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8758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 总那么

1.1 编制目的

为加强安顺市环境监视管理,尽力预防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市环境保护局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做到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力量及时到位,各项处置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

公众生命安康和财产平安,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6号〕

〔5〕?

危险化学品平安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6〕?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方法?

〔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7〕?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环境保护部 [2021]10号〕

〔8〕?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方法?

(环发[2021]113号)

〔9〕?

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

 〔环发 [2001]197号〕

〔10〕?

贵州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法?

〔11〕?

贵州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方法?

 〔试行〕〔2021年7月1日〕

〔12〕?

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

安顺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

安顺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安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及以上等级的,除核与辐射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同时适应安顺市界外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影响我市的情况。

发生一般环境事件时,以启动县级环保部门应急预案进展处置为主,必要时市环保局作应急支援或进展技术应急支援。

本预案对各县、区〔管委会〕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具有指导作用。

1.4 工作原那么

在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那么: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视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环境

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防止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安康,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安康权,把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平安和人身安康作

为首要任务,并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平安防护工作。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

在市环境保护局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科室、各直属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响能力。

实行领导责任制,各相关科室、各

直属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共同搞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针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科室专

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实行分级响程序,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划

分事件等级,确定对应等级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以防止事故在不知情或准备缺乏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

事故造成的环境损失。

〔3〕依法处置,职责明确

各有相关科室、各直属单位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实施应急管理、处置工作,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工作

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明确其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防止职责穿插。

〔4〕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市行政辖

区及周围区域提供效劳,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5〕防治结合

构筑全市环境事件防范体系,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环境事件防范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件的发生。

2 区域概况

2.1 社会环境概况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毗邻贵州省省会贵阳。

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安顺市辖一区、五县、三个正县级

派出机构,即:

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安顺经济技术

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管理区、龙宫风景名胜管理区。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安顺市地处苗岭西段,长江水系与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苗岭山脉东西横贯中部。

形成中部高、南北部地的地势。

境内山地区面积占46.8%,丘陵区面积占38.2%,山间平坝区面积15%。

最高点位于关岭县中部,永宁镇旧屋基东面大坡,海拔高程1847

米,最低点在镇宁县南部良田乡北盘江出境处,海拔高程359米,平均海拔高程1219米。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全市处于低山丘陵地区,南、北部河谷地区分布着低中山乃至中山山地,中部有少量河谷盘地。

境内大多数地区

分布有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溶发育。

中局部水岭地带保存较为完整的山盆期剥夷面,土层较厚,发育峰林、峰从谷地,安顺、平坝一

带为典型的锥状岩溶峰林区。

北部和南部,地势起伏较大,多发育着岩溶地貌组合形态。

2.2.2 气象特征

安顺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南部和西南河谷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温暖春干型气候型特点。

区内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

℃;夏无酷暑,7月平均气温℃,全年舒适期长达8个月。

年降水量1160~1397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250小时,全年

无霜期280多天。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夏旱、倒春寒、冰雹,秋绵雨和雨凇等。

2.2.3 水文

全市河流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地处两江分水岭,北部属长江流域有边界大河乌江,南部属珠江流域有边界大河盘江。

各流域

的支流、伏流、断头河众多。

河流下游一般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如发生水污染事故,影响面较广,喀斯特地貌突出,易导致

地下水污染。

2.3 辖区内主要潜在环境风险源及危险性分析

安顺市目前重点风险源主要有:

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贮存、运输、经营、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燃烧、爆炸、泄漏等事故引发的环境

事件;危险废物在收集、转移、处置过程中发生的丧失、泄漏等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工业废水直排或事故排放造成对受纳水体、

地下水、周边土壤或饮用水源地造成的污染;工业用油泄漏事故;企业尾矿库溃坝或渗漏造成对受纳水体、地下水、周边土壤的

污染;企业环保设施破损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所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环境事件等。

2.3.1 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引发的环境事件

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事故的发生,可造成危险品随水流作用或大气飘移作用影响周边区域,其涉及的范围广,人口多,影响

大。

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会由于装置、设备材质、安装、制作、施工的缺陷,人员的误操作,外界的突发事件〔如:

停电、断

水、运输过程中的交通事故等〕引发,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

〔2〕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危险性复杂,

一旦发生事故〔燃烧、爆炸、泄漏等〕往往伴随新的危险物质产生,给事故预防、判断和救援带来很大难度,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3〕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如不能及时控制危险源,事故将呈不断蔓延、扩大之势,甚至引发其他危险源的连锁事故;同时,

事故产生的泄漏以及燃烧、爆炸后产生的有毒、有害、燃烧、爆炸性物质会随着空气、水体和大地扩散进入周边环境,造成新的

危害或事故,具有扩散性的特点。

〔4〕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扩散性决定其不仅对事故现场的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失,也会对周边相当范围内的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同时,危险化学品事故除可造成人员伤亡外,也可引起人体器官系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损害,或致畸、致癌,

甚至影响后代,具有危害性大的特点。

〔5〕危险化学品事故往往引起交通阻断、人员紧急疏散、环境污染等事故,造成社会恐慌,具有典型的社会性特点。

2.3.2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或医疗废水非正常排放事件

安顺市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假设企业废水或居民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设施未进展严格处理或处置不当极易直接排入河流,可对受纳水体、地下水、周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对人类的身

体安康也带来极大的危害。

厂矿废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

重金属、有机溶剂、致病微生物等。

一旦非正常外排,可造成周边区域水体、土壤、生态环

境等不同程度的危害;污染物质还可能经地表径流或地下暗流的转运作用造成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其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随排

放物质的种类和排放数量的不同而变化。

某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具有“三致〞作用,不但对身体安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对后

代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亦有很大的后遗作用。

2.3.3 工业用油泄漏事件

辖区内工业生产需用到油制品,假设生产运行不当,极易造成油的泄漏,一旦泄漏的油进入土地或水域,极易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特别是饮用水源地,其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油在水体中存在的形式有三种:

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溶解后的分散状态、凝

聚后的剩余物。

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是水生生物及周边野生动物的第一杀手。

油膜是油输入水体的初始状态,进入水体中的油一

时难以挥发和溶解,在风力的作用下聚集在岸边,可形成一层厚厚的油膜。

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及水气交换能力,从而减少了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生生物被窒息而死,影响了生态渔业和旅游业的开展。

燃油溶解后的分散状态和乳化状态是由油膜经溶解、

分散等一系列过程转化而来的,这一过程极易产生多种有毒化合物质。

致命的是,水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水生生物的食

物链。

据分析,被污染水域内的鱼、虾等生物体内的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由此可知,燃油的泄漏一方面污染了水域的水质,毒害

水生生物,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富集在人体,从而对人类安康造成严重危害。

2.3.4 固体废物非正常排放或处置不当造成的污染事件

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

〔1〕工业固体废物尤其是有毒有害危险废物的非正常排放或处置不当,在人为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影响下发生溃坝或泄漏事故,

可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有毒有害工业危险废物在雨水淋溶或水体浸泡下极易溶解出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并随地表径流进

入河道或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受污染的地表径流或河水进入饮用水水源补给区或直接流入饮用水源地,均会给水源供给区的居民

带来极大的危害。

〔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建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与日俱增,大量堆积的

垃圾可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周围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特别在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极易造成周边土壤及水

源地的污染。

假设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垃圾的散落或渗滤液泄漏引发各种疾病,给人类安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危险废物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化学反响性或传染性,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康构成严重危害。

在操作、储存、

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会对人体安康或环境带来重大威胁的废物。

随着工业的开展,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危险废物日益增多,由

于危险废物带来的严重污染和潜在的严重影响,公众对危险废物问题十分敏感。

危险废物的污染特征不象废水、废气那样敏感直观,

危险废物的污染必然会导致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群安康的损害。

控制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安康的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

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2.3.5 工业、企业环保设施损坏等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安顺市辖区范围内有多种废气排放企业,假设此类企业的环保设施发生故障将会有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排出,可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

影响。

企业在生产中发生大气污染物事故的排放,主要污染物为烟〔粉〕尘、SO2、氮氧化物、硫化氢、氨气等。

烟〔粉〕尘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对人体安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进入呼吸道深处和肺部,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

肺癌等;假设侵入到肺组织或淋巴结,可引起尘肺。

SO2进入大气后,在空气的作用下生成硫酸雾危害植物的生长,并且会导致土壤酸化,使农作物减产。

受SO2的影响,大气环境质

量下降,直接影响周围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降低人们的安康水平。

氮氧化物是评价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之一,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它们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高温燃烧、

化肥等生产排放的废气,以及汽车排气。

氮氧化物是引起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有害物质。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无色气体。

低浓度接触对呼吸道及眼有局部刺激作用,高浓度时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症和

窒息病症。

氨气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氨气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

运氧功能。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

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病症。

2.3.6 交通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道路交通在国民经济的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承当各种各类生活、生产等物品的转运工作。

在危险物品的运输过程中由于自

然或人为因素造成交通事故,危险物品的泄露未能及时得到解决,可对周边土壤、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危及下游水源地水质。

2.3.7 自然灾害导致的环境事件

安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为对山体的频繁填挖活动加上降雨对山体土壤的软化作用,极易造成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

事故。

此类灾害主要以物理性和社会性危害为主,事件的发生可造成道路毁坏、阻断交通,或摧毁房屋,淹没农田、耕地等,甚至

造成人员伤亡。

森林是地球的制氧机、空气的净化器,同时,森林还可以给人类带来愉悦感和经济效益,但假设管理不善,在人为或自然条件下发生

如火灾、生物虫灾等事件,可对森林带来消灭性的损害。

一旦火势未能及时控制并向周边区域蔓延,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森林的燃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植物群落构造和野生动物生长的栖息地,使野生动植物种类减

少;此外,森林的燃烧释放出大量浓烟和黑雾,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进而危害到人类安康。

森林虫灾的发生得不到及时控制,害

虫可将青山一夜之间变成秃地,甚至造成树木的死亡;某些虫害对人类还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人体一旦接触到其留下的残液或粪便

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3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根据?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方法?

环保部令第17号,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

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预警信号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Ⅰ级: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 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的;

〔2〕 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的;

〔3〕 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4〕 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 因环境污染造成地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 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核设施发生需要进入场外应急的严重核事故,或事故辐射后果可能影响

邻省和境外的,或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3级以上的核事件;台湾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

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周边国家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

〔7〕 跨国界突发环境事件。

Ⅱ级: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 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

〔2〕 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 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 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局部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 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 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等事件,或因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的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

〔7〕 一、二类放射源丧失、被盗、失控造成环境影响,或核设施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到达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的,或进口货

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

〔8〕 跨省〔区、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Ⅲ级: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 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的;

〔2〕 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3〕 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4〕 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5〕 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 3类放射源丧失、被盗或失控,造成环境影响的;

〔7〕 跨地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Ⅳ级: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除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

4组织机构与职责

    建立健全安顺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置工作的需要,由市

环境保护局局长统一领导,成立市环境保护局应急工作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中心;并根据市环境保护局组成部门及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设立应急组织构造,组织构造如以下图所示。

                       图1   应急组织机构图

 

4.1 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负责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下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专

业工作组。

组长:

官松涛

常务副组长:

周游

副组长:

刘芝伦、上大勇、马玉星、陈健、俞涛

成员:

李文铭、杨梦涛、赵耀、勾清莉、段正才、赵刚、周勋华、

张春昵、李洁、梅晶、田路、刘丽、张忠磊、伍婷婷

4.2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职责

应急办设在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中心,负责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在应急状态下负责应急事件信息接收、核实和汇总,按

报告制度规定及时报告、上报和通报,传达上级指令,反响指令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

主  任:

市环境应急中心负责人

成  员:

污防科、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站、饮用水源保护处负责人组成

4.3 各专业工作组成员单位及职责

设现场处置组、事故调查组等7个专业组,各专业工作组成员单位主要由市局各成员科室和部门组成,成员单位及职责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工作组成员单位及职责

组织机构名称

成员单位

职  责

 

 

现场处置组

组长单位

市环境应急中心

指导、协助、参与市政府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查找、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对事态开展的趋势进展评估分析,为事发地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供污染源控制、污染危害扩散控制、污染监测监控等方面的指导,防止污染扩散等现场处置工作。

按照技术方案组织协调专业救援队伍迅速消除现场污染,并指导事发单位按标准,平安、稳妥处理现场残留物,消除环境污染事件隐患。

 

成员

污防科

 

农村环保科

 

环评科

 

市环境监察支队

 

饮用水源保护处

 

事件调查组

组长单位

市环境监察支队

迅速、准确地查明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现状、事发原因及责任,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中的环境违法行为进展立案调查,做好现场取证工作,编制相关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参与污染损害评估,为后期的污染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提供参考依据。

 

成员

法规科

 

环评科

 

市环境监测站

 

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中心

 

评估中心

 

现场监测组

组长单位

市环境监测站

根据事故性质,负责对事发地大气、水体、土壤等进展环境即时监测,确定污染区域范围和污染物质的成份及浓度。

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出具环境监测报告,为指挥人员决策和消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指导、协助各区〔县〕环保部门开展环境监测,部署跨区域、流域监测工作,调查污染情况。

 

技术支持组

组长单位

评估中心

组织专家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提出应急处理方案和平安措施,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为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现场指导污染消除工作和污染物后续处理工作,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参与事件污染损害评估。

 

成员

污防科

 

市环境监测站

 

饮用水源保护处

 

外聘专家

 

宣传信息组

组长单位

宣教中心

负责组织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正面宣传报道工作,依法发布环境事件信息。

 

成员

信息中心

 

后勤保障组

组长单位

办公室

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信息的传送,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所需车辆、经费。

 

成员

规财科

 

其他

核与辐射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按相关规定执行。

 

5 预防和预警

5.1 预防工作

5.1.1 建立事故预防、检验及报警系统

市环保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负责开展全辖区污染源调查,对生产、储存、运输有毒有害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普查,掌握

全市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分布情况;采取相关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综合预防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意外泄漏事故的发

生;在易产生泄漏的位置设置监测仪,当发生泄漏事故时能及时报警,使事故能够得到及时遏制;重点工作场所设置相应的消毒、

通风、灭火及报警设施,确保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及时得到控制并保证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平安。

5.1.2 加强日常监视管理

加强管辖区域范围内重点潜在环境污染风险源的监视和管理工作,对风险源的环保设施、生产、运输工艺设备运行状况进展定期

巡检,检查其封闭性,平安性及正常使用情况,使使用、储存、输送和处置过程都在正常情况下进展,防止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

废物的泄漏。

5.1.3 加强信息联动机制

开展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管理及应急技术的科学研究,组织环保事故防范和处置的宣传教育,建立第一时间获

取环境突发事件信息的有关渠道。

5.2 预警措施

5.2.1 预警支持系统

建立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排污强度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案系统及区域环境平安评价科学预警系统。

 预警行动

〔1〕预警发布程序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涉及的范围,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进展分级。

根据事态的开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

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突发事件预警分为三个级别,其预警级别及发布程序为:

    ①一般〔Ⅳ级、蓝色〕环境事件由事发地县〔区〕、管委会环境保护局〔分局〕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后发布。

    ②较大〔Ⅲ级、黄色〕环境事件由事发地市环境保护局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后发布。

    ③重大〔Ⅱ级、橙色〕、特别重大〔Ⅰ级、红色〕环境事件由省突发环境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