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452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2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1.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淋巴等

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3.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

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Cl-),蛋白质(血浆蛋白)

 

营养物质:

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尿酸乳酸等

4.血液运送的物质气体:

O2,CO2等

激素:

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5.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6.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载体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7、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

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

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

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

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

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H2CO3H++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

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8、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

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

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

原尿经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

一、应激性

反射:

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

 

反射的条件:

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注:

反射弧传导方向的判断)

非条件反射:

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反射

条件反射: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

(望梅止渴)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

 

实例:

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

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

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

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形式):

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特点):

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2

 

(传到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传递速度:

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

细胞体。

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

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

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

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

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

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

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

W,V,S,H区(注意相关疾病)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体液调节

概念:

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

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

作用:

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

本质:

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

性激素,醛固酮,孕激素

氨基酸类: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最大的区别液体进入实例

内分泌腺无导管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进入(甲状腺)

内环境

外分泌腺有导管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消化腺)

 

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重点掌握)

内分泌器官激素种类作用激素失调症

 

3

 

垂体

生长激素

促生长发育

侏儒症巨人症

促激素(促鱼产卵)

促其它腺体发育

肢端肥大症

催乳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产热)

少年少:

呆小症

促进生长发育(脑)

多:

甲亢

提高神经兴奋性

缺碘:

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心跳加速;升血

糖皮质激素

糖;

调节水盐平衡

醛固酮

保Na

排k

 

胰岛胰岛素(A细胞)降低血糖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B细胞)升血糖低血糖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

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

促进泌乳方面:

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

关系: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

激素

性质

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物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产生

内分泌腺细胞

机体内所有活细胞

作用部位

随血液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

调节其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生理活动

作用条件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

 

血糖平衡

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

正常人的血糖:

0.8-1.2g/l(80-120mg/dl)

 

4

 

①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②合成糖原:

场所(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

③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饥饿时消耗为:

糖脂肪蛋白质④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

⑤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有关血糖病知识

低血糖

血糖浓度

50-60mg/dl,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导致血糖的来源减少。

头昏、心慌、

高血糖

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

糖尿病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

表现:

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

(三多一少)

三多一少的原因:

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

糖阈。

所以出现尿糖时,由于利尿所以多尿,又因为失水很多,所以要多饮,葡萄糖都从尿

液排出,所以细胞供能不足,使患都经常出现饥饿,表现为多食。

糖代谢也现障碍,供能不

足,所以改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

所以消瘦。

检验:

尿液吸引蚂蚁,班氏试剂(

Cuso4,Na2co3)呈蓝色---(临床应用),较稳定;

斐林试剂(Cuso4,NaoH)呈蓝色;尿糖试纸

防治:

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

药物治疗,加强锻炼,基因治疗

反馈调节

概念: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作用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

意义: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体调节机制,它对于集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包括:

正反馈和负反馈

2.调节过程(寒冷、过度紧张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5

 

水平衡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重点知识:

抗利尿激素(保水):

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是渴觉中枢

水的平衡由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

 

神经调节途体液调节途径

 

无机盐调节

重要知识点:

醛固酮激素:

保Na+泌k+

钠盐的排出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正常人容易流失)

钾盐的排出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不进食人容易流失)

以上均指通过肾脏这条途径的排出特点

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排水与排盐相伴相随(除通过口腔排出水蒸汽不排盐)

 

(-)

 

主要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离子

(细胞中线粒体,高尔基体较多-分泌钾)

体温调节

重点知识点:

①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

②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

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次之,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

感受器:

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热量的产生:

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6

 

⑦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传入神经

神经是枢

效应器

 

传出神经

 

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

如血管,骨骼肌的收缩

有体液调节:

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注:

炎热环境——神经调节)

有神经---体液调节:

如肾上腺素的分泌。

(注:

寒冷环境——神经体液调节)

 

知识点

 

水来源中有代谢产生的水,所以一天从外界摄取的水等排出的水。

②水的去路中对水平衡意义最大的是肾脏排水,这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每天不摄取水,也是要排尿的,因为尿中含有尿素,对人体有毒,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

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

呆小症

免疫调节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

1、免疫

 

7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和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

2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

(如:

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

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抗原(抗原决定簇)本质:

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

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

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本质:

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

(特异性)

抗体:

分类:

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

功能: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

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细胞浆细胞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淋巴器官

 

胸腺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功能1:

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2:

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3、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

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

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

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4.体液免疫

识别

抗(处理)吞噬(呈递)T(识别)

B

细胞

细胞

细胞

 

记忆B细胞吞噬细胞

(二次免疫)

 

效应B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

形成沉淀

 

5.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记忆T细胞

吞噬

(呈递)

T

(二次免疫)

抗体与抗原

(处理)

细胞

细胞

结合(体液免

效应T细胞

使靶细胞裂解

疫的效应阶

8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

效应T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

成。

(实例:

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

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最吞噬细胞消灭。

6、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

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过敏原理:

 

过敏原刺激吸咐抗体细胞

再次

过敏原

 

释放组织胺

 

血管通透增强,毛细血管扩张,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强

 

全身过敏反呼吸道过敏反

应(过敏性应(过敏性鼻

休克)炎,支气管哮

喘)

 

消化道过敏皮肤过敏反

反应(食物应(荨麻疹,

过敏性胃畅湿疹、血管性

炎)水肿)

①过敏反应的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②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

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③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

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

4.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

来源:

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属于体液免疫)

成分:

都是球蛋白

分布:

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

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

作用机理:

免疫作用的中的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再次入侵

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

过敏反应:

再次接受过敏原

 

7、免疫失调疾病自身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AIDS)-HIV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8,免疫学的应

9

 

①免疫预防:

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

②免疫治疗:

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

③移植器官:

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L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

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

H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

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病毒存在于:

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

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

潜伏期:

2-10年.后得病.2年内死亡.

HIV病毒:

RNA病毒。

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1,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①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含羞草叶片闭合)

②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2,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

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

4,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

一定部位(幼芽、幼叶、发育中的种子);

动物激素的产生部位:

内分泌腺(器官)

5,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

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的运输

①: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非极性运输:

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

生长素产生: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

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

茎>芽>根,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

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

 

10

 

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来,

 

C

A

D

B

D>C,B>A,

原因:

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都积累在近地面,

D点和B点和生长素都高于

C点和A点,

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

D点浓度高抑制生长,长的慢,而

C点浓度低促进生长,长

的快。

根向下弯曲(两重性)。

而茎不敏感,所以B点促进生长的快,而A点促进生长的慢。

所以向上弯曲。

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促进、没有体现两重性)

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

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

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

说明: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

应用:

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剪.

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

生长素的应用:

促扦插枝条生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扦插枝条多留芽)

促果实发育,(无籽番茄,无籽草莓)

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水果,柑,桔)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果实的发育过程:

 

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物。

特点:

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D,NAA,乙

烯利)

赤霉素(GA)合成部位: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

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

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脱落酸(ABA)合成部位:

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

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11

 

主要作用:

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