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703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是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2.我们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A.顺应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3.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ABDAC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4.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6.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DABDC

B.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7.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成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8.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指导

B.认知结构

C.媒体

D.学习材料特性()

9.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0.各种不同的武术动作的迁移属于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特殊性迁移()

11.两种学习间发生互相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12.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景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

A.顺应性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性迁移()

13.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4.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尔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BADA

B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15.认为迁移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6.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7.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C

DCAA

D.关系转换说()

18.“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体现的是

A.创适性

B.学会学习

C.学习迁移

D.学习动机()

19.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A.奥苏伯尔

B.安德森

C.贾德

D.桑代克()

20.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理论

D.关系转换理论()

二、填空题

21.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叫做________。

2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________

23.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在心理学中叫________。

24.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叫做________迁移。

25.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叫做________迁移。

26.物理学习中的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审题技能的应用称________迁移。

27.归纳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________迁移。

28.演绎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________迁移。

29.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到的种情境中,这叫________。

30.________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1.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认为lgab=lga+lgb。

这在心理中称________。

32.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________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33.奥苏伯尔的________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34.认为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________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的代表人物为

35.加特钠,吉可等人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与联系等本质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

36.现代迁移理论中有人认为通过________与________,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7.迁移不仅存在于________,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

38.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________和________。

39.认为心理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40.学习方法的迁移属于________,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三、简答题

41.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42.简述原有的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

43.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44.定势对迁移有什么影响作用?

45.简述现代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46.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

47.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

1-5、ABDAC6-10、DABDC

11-15、BADAB

16-20、CDCAA

二、选择题

21.心向与定势22.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3.学习迁移24.正25.负26.正27.自下而上的28.自上而下的

29.一般迁移30.迁移31.负迁移32.关系33.认知结构迁移

34.交叉安德森35.结构特征、内在关系36.社会交互作用

合作学习37.某种经验内部38.一体化网络化39.形式训练说40.普遍迁移

三、简答题

41、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答:

根据效果可分为:

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影响学习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发生水平可分为: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内容可分为: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41,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

答: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前提条件;其次,原有认知结构概括水平对迁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认知技能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3教学中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

精选教材,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教材功效发挥的直接环节;注意教学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44定势对迁移的作用?

答: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因先前的练习而形成的定势影响到后面的问题解决,出现了两种结果:

一种是使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的比较容易;另一种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体现了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45简述现代迁移理论基本观点?

答:

现代迁移理论以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代表,之后对迁移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种观点中:

第一,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

第二,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46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答:

迁移是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

作用如下: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习得经验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学习者,教育者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论述题

47教学中影响迁移的因素?

答:

1,相似性,指的是两个任务中的共同成分,两个任务中共同成分多相似性答,可以促进迁移产生。

2,认知结构,指的是原有学习对现在学习的影响。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前提条件;其次,原有认知结构概括水平对迁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认知技能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心向和定势,指的是先前活动对现在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可以是成为积极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是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

除了上面谈到的影响迁移的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C.①③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

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

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

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判断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

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

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

(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P60-62

答:

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

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P94—95

答:

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P150

答:

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P26

答: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

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P50

答: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

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

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

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