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0103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

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

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

他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

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时,已基本趋同,秦统一中国后,将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

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

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

有时发生歧义,影响字义的准确性。

但总的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影响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简化汉字。

因为书写方便,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

现在电脑软件有汉字繁简转换的功能。

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而且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

2005年高考试卷有古文今译的考题。

广州考区的一道古文翻译题,交白卷的达万人之多。

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

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体与繁体发生歧义的字时,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

例如吉庆有余(餘)、史湘云(雲)。

老师不必专门讲,也不列入学生考核内容。

经过十二年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不少繁体字。

这等于在全国做了一项国学普及工作,中国的古文、古诗词、古小说,人人可以方便阅读。

这样做,有些文字改革专家们担心违反文字改革政策。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语文课照常进行,不增师生的负担,毫不费力地多认一批繁体字,并没有冲击文字改革,有什么不好?

(编摘自任继愈《光明日报•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有删节)

1.下列各项表述的相关内容,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B.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的全国各地。

C.罗马帝国分裂成的许多邦国,多种文字并存,分散给发展带来弊端。

D.我们的二十四史及古诗词古小说等,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10划。

B.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总的说是成功的,因为书写方便,简化字是受全国人民欢迎的。

C.有些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D.2005年高考广州考区古文翻译,交白卷达万人,是由青年人没机会接触繁体字导致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强大,需要文字的统一,还需要文字合理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都如此。

B.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简化字,给汉字的使用带了一些不便。

C.“用简识繁”,是在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

如“史湘云(雲)”,说明简化字“云”   对应的古汉字就是“雲”这一个字。

D.对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问题的补救,首先不能违反国家文字改革的大方向,其次也不能增加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负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坯王

红酒

大柱是远近闻名的坯王。

相思古镇上的人家盖房都会争着请大柱,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

别处盖房用青石砌根基,半人高时才摞坯垒墙。

可用了大柱脱的坯,那些石料就省了,大柱的坯坚固得可与石料媲美。

镇东头花戏楼隔壁卖膏药的瘸子老三不屑地说,土坯是土坯,青石是青石,没听说过土坯能和青石一样结实。

老三走起来总嫌路不平,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大柱干活的地方,呲牙咧嘴憋了半晌劲也没搬起一块儿坯来。

大柱见状一笑,取过一块儿坯,高高地举过头顶,使劲一摔,硬土地面上便被砸出个大坑。

再看那坯,完完整整,还不带掉皮儿裂缝。

瘸子老三的眼睛瞪成了牛铃铛,只顾竖起大拇指比划,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瘸子老三回过神儿后就把大柱叫成坯王了。

坯王不是白叫的,坯王自有过人之处。

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可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远的李家坡起土,说那儿的土质粘度大且细腻。

最为当紧的一道工序是和泥,放水浸泡,反复踩踏,直把那土捣鼓得像麦子粉一样筋道才肯动手脱坯。

大柱将醒好的泥奋力摔打堆在一起,脱坯时,双手上前,卡满一捧泥,至模具前再忽地分开,左右开弓,把泥摔进坯模中,两只胳臂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大拳头腾腾腾砸上九下,扎个马步,端起湿坯,往地下轻轻一磕,八块坯分两行就晾那儿了。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

大柱扛着脱坯用的家伙什出现在杏儿家时,杏儿正站在窗户边那棵桃树下梳头,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

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

大柱一阵眩晕,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是个花一般的闺女。

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

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

一整天,大柱只闷头脱坯,衣裳甩在柴草堆上,贴身的那件白夏布褂被汗塌得精湿。

他不敢再看杏儿,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

杏儿来续过几次茶水,每次,大柱听见杏儿细碎的脚步声,心里就像揣了一百只兔子狂跳个不停。

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

杏儿说,大柱哥,看你脱坯就像听张天辈说书,你手里也拿着月牙板呢。

大柱手没停,脸红得像刚飞到矮墙头上那只小公鸡的冠。

坯王大柱在杏儿家脱坯,起早贪黑,一连干了半个月。

杏儿她爹捋着山羊胡子,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

杏儿说,爹,是坯好,还是坯王大柱哥好?

都好,都好。

杏儿她爹一手拍着坯,一手端个红泥小壶朝嘴里倒水。

杏儿说,那爹就把他招过来让他给咱家脱一辈子坯。

杏儿她爹被茶水呛住了,咳了好大一阵子。

杏儿她爹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

坯王虽说有门好手艺,可一个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终归是个泥腿子,不行不行,不能嫁他。

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

前些日子回来进药,在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说:

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就出落成个天仙了?

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

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在屋子里待不住,一会儿功夫,端着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

杏儿她娘走得早,杏儿还有个哥哥,脑子不太灵光,就指望着杏儿的彩礼给傻哥哥娶媳妇呢。

杏儿她爹比葫芦说瓢,声泪俱下,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稳住了杏儿。

坯王自从认识杏儿,心里再也搁不下旁人了。

坯王想,有了杏儿,这辈子算没白活。

等忙过这阵子,就央人到杏儿家提亲,把娘留下的那支凤头金钗送给杏儿做聘礼。

这天夜里,坯王大柱静静地躺在炕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想着杏儿要是把辫子盘成发髻,再插上金钗和红绒花该是什么模样啊?

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柱忙起身开门,杏儿跌跌撞撞地进来,抱住大柱就哭……杏儿离去时,把两条乌黑的发辫齐根铰下留给了坯王。

一所崭新的土坯房远离镇子,孤零零地立在南岸的柳树下,大柱从此不再帮人脱坯,整日待在坯屋里。

有人在夜间见过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

来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

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

4.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坯王”为题,有重要的作用。

“坯王”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坯王”展开。

B.小说第六自然段,写坯王脱坯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腻、传神,使读者感受到他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

C.“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D.瘸子老三、杏儿她爹等人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E.杏儿她爹嫌贫爱富,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端了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炫耀着。

5.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6分)

6.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对其作用加以探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火焰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

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

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了从100米浅海向1300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新浪网《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码》)

材料二

(数据来源:

人民日报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三

2017年7月29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

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17年会”上做演讲时表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

他说:

“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采了31万方气,但我判断,只有一部分是水合物,还有相当多的是游离气。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

(澎湃新闻《赵文智院士:

南海可燃冰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

材料四

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之歌,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赴日本留学深造,1998年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第一次证明可燃冰的真实存在,随后移居加拿大。

卢海龙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4年,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他回到了祖同的怀抱,“我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

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试采方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都做足了准备。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

“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2018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在美日等国尚未攻克可燃冰开采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B.我国可燃冰可能储量高居各类能源可能储量榜首,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32年时间。

C.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因为其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

D.卢海龙北大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在日本创造了两个“第一”,随后移居加拿大,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三都报道了中国“可燃冰”试采的消息,材料一侧重介绍团队,材料三侧重介绍开采价值。

B.中国海洋工程公司“试剑”神狐深海,实现了作业海域深度的大跨越,实现了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

C.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演讲时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

D.材料四描写卢海龙时正侧结合,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其爱国奉献无私传承,充满责任感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

家世业农。

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

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

三十一年,遭父丧,请急归。

久之,起南京司业。

未几,复请告去。

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

寻召还春坊,不赴。

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

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

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

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

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

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

一日,以公事诣政府。

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

其介介如此。

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

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居正语其弟树德曰:

“朝廷行相平泉矣。

”平泉者,树生别号也。

树声闻之曰:

“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揆席①耶?

且虚拘何益。

”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

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

通籍②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③。

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④。

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

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

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

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

树声诫毋就馆选。

树声年九十七卒。

赠太子太保。

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有删改)

【注】①揆席:

指宰相。

   ②通籍:

步入仕途。

  

 ③一纪:

十二年。

   ④同年生:

科举时代指同榜考中的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B.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C.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D.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

B.祭酒:

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C.改元:

君主或王朝改换年号,每一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D.别号:

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

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陆树声有才华,不向往官场。

他出身农家,有空就读书,在会试中考了第一名;他任官时几次请求回家,还多次推辞朝廷的任命。

B.陆树声受到赏识,傲视权臣。

当初,朝廷遇到要职,一定首先考虑他;他看见座位不正,就对张居正视而不见,张居正只好替他摆正座位。

C.陆树声不受诱惑。

陆树生被人排挤,就请求退休,张居正透露说朝廷要任命陆树声为宰相,陆树声却说,自己不求宰相之位。

D.陆树声淡泊超脱。

他进入官场六十多年,做官却不满十二年;他和徐阶、高拱都可以扯上关系,但徐、高二人掌权时,他却托病不出来做官。

1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5分)

(2)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

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

②伯夷:

商末士君子。

③巨灵:

指河神,此处指黄河。

④潘生:

指西晋文人潘岳。

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

⑤曹公:

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潼关楼阁所见的自然景色,极力描绘了眼前黄河水流的汹涌与可怖。

E.“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14.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1)一个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克服_______的保守思想。

(2)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_______的行为,公安部门更应该加大惩处的力度。

(3)人民网网友将自己的感言和观点通过强国论坛及博客发表出来,其中不乏_______ 的思想和一语破的的言辞。

A.举棋不定违法乱纪别开生面B.畏首畏尾铤而走险独辟蹊径

C.举棋不定铤而走险别开生面D.畏首畏尾违法乱纪独辟蹊径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高考复习中,知识储备固然重要,方法技巧也不容忽视。

熟练地运用方法技巧,自然会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时间。

B.最近三十年,中国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也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为严重。

C.虽然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现实存在,并真切地反映着时代的本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D.真正的权利意识,应是民众吁求政府多设立不影响市民又能方便娱乐的场所,而非一骂了事来解决问题。

18.下列对联中,最适合祝贺老师七十岁寿辰的一联的是(  )。

(3分)

A.上联: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下联: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上联: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下联: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上联: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下联: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上联: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下联: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19.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____________。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

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_________,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③___________,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

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20.下面是李明写的一则请假条,从形式到内容有5处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来。

(5分)

请假条

李明因昨天下午放学后,在骑车回家途中,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请务必批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生活的百态千姿,人生的喜乐顺逆,让我们爱恨歌哭,让我们体味面对。

请以“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主旨明确,感情真挚,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3分)A(A项所表述的,不是依据,而是“汉字的功勋”的观点)

2.(3分)B(B项扩大了范围)

3.(3分)C(C项表述不全面。

简化字“云”在“史湘云”例中对应的是“雲”)

4.(5分)AD(B“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属无中生有;C“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错误;E“炫耀”说法不当)

5.(6分)①手艺精湛。

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可与石料媲美;瘸子老三称大柱为坯王,杏儿她爹“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

②勤恳认真。

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的李家坡起土;做事“起早贪黑”。

③渴望幸福,忠于爱情。

他遇见了杏儿并爱上了她,“心里再搁不下旁人”,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想象。

杏儿被迫离开他时,他远离镇子,终日思念,失魂落魄。

(每点2分)

6.(6分)①在人物塑造方面,塑造出杏儿的美丽形象。

“油光水滑的大辫子”“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写出了杏儿人美。

②在情节发展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杏儿的长辫使大柱爱上了杏儿,杏儿的长辫子也让瘸子老三的儿子垂涎;杏儿他爹为了彩礼,让杏儿嫁给了瘸子老三的儿子;杏儿离去时,把长辫子齐根剪下留给了坯王;坯王脱坯时把杏儿的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让杏儿的气息陪伴着他。

③在主题表达方面,辫子象征杏儿和大柱之间的坚贞爱情 。

通过美丽的辫子写出了爱情的美好,也通过辫子被剪表现了两个年轻人由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更通过辫子写出了大柱对爱情的执着,凸显主题。

(每点2分)

7.(3分)B(至少需要12年)

8.(3分)B(A材料三侧重面临的挑战;C“前景不乐观”无中生有;D没有细节描写)

9.(3分)C

10.(3分)D(“一般是长辈起的”错,一般是自己起的)

11.(3分)B(“就对张居正视而不见”与原文不符,“熟视”的意思是“仔细看”)

12.

(1)张居正主持国政,把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作为重要的事情,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先去拜见他。

(“当”“后进”“谒”各1分,大意2分)

(2)(宦官)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

等他匆匆赶到,却尽是官署中寻常的事罢了。

(“诣”“趣”“比”各1分,大意2分)

13.DE(D“自然景色”“可怖”不恰当;E“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错)

14.①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

诗人对策落第,“欲济无舟楫”,于暮春离开长安,内心充满落寞,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