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9935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广东省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22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若洪水神话是初民凭空想象的“纯粹神话”,这在个别民族中倒很正常,但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未免太过巧合。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大洪水事件确实曾经发生过?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地质学家开始着手检验冰河时期的地层淤积物,看它们是否是由单一的某次大洪水所产生,由此科学开始以自己的手段介入神学。

有意思的是,对于洪水神话的研究进程却跟神话本身一样,充满了戏剧性。

上世纪60年代末,就在人们普遍从地质学角度否认了全球性大洪水的存在之后,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从墨西哥湾底部钻出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些泥芯中记录了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所留下的信息。

迈阿密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者各自对此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均发现了海水舍盐量在11600年前的一次剧变。

他们认为当时北美冰帽的突然坍塌导致大量融冰涌入墨西哥湾,全世界的海洋水位因此以海啸的速度猛增。

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毫无疑问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全球性洪水大爆发。

除此之外,19世纪末曾经流行过另一种企图坐实大洪水事件真实性的理论一一黑海大洪水假说。

这一假说由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提出,他认为伴随着一万多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的结束,黑海里的海水大量蒸发,陆地开始形成,与博斯普鲁斯海峡另一侧的地中海形成100米的水位差。

横隔在两片海域中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不久后发生决堤。

根据雷恩博士的计算,决堤之后每天有500亿吨的海水从地中海涌向几近干涸的黑海,相当于尼亚加拉瀑布200倍的流量,黑海的水位则以每天20厘米的速度迅速增长,海岸线的扩散速度达到了每天数千米。

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雷恩认为大决堤发生的时间是距今7000多年前,对于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人类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紧接着又有了新的发现,早年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巴拉德2015年又在黑海底部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而半咸水生物的存在痕迹最高只能追踪到6500年前,如此迅速的水域咸度变化更是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在黑海大洪水假说被提出的同一年,当时还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的我国著名学者朱大可提供了另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观点。

他将洪水神话流传最广、最完整的亚洲腹地视作“洪水话语中心区”,而这一区域的中心便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尖锐地域。

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第三阶段(亿万年来)与人类文明史大致平行,而古人类进化链的缺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闪现断代,因此朱大可认为:

板块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造成了气候的短期异常,冰川的消融使得洪水的爆发不可阻挡。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利维坦按:

“作为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神话几乎在每一片人类所涉足的土地上出现。

各时各地的人都会在神话中融八当地环境、风俗抑或是信仰,不断引入的素材将替代神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找寻到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意味着毁灭性灾难的世界性神话母题——大洪水。

古时世界上的各民族鲜有文化交流,更何况先人所面临的不可能只有洪水这一灾祸,旱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变化多端,为何只有洪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之中?

层出不穷的理论解说中接受度较高的有两种。

第一,各民族人们心理状况的趋同性决定了神话的相似。

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之为“题材自生说”。

该理论的代表学者德国学者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神话是一种“人的观念,每个民族自身都会发展出一定的思想”,人类心理的统一性——“自发(或初级)思想”决定了包括神话在内的人类文化的相似性。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也认为,各种族或民族“在观念、幻想、习俗和欲望上惊人的相似度”或许可以解释神话的相似之处。

第二,各民族神话的相似性也可能是文化扩散的结果——正如人类文化也是由一个或几个地区发源并向其他地区传播一样,而这一理论也被称为“题材游动说”。

德国学者西奥多·本·法伊曾断言:

印度文学是世界各民族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唯一渊源,世界各地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是从印度传播扩散到各地的。

英国学者G·E·史密斯则只承认一个文化传播的中心——埃及。

他相信一切神话的源头都来自于埃及,然后才由巴比伦继承并传播开来。

单就这两套理论来说,前者并未对观念一致的深层原因作出充分解释,而只是以宽泛的方法论倒果为因,因此难免显得空泛,缺乏说服力;后者则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类的创造力,把神话和神话的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割裂,同时对于时间顺序的忽视使其显得片面和生硬。

两者虽然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但显然都不是最终正解。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有言之:

“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都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

但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半醒的梦,预示着真实。

(摘自《网易号》,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科学家们探究的步伐并未停止,而且方法更多样、科学。

B在墨西哥湾底部钻出的几条记录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留下的信息的沉积泥芯,使洪水神话研究出现转折。

C.黑海大洪水假说增添了大洪水的真实性,而罗伯特·巴拉德早年间的发现,更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D.在几种假说中,作者更倾向于中国朱大可提出的洪水理论,最不认可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的说法。

2、下面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的洪水神话,应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记忆或经历使然。

B.如果真有一场席卷全球的洪水大灾变,那么地层深处则极有可能保留有洪水的某些迹象。

C.如果不存在世界性大洪水,那么世界各地出现的洪水神话传说应该是区域性洪水的反映。

D.材料二作者否定两套理论,他认为大洪水等相似经历才是世界各民族神话趋同的深层原因。

3、下列材料不能支撑原文作者看法或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传说有500多则,关于洪水的成因也显现明显的趋同性,如天神的惩罚。

B.朱大可认为,地球板块运动产生的热量使尖锐地域(高山地域)冰川消融,流水四泄,形成大洪水。

C.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神话九隆神话有诸多民间版本,其中白族的九隆神话与原型相差较远,百濮民族传说中九隆神话的原貌已不复存在。

D.在一次次的洪水磨难与牺牲中,“……人在对洪水景象的沉思中看到了众神的模糊容颜”。

4、请简述两则材料内容上的异同。

(4分)

5、对于远古神话传说应该如何定义解释,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6分)

利维坦按中认为:

远古神话。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

远古神话。

你对神话的见解是:

远古神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

“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

”“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

”老婆没好气地吼道。

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

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一百万够不够?

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

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

若非素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

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

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

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

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江主任吗?

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

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

真是天助我也!

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

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

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

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

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

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

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

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

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

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

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

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

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

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

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终于找到你了!

”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

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

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

女人在后面喊道:

“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

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

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

“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

“你这是干什么呀?

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

”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

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

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

B.“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

”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

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

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

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

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

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

D.“终于找到你了!

”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

8、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

(6分)

9、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虞舜者,名曰重华,六世皆微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

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①于负夏。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尧九男皆益笃。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试舜以五典②百官,皆治。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

摄政八年而尧崩。

三年丧毕,让丹硃③,天下归舜。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舜曰:

“嗟!

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

”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

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倕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毂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

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凤皇来翔。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选自《史记·五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就时,指做买卖。

②五典,五种教化,指五种行为规则。

③丹硃,尧之子,《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硃不肖,不足授天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B.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C.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D.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文言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岳: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唐尧之臣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管四方,故称四岳。

B.主稷:

稷,一种谷物,百谷之长。

主稷,文中是说弃是谷神,受时人信仰供奉;历代王朝祭祀稷神以祈丰收。

C摄政:

代替君主处理国政,指在君主年幼不能亲自执政或其他原因不能临朝时,由其他人代行君主权力。

D.大理:

掌司法及刑讼的官。

秦时称廷尉,汉景帝中更名大理,其后二称同行。

唐后各代均承前制设大理寺。

12、下面的理解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虞舜不受父亲喜欢,常有性命之忧,即使犯了小错,也会受到责罚,他谨慎恭顺地侍奉家人,不敢有懈怠。

B.虞舜很有感召力,他所在的地方,一年就成聚居区,两年就能成为城邑,三年就能成为国都,受到尧的重视。

C.虞舜受天下人拥戴登上帝位,为尧时就被任用的禹等人分配了职务,并以考功确定升降去留,从而使天下大治。

D.虞舜在位三十九年,在巡视时死在苍梧,他的儿子也像丹硃一样没有什么出息,于是他效法尧而传位给禹。

1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4分)

(2)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4分)

14、尧授舜天下的原因,除舜有感召力外,还有哪些?

请依原文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呜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①,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②应许过时陪。

【注】①鸣鹿:

《诗经·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②逋:

欠。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三番五次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情有独钟,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

B.苏辙诗的前三联写终南山春回大地,自己陪苏轼重游时弹琴饮滔、吟诗作赋。

C.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写的新作,苏轼欣然相赠,两人一唱一和,情意融洽。

D.苏轼诗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首联对比开篇,抒发自己重游南山时的迥异景象。

16、两诗中的画线句子内容上有什么关联?

请结合两诗简要解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l)《琵琶行》中诗人听了琵琶女的身世诉说,感慨与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然后用“       ,       ”两句,叙述了自己左迁九江的遭遇。

(2)韩愈在《师说》中在论述了从师的标准之后,用“      , ”两句转入对今人耻师行为的批判。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

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盲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先民就在这里居息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数不尽的   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无不闪耀着   的光彩。

这是一片豪迈的土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穿林海、爬雪山、过草地、飞夺铁索桥……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英雄们不朽的传奇。

红军的脉搏,跳动在康巴大地,激励着康巴儿女踏上脱贫攻坚新的长征路。

康巴儿女不愿再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受穷,而是用美丽战胜贫困的口号在全州上下叫得山响!

康巴大地从一滴水到一务河,从一株草到一棵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处处是风景。

康巴的领导者深知,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探明它们的价值,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让这些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展示在世人面前。

当他们走遍康巴的山山水水,一个全国领先的“全域旅游”构想    ,一场史无前例、   的精准扶贫伟业拉开帷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苍馈赠姹紫嫣红喷薄而出波涛汹涌

B.自然景观绚丽夺目了然于胸波涛汹涌

C.自然景观姹紫嫣红了然于胸波澜壮阔

D.上苍馈赠绚丽夺目喷薄而出波澜壮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康巴儿女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再受穷,而是用美丽战胜贫困的口号在全州上下叫得山响。

B.康巴儿女不再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受穷,用美丽战胜贫困,口号在全州上下叫得山响。

C.康巴儿女不愿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受穷,而是用美丽战胜贫困,在全州上下叫得山响。

D.康巴儿女不愿再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受穷,“用美丽战胜贫困”的口号在全州上下叫得山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

  ①  。

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

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

日置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

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这两次地震所在地都有详细的GPS数据。

日置发现,在这两场地震发生前至少30分钟,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地震越大, ② 。

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O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

所以说,电子信号 ③ ,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又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

B.他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的情况

C.又另外发生了两次大地震

D.另外两次大地震又引起了他的注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993年,美国集齐了国际最顶尖技术,联合欧盟、日本等开启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国申请加入,却惨遭美国拒绝;之后在美国主持的诸多国际航天交流上,中国的学者、航天企业都被拒之门外;美国还出台相关法律,切断中美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交流,避免中国从美国获得关键技术。

25年弹指一挥间。

我们的航天技术科学家们发愤图强,自主研发。

从无到有,中国已先后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并发射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2号”。

中国航天,后来居上,一雪前耻。

2022年前后,中国首个自建空间站“天宫”将正式建成,而且中国将成为世界唯一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

美国诸多媒体已经开始呼吁美国加强与中国的航天合作;欧洲宇航员也已经开始学习中文,希望未来上中国空间站能用上……

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 A.“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错,证实没有发生过世界大洪水不能叫“研究失败”,且“方法更多样、科学”无据;C.“早年间”错;D.作者只是客观陈述了几种假说,没作比较,没有否定哪一个肯定哪一个。

故选B。

2.D作者否定两套理论各有原因,也并没有确定“深层原因”就是“大洪水”。

3.B A.印证材料一、二中“世界各地神话中都有大洪水”的内容。

C.支持材料二中“不断引人的素材将替代神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的内容。

D.支持材料二中“先民解释未知世界”——人把洪水归于上天神灵的惩罚。

B.朱大可理论是材料一众假说中的一种,作者没有从众多理论中肯定或否定哪一个,所以B不能支撑作者观点。

4.相同点:

都是探讨为什么世界各地神话里都有大洪水(只答“神话相似性”不妥)。

不同点:

材料一试图从科学(事实)角度研究,材料二从文化、观念、心理(理论)角度探讨,但都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意思对即可。

相同点2分,不同点2分)

5、利维坦按中认为:

远古神话是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2分)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

远古神话既是传说,又可能是当时现实生活真实反映(或“当时真的发生过”)。

(此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