髓水肿期)。

④超声波疗法:

频率800kHz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机,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用0.8~1W/cm2,可用氢化可的松霜做接触剂,每日一次,每次8min,15~20次一疗程。

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超声频率同上,声头沿颈两侧与两岗上窝移动,强度0.8~1.5W/cm2,每次8~12min,余同上,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⑤如磁疗、电兴奋疗法、音频电疗、干扰电疗、蜡疗、激光照射等治疗也是颈椎病物理治疗经常选用的方法,选择得当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2.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

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①牵引方式:

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但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时可用卧式牵引。

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

②牵引角度:

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颈5~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间,同时注意结合患者舒适来调整角度。

③牵引重量:

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10%~20%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

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6kg开始,以后逐渐增加。

④牵引时间:

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20分钟,间歇牵引则20~30分钟为宜,每天一次,10~15天为一疗程。

⑤注意事项:

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⑥牵引禁忌症:

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

3.运动治疗

颈椎的运动治疗是指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对颈部等相关部位以至于全身进行锻炼。

运动治疗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使颈椎稳定,改善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少神经刺激,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等不适,矫正颈椎排列异常或畸形,纠正不良姿势。

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过程,从而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

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

此外,还有全身性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等也是颈椎疾患常用的治疗性运动方式。

可以指导颈椎病患者采用“颈肩疾病运动处方”。

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具体的方式方法因不同类型颈椎病及不同个体体质而异,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4.矫形支具应用

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矫正颈椎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颈部疼痛,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神经的进一步受损,减轻脊髓水肿,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症状的缓解,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颈托也多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经早期治疗仍有椎间不稳定或半脱位的患者。

乘坐高速汽车等交通工具时,无论有还是没有颈椎病,戴颈围保护都很有必要。

但应避免不合理长期使用,以免导致颈肌无力及颈椎活动度不良。

无论那一型颈椎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先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再手术这一基本原则。

这不仅是由于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易引起损伤及并发症,更为重要的是颈椎病本身,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是其停止发展、好转甚至痊愈。

除非具有明确手术适应症的少数病例,一般均应先从正规的非手术疗法开始,并持续3~4周,一般均可显效。

对个别呈进行性发展者(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则需当机立断,及早进行手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或韧带钙化所致的对脊髓或血管的严重压迫,以及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应当积极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巩固、反复发作的其他各型颈椎病,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必须严格掌握微创治疗(髓核溶解、经皮切吸、PLDD、射频消融等)的适应证。

手术术式分颈前路和颈后路。

1、前路手术

经颈前入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和后骨刺并行椎体间植骨。

其优点是脊髓获得直接减压、植骨块融合后颈椎获得永久性稳定。

在植骨同时采用钛质钢板内固定,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适应证:

1-2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