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9950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年秋季高2018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一)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濒临(bīn)肖像(xiāo)参与(yù)残羹冷炙(zhì)

B.箴言(zhēn)譬如(pì)氾南(fàn)弦外之音(xuán)

C.惩罚(chěng)处理(chŭ)木讷(nè)曲高和寡(hè)

D.拓印(tà)曲阜(qū)剔除(tī)潜移默化(qián)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字音中容易出错的有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这些字读音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近,当然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掇,啜,缀;菅和管。

因此做题时要格外留心,看清字形。

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识记、做练习、做笔记。

A项,“肖像”中的“肖”应读作“xiào”;B项,“弦外之音”中的“弦”应读作“xián”;“氾南”的“氾”应读fán。

C项,“惩罚”的“惩”应读chéng。

故选D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度过难关穷兵黩武相辅相承要言不烦

B.民生凋敝开门缉盗剑拔弩张莞尔而笑

C.响彻云霄雷厉风行满目疮痍溘然长逝

D.振振有词计日程功倍尝艰辛山洪暴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建议1、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

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

2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⒌学会以义辨形。

⒍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A项,度过难关,应为“渡过难关”;相辅相承,应为“相辅相成”。

B项,开门缉盗,应为“开门揖盗”。

D项,倍尝艰辛,应为“备尝艰辛”。

故选C项。

【点睛】以义为纲,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

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

①字形结构分析法。

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

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词语结构分析法。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B.必须对凌驾于法律之上而随意生杀予夺者予以惩处,不管他是出于多么正义而崇高的目的。

C.毛泽东博览群书,饱读经史,经常在讲话时旁征博引,使大家目瞪口呆。

D.“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举重若轻: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

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成语使用错误,主语不当。

语境说的是文物展现了漫长的历史,主语是文物。

生杀予夺:

生:

让人活;杀:

处死;予:

给予;夺:

剥夺。

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使用正确。

旁征博引:

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使用正确。

殒身不恤:

殒:

牺牲;恤:

顾惜。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使用错误。

故选A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

1.不要望文生义。

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

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

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

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

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

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

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

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

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B.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C.G20峰会,首先要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全球经济治理更加高效,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完善包容关联紧密的经济部署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

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项,搭配不当,“维护”和“要求”搭配不当;可在“合理”前面添加动词“满足”。

C项,成分残缺,缺宾语,改成“考虑…的问题”;D项,结构混乱,前面主语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后面变成了“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改成“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逐步对外开放”。

故选B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

比如:

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5.下列选项分别摘自四个人的“获奖感言”,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A.这次被评为公司年度优秀员工的荣誉称号,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谢贵公司对我的厚爱与信任,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认可。

B.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

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也浮现在眼前。

C.粗浅之作在本次大奖赛中得到各位评委的垂青,荣获了一等奖,我高兴之余又感到受之有愧,我一定不负众望,让逐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D.今天的荣誉即将成为过去,但它将激励我继续前行!

我愿竭尽所能,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评为……称号”搭配不当,“贵”是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用在此处不当。

对本人所在的公司,不能称“贵公司”。

B项,“莅临”多用于贵宾,用在此处不当。

D项,“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6.下列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谓,“鄙人”、“不才”、“足下”、“竖子”、“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B.《史记》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五种,其中本纪为帝王立传;世家为王侯封国记事。

C.《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是是19世纪英国国大师狄更斯的一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D.为寿,祝颂之辞,意思是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鸿门宴》中的“沛公奉卮酒为寿”与“庄则入为寿”就是这个意思。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A项,“‘足下’……都属于谦称”陈述有误。

足下,竖子不是谦称。

故选A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实,字诚卿,其先北京人。

曾祖抟霄雄于赀,好施与,乡里以善人称。

实少孤,依叔父居。

及长,通诸国译语,骁勇善骑射,倜傥不羁。

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岁乙亥,中原盗起。

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遣使纳款于太祖。

寻以叛伏诛。

鲸弟致初以叛谋于实,实厉声叱曰:

“天之历数在朔方,汝等恣为不轨,徒自毙耳!

”乃籍户口一万,募兵三千,丙子春,归。

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

拊髀①欣跃,大加称赏,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

帝大悦,赐鞘剑一,命从木华黎选充前锋。

时张致复据锦州,实与贼遇于神水县,挺身陷阵,殊死战,杀三百余人,获战马兵械甚众。

木华黎奏赐鞍马弓矢以励之。

以功为帐前军马都弹压。

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

武仙叛,据邢。

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是夜,仙党遁去。

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军中肃然,士民按堵②。

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丁酉,太宗数召入见,实贡金币纹绮三篚。

次陵州,遇寇,实与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

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杀,仍以赐实。

是日,赐坐,与论军中故事,良久,曰:

“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以征行元帅,后当重任。

”实叩头谢曰:

“小臣从事锋镝二十余年,身被十余枪,右臂不能举,已为废人矣。

愿辞监军之职,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岁献织币,优游以终其身,于臣足矣。

”帝默然不悦,令射以观其强弱,实不能射。

命入宿卫,密使人觇之,实臂果不能举。

固辞十余,始可其奏。

遂锡宴,取金符亲赐之,授以汉字宣命③,充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④,子孙世其爵。

丁巳,卒于博。

(《元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拊髀:

拍打着大腿。

②按堵:

安居,安定。

③宣命:

皇帝的诏命。

④达鲁花赤:

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以叛谋于实谋:

商量

B.乃籍户口一万籍:

登记

C.次陵州,遇寇次:

前往

D.子孙世其爵世:

世袭

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B.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C.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D.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实少小时成为孤儿,依靠叔父长大成人,通晓多国语言,又英勇善战,周围的人都很仰慕他的才略。

B.大将军木华黎和何实讨论军事,得知何实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

木华黎对何实十分欣赏,把他引见给了太祖。

C.何实跟随木华黎在神水县、邢地均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何实每次都亲临战场,表现非常英勇。

D.何实以身体为由婉拒太宗的重用,太宗于是派人秘密观察,确认何实身体真的不佳,何实又坚决地拒绝了十几次后,才同意了何实的奏请。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近之民,慕其雄略,咸归心焉。

(2)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答案】7.C8.D9.C

10.

(1)远近的百姓,仰慕他的雄才大略,都/真心归附/他。

(2)孛鲁命令(他)在邢地戍边,(何实)多实施良好的政令,邢地的百姓像敬重神明一样敬重(他)。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C项,次,是停留的意思,不是前往的意思。

故选C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立云梯”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士兵们,因此前要断开;“先士卒登堞”前面省略的主语是何实,前面要断开;“横槊突之”前面省略的主语是何实,因此前面要断开;“城”“武仙”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因此前面分别要断开;“逐”“大破之”这两个动作行为的主语都是何实,因此前要分别要断开。

故选D项。

【9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何实跟随木华黎在神水县”分析有误。

原文是说在邢地作战时,何实跟随的是木华黎的儿子孛鲁。

故选C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之,结构助词,的;归心,真心归附;焉,代词,他。

第二句中,于,在;著,实施;邢民敬之如神明,状语后置句,邢民如神明敬之。

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何实,字诚卿,他的祖先是北京人。

曾祖何抟霄在资财方面很雄厚,喜欢施舍赐予,乡里人用“善人”这一名号称呼(他)。

何实小时候成了孤儿,依靠叔父生活。

等到长大后,通晓各国语言,骁勇善于骑射,倜傥不羁。

远近的百姓,仰慕他的雄才大略,都真心归附他。

乙亥年,中原乱军四起。

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派遣使者向太祖表示降服,不久因为叛逆被处死。

张鲸的弟弟张致当初把起兵的想法和何实商量,何实厉声呵叱他说:

“上天显示的继承帝位的次序轮到了北方,你们这些人恣意地做不合法度的事,只是自寻死路罢了!

”于是登记好一万户人口,招募三千士兵,在丙子年的春天前归顺。

大将军木华黎和(他)讨论军事,(他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

(木华黎)用手拍打着大腿,十分高兴激动,对何实十分欣赏,于是把他引见给了太祖,(何实)献上了治理军队和百姓的方法。

太祖很高兴,赐给(他)一套(把)宝剑,命令(他)跟从木华黎担任前锋。

当时张致再次占据了锦州,何实在神水县与敌军相遇,他奋身而起,冲入敌人的阵地,拼死作战,杀了三百多名敌人,缴获了众多的战马武器,木华黎上奏赐给他鞍马弓箭鼓励他。

因为有功劳,(何实)担任了帐前军马都弹压一职。

癸未年,木华黎死了,他的儿子孛鲁继承了他的职位。

武仙叛乱了,占据了邢地。

何实率领五千士兵包围邢地,士兵们树起云梯。

(何实)身先士卒,登上城墙,手持长矛猛冲敌军。

城池被攻破,武仙逃跑。

何实追逐逃跑的敌军追了四十里,打垮了敌人。

当晚,武仙的同伙都逃跑了。

何实下令,胆敢擅自抢夺百姓财物的人将被问斩。

军中秩序良好,百姓生活安定。

孛鲁命令(他)在邢地戍边,(何实)多实施良好的政令,邢地的百姓像敬重神明一样敬重(他)。

丁酉年,太宗多次召他入京,何实进贡了三筐金币绸缎。

(何实)在陵州停留的时候,遇上盗贼,何实和手下射击他们,击毙了二十多人,俘虏了十几个人。

在幄殿朝见皇上,皇上很高兴,问(他)遇到盗贼的原因,命令所俘虏的盗贼不要杀掉,仍然把(他们)赏给何实。

当天,(皇上)赐坐,跟他谈论军中的旧事,很久之后,(皇上)说:

“考虑到你效力很多年了,我想把征行元帅的职务交给你,以后还要担当重任。

”何实叩头谢恩说:

“小臣我参军打仗二十多年了,身体遭受了十多处的枪伤,右臂不能上举,已经成为废人了。

希望辞去监军的职务,有幸得到元佩金符,督率治理工匠,每年向朝廷进献布匹钱币,悠闲地过完自己这一生,对于我说就足够了。

”皇上沉默不高兴,命令他射箭,来察看他身体的强弱,何实不能射箭。

(皇上)命令(他)在宫中担任警卫,暗中派人偷偷观察他,何实的手臂确实不能上举。

(何实)坚决地推辞了十几次,(皇上)才同意了他的奏请。

于是赐宴,取金符亲自赏赐给他,把用汉字写成的皇帝的诏命交付给他,(让他)担任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子孙世袭这个爵位。

丁巳年,(何实)在博地去世。

第Ⅱ卷(82分)

三、(共2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个子女都随郭概赴蜀。

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

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使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12.本诗感情丰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DE12.①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

面对来使,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得凶讯,表现了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

(分析第三联亦可。

)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诗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却还得忍受与妻儿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

(或:

询问妻儿情况、写信安慰妻儿时都饱含分离的悲哀。

)③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或:

对社会不平的怨愤)。

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解析】

【11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D项,“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赏析有误,是反问。

E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赏析有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故选DE两项。

【1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结合诗歌背景可知,诗人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个子女都随岳父赴蜀。

此诗作于分别之后,“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诗人心里知明来使是报有关妻儿消息的,他想仔细问具体情况,却担心听到不好的消息而又不敢问,因此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家人思念和关心。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可叹我年龄既老又多病,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

诗人为自己贫困潦倒而哀叹,因为穷得连妻儿也养不起,只能让他们跟岳父去远地生活,一家人生分离,都是因功名未就,因此这两句里有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气,又有与家人分离不得团聚的痛苦之情。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

1、忧国伤时。

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2、建功报国。

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

3、思乡怀人。

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

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一、从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二、从序言。

有的序。

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人。

要知人论世。

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

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机勃勃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义相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