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218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docx

高二年级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

高二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热身练(历史)

一.选择题。

(共30题,每题2分。

1.郭沫若说:

“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2.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B.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D.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C.彻底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的公平、公正

4.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

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

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

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B.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D.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5.唐代《水部式》规定:

“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

”“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

”这表明唐代

A.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合理使用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D.开始兴修水利工程

6.《新唐书·百官志》载:

“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吏②设置了专门的税官管理商业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④由商人自发担任市场监管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

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该史料说明当时

A.行业分工操作十分规范B.制瓷工艺的生动C.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D.制瓷业分工细密

8.“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B.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海禁”政策的恶果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9.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C.开放五口通商D.中英协定关税

10.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

“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天王批道:

“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

”这表明太平天国

A.调整经济政策B.达到军事全盛C.主张均分产品D.开始封王建制

11.下面为1901年日本八幡钢铁厂钢铁产量占日本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八幡钢铁厂的比例),其原料主要是从中国掠夺的湖北大冶铁矿石。

这从侧面说明

A.日本推行外向型经济B.中国的工业原料出口已经占比较大

C.日本铁矿资源的贫乏D.甲午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12.“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说明

A.淸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B.民主共和成为必然的趋势

C.封建的专制制度行将结束D.袁世凯创建民国临时政府

13.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

此漫画

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4.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些遗存图片。

当时有歌谣唱到:

“红军走了留哪样?

留下标语指方向。

红军走了留哪样?

留下话儿暖心肠!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类刻画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介绍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播撒了持续革命的火种

C.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D.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15.1938年11月,蒋介石提出:

“我们这次抗战……可以说只有两个时期,第一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第二期的任务,就是要承接前期奋斗的成绩,实现我们第一期中所布置的一切计划,发挥我们抗战的力量,以达到抗战胜利与建国成功之目的。

”这说明蒋介石要

A.消极抗战积极反共B.制定对日反攻计划

C.坚持持久抗战战略D.建立一党专政政府

16.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

“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材料中的“打出去”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B.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17.1953年l月l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8.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

“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一大片”C.独立自主D.“另起炉灶”

20.1982年9月1日,当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第五节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总标题,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这一谈话实质是强调

A.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的连续性B.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必要性

C.我国实行不与大国“结盟的政策D.继续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必要的

21.“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国学者波默罗伊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为了使这些“新贵”赢得充当“好父亲”的机会,梭伦首先采取

A.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D.将陪审法庭确立为最高司法机关

22.在罗马时代,由于奴隶没有诉讼权,恩主(奴隶主)要解放奴隶时,可以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装作起诉恩主,问恩主是否要解放这个奴隶,然后由长官宣布奴隶获得自由,后来干脆直接由长官的卫士扮演辩护人的角色。

这表明罗马法

A.重视维护法律程序和权威B.保护恩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C.注重维护奴隶的人身自由D.司法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

23.根据英国2011年生效的《固定任期议会法》,首相特蕾莎·梅在获得三分之二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后,宣布解散下议院,于2017年6月提前举行大选。

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立法机构最高长官

B.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

C.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

D.2017年6月大选后,梅所在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她才能继续担任首相

24.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规定:

“国会遇到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这反映了美国

A.国会内部存在权力制约B.联邦政府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C.修订宪法终有法律依据D.州议会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

2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的主席职位月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A.国王权力极大且不受制约B.在统一后热衷于侵略扩张

C.议会对王权有牵制的作用D.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26.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下表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城市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

27.1917年10月2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

“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

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

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不能等待了!

等待会丧失一切!

”下列对该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B.列宁希望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C.该信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并巩固政权D.列宁在中央委员会内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

28.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加强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67年,为加强西欧经济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成功建立“欧洲共同体”。

这表明

A.两大阵营在政治领域对抗激烈B.政治局势造成世界市场的分裂

C.两极格局形成冷战进入高潮期D.经济全球化趋势冲击美苏霸权

29.1950年,法国外交部部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场。

这一建议旨在将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

“使得战争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知,上述四国建立一体化的最初目的在于

A.消除内部纷争谋求霸权B.实现欧洲内部的共同发展

C.摆脱美苏的牵制与威胁D.实现优势互补与军事互信

30.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

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

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共5题,60分)

31.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

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

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

……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

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4分)

 

(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

依据以上材

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

(3分)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综上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前的政体模式。

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立了,并由政治家在以后的世纪里加以发展。

总统制部分地基于英国宪制。

《人权法案》是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演化而来的。

但是,将自治、民主且具有主权的各州联合为一个联邦统一体,则是美国对宪治作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

——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

材料二

吾人行宪政之难,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是中国之宪政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

在此过程中,绍介迻译之事功莫大焉。

然而,概览此一百年间迻译之西文典籍,相比于历史、哲学诸科,法政之书仍嫌太少,宪政名著更寥寥无几。

吾人推行宪政之历程多蹇,究其因由,此或为其中之一端。

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之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

——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的来源。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宪政推行难的原因。

(4分)

 

(3)中国人在近代追求宪政过程中有哪些实践?

(3分)

 

33.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

《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6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4分)

 

34.丘吉尔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分离聚合的复杂关系,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

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

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三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

选项。

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

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

……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双方“冷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5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3分)

 

(3)材料三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作用?

(4分)

 

(4)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3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圣雄甘地是印度国父,他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用和平的方式获得了独立解放,也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

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朱明忠《学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二

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恰当的。

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

……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

我因此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

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

……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

──《甘地自传: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印度民族独立产生的积极影响。

(6分)

 

期末热身答案

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受宗法制的影响,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且宗法制有利于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故A排除。

中国古代真正的国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故D排除。

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国君给以粮食和钱币作为官吏的俸禄;国君用玺、符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国君的权力加强,故是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C项正确。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变革的信息,排除A。

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由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图表信息反映不出,排除。

C项“彻底扭转了”,D项“完全实现了”,表述绝对化,图表也看不出,排除。

图表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4.【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参加科举考试应考者来源的广范性来看,唐朝科举制进一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不是反映等级差异,而是途径多样,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沉重打击”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对水资源的使用来看,唐代做到了上下游统筹兼顾,合理使用,照顾全面。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丞二人”说明唐代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吏,故①正确;材料未涉及税收管理的问题,故②错误;“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说明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故③正确;材料有无法体现由商人自发担任市场监管员,故④错误。

故①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排除②和④,故ACD都错误。

故选B。

7.【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陶瓷器物需要历经很多道工序方能成器,说明其分工细密,故答案选D。

ABC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8.【答案】C【解析】古代的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知,一向以出海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到了明朝大量加入倭寇的行列,进行海上走私,这和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有关。

故C项正确。

本题没有朝贡体制,排除A;外贸无利可图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不符,故B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9.【答案】C【解析】解题时紧扣“心理接受角度”“最痛心”等关键信息,而备选项中“割香港岛给英国和赔款2100万银元”,无论是割地面积还是赔款数额都很少,无法对民众心理产生冲击力,与题干中“最痛恨”不合,故A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晚晴时期人们有着“天朝上国”的思想以及国家的闭关锁国政策,再结合“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反映了当时人们很痛恨开放,故C项正确;中英协定关税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故D项排除。

10.【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照旧交粮纳税”等字眼意在强调太平天国正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军事全盛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均分产品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已经封王建制而非开始封王建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答案】D【解析】材料中“其原料主要是从中国掠夺的湖北大治铁矿石”可以看出日本通过对外侵略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

当时的日本已经经历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故选D。

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早在鸦片战争起,中国就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日本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