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9977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

导论

1、马克思主义是(A)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D)

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9、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0、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空想社会主义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B)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B)

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15.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

6、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

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D)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3、物质和意识关系是(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A)

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

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

1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

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19、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A)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2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2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D)

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

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

2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B)

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

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

2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2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

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

27、“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D)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2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D)

A.科学性和阶级性B.原则性和灵活性

C.实践性和阶级性D.科学性和革命性

29、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

3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31、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3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B)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创立了唯物辩证法D.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33、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该名言体现了(C)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D.对立统一规律

3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35、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革命都属于(B)

A.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变革上层建筑的意识性活动D.科学实验

3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A.物质B.意识C.实践D.存在

37、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D)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38、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劳动B.语言的产生C.物质文明的发展D.人脑的形成

3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语说明(A)

A.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发生质变B.在新质基础上量的扩展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无限性

4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3、感性认识的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4、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

5、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C)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9、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D)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1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

A.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1、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C)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3、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B)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C)

A.矛盾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

15、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A)

A.一元论B.多元论C.主观真理论D.实用主义真理论

16、真理的绝对性含义是指它的(B)

A.永恒性B.无条件性、无限性C.不变性D.终极性

17、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A)

A.感觉B.知觉C.概念D.判断

18、.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是指(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

3、社会意识是(C)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是】:

C

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B)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D)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9、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

这三大社会形

态是(B)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D)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

A.阶级斗争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和改革

1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

1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C)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1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7、人的本质在于(B)

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社会属性C.人的思想品德D.人的文化素质

18、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经济利益D.人的价值追求

1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

是说(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20、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关系

22、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A)

A.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B.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

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2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2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8、社会意识是(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29、20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

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

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

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0、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3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3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

3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B)

A.阶级性B.继承性C.社会性D.主观性

3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C)

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37、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C)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38、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D)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D)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4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1、从起源上说,国家是(B)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42、在奴隶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