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0850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善念是沉睡在我们心湖中的一颗莲子,在明月临窗的静夜,它抛却一身累赘.,尖尖翘翘的嫩叶从水底袅袅娜娜地浮出。

在历史洪流中,即使时间都无法修葺.的,只需一眼,便也染上了生命的绿色。

年轻而善感的心灵最适宜孕育善念,它如枯槐.一般在宽阔、博大的心田中,颤.抖地舒展自己的枝叶,绽放出一朵朵播撒馨香的粉红莲花。

A.zuìqīhuáichànB.zuìqìkuízhàn

C.zhuìqīkuízhànD.zhuìqìhuáich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河坊街的修复和改造,再现了杭城历史文脉。

/清河坊是南宋时期宋高宗寝宫——德寿宫遗址。

(摘自杭州景点介绍)

B.葱由花卷、青椒豆芽/萝卜丝、淡馒头、韭菜粉/千层蛋饼、荷叶土豆丝饼(摘自食堂菜谱)

C.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摘自谚语)

D.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留遗撼,活在阳光下。

/好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明是条变色龙。

(摘自电视字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原本打算中午的时候赶回学校,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使我们在机场逗.留.了一上午。

B.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传.播.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

C.在一年一度的校艺术汇报演出中,一向严肃的父亲,看到儿子幽默风趣的表演,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那么生活中便不会有那么多的磕磕碰碰,这也便是自古以来被人们推崇的宽容吧。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不仅陶冶了

情操,更领会了做人、行事的道理。

B.鉴于美方拒绝根据世贸规则与中国进行补偿谈判,中国不得不启动争端解决,捍卫合法权益。

C.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便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广泛倡导青少年要阅读。

D.尽早实现网络实名制,不仅仅是对网民个人权益的保护,也会提高现在的网络环境。

5.古诗文名句默写。

(6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2)▲,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3)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人们常常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来表现站得高,看得远这一人生哲理。

(5)忙碌的现代生活,我们也“▲”,读我们喜爱的书籍,这些高雅的生活情趣,是人们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和感悟,有利于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即使身处陋室,也依然能“▲”。

(请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填写)

6.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7分)

(1)阅读下面文字,在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

①席慕蓉说:

“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山茶花告诉他“生命不在于漫长,而在于美好。

”▲在大自然中与紫藤萝相遇,让她懂得乐观,懂得生命的美与宝贵。

(1分)

②读▲(国籍)▲(作者)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我们懂得人生中有落寞与失意,但正是这些让我们更加珍惜幸福和欢乐。

(2分)

(2)阅读节选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在面前了,阿龙纳斯接受A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

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

A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A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

A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

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A身上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

看来,这个古怪的人还没有完全斩断他爱人类的感情。

①上面这段文字中A是▲。

(1分)

②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对此谈谈你的感悟。

(3分)

7.根据以下内容,编辑一条信息。

(5分)

李悦在淘宝上订购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店家发货的时候,误发了一本《老人与海》给他。

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的身份拟写一则处理此事的信息发给李悦。

地址、姓名等信息用××代替。

(字数120字左右)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5题。

(一)艾叶香中寻玉佩(16分)

郑凤岭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2)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

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3)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4)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5)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6)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7)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

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8)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

“娘,那玉心佩呢?

”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

“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

“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

”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9)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8.文章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分)

9.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

(1)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

(从修辞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10.文章第六段写了奶奶在那个灾荒年戴着玉心佩去了镇上,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在祭祀完后分给了“我”和小伙伴。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分)

1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这句话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4分)

(二)门缝里的风景(14分)

清山

(1)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回家看看了,自从在城里结婚成家后,乡村的老家似乎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

其实老家离城里并不远,只有百十里的样子,那里曾是他求学时无限惦念的地方,可当他真的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又迅速把乡村忘记了。

(2)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带着妻子回家,路上的颠簸让在城里娇生惯养长大的妻子怨声不断。

刚到村口,乡里乡亲自动排成两列,看风景一般,让他和妻子浑身不自在。

终于到了家门口,希望赶紧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躲避一下,但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始终没有人来开。

许是父母年纪大了,耳背,继续狠狠地敲门,等得不耐烦的时候,门终于打开了,是母亲。

父亲坐在屋里抽烟,看到他和妻子只是点了点头。

屋里太逼仄,阳光也不充足,烟雾在屋内缭绕,有一股呛人的味道。

他提着三个马扎来到院子里,和母亲唠嗑。

(3)母亲开始向他反反复复讲街坊邻居的琐事,他不是很感兴趣,思想开了小差,想起了单位上的一些事情;母亲讲累了,他开始讲城里的一些趣闻,一些在城里人看来很可笑的笑话,母亲听得云山雾罩,不知道什么意思。

终于,母亲打起了盹,他有些无可奈何,而父亲照例在屋里抽烟。

那一瞬间,百无聊赖的他突然很认同妻子的感觉,回老家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父母想吃什么,可以找人捎过来,或者直接给他们钱,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他甚至想,父母可能不欢迎他们来,对他的到来,从来就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忱!

迟迟不开的家门,只会闷头抽烟的父亲,单口相声一样的乏味对话……母亲经常叮咛他:

没什么事就不要回来,我和你爸都挺好的!

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4)想到这些,忍无可忍的他大声呼唤了一声母亲,被惊醒的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人老了,不能总坐着,坐久了就会睡着了!

母亲抬头看了看太阳,张罗着给他和妻子做饭。

母亲烧火,炒菜,蒸馒头,期间从来不洗手,这在有些洁癖的妻子看来简直难以下咽。

吃罢饭,妻子就冲他使眼色,催促他回去。

母亲也没有丝毫挽留的意思,照例叮嘱他:

不要总想回家,你们在城里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妈就放心了!

(5)于是,他真的记牢了母亲的话,不是中秋节、春节,他一般不会回家。

也会打个电话,母亲一接电话就紧张,越是想听清楚他的话,一紧张一着急,越发听不清楚。

他在电话这边大声喊,母亲在另一头一遍遍地问,你说什么呀?

终于,他像泄了气的皮球,挂断了电话。

(6)又是春节,携妻带子回农村老家。

天冷得很,甚至不敢把冰凉的空气吸到肚子里。

到了家门口,急急地敲门,他怕冻着年幼的孩子。

院子里半天没有动静,他有些烦躁,甚至想用脚踢门。

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

儿子、孙子回来过春节,敲了半天的门,他们怎么坐得住?

朝门缝里望过去,他看到了坐在堂屋门口晒太阳的母亲,显然她已经听到了敲门声,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

(7)她急着站起来。

第一次,她猛地想起身,但没有起来,又坐了下去;第二次,她伸展开手臂,头使劲向前拱,费了好大的劲,仍旧没有站起来;第三次,她显然有些焦急,用

两手撑着腿,费力地直身,板凳歪倒了,她一下子坐在了地上。

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8)看着一脸欣喜的母亲前来开门,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

(9)妈,您的腰怎么了?

他努力控制不让自己哭出来。

(10)没事的,就是年纪大了,天一冷,腰就疼得厉害。

坐久了啊,就站不起来。

你爸啊,也越来越不中用,耳背,喊他开门,他也听不见!

(11)他第一次试着和母亲谈起自己的童年趣事,这一下打开了母亲的话匣子,母亲讲小时候的他如何调皮,妻子在旁边兴致勃勃地听。

到了吃饭的时间,他让父母歇着,安排妻子择菜、洗菜,给自己打下手,他的厨艺博得了全家人的一致好评。

(12)回城的路上,他和妻子商量:

我想以后每个周末都来老家看看,因为父母年纪大了。

妻子半天没有吱声。

其实,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对妻子讲,他很怕有一天,老家的双亲都无法站起来,回家的门再也没有人为他开启。

12.结合文章说说标题“门缝里的风景”中“风景”指的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1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1)屋里太逼仄,阳光也不充足,烟雾在屋内缭绕,有一股呛人的味道。

(2)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14.“母亲经常叮咛他:

没什么事就不要回来,我和你爸都挺好的!

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看似平常的话,却意蕴丰富,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分)

15.联系生活,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4分)

(1)看着一脸欣喜的母亲前来开门,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

(2)他很怕有一天,老家的双亲都无法站起来,回家的门再也没有人为他开启。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

隆庆二年进士。

授永康知县。

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

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

及檄累下,淳阳笑曰:

“盗遁久矣,安从捕?

”寝②不行。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

淳乃遣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

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

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后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选自《明史张淳传》有删减)

【注】:

①造:

诉讼双方。

②寝:

搁置。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日.夜阅案牍吾日.三省吾身

B.闻淳言.以告十八卿言.多务

C.淳乃遣.他役诈告吏负金康肃笑而遣.之

D.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相委而去.

17.对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B.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C.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D.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5分)

(1)盗遁久矣,安从捕?

(2分)

(2)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3分)

19.张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分)

20.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

(1)

(2)两小题。

(5分)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前两句写了海棠花光彩正艳、▲的特点,后两句中一个▲字,极写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四、(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步履匆匆,掠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跌跌撞撞,一步步接近自己喜欢的模样。

这一路,我们经历挫折,失败,但痛苦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而坚强;这一路,我们收获鼓励,成功,荣耀并未使我们迷失方向,而让我们变得更加淡定从容。

时间的沙漏从不停歇,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努力前行,我们便会成最好的自己。

请以“越来越▲的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D】.

(赘zhuì葺qì槐huái颤chàn)

2.【A】

(B.葱油花卷C诲人不倦D遗憾)

3.【D】

(A.“逗留”为主观愿意的行为,可选择的停留;这里因为客观原因而被迫呆在某地,应改为“滞留”。

B.“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句中用来形容家风,表述不恰当。

C.“忍俊不禁”与“笑了起来”重复了。

4.【A】

(B成分残缺,在“解决”后面加上“程序”C语序颠倒“广泛”移到“阅读”前面D搭配不当“提高”改为“改善”)

5.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山重水复疑无路

(3)独怆然而涕下

(4)自缘身在最高层

(5)可以调素琴,惟吾德馨

6.

(1)

①宗璞

②俄国;普希金

(2)

①尼摩船长

②尼摩船长为了救采珠人与鲨鱼搏斗。

(1分)

看法:

尼摩船长非常善良与勇敢。

没有人可以真正磨灭自己对整个种族的情感,而一个人无论他的武力多强大,都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人,当身边的人受到侵犯,来自心中的责任感会使我们变得无比勇敢。

7.

李悦,您好!

您在本店订购了《海底两万里》,但因我们工作人员的失误,错发成了《老人与海》,非常抱歉!

现您的书已寄出,两天内会到货。

烦请您在收到后将《老人与海》寄回,地址是××,姓名是××,电话是××,邮费由我们承担。

欢迎下次惠顾。

(称呼1分,说明原因1分,处理信息1分,寄回要求1分,全文通顺,语言得体1分)

8.

奶奶带“我”摘艾叶;奶奶教“我”磨面做饼;奶奶给“我”压岁钱;荒年,奶奶卖了玉心佩给我们做艾叶饼;奶奶坐在门槛上思念爷爷;奶奶临终都不说出玉心佩的去向。

(1点1分,写出四点即可)(4分)

9.

(1)“守”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箱子人的情感,木箱子里装着的竹笛与玉心佩是奶奶最亲的人留给她的,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感情,这份情一直守护在奶奶身边,也写出了奶奶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2分)

(2)比喻,把风吹枯艾和菖蒲发出的声响比作竹笛声,“细细地”“轻轻地”写出了风雨的轻柔,也写出了那“竹笛声”的温柔,与下面“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呼应,表达了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2分)

(分析1分,情感1分)

10.

“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暗示了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2分)

奶奶带着“我”去祭祀,并把剩下的全部分给了别的孩子,写出了我对奶奶为了家人不得已将玉心佩卖掉内心的愧疚和奶奶的善良大爱,使人物形象更丰厚。

(2分)

11.

内容上:

艾叶代表着奶奶,代表着奶奶对我的爱,对家人的爱,虽然奶奶已经去世,但是她的爱一直在我们心里,表达出了我对奶奶的思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

与文章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12.

“风景”指的是“他”回老家敲门很久,从门缝里发现了母亲强忍腰疼为“他”开门时着急、无助、艰难的情景。

(2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

13.

(1)环境描写。

写出了老家屋里狭窄,幽暗,空气糟糕,也隐晦地写出了父母生活环境的单调无趣,也为下文妻子急着离开作铺垫。

(2分)

(2)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绝望”“四处搜寻”“抓”“斜”“一点点用力”细致地刻画出母亲因为腰疼起身开门的着急、无助和艰难,表现了母爱的感人至深。

(2分)

14.

母亲想儿子,但是母亲更怕给儿子添麻烦,更怕拖累儿子,给儿子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所以用善意的谎言宽慰儿子。

“没事就不要回来”甚至给儿子“父母可能不欢迎他回来”的错

觉,为下文“不是中秋节、春节,他一般不会回家”作了情感铺垫。

看似无情的话,实则饱含以为母亲对儿子至深的爱。

(3分,1点1分)

15.

(1)“欣喜”是母亲长时间未见到儿子的开心与喜悦,而此时的儿子是为母亲多病的身体而难过,对自己误会父母对自己回家不够热忱而愧疚,为自己不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不够关心父母而自责悔恨。

(2分)生活中,我们时常嫌弃父母的唠叨,却很少去关心他们的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父母会为我们的一点点懂事,一点点成绩的取得而开心,而我们却总是那么不在意。

(2分)

(2)这是作为儿子在见到门缝里那一幕,引发了他内心的难过、自责与悔恨后,一种内心深处的害怕。

他怕爱他那么多年的父母瘫倒甚至永远的离开,以后即使再如何的敲门父母也不会在站在他面前迎接他了。

(2分)即使我们的学习有多么忙碌,也要时常陪陪父母,和他们聊聊天,也要时常陪父母回家去看爷爷奶奶,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2分)

16.【D】离开

(A.白天/每天B.说的话/说C.派遣/打发)(3分)

17.【C】(3分)

18.

(1)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

(2分)

(2)张淳假意把死囚用杖打死,然后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

(3分)

19.

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或假意把死囚用杖打死,然后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1点2分,2点3分,3点满分)

20.

(1)香气正浓只

(2)海棠在夜晚盛开,花香弥散在朦胧的雾里,诗人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起蜡烛,不肯错过这赏花的时机。

表现了诗人对花儿无人赏的叹惋,也写出了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与呵护,也隐隐写出了诗人虽被贬却依然自得其乐,达观潇洒。

(内容1分,情感2分)

四、作文

21.分五等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