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9671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51.0分)

1.水螅、海蜇和珊瑚虫排出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A.肛门B.口C.胞肛D.体壁

2.发现一种细长的圆柱形动物,要判断其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主要依据是(  )

A.是否有口B.是否有肛门

C.身体是否分节D.体表是否有黏液

3.下列各组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一组是(  )

A.乌贼  章鱼B.海葵  海蜇C.龙虾  蜘蛛蟹D.海豚  海豹

4.蜥蜴是一种陆地生活的动物,下列对蜥蜴描述正确的是

A.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

B.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C.蜥蜴是一种恒温动物

D.蜥蜴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5.从鱼的鳃盖后缘流出的水与从鱼的口中进入的水相比,气体的变化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多B.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C.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D.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6.下列动物与其呼吸器官对应正确的是(  )

A.蝗虫--鳃B.蜥蜴--皮肤C.蚯蚓--体壁D.家鸽--气管

7.下列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鸟类和哺乳类B.鸟类和爬行类C.爬行类和哺乳类

8.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

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①骨骼肌收缩

②骨绕关节转动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④相应的骨受到牵引.

A.④②③①B.③①④②C.②④③①D.③①②④

9.下列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是

A.白蚁群 B.狒狒群 C.蜜蜂群 D.鱼群

10.下列动物的行为中,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A.小鸟喂鱼

B.大山雀喝牛奶

C.母鸡孵卵

D.小鸟筑巢

11.在草莓大棚内放养了一定量的蜜蜂可提高草莓产量,这充分利用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A.维持生态平衡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D.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12.下列有关微生物繁殖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青霉是多细胞真菌,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

B.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不能产生孢子,通过出芽来繁殖后代

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后代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利用寄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通过复制来繁殖后代

13.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细胞缺少遗传物质;

B.由于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所以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C.细菌的适应性很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

D.霉菌在潮湿的粮食堆中比较容易生长;

14.下列有关细菌、真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菌与真菌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B.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细菌的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D.细菌靠芽孢繁殖,真菌靠孢子繁殖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酸奶   ②酿酒  ③制醋   ④生产青霉素   ⑤做面食。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

16.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环境的多样性D.基因的多样性

17.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对濒危物种进行特殊的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D.颁布法律和文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18.“鱼儿生活在水中,这跟鱼儿的鳃丝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说说鱼儿的鳃结构特点?

说一说鱼儿用鳃呼吸的过程。

19.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1)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其学名是Acipensersinensis。

这个物种在分类上属于鲟属、鲟科、鲟形目、硬骨鱼___________、脊索动物门、动物___________。

(2)2014年8月,宜昌至上海江段也未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踪迹,这令科研人员的心情更加沉重。

如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甚至是很多动物将面临灭绝危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水电工程、航运、捕捞、污染等人为因素,被指共同造成了自然界的危机。

那么,在生物圈中,动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3)对生物进行科学的分类,是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请根据以下植物形态结构的相似程度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分类的具体依据和结果是什么?

珙桐

 肾蕨  

  水绵 

   葫芦藓 

     玉米  

   油松

(4)在宜昌市兴山县就有珙桐这种植物的分布,它的花形奇特优美,花盛开时犹如群鸽栖树,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为我国八大国宝植物之一,是植物界的“活化石”,被称为“林海中的珍珠”和“绿色熊猫”,目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而濒临灭绝边缘,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为了保护好珙桐这种珍稀植物,我们应该怎么做?

(写出两条建议)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20.小丽和小辉为探究教室和操场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做了下列实验,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教室和操场哪里的细菌和真菌多?

【材料用具】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标签纸、放大镜、透明胶带、恒温培养箱

【实验步骤】

①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2号、3号),将标签贴在培养皿底部。

②采集细菌和真菌,分别在教室、操场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另一组不作处理。

③放入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

④观察、记录。

(1)配置牛肉汁培养基的目的主要是为细菌和真菌提供___________,对其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___________;

(3)预期实验结果:

_________的细菌和真菌更多些;

(4)根据实验结果,为了健康,我们平时在学校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探究小鼠走迷宫的实验中,迷宫中设有几处 T 形接头,小鼠可左转也可右转。

小鼠在完成走迷宫后会被奖励一些食物。

实验统计数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小鼠走迷宫的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2)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______逐渐减少。

(3)如果改用蚯蚓做此实验,蚯蚓学会直接向左转所需的天数要比小鼠______,则可说明动物越高等______。

(4)若小鼠在完成走迷宫后长时间不给予食物奖励,则小鼠之前已建立的行为______(填“会”或“不会”) 随之消退。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熟练掌握腔肠动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水螅、海蜇和珊瑚虫都属于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

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体壁由内胚层(内层)、外胚层(外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壁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食物由口进而消化腔,在消化腔内消化和吸收;有口无肛门,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然由口排出。

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

线形动物门的动物身体细长通常呈长圆柱形,不分节,而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因此,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是区分环节动物和线性动物的主要依据。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

A

解析:

解:

A、乌贼和章鱼的身体柔软,贝壳退化,有腕足,都属于软体动物,符合题意。

B、海葵、海蜇的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内有消化腔,属于腔肠动物。

不符合题意。

C、虾、蟹类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有较硬的头胸甲,是甲壳动物,不符合题意。

D、海豚、海豹具有胎生哺乳的生殖特点,属于水生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软体的动物的主要特征,据此分析。

4.答案:

A

解析:

考查爬行动物。

掌握好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区别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有:

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A.蜥蜴的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A正确; 

B.蜥蜴用肺呼吸,青蛙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B错误; 

C.蜥蜴是一种变温动物,C错误;

D.蜥蜴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D错误。

故选A。

5.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鱼的呼吸,理解鳃部毛细血管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观察活鱼,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所以进入鱼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是流出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

C

解析:

解:

A、蝗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呼吸,错误;

A、蜥蜴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错误;

C、蚯蚓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靠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正确;

D、家鸽属于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错误。

故选:

C。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无脊椎动物动物包括:

环节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呼吸器官也不一样。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的呼吸方式。

7.答案:

A

解析:

解:

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

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

故选:

A。

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据此答题。

关键知道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是恒温动物。

变温动物大都具有冬眠现象,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方式。

8.答案:

B

解析:

解: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因此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①骨骼肌收缩、④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

故选:

B。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9.答案:

D

解析: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动物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靠的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A.白蚁群体有一定的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A不符合题意。

B.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B不符合题意。

C.蜜蜂群体有一定的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C不符合题意。

D.鱼群体中尽管它们生活在一起,但不存在组织,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等,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行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

小鸟喂鱼、母鸡孵卵、小鸟筑巢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如:

大山雀偷饮牛奶是通过学习、模仿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经过分析ACD都属于先天性行为,B属于学习行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熟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几大作用以及蜜蜂可以帮助农作物完成传粉是解题关键。

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在大棚中放养蜜蜂提高大棚农作物坐果率无关。

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与在大棚中放养蜜蜂提高大棚农作物坐果率无关。

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

所以在大棚中放养蜜蜂可以提高大棚农作物坐果率。

该选项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与在大棚中放养蜜蜂提高大棚农作物坐果率无关。

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

B

解析:

解:

A、青霉是多细胞真菌,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A正确;

B、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能产生孢子,可以通过孢子繁殖后代,在环境适宜的环境下还可以通过出芽来繁殖后代,B错误;

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后代,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利用寄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通过自我复制繁殖后代,D正确。

故选:

B。

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真菌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繁殖,据此解答。

明确三类微生物的生殖特点可解答。

1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点以及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A.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DNA集中的区域,因此细菌并不缺少遗传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虽然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但是可以从菌落大小、形状以及颜色上来区分细菌和真菌,故B不符合题意;

C.细菌进行简单的分裂生殖,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这种生殖方式叫裂殖。

细菌不会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故C不符合题意;

D.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霉菌在潮湿的粮食堆中比较容易生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

D

解析:

解:

A、据分析可见:

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A正确;

B、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

C、细菌的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C正确;

D、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形成新个体,D错误。

故选:

D。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1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在发酵食品和药品的作用,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和药品的制作中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据此答题。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了解常见的细菌和真菌。

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奶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奶的品质;制醋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也属于细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青霉发酵能提取青霉素,青霉属于真菌,蒸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

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

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据此解答。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

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利用野生水稻种群和栽培水稻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故选D。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7.答案:

B

解析:

解: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又叫就地保护。

故选:

B。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保护,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据此答题。

关键点: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18.答案:

特点:

鳃丝又多又细呈红色,内含丰富毛细血管 

​​​​​​​过程:

鱼呼吸时,水从鱼的口流入鳃,然后从鳃盖后缘流出时,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的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由鳃丝中的毛细血管排放到水中

解析:

本题考查鱼适于在水中生活呼吸器官鳃的特点。

关键是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

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且又多又细,能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新鲜的鱼鳃颜色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鱼是用鳃呼吸的,鳃只能吸收水中的溶解氧,鱼呼吸时,水从鱼的口流入鳃,然后从鳃盖后缘流出时,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的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由鳃丝中的毛细血管排放到水中。

鱼在鳃部进行气体交换,流经鳃后的血液,氧的含量会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减少。

故答案为:

特点:

鳃丝又多又细呈红色,内含丰富毛细血管 

过程:

鱼呼吸时,水从鱼的口流入鳃,然后从鳃盖后缘流出时,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的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由鳃丝中的毛细血管排放到水中

19.答案:

(1)纲;界

(2)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3)根据有无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珙桐、玉米、油松,无种子植物包括肾蕨、水绵、葫芦藓

​​​​​​​(4)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③迁地保护;④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文件;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⑥加强宣传报道、提高保护意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了分类知识、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和珍稀动物的保护措施。

掌握分类方法和命名、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珍稀动物的保护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

中华鲟这个物种在分类上属于鲟属、鲟科、鲟形目、硬骨鱼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2)动物和植物是生物圈中两大重要的家族,它们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物在生物圈中起重要的作用: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3)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据图可知,这六种植物最明显的区别是有无种子。

因此,根据有无种子可把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两类。

种子植物包括珙桐、玉米、油松;无种子植物包括肾蕨、水绵、葫芦藓。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

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这些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保护好珙桐这种珍稀植物,我们要做的是: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③迁地保护;④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文件;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⑥加强宣传报道、提高保护意识等(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故答案为:

(1)纲;界

(2)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3)根据有无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珙桐、玉米、油松,无种子植物包括肾蕨、水绵、葫芦藓

​​​​​​​(4)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③迁地保护;④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文件;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⑥加强宣传报道、提高保护意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0.答案:

(1)营养物质(有机物和水分) 杀死杂菌

(2)接种

(3)教室

(4)教室多通风透气、多进行户外活动(合理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识记相关的知识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水分即营养物质,在实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其他的杂菌。

(2)高温灭菌之后,培养皿内没有细菌真菌的存在,采集细菌和真菌,分别在教室、操场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是为了接种。

(3)预测:

教室的细菌和真菌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