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8794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docx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987经济学原理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院(系、所):

管理学院

科目代码:

987科目名称:

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40分,每小题8分)

1、经济危机

2、公共地悲剧

3、PaulKrugman

4、法定准备率

5、无谓损失

二、简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

6、税收的代价是什么?

7、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8、市场势力的低效率表现在哪些方面?

9、“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调节经济运行的?

10、失业的危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60分,每小题30分)

11、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保证经济稳定增长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12、试论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取舍。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真题及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小题8分):

1.经济危机

2.公共地悲剧:

有限的资源注定因自由进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过度剥削。

这样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源自于每一个个体都企求扩大自身可使用的资源,然而资源耗损的代价却转嫁所有可使用资源的人们。

3.PaulKrugman

4.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不得用于放贷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RequiredReserveRatio),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5.无谓损失:

又为社会净损失(deadweightloss),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由于垄断、关税、配额、税收或其他扭曲等因素引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不到的那部分,使资源得不到最佳限度的分配。

二.简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

6.税收的代价是什么?

答:

税收的代价主要体现为税收负担,特别是税负的额外负担,对经济的损害最大。

税收额外负担,亦称“税收成本负担”或“税收拖累”,是指课说除了给纳税人带来正常的经济负担之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产生的不良影响。

即:

税收造成了价格的扭曲,使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低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这样,价格便不能真实反映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

因此,损害了价格作为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信号作用,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效率损失,这称为税收的额外负担。

  

税收额外负担是西方现代税收理论中研究征税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经济行为变化而引起的额外损失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某些税的征收,会使社会经济付出一定的代价。

例如流转税的征收会使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减少社会需求,进而减少社会产品供应量。

如果国家从征税中获得的利益大于社会为征税付出的代价时,则称为税收的额外收益;反过来,如果国家所获利益小于社会为征税付出的代价时,则称为税收额外负担。

  

税收额外负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税制设置不合理导致商品比价关系和人们经济行为扭曲,扰乱市场配置资源的正常机制,使资源配置和人们的行为选择难以达到最优状况,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7.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答:

●汇率对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汇率可以影响国际贸易。

以一国货币贬值为例,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大出口与抑制进口两方面。

本币贬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跌,有利于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同时,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有利于抑制进口,增强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

货币升值的影响与此相反。

汇率还可以影响资产流动、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和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等。

  ●汇率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从理论上看,汇率对上述诸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如何则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条件。

例如货币贬值要起到扩大出口与抑制进口的作用,就要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高。

如果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都很低,贬值只引起价格下降却不会相应地扩大出口商品的需求量;第二,进口商品的性质。

如果进口商品是必需品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品,则价格机制对其需求影响不大;第三,国内的总供给能力。

本币贬值使进口品本币价格上涨,引导国内需求从进口品转向进口替代品,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未必能够迅速填补这部分新转换来的市场缺口;第四,国内资源的利用情况。

如果此时国内没有闲置资源可用于扩大供给,本币贬值只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及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也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因此要正确把握汇率的影响就必须对经济环境和条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没有可信度。

8.市场势力的低效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市场势力是市场失灵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它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市场势力可以使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导致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平衡。

市场势力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形式有行业垄断、自然垄断、垄断竞争、价格—生产联盟等。

市场势力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卖方垄断力(monopolypower)和买方垄断力(monopsonypower)。

 企业的角度来看,拥有市场势力意味着能使其获得更多的利润;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企业拥有市场势力意味着不得不从自己的钱包中掏出更多的金钱;从社会的角度观测,市场势力的存在意味着社会资源使用的低效。

当然,也有观点(如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势力是“功大于过”的。

生产者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力是卖方垄断力,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力是买方垄断力。

现实世界中,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

9.“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调节经济运行的?

答: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说的是,竞争性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够自动达到帕累托效率。

看不见的手说的是,虽然人们互不相识并且没有为对方着想,每个人只是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那么通过市场分工和交换的结果确是全社会的人都得到了好处。

人们一般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严谨的且正规化的表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详细描述是——

首先我们全社会的资源都会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否则,那些没有效率的个体就会由于市场竞争而被淘汰。

这样,全社会就会在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者叫生产前沿面上进行生产。

但是,我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呢?

这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

很明显,我们需要什么,就会通过我们的货币选票把我们的意图通过市场价格表露出来,这样,企业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就对我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清楚地观察到了。

于是,企业就可以根据生产要素市场上的要素价格信号来进行利润最大化决策了。

这样,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企业仅凭市场价格信号就可以进行独立自主的决策。

企业是我们生产要素通过一定的契约组合起来的,因而将会按照自己的边际贡献的大小获得自己的分配份额,即越是富有的人,他们将会通过自己拥有的资本和土地获得越来越多的财富分配份额;越是有才华的人,他们将会通过自己的知识财富获得自己的分配份额;那些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才华的人,只要他们勤奋工作,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自己的工资回报(多劳多得)。

而且,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才能,去从事最适合自己才干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才华等得到施展,才能得到更多的汇报。

那些企业主,也正需要这些有特殊才干的人,因为只有这类人的边际贡献是最大的。

这正是亚当·斯密的分工原理。

每个人获得自己的分配份额之后,他们所分配得到的东西,也许不是他们每个人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但他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自己最喜爱的东西。

于是,虽然社会财富没有变化,但通过交换,我们的满意程度却不同程度地提高了。

 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人们各得其所,社会财富量不断提高。

这也恰恰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

10.失业的危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失业会产生诸多影响,一般可以将其分成两种:

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

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

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

西方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解雇造成的创伤不亚于亲友的去世或学业上的失败。

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

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

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

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

衰退期间的损失,就好像是将众多的汽车、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销毁掉了。

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三、论述题(60分,每小题30分)

11.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保证经济稳定增长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

答:

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财政政策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

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

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

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

实施结构性减税。

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

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

同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货币政策要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

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

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12.试论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取舍。

答:

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

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

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

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

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

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

明确的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

由此看来,我党对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在认识、实践层面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相应的诞生一个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新论断、新定位、新调整,这也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方面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由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从根本上涉及认识同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认识则是经济通向政治的桥梁。

政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转化而来的。

正确的认识,能把经济的利益和要求集中到政治上来,相反,就会导致错误的政治主张。

”所以,要正确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必须先理解公平和效率。

一:

就公平而言,“公平本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现行的对公平的的理解观点大致有四种:

1.、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的观点认为商品和服务在社会所有成员中平均分配就意味着公平。

2、罗尔斯观点。

罗尔斯认为,只有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公平程度才有可能提高。

因为人们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生刻而持久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所无法自我选择的。

所以罗尔斯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据社会契约组成的公正的理想社会,再这个理想的社会里公平优先。

3、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的公平原则认为社会所有成员总效用水平的极大化就是公平。

4、市场决定论。

市场决定论则强调效率就是公平,认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和工作最努力的人。

由此可见,要给公平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公平“包含这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所以我们所说的公平只能是“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的合理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谓的公平早已不是曾经的平均分配,搞平均主义。

因为我国的历史实践证明,在当代,收入分配上搞绝对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即我们不在追求“一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可能比另一种高效率方式更加公平”的公平原则。

二:

就效率而言,“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对效率的理解,从分配的角度分析,在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将最有效率的状态描述为:

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有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的状态。

这种状态又叫帕累托最优状态。

而要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有三个条件:

1、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

2、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

3、消费和生产的帕累托全面最优。

由上面的定义看出,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有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而分配又对公平的影响意义极大,合理的分配也会对具体的收入有作用,即分配牵动着这个运行环节。

那么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一层面上,又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西方经济学要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西方经济学里,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主张“效率优先”观点。

支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罗宾斯、哈耶克、费里德曼等,他们认为不能把收入公平分配作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看待,他们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资源的自由转移,增进公平绝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他们也反对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所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平。

他们认为公平只能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法律、行政和税收手段来实现。

因为依靠后一种方式实现公平实际上把一部分人的努力移作另一部分的所得,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公平。

“用特殊干预行动来纠正自发过程所形成的分配状况,就是一个原则同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来说,从来就不可能是公正的”。

即坚持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真正的公平是机会平等,结果(收入与财富)是否公平并不重要,而国家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排他性,保证人人有获得私有财产的公平机会,保证市场的自由竞争,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主张“公平优先”的观点。

持这一观点的不仅有经济学家,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罗尔斯、米粒四、琼·罗宾逊等人。

因为从现实出发,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导致权利和机会的不公平,而在市场经济下,经前与权力可以相交换,权力又可以成为收入和财富的源泉。

这样会导致钱、权之间的恶性循环交易,让不公平更加不公平。

“使人们的收入和财富不一定和他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成正比,收入和财富不一定都是‘公平’所得”。

这样,由于不公平损害了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其反作用于效率的提高。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统治阶级都以广大人民能得到公平权利为基础而建立稳固的上层建筑。

同样,不平等的收入还会损害人的尊严,使“人人生而平等”失去其普遍认识价值,也就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发展。

“平等权利和不平等的收入混合的结果,造成了民主的政治原则和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

有些大获市场奖励的人,用金钱来谋取额外的权利帮助,而这些权利本应是平等分配的。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提前起跑使得机会不均等了。

对那些在市场上受到惩罚的人来说,其后果是一定程度上的剥削,这与人类尊严和相互尊重的民主价值观相冲突。

”([美]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3、主张“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既不赞成效率优先,也不赞成公平优先,而是主张二者兼顾。

他们试图通过兼顾来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的优点,又能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途径,是效率跳高的同时保证对公平的最小损害。

其代表人物之一萨缪尔森曾经说道:

“即使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制度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平等”。

所以他坚持有政府干预而采取措施来改变收入分配,还有一位代表人物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既不能实现公平,又不能获得高效率。

他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以消除资源利用不足的低效率政策,使食利阶层无疾而终。

同样,布坎南也承认市场的自发作用会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但他又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运行,他认为那是通过权力吧一部分人得财富强制转移给那些弱者,这样会挫伤社会前进发展的积极性,也会严重影响效率的提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那又是另一种不公平行为。

他所说的要建立社会制度结构包括了契约和宪法在内的社会法律制度和财税制度。

他认为,用政治手段来调整分配首先必须严格地符合宪法,也就是把这种调整要当做社会秩序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制度,让其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我个人认为,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分析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矛盾,找到这个时期社会所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就我国的发展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里,我们所缺少的事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集中尽力去考虑如何分配那块小蛋糕,所以在那个时期与其去考虑怎样平均分配蛋糕还不如去集中尽力吧蛋糕做大,即实行效率优先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在实行效率优先的情况下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情况,但当我们的蛋糕相对做大之后,每个人得到的蛋糕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有所平均分到的蛋糕,所以实践证明,在哪个缺少蛋糕的时代实行效率优先是正确的。

随着蛋糕的逐渐扩大,少数人占有了绝大部分的蛋糕,而大部分人却只占有少量蛋糕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公平优先”则是很重要的,由于严重的收入差距拉大,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这就引起了广大劳动者的普遍不满情绪,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而且对效率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所以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时,把“公平优先”放在主要位置上,不仅能保持效率的正常发展,也能保证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对于不同社会发展状况,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是适应这个社会发展脚步的,由社会所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来确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让“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合理驾驭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前提必须是效率公平并存,效率和公平可以偏向其中一端,但绝不可以废除一端,只有二者健存,有所取重,才会达到社会发展的最优化。

其次,对于分配问题,我国是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来调控社会公平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市场机制需要自由的发展,所以在市场竞争状态下,政府应该给予市场的自由,但政府要用其权力去保障市场的理性竞争,健全竞争的市场框架政策。

对于再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等。

这样既防止了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也确保了社会的基本稳定。

在再分配方面政府应该合理的有效地调控财富的占有比例,给弱势群体给予生活保障,给落后地区提供基础建设等等,但不可以改变竞争社会之中效率应该受到的应有的奖励,应有的大部分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