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05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docx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复习指导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基本概念

1、食物

是指一切天然存在可以直接食用或经初级加工可供食用的物质。

2、食品

是指经过加工和处理,作为商品可供流通的食物的总称。

3、食品工业

是指有一定生产规模,相当的动力和设备,采用科学生产和管理方法,生产商品化食品及其它工业产物的体系。

4、食品工程

运用食品科学的相关知识、原理和技术手段在社会、时间、经济等限制范围内去建立食品工业体系与满足社会某种需求的过程

5、食品加工

现代食品加工是指对可食资源的技术处理,以保持和提高可食性和利用价值,开发适合人类需求的各类食品和工业产物的全过程。

6、食品保藏

广义: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一切措施。

狭义:

防止微生物的作用而不会使食品腐败变质的直接措施。

 

7、食品保鲜

保持食品原有鲜度的措施。

第一章食品加工、制造的主要原料特性及其保鲜

1、基础原料:

是指食品加工、制造中基本的、大宗使用的农业产品,通常构成某一食品主体特征的主要材料。

按习惯常划分为果蔬类,畜禽肉类,水产类,乳、蛋类,粮食类等。

2、初加工产品原料:

在食品工业中它既是加工产品,具有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又是原料,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指糖类、面粉、淀粉、蛋白粉、油脂等。

3、辅助原料:

是指以赋予食品风味为主,且使用量较少的一类食品原料,包括调味料、香辛料等。

4、食品添加剂:

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5、果蔬细胞:

一般由细胞壁、原生质体和液泡等构成:

①原生质体:

是构成生活细胞的基础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质体等几部分。

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原生质体来实现的。

②液泡:

是指成熟的细胞内形成的充满汁液的泡状物。

细胞液除含有90%以上水分外,还含有许多水溶性的糖、有机酸、单宁、植物碱、无机盐、花青素等,使果蔬具有酸、甜、苦、涩等味道。

花青素的存在可使果蔬形成不同的颜色。

③细胞壁:

是由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构成,对细胞起着保护和巩固的作用。

6、果蔬组织:

多细胞植物的各个细胞,因功能上的分工而发生形态、构造上的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

生理功能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不同的组织构成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等。

通常根据它们功能和结构的不同分为分生组织和后熟组织:

①分生组织:

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依其性质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原生组织、初分组织和次分生组织。

②成熟组织:

为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一般没有分裂能力,由于其功能、形态结构不同,又分为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7、果蔬的耐贮性和抗病性:

耐贮性是指果蔬在一定贮藏期内保持其原有质量而不发生明显不良变化的特性;而抗病性则是指果蔬抵抗致病微生物侵害的特性。

8、呼吸作用:

果蔬呼吸作用的本质是在酶的参与下的一种缓慢地氧化过程,使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成为简单的物质,并放出能量。

这种能量一部分维持果蔬的正常代谢活动,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到环境中。

果蔬收获后,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成为新陈代谢的主导过程。

9、呼吸强度:

是果蔬呼吸作用强弱的指标,通常以1公斤水果或蔬菜1小时所放出的二氧化碳毫克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吸入氧的毫升数来表示。

果蔬在贮藏期间,控制果蔬正常呼吸的最低呼吸强度,是保证果蔬贮藏期限的关键。

10、呼吸商:

也称为呼吸系数,是果蔬呼吸特性的指标,即水果蔬菜呼吸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Vco2)与吸入的氧气(Vo2)的容积比。

用RQ表示:

11、呼吸漂移:

是指果蔬生命过程中(常压成熟阶段)出现呼吸强度起伏变化的现象,有的果蔬会出现漂移高峰值即呼吸高峰。

12、果蔬的后熟:

后熟通常是指果实离开植株后的成熟现象,是由采收成熟度向食用成熟度过度的过程。

后熟作用是在各种酶的参与下进行的极其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13、果蔬的衰老:

是指一个果实已走向它个体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开始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崩溃及整个器官死亡的过程。

14、果蔬的催熟:

利用人工方法加速后熟过程称为催熟。

加速后熟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三点,即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氧气含量及促进酶活动的物质。

15、“发汗”:

是指果蔬在贮藏过程中,有时可见果蔬表面凝结水分的现象。

发汗的原因是空气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过多的水蒸汽从空气中析出而在物体表面凝成水珠。

果蔬的发汗,不仅标志着该处的空气湿度极高,也给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良好的条件,引起果蔬的腐烂损失。

防止出汗的措施是调节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

16、休眠:

一些块茎、鳞茎、球茎、根茎类蔬菜,在结束田间生长时,其组织(这些都是植物的繁殖器官)积贮了大量营养物质,原生质内部发生深刻变化,新陈代谢明显降低,生长停止而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这就是休眠。

植物在休眠期间,新陈代谢、物质消耗和水分蒸发都降到最低限度。

17、发芽:

休眠的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会迅速发芽生长,其组织积贮的营养物质迅速转移,消耗于芽的生长,本身则萎缩干空,品质急剧恶化,以至不堪食用。

18、水果原料的成熟度与采收:

水果都是以果实供食用,根据果实的成熟特征,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采收成熟度、加工成熟度和生理成熟度:

①采收成熟度:

果实到了这个时期基本上完成了生长和物质的积累过程,母株不再向果实输送养分,果实已充分膨大长成,绿色减退或全退,种子已经发育成熟。

这时采收的果实,适宜长期贮藏和长途运输以及作果脯类产品的原料。

②加工成熟度:

这时果实已经部分或全部显色,虽未充分成熟,但已充分表现出本品种特有的外形、色泽、风味和芳香,在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上也达到最高点。

当地销售、加工及近距离运输的果实,此时采收质量最佳。

③生理成熟度:

通常也称为过熟。

此时果实在生理上已达到充分成熟的阶段,果肉中的分解过程不断进行的结果,使得风味物质消失,变得淡而无味,质地松散,营养价值也大大降低。

过熟的果实不适宜贮藏加工,一般只适于采种。

19、蔬菜的成熟度与采收:

蔬菜的采收成熟度难一致,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来判断蔬菜的成熟度:

①蔬菜表面色泽的显现和变化;②坚实度;③糖和淀粉含量等。

20、肉:

动物屠宰后所得的可食部分都叫做肉。

肉的成分主要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酶等。

21、肉的肉质、嫩度和韧性:

肉质(Texture)是指用感官所获得的品质特征,由视觉因素和触觉等因素构成。

通常所说的“口感”是通过口腔内的牙、上腭、舌等感觉到的肉的软硬、弹性、脆性、粘度等的综合印象。

肉的嫩度是指肉入口咀嚼时组织状态所感觉的现象。

与嫩度相矛盾的是肉的韧性,指肉被咀嚼时具有高度持续性的抵抗力。

22、肉的组织结构:

在肉制品加工中,肉可理解为胴体,即动物在放血致死后,去毛或皮、去头蹄和内脏后剩下的部分。

包括

(1)肌肉组织:

是肉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在动物体内的比例依不同种类,不同品种而有所不同,通常在畜类中肌肉组织所占的比例约为胴体的50%~60%;

(2)结缔组织:

是由纤维质体和已定形的基质所组成,深入到动物体的任何组织中,构成软组织的支架;(3)脂肪组织:

是决定肉质的第二个重要部分,是由退化了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的脂肪细胞所组成,多分布在皮下、肾脏周围和腹腔内;(4)骨骼组织:

是动物的支柱,形态各异,均由致密的表面层和疏松的海绵状内层构成,外包一层坚韧的骨膜。

骨腔内的海绵质中间充满了骨髓。

23、屠宰:

是将活的畜、禽杀死并加工成为原料肉的过程,这种原料肉常称为胴体。

24、肉的僵直:

动物死后,肌肉所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出现僵直现象,即出现肌肉的伸展性消失及硬化现象。

肌肉的僵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开始时,肌肉延伸性的消失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进行,称之为迟滞期,随后,延伸性的消失迅速发展,称之为急速期;最后延伸性变得非常小,称之为僵直最后期。

25、肉的成熟:

死后的牲畜在僵直后,其肉就开始逐渐变松软,这样的变化称之为僵直的解除或解僵。

开始解僵就进入了肉的成熟阶段。

26、肉的腐败:

肉的腐败是肉成熟过程的继续,实际上是由外界感染的微生物在肉类表面繁殖所致。

肉的腐败将使蛋白质和脂肪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外,肉的外观也发生明显的改变。

色泽由鲜红、暗红变成暗褐甚至墨绿,失去光泽而显得污浊,表面粘,并会产生腐败臭气,甚至长霉。

腐败的肉完全失去了加工和食用的价值。

27、乳和乳制品:

乳是哺乳动物为哺育子代而从乳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具有生理作用与胶体特性的生物学液体,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

乳制品是指以乳为原料,利用全部或部分成分,通过各种加工工艺而制成的液体、半固体或固体产品。

28、蛋:

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三个部分所组成。

各个组成部分在蛋中所占的比重与家禽的种类、品种、年龄、产蛋季节、蛋的大小及饲养有关。

第二章食品热处理和杀菌

1、食品热处理

是食品加工与保藏中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贮藏期的最重要的处理方法之一。

主要作用是杀灭致病菌和其它有害的微生物,钝化酶类,破坏食品中不需要或有害的成分或因子,改善食品的品质与特性,以及提高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可利用率、可消化性等。

当然,热处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热敏性成分影响较大,也会使食品的品质和特性产生不良的变化,加工过程消耗的能量较大。

2、工业烹饪

一般作为食品加工的一种前处理过程,通常是为了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处理手段。

烹饪通常有煮、焖(炖)、烘(焙)、炸(煎)、烤等几种形式

3、焙烤

焙(Baking)和烤(Roasting)基本上是相同的单元操作,它们都是以高温热来改变食品的食用特性。

两者的区别在于烘焙主要用于面制品和水果,而烧烤主要针对肉类、坚果和蔬菜。

焙烤也可达到一定的杀菌和降低食品表面水分活性的作用,使制品有一定的保藏性,但焙烤食品的贮藏期一般较短,结合冷藏和包装可适当地延长贮藏期。

4、油炸

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食用品质而采用的一种热处理手段。

通过油炸可以产生油炸食品特有的色香味和质感。

油炸处理也有一定的杀菌、灭酶和降低食品水分活性的作用。

油炸食品的的贮藏性主要由油炸后食品的水分活性所决定。

5、热烫

又称烫漂、杀青、预煮。

主要应用于蔬菜和某些水果,通常是蔬菜和水果冷冻、干燥或罐藏前的一种前处理工序。

6、热挤压

挤压是将食品物料放入挤压机中,物料在螺杆的挤压下被压缩并形成熔融状态,然后在卸料端通过模具出口被挤出的过程。

热挤压则是指食品物料在挤压的过程中还被加热。

7、热杀菌

是以杀灭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的热处理形式。

根据要杀灭微生物的种类的不同可分为巴氏杀菌(Pasteurisation)和商业杀菌(Sterilization)。

杀菌的方法通常以压力、温度、时间、加热介质和设备、以及杀菌和装罐密封的关系等来划分,以压力划分可分为常压杀菌和加压杀菌;杀菌的加热介质可以是热水、水蒸气、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以及火焰等。

8、湿热杀菌

以蒸气、热水为热介质,或直接用蒸汽喷射式加热的杀菌法。

利用热能转换器(如锅炉)将燃烧的热能转变为热水或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再以换热器将热水或蒸汽的热能传给食品,或将蒸汽直接喷入待加热的食品。

9、常压杀菌

主要以水(也有用水蒸汽)为加热介质,杀菌温度在100℃或100℃以下,用于酸性食品或杀菌程度要求不高的低酸性食品的杀菌。

杀菌时罐头处于常压下,适合于金属罐、玻璃瓶和软性包装材料为容器的罐头。

杀菌设备有间歇式和连续式的。

10、高压蒸汽杀菌

利用饱和水蒸汽作为加热介质,杀菌时罐头处于饱和蒸汽中,杀菌温度高于100℃,用于低酸性食品的杀菌。

由于杀菌时杀菌设备中的空气被排尽,有利于温度保持一致。

在较高杀菌温度(罐直径102mm以上,或罐直径102mm以下温度高于121.1℃)时,冷却时一般采用空气反压冷却。

杀菌设备有间歇式和连续式的,罐头在杀菌设备中有静止的也有回转的。

回转式杀菌设备可以缩短杀菌时间。

11、高压水煮杀菌

利用空气加压下的水作为加热介质,杀菌温度高于100℃,主要用于玻璃瓶和软性材料为容器的低酸性罐头的杀菌。

杀菌(包括冷却)时罐头浸没于水中以使传热均匀,并防止由于罐内外压差太大或温度变化过剧而造成的容器破损。

杀菌时需保持空气和水的良好循环以使温度均匀。

杀菌设备主要是间歇式的,但罐头在杀菌时可保持回转。

软罐头杀菌时则需要特殊的托盘(架)放置软罐头以利于加热介质的循环。

12、空气加压蒸汽杀菌

是利用蒸汽为加热介质,同时在杀菌设备内加入压缩空气以增加罐外压力、减小罐内外压差。

主要用于玻璃瓶和软罐头的高温杀菌。

杀菌温度在100℃以上,杀菌设备为间歇式。

其控制要求严格,否则易造成杀菌时杀菌设备内温度分配不均。

13、火焰杀菌

是利用火焰直接加热罐头,是一种常压下的高温短时杀菌。

杀菌时罐头经预热后在高温火焰(温度达1300℃以上)上滚过,短时间内达到高温,维持一段较短时间后,经水喷淋冷却。

罐内食品可不需要汤汁作为对流传热的介质,内容物中固形物含量高。

但由于灭菌时罐内压较高,一般只用于小型金属罐。

此法的杀菌温度较难控制(一般以加入后测定罐头辐射出的热量确定)。

14、热装罐密封杀菌

是对装罐前的食品进行热处理,然后趁热立即将食品装罐密封,利用食品的余热完成对密封后罐头的杀菌或进行二次杀菌,达到杀菌要求后再将罐头冷却。

主要用于汁酱类酸性食品的杀菌。

杀菌设备多用管式或片式,对装罐容器的清洁无菌程度要求较高,密封后多将罐头倒置,以保证对罐盖的杀菌。

15、预杀菌无菌装罐(包装)

是使食品在预杀菌过程中达到杀菌要求,然后冷却至常温,在无菌的状态下装入经灭菌处理的无菌容器中并进行密封(封罐)。

多用于液态和半液态食品的杀菌。

预杀菌在热交换器中完成,时间短。

无菌装罐可在无菌包装设备或系统中完成,是一种连续的高温短时或超高温瞬时杀菌方法。

适用于软性包装材料和金属、塑料容器。

16、DT值(指数递减时间(Decimalreductiontime)):

是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斜率的负倒数,可以认为是在某一温度下,每减少90%活菌(或芽孢)所需的时间,通常以分钟为单位。

由于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是在一定的热处理(致死)温度下得出的,为了区分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的D值,一般热处理的温度T作为下标,标注在D值上,即为DT。

17、TDT值(热力致死时间(Thermaldeathtime)

在某一恒定温度(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食品中的一定浓度的某种微生物活菌(细菌和芽孢)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时间(min),一般用TDT值表示,同样在右下角标上杀菌温度。

18、F值

F值又称杀菌值,是指在一定的致死温度下将一定数量的某种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19、Z值

当热力致死时间减少1/10或增加10倍时所需提高或降低的温度值,一般用Z值表示。

Z值是衡量温度变化时微生物死灭速率变化的一个尺度。

20、TRT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

在某特定的热死温度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10-n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

它是指在一定的致死温度下将微生物的活菌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或1/10n(即原来活菌数的1/10n)所需的时间(min),记为TRTn,单位为分钟,n就是递减指数。

21、酸性食品(Acidfood)

指天然pH≤4.6的食品。

对番茄、梨、菠萝及其汁类,pH<4.7,对无花果,pH≤4.9,也称为酸性食品。

22、低酸性食品(Lowacidfood)

指最终平衡pH>4.6,aw>0.85的任何食品,包括酸化而降低pH的低酸性水果、蔬菜制品,它不包括pH<4.7的番茄、梨、菠萝及其汁类和pH≤4.9的无花果。

23、酸化食品(Acidifiedfoods)

是指加入酸或酸性食品使产品最后平衡pH≤4.6和aw>0.85的食品。

它们也被称为酸渍食品。

在加工食品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加酸提高食品的酸度,以抑制微生物(通常以肉毒杆菌芽孢为主)的生长,降低或缩短杀菌的温度或时间,此即为酸化食品。

24、罐头冷点

罐头加热时,该点温度变化最慢,常作为代表罐头容器内食品温度变化的温度点。

加热时该点的温度最低(此时又称最低加热温度点,Slowestheatingpoint),冷却时该点的温度最高。

热处理时,若处于冷点的食品达到热处理的要求,则罐内其它各处的食品也肯定达到或超过要求的热处理程度。

25、热力致死时间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是采用类似热力致死速率曲线的方法而制得的,它将TDT值与对应的温度T在半对数坐标中作图,则可以得到类似于致死速率曲线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hermaldeathtimecurve)。

26、阿累尼乌斯方程

反映热破坏反应和温度关系,即反应动力学理论。

27、温度系数Q值

描述温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Q值表示反应在温度T2下进行的速率比在较低温度T1下快多少,若Q值表示温度增加10℃时反应速率的增加情况,则一般称之为Q10。

28、非热杀菌

杀菌过程中食品温度并不升高或升高很低,既有利于保持食品中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有利于保持色、香、味及营养成分。

非热杀菌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杀菌和化学杀菌。

非热物理杀菌是采用物理手段(如电磁波、压力、光照等)进行杀菌,化学杀菌则是通过化学试剂来达到杀菌的作用。

29、超高压(UHP)杀菌技术

是指将密封于弹性容器内的食品置于水或其它液体作为传压介质的压力系统中,经100MPa以上的压力处理,以达到杀菌,灭酶和改善食品的功能特性等作用。

30、高压脉冲电场(PEF)杀菌

是利用强电场脉冲的介电阻断原理对食品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具有处理时间短、能耗低、传递快速、均匀等优点,因而有望广泛地用于食品杀菌。

31、脉冲强光杀菌

是用连续的宽带光谱短而强的脉冲,抑制食品和包装材料表面、透明饮料、固体表面和气体中的微生物。

32、磁力杀菌

是处于实验开发阶段的非热杀菌技术。

研究表明,采用6000的磁力强度,将食品放在N极与S极之间,经过连续摆动,不需加热,即可达到100%的杀菌效果,对食品的成分和风味无任何影响。

可运用于饮料、调味品及各种包装的固体食品。

33、感应电子杀菌

是以电为能源的线性感应电子加速器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导致微生物的DNA和细胞发生变化,进而钝化和杀死有害微生物。

34、半导体光催化杀菌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应用到了杀菌领域,尤其是水的深度处理方面,开辟了杀菌领域新天地。

这种杀菌是通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电子的得失而导致的结果。

因而控制合适的光催化条件,就能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35、超声波灭菌

超声波对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足以起到杀灭和破坏微生物的作用,而且能够对食品产生诸如均质、催陈、裂解大分子物质等多种作用,具有其它物理灭菌方法难以取得的最佳效果,从而提高品质,保持功能成分不受破坏。

36、紫外线杀菌

是用紫外线照射物质,使物体表面的微生物细胞内核蛋白分子构造发生变化而引起死亡。

37、电阻杀菌技术

是利用电流通过食品时,食品中的极性分子在电极极性的高频变化下,不断地旋转摩擦而产生热量,达到杀死活菌体的作用。

第三章食品的低温处理与保藏

1.食品的低温处理是指食品被冷却或被冻结,通过降低温度改变食品的特性,从而达到加工或贮藏目的的过程。

2.冷却又称为预冷,是将食品物料的温度降低到冷藏温度的过程。

3.空气冷却法采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来冷却食品物料。

空气来自制冷系统,进入冷却室,一般采用鼓风机使冷却室内的空气形成循环,保证温度均匀。

4.真空冷却法是使被冷却的食品物料处于真空状态,并保持冷却环境的压力低于食品物料的水蒸气压,造成食品物料中的水分蒸发。

5.水冷却法是将干净水(淡水)或盐水(海水)经过机械制冷或机械制冷与冰制冷结合制成冷却水,然后用此冷却水通过浸泡或喷淋的方式冷却食品。

6.冰冷却法是采用冰来冷却食品,利用冰融化时的吸热作用来降低食品物料的温度。

7.冷却过程中的冷耗量是指冷却过程中食品物料的散热量。

8.低温冷害是指当冷藏的温度低于果蔬可以耐受的限度时,果蔬的正常代谢活动受到破坏,使果蔬出现病变,果蔬表面出现斑点、内部变色(褐心)等

9.回热:

冷藏食品在冷藏结束后,一般应回到正常温度进行加工或食用。

温度回升的过程称为冷藏食品的回热。

10.冻结点(Freezingpoint)

是指一定压力下液态物质由液态转向固态的温度点。

含有溶质的水溶液会导致“冻结点下降”,下降值与溶液中溶质的种类和数量(即溶液的浓度)有关。

一般所指的溶液或食品物料的冻结点是它(们)的初始冻结温度。

11.低共熔点

溶液或食品物料冻结时在初始冻结点开始冻结,随着冻结过程的进行,水分不断地转化为冰结晶,冻结点也随之降低,这样直至所有的水分都冻结,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水(溶剂)达到共同固化,这一状态点被称为低共熔点(Eutecticpoint,Cryohydricfreezingpoint)或冰盐冻结点。

12.冻结过程

是指食品物料降温到完全冻结的整个过程。

13.冻结曲线

是描述冻结过程中食品物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4.冻结速率(Freezingvelocity)是指食品物料内某点的温度下降速度或冰锋的的前进速度。

15.空气解冻法

采用温热的空气作为加热的介质,将要解冻的食品物料置于热空气中进行加热升温解冻。

16.水或盐水解冻法

属于液体解冻法,可以采用浸渍或喷淋的形式进行。

17.冰块解冻法

冰块解冻法一般是采用碎冰包围欲解冻的食品物料,利用接近水的冻结点的冰使食品物料升温解冻。

18.板式加热解冻法

是将食品物料夹于金属板之间进行解冻,此法适合于外形较为规整的食品物料。

19.微波解冻法

微波解冻法是将欲解冻的食品置于微波场中,使食品物料吸收微波能并将其转化成热能,从而达到解冻的作用。

20.高压静电解冻法

高压静电解冻法是用10~30kV的电场作用于冰冻的食品物料,将能转变成热能,从而将食品物料加热。

21.板式冻结法(Platefreezing)是最常见的间接接触冻结法。

它采用制冷剂或低温介质冷却金属板以及和金属板密切接触的食品物料。

这是一种制冷介质和食品物料间接接触的冻结方式,其传热的方式为热传导,冻结效率跟金属板与食品物料接触的接触状态有关。

22.直接接触冻结法又称为液体冻结法(Liquidfreezing),它是用载冷剂或制冷剂直接喷淋或(和)浸泡需冻结的食品物料。

可以用于包装和未包装的食品物料。

23.TTT是指时间-温度-品质耐性(Time-Temperature-Tolerance),表示相对于品质的允许时间与温度的程度。

用以衡量在冷链中食品的品质变化(允许的贮藏期),并可根据不同环节及条件下冻藏食品品质的下降情况,确定食品在整个冷链中的贮藏期限。

第四章食品的干燥

1.干燥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过程。

2.吸附等温线:

在一定温度下,反映食品物料中水分活性与水分含量关系的平衡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一般呈S形,非线性)。

3.空气的相对湿度

在计量法中规定,湿度定义为“物象状态的量”。

日常生活中所指的湿度为相对湿度,%rh表示。

总言之,即气体中(通常为空气中)所含水蒸气量(水蒸气压)与其空气相同情况下饱和水蒸气量(饱和水蒸气压)的百分比。

4.湿(干)球温度

与外部隔热的系统内气体与液体接触,气体传导给液体一定的热量,其受热液体部分蒸发,气体的温度,湿度以及液温均无变化时的液温(tw℃)为其时的气体状态的湿球温度。

即其时的气体温度(t℃)为干球温度

5.温度较高的气体其所含水蒸气也较多,将此气冷却后,其所含水蒸气的量即使不发生变化,相对湿度增加,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相对rh达到100%饱和,此时,继续进行冷却的话,其中一部分的水蒸气将凝聚成露。

此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