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684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高考 生物.docx

北京市高考生物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

生物

说明:

1.题目由一批青年教师命制,由于时间紧,打磨得不够细致,或许还存在科学性不够严谨的地方,希望使用过程中及时调整、修改使用。

2.题目总体有一定难度,请考虑学情,谨慎选用。

也可根据学情,修改为更简单的版本使用。

3.成题中的A组题目建议老师们练一练,本年度历次考试覆盖不够细致的内容,还希望老师们自行搭配题目进行训练。

4.本卷试题没有“押题”或“猜题”之意,请勿“对号入座”。

 

第一部分新命制试题

1.利用某些调控细胞分化的因子,可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

该过程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共同点是

A.细胞全能性都得到体现B.都有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的过程

C.都要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D.都需要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

2.研究人员发现了两株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W1和W2,二者均不能结实,显微镜下可见花粉壁空壳。

W1和W2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野生型与突变体间可进行正反交实验

B.W1和W2的雄性不育由显性基因控制

C.通过DNA测序技术可查找突变位点

D.通过基因探针可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

3.血吸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

其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以藻类为食)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

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藻类→血吸虫→钉螺→人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促进了血吸虫繁殖

D.使用农化品增加钉螺捕食者死亡率从而抑制血吸虫繁殖

4.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

B.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

C.H2O通过③自由扩散过程,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

D.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5.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

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不同成分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

(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

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29.(16分)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菌群失调是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诱因。

为探究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

(1)某些肠道益生菌能分解人体难以消化的膳食纤维并产生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

丁酸可以作为_____信息____分子,与肠壁细胞内的丁酸分子受体结合,加速细胞利用氧气,从而造成肠道中的缺氧环境,从而有利于益生菌在与有害菌的_____竞争_____中占有优势。

(2)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利于改善血糖水平,下图为其分子机制。

据图可知,消化道中产生的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与消化道壁上的受体结合,激活结肠L细胞内的酶P,____启动GLP-1基因表达(1分),GLP-1与胰岛B细胞(β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1分),通过细胞内的一系列过程,引起细胞膜电位改变,Ca2+通道打开,Ca2+进入细胞,促进胰岛素释放(1分)____。

 

(3)为进一步验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辅助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我国科研人员将43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请选填下面的字母,完成实验方案。

a.常规膳食b.高纤维膳食c.阿卡波糖(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d.注射胰岛素

分组

实验对象

实验处理1

实验处理2

检测

对照组

(U)

16位糖尿病患者

c

a

处理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

实验组

(W)

27位糖尿病患者

阿卡波糖

b

(4)研究结果证实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科研人员提取上述两组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进一步检测肠道微生物的乙酸、丁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拷贝数(与乙酸、丁酸合成量正相关),结果如图2、3所示。

 

 

据此,研究者得出“高纤维膳食提高乙酸和丁酸合成量,均能增强治疗效果”的结论。

请评价由上述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否严谨?

并阐述理由。

_____不严谨(1分),乙酸合成酶基因的拷贝数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丁酸合成酶基因的拷贝数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1分),因而结果不支持乙酸能增强治疗效果(结果仅支持丁酸能增强治疗效果)(1分)______。

30.(18分)人视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视觉的遗传病。

(1)科研人员对患者甲和乙进行家系调查,得到图1所示的两个家系图。

 

据图分析,甲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为____常染色体显性____遗传。

乙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与甲____不同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研究发现,RP还存在其他遗传方式,并且目前已经发现有多达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与RP有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不定向性____和____随机性(或“普遍性”)____的特点。

(3)科研人员构建斑马鱼模型,探究rp2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①科研人员敲除斑马鱼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rp2基因,筛选得到rp2基因杂合突变体。

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对得到的F1进行rp2基因测序,发现序列不同的两种突变类型A和B,如图2所示。

请比较突变型A、B的异同点:

____均属于碱基对缺失,但碱基对缺失数目不同,A为5个碱基对,B为12个碱基对____。

 

 

②研究者认为,与突变型B相比,突变型A在性状上与野生型差异更大,适合用于研究rp2基因的功能。

从分子水平分析,选择突变型A的原因是____突变型A为5个碱基对(非3的倍数)缺失,造成mRNA上的密码子阅读框错位,对蛋白质影响较大;而突变型B为12个碱基对(3的倍数)缺失,造成蛋白质中4个氨基酸缺失,对蛋白质影响相对小____。

③选取相同突变类型的F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理论上突变纯合子应占F2的____1/4____,但实际鉴定只有10%为纯合子,推测rp2基因突变___影响斑马鱼的个体发育,rp2基因纯合导致其存活率降低____。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突变的rp2基因对影响感光细胞感光能力的两种蛋白P1和P2表达的影响,得到图3所示结果。

 

据此推测rp2基因突变导致视觉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对P1和P2基因的转录无影响,但下调P1、P2的表达量(或导致P1、P2降解)____。

(5)科研人员偶然发现一个Y染色体连锁的遗传家系,为探究该突变是Y染色体上的基因直接突变而来,还是由已知致病基因易位所致,科学家利用X染色体上的rp3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S序列对患者DNA进行检测,若患者该序列的拷贝数是正常男性的____2____倍,则说明该患者是由于rp3所在片段易位所致。

31.(16分)科研人员研究了周期节律对拟南芥光合作用的影响。

(1)科研人员使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拟南芥,诱导拟南芥发生____基因突变____,筛选得到周期节律改变的纯合突变体Z和T,在正常光照下条件下测定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得到图1所示结果。

据图可知,突变体Z的周期节律比野生型____短____,突变体T的周期节律则____变长____。

 

(2)研究者推测植物生物钟周期与环境昼夜周期可能共同影响光合作用。

①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拟南芥在T20(光照和黑暗各10h)、T24(光照和黑暗各12h)和T28(光照和黑暗各14h)条件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图2结果表明____植物生物钟周期长于或短于环境周期均导致拟南芥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少____。

②科研人员继续进行了图3所示的实验,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植物生物钟周期与环境昼夜周期之间匹配程度是否通过影响叶绿素含量而影响光合作用_____。

该实验方案有不足之处,请写出对该实验的改进措施。

___补充突变体Z和T在T24条件下的实验;补充野生型植株在T20、T24和T28条件下的实验_____。

 

(3)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节律异常突变体C在T24光照条件下碳固定量仅为前者一半。

据图4和图5所示研究结果推测,突变体C碳固定量低的原因可能是生物节律异常使植物短期持续光照条件下____气孔开度(气孔导度)____较小,从而减小了____CO2吸收量____,从而导致较低的碳固定量。

 

(4)植物具有“周期共鸣”的特点,即植物内在的生物节律与外界昼夜的时间变化(正常昼夜周期为24小时)相互匹配。

研究人员发现两者的完全“周期共鸣”可使拟南芥在35天内的干重增加明显高于其他“周期共鸣”匹配不完全的处理组。

综合上述研究,请阐述“周期共鸣”对光合作用起调节作用的机制:

____

(1)影响拟南芥叶片内的叶绿素含量,影响光反应速率,从而影响CO2固定量;

(2)影响拟南芥的气孔导度,影响CO2吸收量,从而影响暗反应速率____。

第二部分部分练习摘编

A组:

建议练一练的题

1.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②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呼吸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③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④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⑤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2.为使玉米获得抗除草剂性状,需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

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

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表面常残留农杆菌,导致未转化愈伤组织也可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A.筛选1需要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

B.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

C.报告基因在玉米的愈伤组织和农杆菌细胞中均能正确表达

D.诱导幼胚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需添加植物激素

3.细胞是个复杂而且精巧的生命系统。

某同学对细胞的认识,不合理的是

A.细胞体积不能过大——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交换效率越低

B.细胞膜外覆盖大量糖蛋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和细胞信息传递功能相适应

C.叶绿体内部堆叠大量基粒——集中分布着的酶系催化光反应和碳(暗)反应进行

D.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排列和平均分配染色体,决定胞质分裂的分裂面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腺细胞:

发达的内质和高尔基体,与分泌功能有关

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细胞膜向肠腔突起,增加吸收面积

C.成熟红细胞:

没有细胞核,为运输氧气提供更多的空间

D.卵细胞:

体积大,有利于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下列物质运输途径在人体造血干细胞中可能存在的是

A.吸收的葡萄糖:

细胞膜→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合成的细胞膜蛋白:

高尔基体→核糖体→细胞膜

C.转录的mRNA:

细胞核→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高尔基体

D.合成的DNA聚合酶:

核糖体→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6.关于下列a、b、c、d四种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和d不具有核膜包被细胞核B.a和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7.

C.a、b、c、d都能独立繁殖和代谢D.a、b、c、d都可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内的磷酸果糖激酶(酶P)催化下列反应:

果糖-6-磷酸+ATP果糖-1,6-二磷酸+ADP,这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重要反应。

右图为高、低两种ATP浓度下酶P与果糖-6-磷酸浓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内酶P催化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B.一定范围内,果糖-6-磷酸浓度与酶P活性呈正相关

C.低ATP浓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P的活性

D.酶P活性受到有氧呼吸产物ATP的反馈调节

8.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则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中

A.染色体数目为20条,每个DNA都带有32P标记

B.染色体数目为20条,仅10个DNA带有32P标记

C.染色体数目为40条,每个DNA都带有32P标记

D.染色体数目为40条,仅20个DNA带有32P标记

9.下图所示动物精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

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①与②B.①与③C.②与③D.②与④

10.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①形成③的过程中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B.细胞②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

C.细胞④不是③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

D.细胞④为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11.

右图示A、B两细胞间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B.⑥作用于⑦必然导致细胞B膜电位出现反转

C.释放入内环境中的⑥不应持续作用于细胞B

D.信号仅能从A向B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

12.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

关于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初期,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

B.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杂,抗干扰能力加强

C.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极的重要特征

D.这一演替过程中无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

13.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14.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_演替。

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_逐渐增加。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14.

(1)随机植被类型S2

(2)次生丰富度(或“多样性”)光能

(3)20恢复力

(4)土壤土壤微生物

15.研究人员对蓝藻水华现象较为严重的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率(不考虑其它生态系统输入到该系统的有机碳)进行了研究。

请分析回答:

(1)在湖泊中,随着水深的变化,不同的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是群落____________的体现。

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测定____________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2)研究人员采用黑白瓶法测定溶氧量,来估算湖泊的有机碳生产率,结果如图15所示。

制作若干个大小相同的黑瓶(不透光)和白瓶(透光),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m和-1.0m的每一个水深悬挂一个黑瓶和两个白瓶。

每个实验瓶注满后溢出三倍体积的水,灌瓶完毕,将瓶盖盖好,立即对每一个水深中的一个白瓶溶氧量(IB)进行测定,作为实验开始时的_________溶氧量。

将黑瓶、白瓶曝光培养24h,测定每一水深中黑瓶溶氧量(DB)与白瓶溶氧量(LB)。

则每一水层的呼吸量可用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估算;每一水层的有机碳生产量(总光合作用生产量)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估算。

(3)据图15分析,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7月份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低于其它月份,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能是经过湖泊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的固定而输入该系统,能量在该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外部能量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的基础。

15.

(1)垂直结构物种丰(富)度

(2)0m、-0.2m、-0.4m、-0.6初始IB-DBLB-DB

(3)光照、温度蓝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4)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16.近些年,研究人员在细胞减数分裂研究中有一些新发现,如图1所示。

 

(1)图1中呈现了_________细胞的产生过程(部分染色体未标出),细胞②被称为_________,此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_________。

(2)与“常规”减数分裂相比,“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

在“逆反”减数分裂中,若MⅡ中约23%的细胞出现了染色体不均分的情况,那么可以估算出约_________%的配子异常。

(3)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了染色体的分配规律,如图2所示。

染色体的这种分配规律及其意义是_________。

16.

(1)卵初级卵母细胞交叉互换

(2)MⅠ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2分)23

(3)参考下表,依据学生思考和解决该问题时的表现描述,确定相应水平并给予该水平的分数。

水平一~水平三由低到高,高一级水平的学生表现中涵盖低一级水平的学生表现,未达到水平一的学生,得0分。

本小题共3分。

水平划分

学生表现描述

得分

水平一

能准确获取图示信息,理性分析并准确归纳、概括出图示分配规律的特点,但未能正确阐述其生物学意义。

如“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进入卵细胞的染色体更多是发生过重组的一条”。

1分

水平二

能准确获取图示信息,理性分析并准确归纳、概括出图示分配规律的特点,能结合遗传和变异的知识阐述图示分配规律的生物学意义。

如“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变异性(具有更大的基因多样性)”。

2分

水平三

能准确获取图示信息,理性分析并准确归纳、概括出图示分配规律的特点,能结合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运用进化与适应观,讨论图示分配规律的生物学意义。

如“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变异性(具有更大的基因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子代群体对环境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进化)”。

3分

17.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的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导致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2)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右图所示。

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____________所致。

(3)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____________,统计得到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

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由____________控制。

(4)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

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由上表推测,基因Ⅰ的突变没有发生在____________序列,该基因突变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

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____________。

(5)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____________发生了突变。

(6)F2群体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仍符合3:

1的性状分离比,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17.

(1)增添、缺失、替换(或填“替换、缺失”)

(2)细胞数目减少而不是单个细胞宽度变窄

(3)(单株)叶片宽窄一对隐性基因

(4)密码子对应(或“编码”)不会(1分)翻译提前终止

(5)Ⅱ、Ⅲ(同时)

(6)基因Ⅱ、Ⅲ之间未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Ⅱ、Ⅲ中的一个突变对性状无影响”)(3分)

18.研究发现,M和P两个品系果蝇杂交过程出现一种不育现象,子代性腺发生退化,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此现象与P品系特有的P因子(一段可转移的DNA)有关。

用两个品系的果蝇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亲本组合

P♂×P♀

M♂×M♀

M♂×P♀

P♂×M♀

子代配子正常率

100%

100%

100%

0%

(1)由实验结果可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____________时出现,据此判断不育现象的发生除了P因子外,还与____________品系的细胞质成分有关。

由此分析,1组和2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P因子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上,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____________,进而导致不育现象。

体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

受精后,P品系卵细胞质中积累的大量阻遏蛋白___________,因此第3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P品系精子只提供____________,因此第4组子代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殖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P因子转移所需要的转移酶。

这种转移酶总长度大于阻遏蛋白,并且前面2/3左右的____________序列与阻遏蛋白完全相同,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P因子____________。

(4)雄果蝇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但是将P因子导入到雄果蝇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