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566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争当文明新市民.docx

争当文明新市民

争当文明新市民(农民工礼仪教育培训教案)

 

讲课前,我们收集了农民工朋友想问的问题,今天,归纳出三个大的问题来解答。

一、     社会交往中要注意哪些实用礼仪?

二、     怎样关心我们留守在农村的孩子?

三、     在城市里行路怎样做到文明安全?

社会交往中要注意哪些实用礼仪?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一)着装礼仪:

穿衣服应注意什么问题?

1、意义:

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

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

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

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

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又是一种"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也能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生活的态度。

2、着装的原则

(1)适益性。

早晚、季节、时代等;地方、场所、位置、职位;

(2)整体性。

正确的着装,能起到修饰形体、容貌等作用,形成和谐的整体美。

服饰的整体美构成,包括人的形体、内在气质和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

服饰美就是从这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

(3)个性化。

着装的个性化原则,主要指依个人的性格、年龄、身材、爱好、职业等要素着装,力求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选择服装因人而异,着重点在于展示所长,遮掩所短,显现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最佳风貌。

现代人的服饰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表现个性的趋势。

(4)整洁性。

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

衣服不能沾有污渍,不能有绽线的地方,更不能有破洞,扣子等配件应齐全。

衣领和袖口处尤其要注意整洁。

3、西装的穿着规范

(1)西装的套件。

西装有单件上装和套装之分。

非正式场合,可穿单件上装配以各种西裤或牛仔裤等;

半正式场合,应着套装,可视场合气氛在服装的色彩、图案上选择大胆些;

正式场合,则必须穿颜色素雅的套装,以深色、单色为宜。

(2)衬衫。

与西装配套的衬衫须挺括、整洁、无皱折,尤其是领口。

衬衣袖子应以抬手时比西装衣袖长出2厘米左右为宜,领子应略高于西服领,下摆要塞进西裤。

如不系领带,可不扣领口。

(3)西装要干净、平整,裤子要熨出裤线。

(4)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且要上油擦亮,皮鞋的颜色要与西装相配套。

穿皮鞋还要配上合适的袜子,使它在西装与皮鞋之间起到一种过渡作用。

正式社交场合,男士的袜子应该是深单一色的,黑、蓝、灰都可以。

全身着装颜色搭配最好不超过三种颜色,而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颜色太多则显得乱而无序,不协调。

女士皮鞋以黑色、白色、棕色或与服装颜色一致或同色系为宜。

社交场合,女士穿裙子时袜子以肉色相配最好,深色或花色图案的袜子都不合适。

长筒丝袜口与裙子下摆之间不能有间隔,不能露出腿的一部分,那很不雅观,不符合服饰礼仪规范。

(5)穿西服在正式庄重场合必须打领带,其他场合不一定都要打领带。

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必须系好,不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应解开。

 

(6)西装的上衣口袋和裤子口袋里不宜放太多的东西。

穿西装内衣不要穿太多,穿得过分臃肿会破坏西装的整体线条美。

(7)西服袖口的商标牌应摘掉,否则不符合西服穿着规范,高雅场合会让人贻笑大方。

(二)见面礼仪

1、个人卫生:

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面部要注意清洁与适当的修饰。

男士要剃净胡须、刮齐鬓脚、剪短鼻毛,不留小胡子和大鬓角。

女士可适当化妆,但以浅妆、淡妆为宜,不可浓妆艳抹,并避免使用气味浓烈的化妆品。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上班前忌吃大葱、大蒜、韭菜之类有异味的食物,必要时可含一点茶叶或嚼口香糖,以去除异味。

2、礼貌用语: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

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3、握手礼:

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

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

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

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序是:

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

主人应向客人先伸出手,而不论对方是男是女;

朋友、平辈先伸手者更有礼貌。

4、介绍的礼仪:

介绍时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

介绍的顺序一般是:

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

(三)拜访礼仪。

1、要选择好时机,守时守约。

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

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

2、在乘车的座位上很讲究,我国一般是右为上,左为下。

陪同客人时,要坐在客人的左边。

3、讲究敲门的艺术。

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

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

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4、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

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

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谢谢”,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

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

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

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

即使在最熟悉的朋友家里,也不要过于随便。

5、谈话姿势:

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

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注视的部位:

部位:

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

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眼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

平视,表示平等。

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

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6、谈话时间不宜过长。

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

“打扰”之歉意。

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主人握别,说:

“请留步”。

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首挥手致意:

“再见”。

(四)电话礼仪

1、迅速地拿起听筒,最好在三声之内接听。

电话铃声响一声大约三秒种,若长时间 无人接电话,或让对方久等是很不礼貌的,对方在等待时心里会十分急躁,你的单位会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

2、重要的第一声。

一接通,对方就能听到亲切、优美的招呼声,心里一定会很愉快,使双方对话能顺利展开,对你也有了较好的印象。

3要塑造声音形象。

声音清晰、悦耳、吐字清脆,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要有喜悦的心情,打电话时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即使对方看不见你,但是从欢快的语调中也会被你感染,给对方留下极佳的印象。

4、要抱着“对方看着我”的心态去应对。

打电话过程中绝对不能吸烟、喝茶、吃零食,即使是懒散的姿势对方也能够 “听”得出来。

如果你打电话的时候,弯着腰躺在椅子上,对方听你的声音就是 懒散的,无精打采的,若坐姿端正,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亲切悦耳,充满活力。

因此打电话时,即使看不见对方,也要当作对方就在眼前,尽可能注意自己的姿势。

5、尽快明白身份。

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

6、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7、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8、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

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长者、上级先挂;平辈则谁拔通谁先挂。

9、挂电话时,小心失语。

 

怎样关心我们留守在农村的孩子?

我国目前有1亿5千万农民外出务工,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家中,这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总共有2000多万。

(一)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

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问题:

1、道德危机:

三成儿童经常说谎。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支持能力强,但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缺乏亲情及时有力地规范,男孩讲究吃喝、看碟上网,打架偷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渴求关爱,导致早恋。

2、学习偏差:

逃学迟到家常便饭。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有亲情差距,对留守儿童学习管理介入困难,逃学、厌学、辍学时有发生,导致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3、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特别需要倾诉、关爱和指导,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的疏导,他们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后进行矫正型教育困难。

4、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病后无助、自杀、奸幼、早孕、拐骗卖淫等危害着他们,侵害后没有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发现。

(三)问题形成原因:

1、城乡二元结构增大其教育成本和困难: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农民外出打工第一考虑是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他们足够的重视。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

家长或亲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能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充分给予他们支持关爱指导解答。

4、从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基本没有心理教师,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的行为教育严重空缺。

(四)父母外出打工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好处:

1.可以培养我们果断的判断力;

2.可以锻炼我们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说洗衣服、做饭;父母外出打工了,我们就会去地里多做活;

3.父母不在家里,遇事可以自己解决,学会为人处事与朋友交往;

4.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

坏处:

1.遇事没有可以诉说的地方,心里的话跟父母说不上,心里很难过,毕竟只有父母才能懂孩子的内心。

有苦无处诉说,有心事和受气也无处说,孩子遇到困难无处求助;

2.大了父母和孩子间的距离;长期见不到面,感情疏远,没有人照顾;

3.没有人告诉我们行为的对错;

4.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和父母共享快乐或者悲伤;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开心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新发现;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例如说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等;也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失利时的痛苦;

5.孩子很想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家不能见到父母,只能看到照片,心里很难受。

看其他的孩子都能和父母在一起,心里很失落。

尤其到节假日的时候;

6.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分神,光想他们;

7.生病没有人照顾,吃饭吃不好,和别人在一起不自由。

(五)留守儿童家长如何关爱孩子?

做到五多:

1、          常怀爱心,多想孩子;

2、          加强交流,多打电话;

3、          把握情况,多问老师;

4、          坚持教育,多买书籍;

5、          改善基础,多挣报酬。

 

在城市里行路怎样做到文明安全?

 

(一)举例引入:

交通事故该不该引起我们关注?

1、          一对夫妻违章过马路被撞飞。

2、          一青年走机动道被撞倒。

3、          一农民工下公汽后马上横穿马路,险被撞。

(描述惊险情景。

(二)概述相关数据:

1、公安部公布的数字显示,近年来,国内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造成98738人死亡、46991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达18.8亿元。

虽然数目依然惊人,但与2004年相比,事故数已经减少了67635起,死亡人数减少8339人,直接财产损失减少5.1亿元,是自2000年以来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10万人以下的一年。

2、2006年全国共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也达到近38万起,死亡近9万人,受伤43万多人,直接财产损失14.9亿元。

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一直是我国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中最主要的部分。

2006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事故人数占全国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79.3%。

3、据统计,全世界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至60万人,其中我国占到了15%至20%,交通事故死亡绝对人数一直是世界第一。

有数据表明,中国汽车拥有量是全世界的2%左右,而死亡人数则是全世界的20%。

同时,中国交通事故致死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

4、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道路交通事故比空难、海难事故严重得多,造成的死亡人数甚于战争。

我国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270到300人,相当于一个耸人听闻的民航飞机空难。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国GDP的1%至3%。

为此,各国政府无不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

5、国务院去年建立了由公安部牵头、国家15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道路交通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

明确提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人数明显减少,从高发到基本遏止到逐年下降的目标。

(二)“车祸猛于虎”,每年10万人的生命代价该唤醒什么?

1、对社会的影响。

车祸,已成为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给伤亡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声誉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哪里飞机失事了,哪里客船沉没了,马上会吸引全球人的目光,大家对群死群伤给予了充分关注。

(涉及到社会安定和谐!

2、对家庭的影响。

在枯燥的数字背后,是生命的陨落,是亲人们的痛不欲生,是家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白发老人失去了唯一的女儿,晚年的欢乐在哪里?

婴儿失去了母亲,母爱的怀抱从此逝去;

妻子失去了丈夫,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

一人死亡意味着一个家庭幸福的失落,10多万死亡数字的背后,是10多万个家庭,10多万个儿童失去了幸福生活。

3、我们对此再不能漠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任何事情比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

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人、车、路、环境、交通管理等诸多方面,10多万人的生命代价应该唤醒各个环节,尽一切可能为行车提供安全保障。

4、10万左右人的生命代价尤其提醒每位公民,走在大街上时,翻一次隔离栏,闯一次红灯,违规过一次马路,死亡的危险就离你近了一步。

 

为什么,那么简单的交通规则,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许多人做不到?

(三)、为什么频频发生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人、车、路、环境、管理”等诸多要素有关,其中以“人”的因素最为重要。

人、车、路的和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知其然,是减少和杜绝事故的根本途径。

(一)错误观点:

(不信邪!

A、“汽车不敢闯我的!

B、“路宽,不要紧!

C、“老等红灯,不机灵,不勇敢,笨!

D、“抢先从汽车中穿过,把等的人甩到后面,潇洒!

E、“等红灯,绕到天桥、人行道浪费时间,吃亏!

F、“虽是红灯,但没车来,可以过!

(单独行为会变为群体行为,没车时过可造成有车时也过。

潜在危险及事故原因。

(一)        客观原因(行人之外的原因)。

1、目前我国的交通中车辆混合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国外的交通事故大多是车撞车,而我国很多是车撞人。

2、驾驶员素质不高、操作技能差、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最主要因素;酒后开车、疲劳开车、超速超载、开着车打手机、抢道、闯红灯等,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3、从车辆性能看,技术状况不佳,失保失修,尤其是超载超限导致诱发大量交通事故;

 

(二)主观原因。

(行人自身原因。

)常见违规行为、原因及心理。

交通事故多为“人祸”。

“人祸”是国内交通事故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信邪”的行为。

(“不信邪”:

缺乏理智。

1、不文明行走的“十大陋习”

(一)不走人行横道,路中行走如同闲庭信步。

(二)为抄近路践踏草坪或冒险翻越隔离带。

(三)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走斑马线也不看信号灯。

(四)道路上嬉笑打闹,并排结队行走。

(五)行人过马路不走过街天桥。

(六)斜穿马路不看左右,跑动中急停。

(七)有人行道人不走,而是在车行道边上行走。

无视交通协管员的指挥。

(八)在只准机动车辆通行的高架桥上骑车或步行。

(九)与机动车争抢道路,在车流中穿行。

(十)在车行道上招手打的,使“的士”违规使用道路。

2、行人交通安全意识差。

调查结论:

90位受访者中,女性和年龄偏大者在过街时更谨慎,有六成以上的行人安全意识较强。

3、行走违法的三个特征。

(1)行人交通违法行为具有单体化的趋势。

行人违法是一个人的行为,不借助于任何交通工具,随意性很强。

(2)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当单体的自身行为转变为群体时,又变成了群体行为。

(还有从众行为。

(3)人的原始本能和法制观念冲突时,常常有人的原始本能战胜了法律观念的情况。

如行人在两点之间的本能就是爱抄近道,本能地选择不去绕远。

(认为占了便宜。

)这种冲突在我国公民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们常常缺理性:

不善于预见性,抽象的思维。

习惯于直观思维和凭感觉。

4、行人违规的深层次心理问题:

(1)法规意识淡薄。

(2)珍视生命的观念缺乏。

违规行为之根源----

讲珍视生命,把行走行为与生命安危联系起来。

人们总有很多理由计划自己的人生,上学、娶妻、工作、事业。

但常常忽略了一点,生命随时都可能消失。

我们总是非常在意很多东西,患得患失,但对于最珍贵生命,却缺失了些关爱。

为什么要善待生命?

珍视生命的基本理念:

①、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惟一性,短暂性、不可重复性。

自我保护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求。

②、                  生命是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生命,人的一切将不会存在。

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才可有发展一切的可能。

③、                  人使用生命是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但生命也是人履行法律义务的基础。

即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赡养老人的义务,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报效国家的义务。

④、                  能否善待生命,这是衡量一个现代人的基本标志自我保护是人综合素质的很重要的一种体现。

(3)要管好生命账本。

有的人在买卖时,斤斤计较,却不会算生命的大帐。

人生苦短。

如果把人生的一天当成一元钱,按活到80岁计算,一生29200天,。

人降生人世时,上苍赋予一笔生命资金,打入各自账号,整存零取,由各自携带保管。

生命是一笔有限的生命资金!

妥善保管好生命账本.千万别年轻的时候拿命换钱,年老了才拿钱换命。

切莫无度挥霍和超额透支。

健康是1,其他是0,惟有珍爱生命,才能盘活生命帐本。

(生命好比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现在,风云可测,祸福可料。

四、怎样远离事故保安全?

(归纳讲规则,出题互动。

1、交通法规:

《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通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六十一条 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第二十八条 行人必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横向通过无人行横道线的道路时,应当主动避让过往车辆;不准向行驶中的车辆掷物;不准在车行道、人行天桥、过街地下通道及桥梁、隧道等处或者交通安全设施上坐卧;不准翻越、坐倚、推蹬交通隔离设施;不能或者暂时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在道路上行走,应当由有行为能力的人陪护。

第六十二条 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第六十三条 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六十四条 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在道路上通行,应当由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

盲人在道路上通行,应当使用盲杖或者采取其他导盲手段,车辆应当避让盲人。

第六十五条 行人通过铁路道口时,应当按照交通信号或者管理人员的指挥通行;没有交通信号和管理人员的,应当在确认无火车驶临后,迅速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