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074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docx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书

说明书

一、概述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起点位于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至天池公路K3+000处,经由头道站、头西站、前川林场、马鞍山林场、白西林场、锦北林场,终点位于省道302线抚松县漫江镇北,全长85.893公里,是唯一一条连接长白山北、西、南坡的旅游公路。

本工程的修建将使长白山北、西、南坡各具特色的旅游融为一体,更加合理地保护和开发长白山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构筑环长白山生态旅游圈,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巩固边防。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被列为“2004年交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的典型示范工程”之一,该工程的建成定会对该区域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设计依据

1.1任务依据

本次两阶段初步设计主要根据《吉林省交通厅关于下达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两阶段勘测设计任务的通知》(吉交函[2005]12号)及《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两阶段初步设计外业验收纪要》进行设计。

1.2技术依据

本段工程遵照下列标准、规范、规程设计:

(1)《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066-98)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送审稿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5)《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

(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2)《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1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汇编》(GB5768-1999)

(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1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18)交通部现行的其它《规范》、《规程》、《办法》

2、设计标准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1

公路标准

2

设计速度

公里/小时

60

3

路基宽

M

10

4

路面宽

M

7

5

硬路肩宽

M

0.25

6

土路肩宽

M

1.25

7

路拱横坡

%

1.5

8

土路肩横坡

%

3.0

9

桥宽

M

10.5

10

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11

路面设计荷载

KN

BZZ-100

12

设计洪水位

大、中桥及路基为1/100

小桥及涵洞为1/50

3、对工可研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本设计的路线方案、建设规模,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工可研报告的批复基本一致。

4、对《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初步设计外业验收纪要》意见的执行情况

在验收纪要下达后,我们逐一按照纪要中“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工作”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认真细致的做了补充完善。

具体如下:

⑴在积雪融化后,于06年4月初对全线进一步核查了不良地质地段情况和旧路病害情况,无增加路段。

对全线不良地质的处置,大部分路基直接填筑山皮石、砂砾,或采取换填山皮石、砂砾方案。

⑵对头西道班等几处平面线形较差的路段,在不更多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认真做了线形的调整;对于前川林场附近由于地形地势的局限,如调整线形克服高差,会出现大填大挖,增加很多工程量,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很严重,故此处按原设计保留。

⑶补充了取土场含水量实验、土石开挖等级等资料,并对各料场的年产量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⑷按意见在大、中桥处补充了控制性钻孔。

⑸认真复核了大、中桥水文计算资料,确定了结果选择的合理性。

⑹对航测地形图及地质勘察等外委资料进行了院内验收,均满足设计要求。

⑺路线平、纵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旧路的平、纵线形,在能够利用旧路的段落按照低路基的原则,充分利用了既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⑻马鞍山比较线Ⅰ与正线做了同等深度的比较,具体见路线部分说明。

马鞍山比较线Ⅱ和终点比较线差距明显已不做设计。

⑼在地下水丰富的粘土挖方段设置了地下排水设施(渗沟),以减少地下水对路基造成的破坏。

⑽设计中执行了防护工程采用植被防护的方案;对沿线较长的矩形边沟加盖板路段已取消盖板。

⑾对沿线局部参地存在风积雪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防护措施:

1)路堤形式长白山地区平均积雪厚度为0.3~0.5m,严重积雪地段为0.5~0.7m,全线路堤平均高度为1.45m,高出最大积雪深度0.5m。

2)缓边坡结合实际地势地形及路基填土高度,路基边坡采用1:

2、1:

1.5及1:

3不等,但以1:

2为主,边坡坡率有变化段设10M过渡段

3)参地还林沿线参地路段植树,减轻风积雪对路基的侵害。

⑿大、中桥上部结构已按意见采用20M的简支结构并集中预制方案。

小桥上部在大、中桥的预制场地集中预制,涵洞上部在路基路面综合施工场地预制。

⒀除了正规的林业用道和防火通道外,其余平面交叉已按意见删除。

⒁我们认真研究了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在工艺、材料、美观、当地环境及人文等多方面考虑,力求通过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道路的运行安全性水平,提高其耐久性。

⒂考虑了工程所在地施工期很短,认真的进行了施工组织部分的设计,更加合理做好施工组织工作,确定工程的开、竣工时间。

5、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及推荐方案的确定

5.1外业勘测

我公司于2005年9月19日开始进行外业勘测工作。

首先以“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基准对全线布设GPS网,并进行测量。

在满足四级GPS网精度的条件下共加密194个GPS坐标点。

在高程控制测量中,引用国家Ⅰ等水准点以1985年国家高程系为基准,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方法对全线进行水准点加密,共布设了148个水准点。

在平面及高程控制的成果处理中,均以相应的高等级国家成果数据为起算依据进行统一平差,加密后的测量成果均满足勘测精度要求。

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完成以后,委托吉林省地理信息中心沿路线方案走向带进行地形图的航拍工作,利用航测图及德国IB&T公司的CARD/1软件在微机上进行“纸上定线”。

初步确定路线线位以后,对于路线起终点段、高填、深挖地段、大中桥段、拆迁建筑物段,我们均进行了实地的放线,进一步的检查、核对、调整路线线位。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航测图进行了检验,精度满足勘测的要求。

依据地形图和实地放线的中桩,对沿线的地质、水文、筑路材料及与工程相关的设施、文物、占地拆迁、交叉、管线、环境保护等进行了勘测调查,对深挖方地段,大、中、小桥位置均进行了地质钻探。

地质钻探工作委托地矿长春地质工程勘察院进行,并出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在初步设计阶段我们选择了两条具有比较价值的路线方案作为比较线,即头西比较线(5.097Km)、马鞍山比较线(10.446Km),该两段比较线与正线进行了同等深度的外业勘测和设计。

具体见路线部分说明。

此次收集的资料和计算成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外业勘测工作于2005年10月底结束。

在外业勘测过程中,我公司得到了长白山管委会、安图县交通局、抚松县交通局、松江河林业局、二道白河林业局、泉阳林业局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沿线群众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5.2内业设计

根据吉林省交通厅外业验收纪要,在内业设计过程中对工程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于2006年4月末完成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工作。

在外业勘测调查和内业设计过程中,认真贯彻了“典型示范工程要点”及我公司关于勘测设计质量的有关规定,保证了设计质量。

6、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所经主要河流

路线起点位于二道白河镇至天池公路K3+000处(东经170°30′08″北纬41°40′13″),绕过白龙水电站,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以利用现有林道为主,经头道站、红土山子、错草顶子、头西站、绕西土顶子上川马白林道经前川林场、马鞍山林场、白西林场,与县道松天线(松江河至天池公路)平交,经锦北林场至路线终点。

终点位于省道302线抚松县漫江镇北(东经128°15′05″北纬42°40′09″)。

本设计终点里程为K85+892.697,路线全长85.893公里。

整段路线按行政区划分为两段,分别为安图段(K0+000—K31+860)和抚松段(K31+860—K85+893)。

全线无断链。

沿线经由的主要河流有头道白河、二道白河、槽子河、松江河、小沙河、大沙河。

7、占地、拆迁情况

(1)占用土地情况:

安图段:

永久占地共68.36公顷,其中旱田0.4公顷,林地65.97公顷,参地1.99公顷。

抚松段:

永久占地共123.52公顷,其中旱田4.15公顷,林地114.97公顷,参地3.79公顷,水塘0.34公顷,园宅0.06公顷,五味子0.21公顷。

(2)拆迁建筑物:

安图段:

抚松段:

砖瓦房116平M。

(3)拆迁电力、电讯设施:

安图段:

本段直接拆除电杆119根,连带拆除21根。

抚松段:

本段直接拆除电杆136根,连带拆除14根。

8、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运用情况

(1)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完成平面控制测量。

(2)采用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获得数字化地形图。

(3)利用德国IB&T公司的CARD/1软件,进行数字化地面模型测量及路线、路基辅助设计。

(4)利用陕西公众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的桥梁通CAD设计系统进行桥梁设计。

(5)利用重庆公路勘察院的PowerCulvert公路涵洞CAD设计系统进行涵洞设计。

(6)全部图纸利用AutoCAD2002及Word2003、Excel2003等软件进行绘制、出版。

(7)利用《同望WCOST2000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完成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工作。

9、沿线地方政府对路线方案的意见及采纳情况

在初步设计勘测过程中,有关路线方案等重大问题已与沿线林业局、交通局、长白山管委会交换了意见,定线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本工程对地方道路网、城镇规划的结合,同时充分听取了当地群众的意见。

10、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组成

本次初步设计文件共出版5册,装订12套。

二、沿线自然地理简况

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植被

本工程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局范围内,是连接长白山北坡、西坡、南坡三条通往长白山天池的旅游公路。

属吉林省东南部山地,长白山中低山中的长白山熔岩台地区。

地面比较平坦,海拔一般在500-1000M,临近山门附近地面坡度略大(约5度左右),向二道河谷缓倾,海拔为1000-1500M。

行政区域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白山市的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安图县地处长白山北麓。

长白山高耸南端,牡丹岭、哈尔巴岭蜿蜒西北,南岗山屏立东南。

地势为南部、东部高,北部、西部低。

横亘中北部的荒沟岭为县内自然地理分界线,以此划为南北两个地区。

境内高差很大,最高点为南部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M;最低点为北部榆树川布尔哈通河出境口,海拔260M。

安图县地处长白山区,闻名中外的长白山座落在安图县境内,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发源于此。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坡,海拔2691M的东北第一峰——白云峰位于该县境内,境内最高点为白云峰,海拔2691M,最低点海拔344M。

特殊的长白山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抚松县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森林、特产、水利、矿产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抚松栽培的人参历史长达400多年。

长白山天池天下驰名;锦江大峡谷,神奇雄浑,神秘壮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色绚丽,各类动、植物千姿百态,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长白山区地面植被呈明显垂直分布:

海拔1100M以下为红松阔叶林带;海拔1100-1700M为针叶林带;海拔1700-2000M为岳桦林带;海拔2000M以上为高山苔原带。

长白山以它独特的火山熔岩地貌以及气候、土壤、生物的奇特分布,构成中国乃至亚欧大陆北半部极具代表性的“温带极地”山地自然综合体。

长白山不仅以高、寒、奇、秀的自然风光为世人所瞩目,而且以蕴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吸引着人们。

被誉为全球罕见的植物宝库、动物王国、自然博物馆。

1980年1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2、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与评价

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铁岭—靖宇台拱—老岭断块,均为新生界玄武岩覆盖,局部见有下远古界地层。

出露主要地层岩性:

下远古界新开河组(Pt1)为一套变质岩系,如混合岩化浅粒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蛇蚊石化大理石岩等,仅见于二道白河以北,零星分布。

新生界下更新统军舰组玄武岩(Q1j)为黑灰色玄武岩,上部为气孔状玄武岩,下部为致密状,含橄榄玄武岩,揭露厚度15m,分布广泛,遍及全勘察区。

新生界全新统冲击层(

):

为二元结构的冲击地层。

上部为含砂砾中、低液限粘土,2-4m下部为砂砾层厚1-3m。

区内河流属松花江水系的头道松花江与二道松花江流域,由北向南,由二道白河向山门,分别为二道松花江流域的二道白河及头道白河和头道松花江流域的二道松江河,三道松江河,槽子河、松江河等大小长年河流。

河流水面宽5-30M。

3、气象、区划、地震

本路线区域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气候的特点外,还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

总的特点是:

春季风大干燥,夏季短暂温凉,秋季多雾凉爽,冬季寒冷漫长。

年平均气温在-7℃至3℃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0℃左右,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

年日照数不足2300小时。

无霜期为100天左右,山顶只有60天左右。

积雪深度一般在50厘M,个别地方可达70厘M。

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M之间,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地下水位为1.5M左右。

初冻一般在十月下旬,解冻时间一般在第二年5月末,最大冻深为1.79M。

根据建设部建抗〖1993〗13号文件和吉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吉建抗字〖1993〗4号文件的规定,根据《吉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图》,路线经过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05,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Ⅵ度区,本工程工程构造须简易设防。

三、总体设计原则

路线平纵横面线形总体布设方案综合考虑了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大桥桥位和不同的长白山自然风光,设计出能给人以充分享受长白山自然风光的优美线形。

同时考虑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我们与长白山管委会及各林业局做了细致的沟通并根据《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的要求,本工程在路线布设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方面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应把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方法和措施,保证公路设施自身安全、运行车辆行驶安全及行人等的安全。

全线路基采取低填、浅挖、缓边坡形式,填方高度大于4M的路段设置了交通安全设施。

2.服务社会原则,公路建设应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对社会环境有重大影响部位,应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方案论证。

尽量少占农田、少干扰居民村落及学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全线尽量利用原有林区公路,减少新开线,并对二道白河镇进行了绕越,减少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尊重地区特性原则,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气象特征及社会环境特征;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审美观。

这些都形成不同地区特有的公路景观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尊重地区特性。

4.整体协调性原则,公路是一个具有线性特征的工程,纵向跨度大。

在公路景观环境设计中,要求将公路自身的平纵线形、路基宽度、桥隧、路线交叉、沿线设施等与沿线地形、地貌、生态特征以及其他自然及人文景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使公路这一人工系统与沿线自然系统和其他人工系统协调配合,并努力使公路在满足运输功能的基本前提下,改善原有景观环境。

5.自然性原则,公路景观环境要素包罗万象,不应将精力集中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人造景观上,而应重点体现在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上,以及公路主体与原有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相融。

遵守“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原则。

四、路线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1、路线设计原则

平面布线原则:

遵照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安全选线、环保选线的原则,利用环区公路布线时,新公路的主体工程尽量不侵占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地,尽量利用现有林道路段单侧加宽,少占林地,少砍树木,最小程度的破坏自然环境。

纵面设计原则:

全线最大程度的采用低填路基,同时为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控制路床处于中湿以上状态,采取最小填土高度1.3M进行全线纵断面设计。

由于沿线地形较复杂,勘测难度较大,此次路线布设,主要在航测图建立的数字化地模上进行。

根据实地的踏勘,在数字化地模上进行定线,并通过部分实地放线检查、验证。

通过对路线方案平、纵、横的反复调整,实现了技术经济指标的合理协调,确保了整个设计的最优化。

路线起点位于二道白河镇至天池公路K3+000处(东经170°30′08″北纬41°40′13″),终点位于省道302线抚松县漫江镇北(东经128°15′05″北纬42°40′09″),沿线绕过白龙水电站,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以利用现有林道为主,经头道站、头道白河、红土山子、错草顶子、头西站、绕西土顶子上川马白林道经前川林场、槽子河、马鞍山林场、小沙河、大沙河、白西林场,与县道松江河至天池公路相交,经松江河、锦北林场,终点位于漫江镇北与省道朝阳镇至长白县公路相交。

2、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本工程采用二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双向两车道,路基宽10M。

路线全长85.893公里。

全线共设转角146个,最小转角3°47′01″,最大转角161°54′53″,最小平曲线半径140M/8处,最大平曲线半径6000M/1处。

全线共设变坡点197个,最小凸竖曲线半径3000M/2处,最小凹竖曲线半径3400M/1处,最大纵坡采用5%/9处,最短坡长200M/1处。

3、方案布置及方案比选的论证

本段路线是在工可报告推荐的线位走廊带中布设的,在此基础上,对头西管理站和马鞍山林场路线方案进行了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

3.1头西管理站路线方案

 

正线:

方案起点位于K25+112.809处,利用环区路1.1公里,以半径300M曲线接到环区路南侧林道,沿林道至头西站前环区路,利用旧路1.01公里至方案终点。

终点桩号K29+468.687,方案全长4.356公里。

比较线:

方案起点同正线方案,利用现有环区路经头西站至路线终点。

终点桩号K30+210.003,全长5.097公里。

头西路线方案比较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正线

(K25+112.809~K29+468.687)

比线

(K25+112.809~K30+210.003)

路线长度

公里

4.356

5.097

平曲线个数

9

12

平曲线最小半径

M/个

140/1

140/2

竖曲线最小半径

凸形

M/个

3625/1

4508.835/1

凹形

M/个

3400/1

7861.476/1

最大纵坡

%/处

4.564/1

5/1

最短坡长

M

240

219.393

最大填高

M

8.268

7.409

最大挖深

M

7.818

8.902

占用土地

公顷

9.46

10.51

拆迁建筑物

平方M

0

0

拆迁电力电讯设施

0

0

 

土石方量

土方

立方M

91091

114696

石方

立方M

0

0

排水防护工程

立方M

5481

9018

路面

千平M

33.108

39.272

大、中桥

M/座

0

0

小桥

M/座

33.54/1

33.54/1

涵洞

12

7

交叉

工程

平面交叉

4

4

公里造价

万元

497.17

492.19

总造价

万元

2165.68

2508.71

推荐结果

推荐

正线:

优点:

线形相对较好,指标高,安全性好,线形顺畅;里程短,更直捷;土方量少,利用旧路3.18公里,占地少,造价低。

缺点:

新开线1.18公里。

比较线:

优点:

利用旧路4.151公里,砍树量少,利于环保,造价较高。

缺点:

里程长,线形指标低。

综合比较:

比较线有2个140M的半径,线形较差,且工程量大于正线,从安全及经济角度考虑,我们推荐正线方案。

3.2马鞍山林场路线方案

正线:

方案起点位于K54+806.751处,沿旧路经过槽子河、马鞍山林场、小沙河、大沙河,终点桩号K66+802.156。

方案全长11.995公里。

比较线:

方案起点同正线方案,经过槽子河、大沙河,终点桩号K65+252.699,全长10.446公里。

 

马鞍山路线方案比较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正线

(K54+806.751~K66+802.156)

比线

(K54+806.751~K65+252.699)

路线长度

公里

11.995

10.446

平曲线个数

15

9

平曲线最小半径

M/个

255/1

200/1

竖曲线最小半径

凸形

M/个

6000/1

4694.572/1

凹形

M/个

4600/1

4000/1

最大纵坡

%/处

3.737/1

3.996/1

最短坡长

M

218.854

218.854

最大填高

M

5.189

7.778

最大挖深

M

2.460

5.488

占用土地

公顷

26.03

23.74

拆迁建筑物

平方M

116

0

拆迁电力电讯设施

77

36

 

土石方量

土方

立方M

231490

190087

石方

立方M

0

0

排水防护工程

立方M

4405

8687

路面

千平M

89.245

78.189

大、中桥

M/座

112.08/2

45.04/1

小桥

M/座

56.62/3

107.7/5

涵洞

27

18

交叉

工程

平面交叉

10

6

公里造价

万元

517.97

507.96

总造价

万元

6213.11

5306.12

推荐结果

推荐

正线:

优点:

新开线短(4.02公里),旧路利用率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破坏最小,同时该方案在马鞍山林场南侧通过,既解决了马鞍山林场的绕越问题,又有利于林场的出行的方便。

缺点:

里程长,占地拆迁量多,造价高。

比较线:

优点:

线形指标高,里程短,造价低。

缺点:

新开线长(7公里),旧路利用率低,砍树挖根量大,对环境破坏大,不利于环保;同时路线远离马鞍山林场,对林场出行不方便。

综合比较:

比较线新开线较多,砍树挖根量较大,破坏环境,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我们推荐正线方案。

五、路基、路面及排水

1、一般路基的设计原则、依据及方案

根据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