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994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x

湖南省长郡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选择题

1.关于无丝分裂名称的由来,主要原因是

A.细胞分裂过程比较简单

B.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

C.分裂时细胞核先延长缢裂

D.分裂时整个细胞缢裂为两部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无丝分裂过程简单,但这不是无丝分裂名称形成的原因,A错误;

B、由于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因此被称为无丝分裂,B正确;

C、分裂时细胞核先延长缢裂,这是无丝分裂的过程,不是其名称形成的原因,C错误;

D、分裂时整个细胞缢裂为两部分,这也是无丝分裂的过程,不是其名称形成的原因,D错误.

故选:

B.

考点:

细胞的无丝分裂.

2.下列是关于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变化的叙述。

能正确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①两个相同DNA分子完全分开

②出现放射状排列的细丝

③中心体发生倍增

④着丝点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D.②→③→④→①

【答案】C

【解析】①末期细胞一分为二,两个相同DNA分子完全分开;②有丝分裂的前期出现放射状排列的细丝进而形成纺锤体;③在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中心体复制发生倍增;④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的顺序是③→②→④→①,选C。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的特征

【名师点睛】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及分裂图像

3.下列植物细胞中,适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A.蚕豆叶肉细胞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C.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D.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

【答案】C

【解析】蚕豆叶肉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另外叶绿体中含有色素,妨碍观察,A错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B错误;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成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旺盛,C正确;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细胞逐渐成熟,不能进行细胞分裂,D错误。

【考点定位】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细胞分裂后有三种去向:

继续分裂、暂不分裂和细胞分化。

①继续分裂:

此类细胞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中,保持连续分裂状态,如动物的红骨髓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植物的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等。

②暂时停止分裂:

这些细胞仍然具有分裂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仍可以回到分裂周期之中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

例如肝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

③细胞分化:

细胞不分裂,就必然分化。

此时细胞不再分裂,而是分化为其他组织细胞。

如骨骼肌细胞、白细胞、植物韧皮部细胞等。

4.下列有关衰老细胞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加快

B.在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C.衰老的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D.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错误;衰老细胞内的酶活性降低,B正确;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C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衰老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5.下列实例中,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是

A.壁虎的断尾重生B.植物体用种子繁殖后代

C.婴儿长成大人D.兰花茎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答案】D

【解析】壁虎的断尾重生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没有体现体细胞全能性,A错误;种子是植物子代的幼体,种子萌发长成个体属于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的范畴,没有体现体细胞全能性,B错误;婴儿长成大人属于生物的个体发育,没有体现体细胞全能性,C错误;兰花茎尖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点睛】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的全能性的体现,是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全能性。

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钙离子B.呼吸酶C.葡萄糖D.血浆蛋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内环境的成分:

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的相关知识,相对基础,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

7.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①错误,②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③错误,④正确。

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8.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B

【解析】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故选B。

9.现象Ⅰ:

小明因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小需要

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A.AB.BC.CD.D

【答案】B

【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A错误;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完成现象Ⅰ过程的反射弧只有一个,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少;完成现象Ⅱ过程的反射弧不止一个,涉及听觉反射和缩手反射,参与的神经元数量多,C错误;两现象都是缩手,所以与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10.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

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答案】C

【解析】A、B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是完好的,A需要做;

B、A处为突触结构,B处为传入神经;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需要做;

C、C处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B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不需要做;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需要做;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

11.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使根向远处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

B.细胞的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晰

C.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D.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错误;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清晰,B正确;分裂前期,核仁和核膜逐渐消失,C正确;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2.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琼脂块模拟细胞)”的实验过程中,测量结果及计算结果如下面表格所示。

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琼脂块的边长

(cm)

比值(表面积/体积)

NaOH扩散

的深度

(cm)

比值(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

1

6

X

a

2

3

Y

b

3

2

Z

c

 

A.X=Y=ZB.X>Y>ZC.a—b—cD.a<b<c

【答案】A

【解析】NaOH在每块琼脂块中的扩散速率是相同的,所以NaOH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故A项正确,B项错误;细胞(琼脂块)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即a﹥b﹥c,故C、D项错误。

13.实验室培养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类型细胞,测得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细胞中丙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

B.加入DNA复制抑制剂,停留在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最少的是丁

C.不同温度下培养以上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

D.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间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四种细胞中,丙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最大,但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不一定最长,A项错误;加入DNA复制抑制剂,停留在分裂间期细胞数量都会增多,但最少的不一定是丁,B项错误;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周期,所以不同温度下培养以上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下图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变化,此过程

A.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B.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C.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

D.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答案】C

【解析】图示中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核膜不完整。

核膜再度合成发生在末期,且细胞中不存在染色单体,A错误;分裂间期的细胞没有染色体,染色体出现在分裂期,B错误;前期的细胞含有染色单体,核膜会因逐渐解体而导致其结构不完整,C正确;中期的细胞没有核膜,且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上,D错误。

 

15.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

B.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

2:

2

C.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细胞图像比较

(1)三个前期图的判断

判断步骤:

结果:

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2)三个中期图的判断

判断步骤:

结果:

A为有丝分裂中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3)三个后期图的判断

判断步骤:

结果:

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16.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三位实验人员制作洋葱根尖装片的操作步骤(“十”表示操作,“一”表示未操作)如表所示:

实验人员

操作

取材

解离

漂洗

染色

压片

根尖1—3mm处

根尖1—3mm处

根尖5—7mm处

则甲、乙、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

A.细胞重叠、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

B.细胞分散但看不到染色体、染色体着色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

C.细胞重叠、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细胞着色清楚但看不到染色体

D.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细胞分散染色体清楚

【答案】C

【解析】解离目的是用药液使细胞分散开,而甲同学没有解离,所以其观察到的细胞相互重叠;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而乙未漂洗,影响染色效果,使得染色体着色很浅不清楚;丙同学取材在5~7mm处,为伸长区,已失去分裂能力,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观察不到染色体,故选C。

17.细胞分化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的是

A.细胞表面结构的改变B.细胞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C.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改变D.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由于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选择性表达,会导致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细胞表面结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但细胞核遗传物质不会改变,A、B、D均正确,C错误。

18.分别检测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见表(注“十”表示阳性,“一”表示阴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β—珠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基因

丙酮酸激酶基因

成红细胞

输卵管细胞

胰岛细胞

 

A.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输卵管细胞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C.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

【解析】依题意和表中信息可知:

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A正确;输卵管细胞中的卵清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β—珠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B错误;丙酮酸激酶基因在表中所示的三类细胞中均处于活动状态,说明其表达产物对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C正确;综上分析,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正确。

【点睛】“+”表示阳性,表明该基因能表达,处于活动状态;“一”表示阴性,表明基因未表达,处于关闭状态。

表中的β—珠蛋白基因和卵清蛋白基因在不同类型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其表达产物赋予不同细胞特异的生理功能;丙酮酸激酶基因在不同类型细胞中均能表达,其表达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19.如图所示为细胞甲、乙、丙、丁的部分生命历程(①、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生命历程①,细胞内核DNA加倍与染色体加倍同步进行

B.细胞生命历程②,不同功能的细胞内基因表达情况有差异

C.细胞甲、乙、丙和丁都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且这种能力无差别

D.图中三种血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细胞生命历程①表示细胞增殖,细胞内核DNA加倍发生在间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分裂期的后期,A错误;细胞生命历程②表示细胞分化,不同功能细胞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功能的细胞内基因表达情况有差异,B正确;细胞甲、乙、丙和丁都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但从甲→乙→丙或丁,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增大,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降低,C错误;图中三种血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所含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既有相同的蛋白质,也有不同的蛋白质,D错误。

20.运用DNA电泳分析技术发现,凋亡细胞的DNA被切割成有规律的小片段,电泳图呈梯状条带;正常细胞的DNA未降解,电泳图表现为大分子片段;坏死细胞的DNA随机断裂,电泳图呈现出连续分布的弥散条带。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B.细胞坏死是细胞正常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损伤和死亡

C.凋亡细胞中可以发现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

D.细胞凋亡过程失控可以延长生物体的寿命

【答案】D

【解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正确;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B正确;凋亡细胞中可以发现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C正确;细胞凋亡过程失控将会引起生物体的发育异常、功能紊乱,甚至出现严重疾病,D错误。

2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只能进入毛细血管而不是淋巴管,B错误;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作用。

2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小

C.正常情况下C液中CO2浓度高于A液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发生在C液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①是毛细血管,②是毛细淋巴管,③组织细胞,①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②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长期营养不良,运用血浆中的蛋白质作为能量物质用于氧化分解,导致血浆的渗透压下降,B错误。

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组织液再扩散到血浆中,所以组织液的浓度高于血浆,C正确。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不的过程发生于细胞器线粒体中,是细胞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23.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共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

④中蛋白质、K+等的含量明显高于①,因此④属于细胞内液,①为细胞外液,A正确;①为细胞外液,因②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③,所以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即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O2从产生场所(线粒体基质)扩散到②(血浆)依次穿过线粒体内膜、外膜、肝细胞膜、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每一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因此共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③(组织液)与④(细胞内液)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

细胞外Na+的含量高于细胞内,细胞内K+的含量和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细胞外,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据此准确定位表中①~④所指代的体液的名称,进而分析各选项。

24.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解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项正确;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

【名师点睛】1.缓冲物质

①概念: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

②组成:

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③作用:

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机制

2.知识拓展:

(1)人体血液中的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NaHCO3溶液的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稳定的C02,并非调节pH。

25.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据此分析,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内Ca2+的浓度,将引起的效应是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C.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A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内Ca2+的浓度,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而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所以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解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在此基础上以题意“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为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即可作出准确的判断。

26.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